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谴责虐待儿童的说说 正文

谴责虐待儿童的说说

时间:2025-09-20 20:23:04

我们提倡尊重儿童、爱护儿童,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成员,儿童应享有与成人平等的权利。他们的人格价值与成人是等值的,成人应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生活、独立行使自由权利,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因而特别需要成人的帮助和爱护。

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倡导尊重和爱护儿童,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儿童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学校教育当中,不尊重、不爱护儿童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这些行为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一)对不尊重、不爱护儿童的问题缺乏观念上的正确认识

社会上之所以仍然存在不尊重、不爱护儿童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一些人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缺乏对儿童准确而深入的认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认为儿童根本就不需要尊重和爱护;而另一部分人虽然知道应该尊重和爱护儿童,但却不知道该怎样去做。前者头脑中有强烈的“成人本位儿童观”,凡事都从成人的角度考虑,把儿童当做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往往考虑的不是儿童有什么需要,怎样去满足儿童的需要,而是从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出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对待儿童,成人不会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也不会采取措施避免这些不良影响。后者虽然知道应该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却不知道儿童有哪些需要,因此对儿童发展和教育问题的认识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实际行为中“无意”损害了儿童的发展。二者的表现虽然不同,但结果却是一致的。

(二)目前有关尊重、爱护儿童的法律不健全,执法不规范

尽管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儿童的权利,但是对儿童权益的法律保护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有关儿童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常常是遇到问题,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来支持,致使“人治”转为“法治”,让相当一部分伤害儿童的人钻了法律的空子。另一方面,在执法问题上还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以情代法”、“徇情枉法”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经常存在。因此,很多伤害儿童的现象发生后。执法者对这种行为处理却缺乏有效性。

(三)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背道而驰,不尊重、不爱护儿童甚至残害儿童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现代家庭教育当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家庭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长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然而对待孩子却越来越“残忍”:用毒打、罚跪等各种方式来残害孩子;在精神上摧残、虐待孩子;只顾自己玩乐、不关心孩子的生活……这些现象在当今社会上虽然不是主流,但已经发展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儿童对社会家庭的失望程度越来越高出现儿童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现象。

在幼儿园教育和学校瞧当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儿童的生命安全和傻康,还对儿童心理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这是对儿童最为直接的尊重和不爱护。

(四)受利益的驱使,儿童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

在我国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许多家长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或是由于贫困的逼迫,将孩子送往城市或发达地区去做工.剥夺了这些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由于传统观念的的影响.社会和舆论只将此当做“家事”而不予干涉。这些孩子过早地背负了家庭的重担,没有机会和可能去争得自己的权利。

(五)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教育方式不当,出现很多“因爱而害”的现象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从人幼儿园开始就对孩子实施各种“早教计划”:或是给孩子报各种兴趣斑,进行某种特长训练;或是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精神世界的熏陶和培养;或是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缺乏亲于间的理解与沟通。应该说,家长这样做的出发点和初衷是希望孩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能够生活得更好,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损害。孩子们要么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要么滋生对家长的仇恨情绪,甚至引发极端事件。

(六)“统一”和“成人化”把儿童培养成了“标准产品”

儿童是作为具有独立性的人而存在的,他们是发展的主体,其选择应受到整个社会和成人世界的尊重。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儿童是成人附属品”的观念还在一些成人头脑中牢固存在着。他们不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应该由儿童自己决定和选择的事情,常常是包办代替,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主体性。这一点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学生们眼中,老师很少蹲下身来听他们说话,很少与他们进行平等的目光交流。有些学校仍然运用成人化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学生,课堂上采用“填鸭式”教学,考试一定要按照标准答案来答,从而扼杀了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儿童,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他们只能是成人所需要的“标准产品”

从社会中存在的不尊重、不爱护儿童的现状来看,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来贯彻《儿童纲要》的要求。

(一)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要大力宣传和普及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帮助成人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从思想上认识到尊重和爱护儿童、保障儿童权利的重要意义。要对成人进行教育方式上的引导,帮助他们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以避免发生更多不尊重、不爱护儿童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立法和执法,规范社会和家庭对待儿童的行为

一方面,应加快立法步伐,实现对儿童发展各方面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执法部门要严格执行已有的法律法规,对各种不尊重、不爱护儿童的现象予以及时、有效的制止和惩处,用法律来规范社会和家庭对待儿童的各种行为。

(三)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教育方法,逐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仅仅普及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于家长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儿童的第一任和终身的教师,家长们急需获得的是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他们在了解了“为什么要尊重、爱护儿童”和“怎样去尊重和爱护儿童”之后,还需要在具体做法上得到的有效指导。因此,社区和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应积极帮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把正确的教育观念贯彻到实际的教育行为当中去。另外,社区和教育机构还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

(四)加强师德教育,帮助教师“内化”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与家长不同的是,教师缺乏的不是正确的教育观念,也不是适宜的教育技能,而是将这些观念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的能力。关于要尊重和爱护儿童的观点和做法,教师们都受到过有关的教育,但是到了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的行为却与其他末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并无区别。他们一样会打骂儿童,一样会侮辱儿童,一样会把儿童看做是成人的“附属品”。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加强师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对教师的培训应把重点放在教师职业道德和观念向实践转化的问题上,以避免专业教育工作者出现不等重、不爱护儿童的行为。

1、孩子的祖父母可能只有一些有限的教育经验,而这些有限的教育经验又因为祖父母的溺爱和放纵而派不上用场。

2、父母唯有不断进取,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获得孩子的钦佩和敬爱。

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必须警惕“人穷志短”。

4、所有纨绔子弟都是富裕子弟,尽管并非所有富家子弟都是纨绔子弟。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5、谁能让孩子“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谁就掌握了教育的秘密。

6、谁能让孩子有主见又懂得妥协,既果敢又懂得顺从,谁就遏住了教育的关键。

7、父母要想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就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

8、父母在自己担任家庭教育前最好是自己先学习教。

9、学前教育更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10、平时在家里,父母和孩子尽量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遇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11、父母要准备一个记事本,记录和孩子在一起发生的事情,或者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经常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反省自己的过程。

12、父母不要万事代劳,剥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3、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

14、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15、孩子挑食是从父母谈哪一个不好吃开始的。

16、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遇到困惑时可以尽量请教老师邻居或是教育专家。

17、中国年轻的父母会花数千元学开车或把自己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却鲜有自己参加家庭教育培训。

18、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二十条家庭教育格言,定能成就优秀孩子哦。

19、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20、婴儿的情绪,是认识世界的反映。

21、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来修剪。

22、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3、一个行为反复养成习惯,习惯反复形成品质,品质改变命运。

24、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25、只有父母与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育习惯,您的孩子或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26、孩子坏的习惯80%都是在家里形成的。

27、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记住情感教育永远都大于道理教育。

28、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孩子现在的成绩是怎样的更为重要。

29、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给予引导,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30、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31、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32、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

33、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34、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35、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

36、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37、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38、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39、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40、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41、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42、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43、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44、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45、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

46、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47、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48、性格塑造始于婴儿时期。

49、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

50、想象与显示不分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并从中受到教育。

51、适时引导孩子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

52、结合童话寓意,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单纯说理要深刻。

53、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54、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55、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56、一个人的成功=1%IQ(智商)+99%EQ(情商)。

57、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58、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59、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60、丰富的想象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61、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东西跟人一样,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62、运动贵有恒,饮食贵有节。

63、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虽然粗糙,但远比得来现成的精美玩具快乐。

64、没有体谅和信任,便没有友谊。

65、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

66、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

67、教育幼儿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68、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类语言,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69、育儿过程有艰辛,也有欢乐。

70、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比得上疾病。

71、对症下药方可治愈疾病。

72、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73、刘良华家庭教育格言100条。

74、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它是“培根教育”。

75、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76、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天遗传。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主要不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而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鹅蛋而不是鸭蛋。

77、体罚是一种单纯的“棍棒+粗口”的原始教育,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极其不利。——许传利

78、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责任是尽可能让孩子接受好的“后天遗传”。重视“后天遗传”,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提到类似“遗传”的高度。

79、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

80、让孩子在艰苦的地方体验他人的苦难,让他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改变孩子自暴自弃的坏毛病的唯一办法是既让他面对他人的苦难,让他为苦难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81、父母关心孩子的性健康,等于给了孩子一生的幸福。——马文会

82、让孩子在帮助他人时体验无能为力的尴尬和痛苦。让孩子想帮助他人又力所不能及无能为力,由此激发他的“自强欲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负责任地成长,以便将来能够帮助更多的他人。

83、把天真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保存和丰富孩子的感受能力吧,它是自然对人类最大的恩赐,它是孩子终身的财富!——甄世田

84、孩子的成长有两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3岁前后。3岁前后是孩子智力和性格发展的关键期;第二个关键期在13岁前后,13岁前后是孩子的.青春发育和独立生活的关键期。家长如果在利用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以后的教育就会一路顺畅。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会后患无穷。

85、只有将学到的东西通过去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成长起来。——顾欣

86、父母的第一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家庭环境好,孩子好;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成为问题儿童。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87、换一种眼光看孩子,你将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增长点”。——时金林

88、不让孩子早产,也不让孩子过早地入学。孩子不能早产,因为孩子需要在母亲的子宫里获得足够的保护,让胎儿有了足够的抵抗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孩子不能过早地入学,因为孩子需要在家庭获得足够的保护,让孩子有了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中医的说法是:“争气内存,邪不可干”。

89、一个会爱父母的人,将来才会更好地去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赵静波

90、学校教育总是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家庭教育必须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更重视孩子的性格和身体。家庭的归家庭,学校的归学校。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91、精神虐待是对孩子自尊、自信心全面的摧残。——章剑和

92、性格好的标准是“文明其精神”,身体好的标准是“野蛮其身体”,学习好的标准是“自学自得”。

93、有效的学习是边缘学习,无效的学习是焦点学习。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病因却在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父母直接指令孩子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94、学业成绩是人的成长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是人的性格和身体。性格和身体是学业成绩的两个支点。

95、人的成长遵循“潜能递减法则”。生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从0岁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长为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的话,充其量只能具备60度能力。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木村久一语

96、家长对孩子的寄语,贫穷是教育资源,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97、有修养的父母总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见。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

98、成功的教育是“虎父无犬子”,失败的教育是“母强子弱”。有修养的父母总是把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99、让孩子“自食其力”的秘诀是给孩子提供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导致自己负责。如果孩子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出于他人强迫与指令,那么,孩子就学会了“应付”与“敷衍”。

100、作为父母,必须设法赢得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姜晶

摘要: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事件,如打耳光、扯耳朵、扔垃圾桶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幼儿教师是十分崇高和神圣的职业,应该是儿童的引导者、守护者。而近期发生的虐童事件严重地摧残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阻碍了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入探究发现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幼儿园管理缺失等其原因。打造职业道德高的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育水平,是目前幼儿教育的迫切需要,也幼儿教育管理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幼儿教育;虐童事件

前言教育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紧密相关,幼儿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频频爆出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严重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令家长忧心忡忡,幼儿教师队伍背负起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使教育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1虐童行为对孩子产生的伤害

众多的虐待儿童事件让我们痛心不已。对正在生长和发育的儿童进行不当的体罚和虐待,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影响正常发育。更让人忧心的是,虐待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由于儿童处在社会认知的初期,虐待行为一方面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影响其性格养成;另一方面儿童可能对老师的行为进行模仿,增加了长大后的暴力倾向。长远来看,虐童行为不仅会对孩子、对家庭产生伤害,也会给整个社会来带来损害。

2导致虐童事件的原因

导致幼儿园的孩子受到伤害甚至残虐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孩子的关系和爱护。关爱不仅应该是来自于孩子家长,更应该来自幼儿园、幼儿教育甚至是全社会。

2.1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我国的幼儿教育还没有完全纳人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公立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差距悬殊。国家对民办幼儿园的投人很少甚至零投入,教育经费全靠民间自筹,幼儿园办学条件差,幼儿教师数量少、学费高。民办幼儿园教师多半是自主聘任,任职门槛相对较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无证上岗现象比较普遍,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低。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教师数量不足使每位教师承担的工作压力大。再加上办学环境恶劣,硬件设施简陋,很多民办幼儿教育都成为了功利性幼儿教育。

2.2教师职业道德和爱心的缺失:当前,幼儿教育师资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幼儿教师都没有经过正规师范,甚至没有教师证就上岗或上岗后再拿证,缺乏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对儿童的耐心。同时,工资低、压力大、生存状态差,导致部分教师情绪失控,进而出现虐童的事件。孩子是家庭的重心,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健康茁壮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家庭、教师乃至社会都应该树立起爱护儿童的责任感,重视学前教育,为孩子们开启人生启蒙美好的第一篇章。

2.3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够,在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欺负和伤害后,不懂得进行自我保护。很多孩子因为害怕老师,不敢把受到的伤害告知家长,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承受,这也导致了虐童事件不能被及时发现,,助长了此类事件的发生。

2.4幼儿教育过程管理的缺位:发生在民办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多于在公立幼儿园。这种现象与幼儿园的管理体制有关。公立幼儿园的机构设置、师资配备、教育管理、资源投入都有政府的教育部门亲自督办,而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体制、教育资源都是自己想办法筹集的。相比较而言,民办幼儿园管理松散,容易造成教育的管理缺位。

3如何做好幼儿教育工作,防范虐童时间发生

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必须用心做好教育工作,幼儿园应加强办学管理建设,社会应关注儿童教育事业。解决教师虐童事件,不能仅仅对涉事个人进行处理,而是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3.1加强教育,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从业能力:幼儿教师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是儿童认知社会的引导人,其专业素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幼师教育必须注意培养教师的师德,加强教师道德素养。幼儿园管理中不但需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培养。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有责任心有耐心,不宣泄负面情绪发泄给学生,积极引导孩子,和他们交朋友。

3.2规范管理,着力抑制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一方面相关部门清查幼儿园的办学资质和幼儿教育从业者资格证书,整改未取得办园许可证、设施条件差、管理混乱、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学前教育机构,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和师资情况,严格幼儿园办学资格的审查,提高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

3.3社会参与,强化幼儿教育的社会责任: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提升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幼儿教育发展的氛围。社会对于儿童教育的高度关注能使幼儿园的管理更加规范,幼儿教师的责任感更加强烈。

3.4加强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的立法跟进: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儿童的健康、基础教育、国民素质有重大意义。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通过立法规定保护学龄前儿童的权利,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同时,要加大行业监管力度。除开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当事人处拘留、罚款乃至有期徒刑等处罚外,还要利用行政手段对涉事幼儿园和幼师进行备案,暂停或取消相关幼儿园办学资格,取消涉事幼师的从业资格。

4结语

我们因孩子受到伤害而愤怒,对幼儿教师的恶劣行为进行谴责,更应该深刻反思虐童事件发生的根本缘由,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首先,国家应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扶植民办教育,提升幼教职业道德水平,改善幼教师的工作环境及待遇;其次,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坚决取缔管理混乱的非法办学机构。同时,完善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虐童行为的威慑力。温岭幼师虐童事件绝非是个例,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斩断伸向儿童的毒手。

参考文献

[1]朱虹.基于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思考如何完善幼儿教育管理[J].时代教育,2015,(8):282.

[2]陈牛则,李丽斯.从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反思幼儿教育管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9-11.

[3]崔睛.对当前幼儿教师道德失范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13,(6):142-143.

[4]张建欣.“虐童事件”发生原因刍议[J].高教研究,2014,(3):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