不懂陈导为什么要"篡改"历史,这样对小童鞋们影响是多么的坏呵,《赵氏孤儿》
不用自己动脑筋,这么丰富的历史题材,信手拈来多省事———何苦来费力不讨好呢。
改得好也行,改得漏洞百出,改得让多少粉丝们遗憾呢!呵呵。
且不说晋景公不该死,死也不至于被一只毒蚊子叮死呵,更不至于立马就死嘛。
什么蚊子这么有毒呵,比鹤顶红/七步散还毒,比砒霜还毒,网友们说这是最新科技呢,嘿嘿。
颈后的吉祥符,纯是个印章呵,这个典故从何而来呵。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架势。
大敌当前,生死悠关,庄姬与程婴还磨叽那么长时间,这个片断应该快节奏的,短片断的,才能体现紧张的心态,看出出来,冰冰美女是要多露点脸的,否则这么大的明星只露这么几分钟的脸,也太不给力了。
程子死时,程妻应该哭出来,或喊出来,惊诧惊讶的样子,可是却没有,也很失常。
寒厥和程婴十几年半夜私会,屠岸贾竟然不会发现,感觉象屠岸贾那么大的势力,一定有象东厂/西厂那样的密探。
他们俩真是把命系在了小毛孩的身上。太不慎重了。
那个禁止小孩哭声的药,程妻怎么没给孩子吃呢?
程婴怎么会不让赵武读书呢,这也不正常。更不会让他拜屠岸贾为义父,因为长相很容易让他们的秘密被揭穿。这是普通人也会想到的。
还有公孙杵臼太"年轻"了,实际应是七旬老翁了,应该是公孙问程婴,多大,程说46,公孙说自己70了,所以要先死,留下程扶养孤儿,这么个重要的角色,竟然而抹杀了,只留下那么小的空间给张丰毅发挥,真是对英雄公孙杵臼太不公平了。
再后来更荒唐了,屠岸贾竟然对赵武心怀侧忍,放父子二人生还,杀人魔头怎么会放虎归山呢,打斗时无仆人不说,二人还出府了。也很荒唐。
程婴单衣,屠岸贾有甲,然程婴还活那么长时间,而屠岸贾却当场毙命,也不合逻辑。
最后对程婴的刻画令人失望,没找医生,没被搀扶,那么长时间的慢镜头。一句话也没说,结局意味着什么呢,如其它网友说的,赵氏孤儿变成了程氏孤儿了。
而历史是君主和老臣们将屠岸贾骗进宫中杀死,赵氏孤儿重又袭官,程婴自刎而死(又一说未死),才象画可挂。
话说回来,观后感《《赵氏孤儿》观后感/蚊子血和印章。》。京剧《赵氏孤儿》比电影精彩。但是《赵氏孤儿》比其它电影还算可以了,毕竟突出的是程婴舍亲取义的事情,主题还清楚。
演员们都没说的,都能积极发挥出色,这回没有陈红出演,还舒服些,虽然有她儿子演小君主。陈红在无极中和梅兰芳的角色实在不敢让人恭维,让影片失色不少。
葛优演的真棒呵,"年轻"时身材还挺魁梧,可能衣服穿得多的缘故,老时那么清瘦,象二个人扮演的一样,真怀疑是他父亲扮演的老年了。呵呵。
那个皇帝扮演的特别象,有点象董浩,昏君的.气质淋漓尽致。
赵学忻演的也可以,可能是按导演的要求来演的罢,我总感觉演的不够坏,有点象好人,没把坏人的眼神和阴险发挥出来,如果来个眼神的特写,特别吓人的那种,效果会好些。
整部电脑的音乐配的满好,可以打九十分以上,就是后面有段女声的哼唱,有点让人失望。换个男声的应该更好些,毕竟表现的男人的风采,英雄的气概。
春节看了这么多国产电影,斯琴高娃和周润发演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才是最棒的,原来是许鞍华导演,除了"让子弹飞"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还好看些,其它都挺荒谬了,象"无极"/梅兰芳/特别是老谋子的《山楂树之恋》,另我失望透顶,是我看过的最糟糕的一步电影,看得我打了好几个盹。
国产电影比起国外的电影制作,真是小巫见大巫。真的要差很多。
还看过《风声》,《非诚勿扰》,《锦衣卫》,《花木兰》,《枪王之王》,《剑雨》,《夜宴》,《天下无贼》,《藏龙卧虎》,《画皮》,《山楂树之恋》,《无极》,《梅兰芳》。
最不好看的要数"《剑雨》",最可惜的投资与制作。可惜了杨紫琼的演出了。剧本最不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创作者,无疑也会有着一千个大同小异的“赵氏孤儿”,就如纪君祥版里切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陈凯歌版则侧重于刻画程婴这个小人物在历史漩涡里的抉择……
1.史书版:《左传》、《史记》
发生于春秋时期的赵氏家族被灭门的故事,在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新序》等史书里都有或多或少的记录,其中《左传》与《史记》之间又有很大不同。
被并称为“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在鲁成公四年、五年及八年中涉及到赵氏家族被灭门及随后的'复兴,如《成公四年》里记载“晋赵婴通于赵庄姬”等,其将赵氏被灭族的缘由记录为,因为赵婴齐与侄媳赵庄姬私通,被两个哥哥放逐到齐国,而怀恨在心的赵庄姬向晋侯诬告赵氏兄弟试图造反,加上晋国的两个大族因为嫉妒而作伪证,引发了赵氏家族的被灭门,而赵武则跟从母亲赵庄姬生活在晋景公的宫里。
而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作者对《左传》中的记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修饰,主要的故事改变为因为赵盾的族弟赵穿弑杀晋灵公但未被治罪,晋景公在位时被屠岸贾挑拨离间,于是引出灭门惨案,但当时赵庄姬藏身宫中,生下遗孤让赵朔的朋友程婴带出,但遭到屠岸贾的意想斩草除根,而程婴与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商议后,夺取别人的婴儿替换赵氏孤儿,加上公孙杵臼的死,使得屠岸贾信以为真,而程婴带着赵孤藏匿山中,直至十多年后晋景公在韩厥的帮助下让赵孤回来复仇……
《史记》与《左传》的差异不小,如赵氏被灭门的前因,且带出了程婴、屠岸贾、韩厥等相关人物,构成了一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比较丰富的历史惨案。
2.元杂剧版:《赵氏孤儿》(元刊本与明刊本)
由纪君祥创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赞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于色也”。但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并非单纯的沿用《左传》或者《史记》里的相关记载,而是进一步的将人物、故事给予润色,甚至在《元刊杂剧三十种》本(简称“元刊本”)与明人编刊的《元曲选》、《古今名剧合选》(简称“明刊本”)里也有所不同。
元杂剧版的大体上是沿用了《史记·赵世家》里的相关记载,而差异之处在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由横跨晋景公到晋灵公改为晋灵公时期;赵朔与屠岸贾都是晋灵公最信任的大臣,而屠岸贾灭门赵氏是出于政治考虑;程婴由赵朔的朋友改为大夫,而他与公孙杵臼商量后交出去的孩子也由别人的孩子改为程婴自己的孩子;程婴与赵孤藏匿山中也被改为被屠岸贾收为义子生活在屠府;韩厥在原作中曾反对灭门并给赵朔通风报信,改为放走程婴及赵孤后自杀成仁;甚至元杂剧里屠岸贾下令杀掉全国半岁以下的婴儿……纪君祥的元杂剧版以非常紧凑、紧张的戏剧性,刻画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形象性格(如屠岸贾下令杀婴儿这段是为了突出他的心狠手辣),也更有戏剧效果,如赵孤被屠岸贾收为义子)。
此外,元杂剧版还分为元刊本与明刊本两种不同的版本,前者只有四折,且只有曲词而没有科白,后者则分五折,曲词科白都齐全,且一些曲词与元刊本略有不同,而元刊本的结尾是赵孤想要找屠岸贾报仇,但是否成功则省略了。
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后,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践自己的诺言。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三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要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要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拿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最后杵白说:“让我***吧。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也比我有用些。”于是杵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当时屠岸贾要赏程婴一笔钱并给他官做。程婴说:“您多赏点钱,我不做官,我出卖了朋友,人家会骂我,不如多拿点钱远远离开京城,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屠岸贾误认为程婴是跟自己一样的势利之徒,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给了一大笔钱。程婴带着钱和赵氏孤儿藏在深山里。一躲19年,不仅把赵氏孤儿培养成人了,而且调教得能文能武。程婴这才告诉这孤儿19年来的事情经过,赵氏孤儿最后终于在程婴的帮助下,报了仇,把屠岸贾一伙全杀了,把赵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婴和杵臼真可谓“一诺千金”,是古代讲信用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