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步行于阡陌之上。绿油油的庄稼打上了浅浅薄薄的露水,衣衫微湿。广袤的田野里有走不完的长长的田埂,有金黄灿烂的蒲公英花,有独自行走的小人儿。灰灰的天空带着几分湿润与柔婉,与黛青的山色合于天际。天下起了漾漾细雨,透过雨帘,一树桃花在简陋的.屋舍后静静地立着,温婉而明艳。细细的雨丝点缀着一池春水,“润物细无声”,随着池水漾起涟漪,渗入心里。
明艳的四月天,外公骑着三轮车载我行进在小路上。我只看得见他的草帽,弯曲的脊背和浸了汗渍的旧衬衫,外公是老了吗?那时他的头发还没有全白,与四周年轻的生命在一起又是那么的协调。路边的草茵茵地铺下去,连接着蜿蜒的河流。
初夏时节,蝉不住地聒噪着。我便坐在河边的船上,持一柄荷叶,赤了脚弄水。水珠在荷叶心里滴溜溜地乱转,水银球似的,灵动活泼。河岸边的小屋内,母亲和外婆唤我吃自家种的西瓜。心爱的小白狗也随着乱吠,黄昏时分,夕阳如碎金般跳跃在河面。
好几年不曾回去了,乡村以宁静的姿态存在于心里某个角落,上演在每个难眠的梦中。处在喧嚣和竞争的城市中,乡村始终是我心头的一方净土。每当精疲力竭时,回首看看那些停留在田间的日子,就会涌上几丝安慰。
我不知道我是否还会回去,但这并不重要。童年被我收藏在记忆的相册中,我会怀念在乡村的日子,就这样,一直怀念下去。
我插队下乡到海城牛庄南8里多地的沙河沿村。那时候,这里的大田基本上种的都是高梁、苞米和少量的水稻。种地的方法也比较原始,基本上是传统的人工操作。
清早出工的时候,生产队长鲍思孝喊我和几名体格壮实的知青同学跟他一起去种高梁。我们拿了镐头直奔村子南头的六田地。这时,一帮子社员已经先到了那里。种地的人一共分了5组,每组6个人,顺着垄沟排成5排,鲍队长打头:刨垵儿;点种子;踩格子;上肥;盖土;压滚子......,这是种地的全部工序。
鲍队长带我们几个知青和壮劳力打头刨垵子,后面紧跟着就是后几道工序了。开始还行,走一步刨一垵儿,照着鲍队长的样子,镐落镐起,低头刨垵儿抬头看垄,步伐整齐地向前走。一上午在足有2里长的垄沟里往返了6次,一共种了12垄高梁。其实,种了五根垄的时候我就有点儿扛不住劲儿了,手臂开始发颤,腿也不听使唤,跟不上鲍队长的步伐。原以为不就刨个垵儿呗,社员能干我也能干。结果一比量,根本不那么简单,一上午就累得腰腿疼脖子酸了。
收工回青年点就一头倒在炕上,吃饭下地都不想挪动一步。另外几个知青同学也累得趴了窝,下午都想休息,不想去了。上工的时候,一个叫二铁子的年轻社员来青年点喊我们,看我们躺在炕上七扭八歪的样子,笑话我们说:瞅你们那熊样儿,陈帐子倒了一排,一个上午就累垮啦,还想不想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他的话带着刺儿,弄得知青们都没了面子。大伙儿都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揉揉眼睛,喝口水,跟着二铁子上工去了。
下午又种了10垄地,六田地的高梁算是全部种完了。收工的时候,二铁子和一些社员夸我们知青好样儿的,到底坚持下来了。我们享受着劳动后的愉快,有说有笑地向村里走去。
庄稼生长的时候,一天变一个样儿。大约过了半个月,一场大雨过后,高粱苗长得快半尺高了。鲍队长又要领着我们开苗了。开苗,就是把每一垵儿的`高粱苗中最好最壮实的那棵留下,其余的苗儿和杂草全都铲掉。这可是个细致活儿,不仅要心细、还要眼准、手快,不能留下差苗铲掉好苗。有了种地的经验,我们几个知青个个摩拳擦掌,这一回可要好好比试比试。俗话说,人勤不如家什妙,磨刀不误砍柴工。开苗的头天晚上,我们几个知青把锄头磨得铮亮,决心第二天把活儿干好。
在地头,三十多个社员和知青摆开阵势,一字排开,还是由鲍队长打头,每人包一根垄开苗。一开始也看不准好苗差苗,有时留下了差苗;有时为了跟上队长的速度,杂草锄不净,甚至一着急连苗带草全铲掉了,心里发慌,一阵阵地自责。然而,越慌手脚越乱越感觉累,浑身的劲儿不知往哪儿使,不知不觉地把锄头把顶在胳肌窝上往前开着。我的慌乱被鲍队长发现了,他看着我笑了,说:你别抱着锄头开啊,越抱越累。伸开胳膊,握紧锄把,看准了壮实的大苗留下,小苗和杂草铲掉!按他说的,我试着镇静下来,精神放松,姿势摆正,用心开苗。还真灵,速度虽然慢了一点儿,可大小苗分得清铲得快,慢慢地也跟上开苗的大队伍了。
下乡插队的几年,农活儿确实干了不少,大多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来回城到鞍钢当工人,对繁重的体力活儿都能抢着干。再后来,生产力发展了,工厂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很少再干重体力劳动的活儿了。
我的爷爷奶奶都住在乡下,去年寒假我到他们那边过新年,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一幅浓浓相宜的水墨画,又像一首悠远的山歌,深深的留在我记忆的小河里!
踏雪
我到乡下第一天住在我姑姑家,第二天一大早全家都到爷爷家去。
路上有许多雪,踩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路高低不平,高低地方是厚厚的雪,低处是薄薄的冰。
田野上,稻田里的稻站得笔直笔直的,油菜还是绿色的,不过它们弯着腰,像调皮的小孩嬉戏,最喜欢的算是麦田里,雪给它们盖上了一层棉被,它们好像在说:“谢谢你,雪,我们很暖和”。我此时突然想起一句谚语“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小路旁的书被打扮的很漂亮,它们的树干上结论冰,很光滑,每一片树叶的头上都结论圆圆的晶,好像穿上一件水晶衣。
池塘里的'水静得像一面镜子,河边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我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冰镇缓缓的移动。
我踏着雪,一点儿也不冷,一点儿也不累,我们边走边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烤火
乡村的冬天十分宁静,外面雪花在静静的飘落,屋里暖意融融,姑妈在炕里生日很大一堆火,火炕是中圆的,一面靠着墙壁旁边堆着像小山一样的木柴,火苗红红的像是在跳着芭蕾舞!家人坐在一起,一边烤火,一边吃瓜子,,一边聊天,感觉真幸福!
乡下人是很会过日子的,火炕不仅用来取暖,还能用来烧水,奶奶在火炕中放一个四尺铁架子,然后把水壶放上去,这个水壶很特别,全身都是黑的,这是因为用它烧水的时间太长了烧好了的水,会发出“咕咕咕”的响声,好像在是为我们唱歌。你若抬头看,就会看到腊肉,炸肉皮……它们的样子一点也不美,可是在城市难得享受的佳肴哟!
乡村生活如一杯淡淡的茶,仔细品,你会品出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