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林汉达写的《屈原投江》,我深有感想。楚怀王听内奸的话,把自己的命都丢了,楚顷襄王做了王之后,不但把屈原的官职抹掉,还重用了内奸,公元前278年,秦国把楚国的国都打下,屈原知道楚国没救了,就投江了。
我觉得屈原这样做是错的,他犯了两个错误,第一,直接指出楚王的错误,楚王听了肯定不高兴,也不会听取他的意见,相比《不受蒙蔽》中的.琴师,跟屈原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他用弹琴的道理指出了齐王不管国事的问题,劝服了齐王,把国事治理得井井有条。换一种表达的方法,有时会更有用的。第二,他跳江是错误的选择,这时候,他应该到列国去,请求列国的国王重用他,侧面救国,而不在那儿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楚王,因为这时候楚王什么都听不进去,到时什么都晚了。
我认为楚王也不对,他跟齐桓公一样,齐桓公固执已见,讳疾忌医,楚王也一样,不听取忠臣的劝告,只听内奸的话,从这故事中,我明白一个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防微杜渐。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为什么这时候,楚国没有其他的忠臣帮助屈原,难道当时就只有屈原最爱国吗?在我反复阅读这后,才发现大臣们都变成内奸小人了,楚国的民心也变了,特别是在楚国被秦国打败了以后,逃的逃,躲的躲,这时的楚国已经是个废国,屈原知道楚国没有救了,就投江自杀了。
林汉达爷爷的故事就是那么生动有趣,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历史,还让我们学到了怎么组织语言。
【人物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投江的故事】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楚国的大夫屈原早就瞧出秦昭襄王没安好心,屡次三番劝过楚怀王,要他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终于听了靳尚、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连自己的命都丢了。如今楚顷襄王做了国君,不但没把这批人治罪,反倒重用他们。屈原看着这批人只图眼前安乐,目光短浅,胆儿又小,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这样做正是拿肥肉去喂老虎,楚国早晚要亡在他们手里。他心里苦闷得没法说。他痛恨靳尚、公子兰这批人,以为不能跟他们在一起共事,就打算辞职。可是一想到楚国的地位这么危险,又不忍心就此走开。他劝楚顷襄王收罗人才,远离个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好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子兰他们这几个人就怕屈原在楚顷襄王面前老提起反抗秦国的话,怕打起仗来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
屈原还是劝楚顷襄王去联络诸侯共同抗秦。靳尚、公子兰他们就天天在楚顷襄王跟前说他的坏话。靳尚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见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不报先王的仇,公子兰不敢提抗秦,楚国出了这种不争气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呐?’大王,您想想这叫什么话啊!”楚顷襄王问了问公子兰,公子兰也这么说。楚顷襄王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现在湖南省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人排挤出去了。到了这时候,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弄得面容憔悴,身子也瘦了。他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在洞庭湖边、汨罗江[在湖南省湘阴县北,向西流入湘水;汨mì]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儿。
屈原有个姐姐叫屈须。她听说兄弟的遭遇,老远地跑到湘南去看他。她找到了屈原,一见他披头散发、脸庞又黄又瘦,不由得掉下眼泪来,说:“兄弟,你何必这样呐?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大王不听你的话,那是他的不是。你已经尽到了心了。老悲伤又有什么用呐?”屈原说:“我伤心的不是我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象刀割一般!”屈须说:“可是君王不肯听你的话,反对你的人又有势力,你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怎么斗得过他们呐?你的脾气太耿直,我担心你会吃亏,如今果真落到这个地步。叫我怎么放心呐!”屈原说:“我知道我忠心耿耿会招来不幸。可是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呐!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这样儿下去,还不如死了好。”屈须摇摇头,说:“别傻了!要是你一死,国家就能够好起来,那我也愿意跟你一块儿死。可是你这么糟蹋自己,对国家不但没有什么帮助,反倒还会带累别人也这样消沉下去。”屈原叹了口气,说:“那么怎么办呐?”屈须说:“将来君王也许会明白过来,那时候你还可以给国家出力。”屈原在流放中,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欢写诗,这会儿诗写得更多。《离骚》这首有名的长诗,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日子过得挺快,十几年过去了,屈原还没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
他忧虑国家的前途,常常夜里睡不着觉。好容易睡着了,梦里老回到了郢都,可是醒来仍旧是一场空。他想借山川景物来排解忧愁,结果反而更加伤心:楚国的政治这么腐败,这秀丽的河山总有一天会成了秦国的土地。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劝劝楚王。正好有一个朋友来看他。朋友劝他说:“你已经被革了职,回去也做不了什么。现在楚王不用你,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国去呢!你这样有才学,不论到哪一国,还怕他们不重用你,何必留在楚国受这份罪呢!”屈原说:“一个人难道可以为了自己的富贵扔了父母之邦、扔了家乡吗?”那个朋友说:“话不是这么说的。现在楚王不用你,又不是你不肯为楚国出力。你把自己的才华埋没了,多可惜!”屈原说:“鸟飞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狐狸死了,头还向着土山。我不能离开楚国。”屈原对楚国爱得这么深,看着掌权的人越来越腐败,国家一天一天衰落下去,自己偏偏得不到救国救民的机会。他痛苦到了极点,仍然只能写写
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去攻打楚国,打下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放声大哭。他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知道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着楚国被毁,自己的社稷人民落在敌人手里,他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去了。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得到了这个信儿,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不大一会儿工夫,好些小船争先恐后地赶来了。可是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呐?他们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到了儿也没把屈原找着。渔民挺难受,他们对着江面上祭祀了一会儿,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算是献给屈原的。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大伙儿想起这是屈原投江的周年了,又划着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饭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到后来,人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这吃粽子和赛龙船,就变成全中国的一种风俗了。这时候,赵主父已经死了。当初,赵主父从云中回到邯郸,知道了赵惠文王怕得罪秦国,不敢收留前来投奔的楚怀王,就瞧出他没有多大的出息,心里挺后悔,打算立原来的太子安阳君为代王。他把这个意思告诉了公子胜。公子胜说:“大王废了太子,已经错了主意。如今君臣的名分已经定了,要是再一更改,反倒容易引起内乱来。我看还是好好地辅导新君为是。”赵主父又跟夫人吴娃商议这件事。吴娃是赵惠文王的母亲,当然不赞成立安阳君。就为了赵主父想再立安阳君,赵国起了内乱。一批大臣们怕王位一更动,自己的地位靠不住。他们不但杀了安阳君,而且把赵主父也锁在宫里,让他活活地饿死。
赵惠文王为了公子胜反对主父立安阳君为代王,就拜他为相国,封为平原君。这位平原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结交天下的各种人物,凡是投到他门下来的,他一概收留,供养着他们。这种收养门客的做法,当时成了风气。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都象平原君那样收养着门客。他们每家都有几千个门客住在家里。连秦昭襄王听说了平原君收养门客的事儿,都想跟他结交结交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