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特别不理解抑郁症患者,尤其是明星得抑郁症的我就更不理解了,有那么好的生活,那么好的前景,为什么还那么想不开得抑郁症呢?更有甚者,因为抑郁症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我就更不理解了。
直到后来,当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恋爱的压力,学业的压力悉数如枷锁般束缚在我的身上时,突然有一天,我变得夜不能寐,思想不受自己控制,满脑子都是特别无助的事情,当时特别特别地害怕,接连几晚都是如此,而且还很轻易就能想到自杀,于是,我特地去医院做了检查,没错,医生确诊我得的就是抑郁症,庆幸的是,并不是特别严重的抑郁症。
从未想到,我也会得抑郁症,以前我认为抑郁症都是大明星才会得的病,没想到我这种贫民百姓也会得,但我并不认为得抑郁症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既然得了就应该正面对待它。
抑郁症是一个强大又可怕的对手,我们很难想象抑郁症患者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恐惧,突然之间,我便理解那种感觉,真的是感同身受。
从表面上看,他们是非常快乐和充满激情的,所到之处有如阳光,让周围的人灿烂快乐。但当他们一个人的时候,却有着突然收敛的笑容和心中刹那的隐痛。这就是阳光忧郁症,即把郁闷、委屈、愤怒等情绪掩藏起来,表面上给人阳光、快乐、充满激情的感觉,把长期得不到宣泄的负面情绪积累下来,形成巨大压力,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很清晰地记得,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我就特别地难受,一直失眠,到了凌晨3点多,实在困得不行了,眼睛都睁不开了但就是睡不着觉,一闭上眼睛思想就不受自己的控制,老是想一些特别无助,特别崩溃的事情,我想让自己尽量想一些好的'事情,但是没过几秒钟,便又开始想一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只有睁开眼睛的时候才会好一些,最起码思想可以受自己控制,但是你知道的,那时困意已经到了极限,眼睛是睁不开的,睁一下就又闭上了,闭上了眼思想就又不受自己控制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遍遍,一天天地折磨着自己的神经大条,时间一长,便很轻易地就想到了自杀。
我也曾用过一些解决方法,自己感觉还是可以的,读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读一些开悟心灵的文章,读一些优美的诗歌,没有机会去想一些无助的事情,尤其是前段时间偶然看到癫狂人生APP,里面有个看人生的栏目,看了里面的文章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平时也应该多出去走走,去你想去的地方,见你想见的人,做你想做的事情,然后感觉生活的美好,活着多好,心态也会随之改变。
谁说得抑郁症一定是坏事呢,闹不巧因祸得福也不一定呢。
纵然人都有好奇心,但很多人也都有另一面。你也许并不明白抑郁的人对世界的绝望,人前欢笑的人未必关起门也快乐。珍惜你爱的和爱你的,理解你不理解的和不理解你的。我觉得写得特别好,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让更多的人了解抑郁症患者的状态,他们不是神经病也不是心理不健康,他们与平常人一样,在为这个社会辛勤地付出着,请不要用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也不要把他们的遭遇当成一种玩笑进行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备受煎熬还在努力的活着,努力地为这个社会做着贡献,不是更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吗?
既然活着那么好,那些没有得抑郁症的朋友不是更应该好好活着吗?我感到最悲哀的,就是那些因为高考失利选择自杀的人,那么好的年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如此薄弱。如今每年高考完都会有几个自杀的,我觉得他们都好伟大呀,我要有这魄力的话,肯定能成就一番事业,死都敢,你们害怕今后有什么做不成的呢?就像崔永元说的一样,活着多好,我们得了抑郁症还不轻易选择死亡呢!我从小就怕死,所以,我的梦想就是好好活着,看着那些希望我***的人先死。并且我觉得,高考根本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别把它看得太重,像我这种高中毕业证都得找熟人办的货色,现在不是也没饿死嘛,而且还在减肥……
最后,希望那些得抑郁症的朋友都能渡过难关,重新走向正常的人生之路,那些有抑郁症倾向的朋友,早日发现,早日治疗,早日摆脱困境,更希望社会的人们多关心一下身边的朋友,好好珍惜,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很抱歉,我写的这么老长,与电影大多无关。
也是觉得写影评,系统负责排版,这点很省事。
就说说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那几颗感同身受的金豆子。
第一颗金豆子。
对父母,迈不过的那道坎。
片子里的小女主角,代表了一个黑暗面,站在原谅的对立面,恨的咬牙切齿,恨的有理有据,对她的父母。她瞧不起宋慧乔虚伪的原谅,她想杀了那个总是打她的父亲,她也原谅不了那个只会站在旁边对她说“快向你爸求饶啊 就不打你了啊”的母亲,她对父母真真切切的那种恨意,并没有让我觉得无理取闹,我同情她,就像同情我自己。
但这同情,毫无意义。
父母,是一个严重的词,代表了伦理纲常与一个人的情一个人的良心,父母又是一个简单的词,谁没父母,遍地都是甲乙丙丁的父母。对待这个词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这理解可能千疮百孔。
看阿加莎的侦探小说,看死亡看人类之间的阴谋,看她道破真理之后嘲弄的表情,她不认为恨这种东西的致命性,我想她是对的,“恨”是会消失的,它不像爱有那么持久的强大力量。
恨是会消失的么,我有时候不信,可能是因为我蠢。
我的第一份恨,竟然给了我的家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把这种高级复杂的感情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起码蚂蚁与单细胞动物,他们不会在夜里蒙着被单哭得像个傻逼,他们不懂那种微妙又危险的感情,我以为我会像他们说的那样子,什么我长大了就懂了我长大了就知道自己过多幼稚了我当父母了就知道了,只差最后一个没完成,剩下的成长,我迅速经过,但很抱歉,我还没懂。
可能还是因为我蠢。
老生常谈的话题,和母亲不和,从小到大一路打架闹别扭过来,没有过沟通,不怎么一起说悄悄话,不怎么一起逛街,我这个贴心小棉袄,显然不太合身,或者这个小棉袄自己成精了,不服帖了。说一件事,小学的时候,我妈抽屉里的一块裸钻不见了,然后她来质问我是不是我拿走了,并且活色生香的制造了一个理由,是我拿给我们音乐老师了,用来献宝和讨好,这什么跟什么啊,我一头雾水,当然是没有,但我也懂,小时候我有个不好的毛病,特别爱动家里的东西,东拿西拿的,我妈第一个就问我,她没错,但我真没拿。可她不管,反复询问无果之后,就已经升级到扬起巴掌作势招供,我也嘴硬,也是事实,就是没拿,结果就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场景,她拿了把剪刀,把来劝的姥姥锁在外面,就在我的房间里,举着剪刀逼问我。
就是逼问。
我吓坏了,看她每次就要落下来的剪子,我就哭着大喊,妈妈,是我拿的是我拿的。可当她收回,我就又一口咬定真的不是我拿的,这反反复复的举动是不是可笑极了,估计我妈也累了,也是哭笑不得,我却是战战兢兢的像上了次战场,到现在,我也记得,那是一张歇斯底里到有点疯狂的脸,那张脸是我妈的脸,像一个吃人的怪物,屈打成招这个词,想起来是真的委屈。
后来这钻石到底哪里了,我不知道,她到底发没发现她误会我了,我不知道,因为我的母亲从来不会向我道歉。她会跟我说,沟通?什么叫做沟通,你姥爷都是拿烧火棍和我沟通,更甭提心灵上的沟通。小时候我就很讨厌那个从未谋面的姥爷,想起来真是可笑,明知道,这和别人又有什么关系,我在想,小时候的妈妈,会不会也在恨着姥爷的爸爸,如果是,那我会心理平衡点。
第二件事,我知道我妈的病史了,竟然是抑郁症。这种病,第一次从小说里走出来,进入我的生活。请注意,这种疾病,不可忽视,它迅猛如虎,或许是现在生活中的一大隐患。
就在上中学的时候,因为家里一笔生意坏掉,那人拿着钱跑了一个月,一个月后回来了,却一分钱也不答应给我妈。有天我妈早上收拾着东西就走了,后来听我爸讲才知道,她准备了一桶汽油一包耗子药,准备和那个人同归于尽,可能是我爸敏感,老早就有预感,给阻止了下来,接着,我妈就发病了,一发不可收拾。她第一次发病是刚生完我哥的时候,我奶联合着一群小姑子对我妈不好,百般欺负,冷嘲热讽嫌弃我妈农村来的,配不上我爸,可我爸也不过就是个农村娃,自己本事,混到了外面。我能想到我奶的样子,当时我爸在外地赚钱,她一人对付不过来,精神就坏了,不吃不喝。我爸请了三个月假,每天就只照顾我妈,和她一起熬了过来。
这次发病,让我对之前她的某些做法,有了底。
我开始放软,那是一个病人,那更是我的母亲,她脆弱的像个小孩,我第一次知道这种精神疾病,并不是书上文艺青年所向往的那种东西,它是货真价实的疾病,致死。它病在脑子里,精神里,却拖垮整个身体,整个生活。没有药物可以快速有效的医好它,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死亡与绝望相依相伴。此外,这种疾病,给患者,更给患者的亲人,带来无尽的摧残,你想不明白,你如此爱身边的这个人,但这个人只想抛下你不管,只盼着死,你不知道是拿这个病还是这个病人撒气,你可以诅咒癌细胞,但不能对着她的脑子大吼大叫,他们太脆弱了,脆弱到不争气,如果他们真的走了,那活着的人怎么办。所以到后来,我一直很厌恶自杀的人,是真心瞧不起那些把又死又矫情的话挂嘴边的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死亡,死就是什么都没了,没那么好看,没那么皆大欢喜。
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妈迅速消瘦,每天就坐在沙发上发呆,两眼无神,既可怕又可怜,我问她在想什么,她平静的说,她看着家里浴室缠着的水管,就想拿来勒在脖子上,死了就好了。听她这么说,我又是一阵害怕,我害怕失她,即使我和她总是在争吵,但那是我的母亲啊,她温暖的手和香香的味道,是谁都给不了的。人真是可笑的动物,自动删选过后,留下的都是美好温存的画面,这是不是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足够治愈。
好在这个发病期过了,我又像上了一次战场。
关于抑郁症的常识,我是知道了不少,原来是有发病周期的,熬过了,就好了,但得死死的看着守着,这考验的就是身边人的意志。
我看着疲惫又开心的父亲,不禁想哭,这个男人,又在过我不知道的多少年里,陪着母亲过了多久呢,他想过放弃么,答案是没有,否则我的生命,就早不存在了。我和我爸聊了很久,关于妈妈的过,我决定像他说的那样,小心翼翼的维护这个家,呵护母亲,更像是一种保护,爸爸说,她是脆弱的,她只有我们三。
那一刻我觉得我长大了。
甚至我原谅了,原谅了一切母亲过的莫名其妙,这原谅听起来有点假惺惺,忸怩作态,毕竟我是女儿,她是母亲,但是你们又知道多少,关于过那些不好的回忆,它们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不会因为亲情的情分,少一点,或者浅一点,或者又因为以亲情之名,多了很多分的痛,与不可原谅,世界上所有的伤害与隔阂都是一样的,不分轻重,不分你我,都是痛,结结实实的,由表及里。
我可能理解了那句话。
恨是会消失的,它不像爱有那么持久的强大力量。
但我知道,我和我妈还是会有很多争吵,就像上个月我俩还在电话里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理由很搞笑,我妈问我我男朋友近况,我说就那样,她阴阳怪气的说我看你俩都是玩玩的,他上班了又进社会了,你俩又异地,肯定背着你乱搞,也是,他乱搞你也不知道。当时听完我就火了,觉得这妈当的真是莫名其妙,泼冷水都泼的和情敌有一拼。后来我想了想,也许是我妈想表达,担心我被骗被欺负,但以她的性格,说出来就是这样子。我能选择一个会说好听话的母亲么,不能。
我的.耳朵与心不是一个高科技产物。
它不会自动转换成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东西,它需要倾听与交流,需要慢慢来,需要真诚的交换,但显然我妈和我之间,永远少了一个步骤,永远是一个过激反应,不管是实施方,还是被实施方,哪个都是一面墙,硬邦邦的,不会拐弯。
可能就像我哥说的,你俩简直就是一个样,连吵架都像是对面安了面镜子,要多像就有多像。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梦,我嫁人了,我穿着红彤彤的衣服,美滋滋的坐在床上等待新郎来接我,我妈坐在我的旁边,她没有哭,我也没有,不像是别人结婚那样,哭得死活来,生离死别,我们都很高兴,那一刻特别好,我与她之间没有了任何隔阂,我只知道我要走了,幸福的过日子了,我妈也是祝福我的,为我高兴。是的,我不希望她做什么,她只对我笑笑就好了,我是个简单又直接的人,如果你是爱我的,就别伤害我,对我笑笑,让我知道,我们不需要任何语言的交流,这很难么。
所以第二颗金豆子,给原谅。
宋慧乔,最后大声质问笑的满脸褶子的修女,也质问神父与所有以感化众生的宗教,信仰,是的,她并没有原谅,又凭什么原谅,她以为自己原谅了,但谁都没有,只是哪一种方法让我们更好受一点,哪一种方法就是可行的,这方法与其叫原谅,不如叫逃避。我们不愿拿着别人犯的错来惩罚自己,除了原谅,还能做什么呢。
可真正的原谅,是来自于对自己的妥协,而不是给别人。
她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一路下来,等待体力耗尽那一刻,那一刻来了,像是和情人的每一次高潮一样,你以为心脏已经超负荷,在绚烂之极的边缘,要停止了,但是它没有,它继续且周而复始的跳动了,这就是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我们原以为我们会死,我们会因为失恋而死,与至亲的隔阂而死,爱人世而死,辞职而死,2012而死,但我们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可以继续恨的呢,活着的人,恒温,会呼吸,会到处走走停停,最重要的是,我们还会遇到更好的人,爱上他,和他度过一生。
而那些恨,太微不足道了。
对我的母亲,我也常常在想,若是无法真正沟通,索性就不在纠结如何沟通,就让她慢慢老,我慢慢长大,这比例会越发反转,但完美,看着她日渐嚷不起来的小身子骨,我竟觉得,她变小了,会是我的孩子,换我照顾她,当然,我不会原谅她的那些小性子与无理取闹,真想也拎过来打下屁股啊,这是原则问题啊,哈哈。
但是我会原谅一些,然后再原谅一些。
恨是会消失的,它不像爱有那么持久的强大力量。
爱是什么,自己掂量。
一个抑郁症患者成功自救的历程
我对抑郁的终极理解
自从意识到自己陷入抑郁之后,花了半年时间,看了一系列关于抑郁和积极心理学的书之后,深深理解“对抑郁最缺乏的是综合研究”,以下就是一个抑郁患者对抑郁及抑郁症的综合思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尽管我力图用更简短的文字,但是抑郁的确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所以请谅解我的长篇大论。
本文绝大部分资料来源于已经出版的书,我非常佩服那些作者,我相信他们写这些书的原因之一便是有着帮助他人的伟大情怀,这在很多书中都有明确的讲述,对此我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本文仍然夹杂着本人对引用的删减和自己的见解,而如果你没有对认知疗法基本的理解,我相信你并不一定能看懂本文。
很显然,这是一本感情色彩强烈的书。我想要挽救潜在自杀者的生命,我想要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给了每个人希望,对于那些最了解抑郁的人来说,学会自我控制的技巧,学会沟通及自我表达的技巧,学会挑战对自己和世界的固有看法,将使得他们有机会获得愉快的人生。
在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比较复杂的动物会进化出情绪呢?解开这个纠缠不清的结的第一个线索来自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比较。消极情绪——恐惧、悲伤和愤怒,它们是我们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恐惧是威胁靠近的第一个信号,悲伤是即将失落的信号,而愤怒则是被侵犯的反应。从进化角度来看,危险、损失和侵犯都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而且这些外在的威胁都是非输即赢、生死一线的事。一个人赢代表了另一个人输,就像网球比赛,每次对方得一分你就输一分。消极情绪在非输即赢的游戏中扮演主角,比赛的结果越严重,情绪体验就越强烈。那些能感受到最强烈消极情绪体验的祖先,一定是争斗中的最佳幸存者,因此遗传偏向于消极情绪,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基因遗传下来,从而成为我们的祖先。
所有的情绪都有感情成分、感官成分、思考成分以及行动成分。所有消极情绪的感情成分是令人嫌恶的,如厌恶、恐惧、责骂、仇恨。这些感情进入我们的意识,并改变我们的意识。行动以感官上的警报为基础,当非赢即输的比赛来临时,消极情绪会使我们警觉,去找寻什么地方不对劲并且消灭或逃避它。情绪所引起的思考通常是专注的,不容许别的东西来分散注意力,这些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人们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迎击、逃避或者明哲保身。自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理论确立以来,大家都赞同消极情绪的进化比较优先。
关于语言柔道—学会反驳自我批评
〔抑郁症病人内心有一种不间断的自我批判:
1, 对自己的负面认识:我一无是处
2, 对周围世界的负面认识:事事不顺心
3, 对未来的负面认识:我永远不会好起来了〕
首先,你必须知道,刺痛你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别人的批评。道理是这样的:在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头脑中的某些消极思维就自动活络了起来。事实上,使你产生情绪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而是你想了什么。在困扰你的想法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包含第3章中介绍的思维错误类型:以偏概全,非此即彼思维,心理过滤,乱贴标签等。而特别如果你觉得你的自我价值和幸福感均源自别人的爱和认同,那么你很可能会害怕批评。
关于认同上瘾:
外界的认同必须先经过你确认无误,然后它才能提振你的情绪。这种确认代表了你个人的自我认同。只有你的想法才会影响你的情绪。你必须先相信别人的批评,然后相信你事实上真的一无是处,然后你的自我感觉才会很糟。
认同上瘾症本质上是还自处于依赖性自尊阶段,对自己自尊的认可建立在别人的认同或者赞美之上。如果你受到拒绝或者批评,你也可以使用这种“悲伤”法。每天划出一个或多个时段——5-10分钟就可能足够了——用于释放所有悲伤、愤怒和绝望的情绪。
要想摆脱情绪上的困扰,关键在于一项认知——即认识到只有思想才能影响情绪。如果你有认同上瘾症,你就要别人先照亮你,然后你才会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你混淆了认同和自我认同的概念,因为这两者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你会误以为是别人让你心情这么好的。你有时很喜欢别人的吹捧和赞扬,这恰恰证明你不懂得认同自己!但是,如果你有认同上瘾的话,你就会形成一种自挫性的习惯——只有你尊重的人先认同你,你才会认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