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用人工呼吸器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可用于各种原因(疾病、中毒、外伤等)所致的呼吸停止或呼吸衰竭的抢救,以及麻醉期间的呼吸管理。
2、什么叫呼吸困难?
答:呼吸困难为缺氧的主要症状之一,表现为烦躁不安、鼻翼扇动、口唇及指甲发钳、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3、何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答:在休克、感染、创伤、肿瘤等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微血管内(主要是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可发生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的聚集.即广泛的形成微血栓,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4、血液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运输功能、调节功能、防御功能、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5、什么叫缺氧?
答: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必须由氧化过程供给能量,当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氧气,或不能充分利用氧以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时,叫做缺氧。
6、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是多少?其增高或降低的临床意义?
答;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是8~12厘米水柱。
中心静脉压高于15~20厘米水柱,提示血容量过多或心脏排血量明显减少,有发生肺水肿的危险,应减少输液,酶情给予快速洋地黄制剂等措施。
中心静脉压低于5厘米水柱,提示有效循环血不足,应快速补充血容量。
7、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的机理是什么?
答:静脉注射高渗溶液(如甘露醇)后,可使血液渗透压迅速升高,使脑组织和脑脊液的部分水份进入血液。
8、何谓血栓形成?何谓血栓?
答: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发生凝固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淤血块称为血栓。
9、正常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多少?
答:正常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包括血浆和细胞间液等。
10、什么叫微循环?它的`主要功能?
答: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它主要是实现物质交换,即向各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养料和带走组织细胞的代谢废料。
11、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包括什么成分?
答:血液是由细胞部分和液体部分组成的。细胞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液体部分称血浆,含有大量水分和多种化学物质如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12、哪些患者禁用呼吸机?
答:张力性气胸、肺大泡、低血容量性休克及肺纤维化者,禁用呼吸机。
13、小肠的起止点在哪里?总长度是多少?包括哪几部分?
答: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分,起自胃的幽门,止于回盲瓣,成人总长度约5~7米;可分为非系膜部分的十二指肠和系膜部分的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14、脑脊液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脑脊液可以保护和营养脑及脊髓,维持中枢神经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运走代谢产物等。
15、右旋糖酐为什么有扩充血容量的作用?
答:右旋糖酐是许多葡萄糖分子脱水聚合而成的,其分子量近似血浆蛋白,故不能透过毛细血管,也不易从肾脏排泄,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起到提高胶体渗透压的作用,从而增加血容量。
16、什么叫梗死?什么叫栓塞?
答:内脏器官因血管(主要是动脉)被阻塞而发生的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梗死。
在循环血液或淋巴液中的异物栓子等,随血液和淋巴液流动将血管或淋巴管阻塞的过程,称为栓塞。
17、骨折的定义是什么?成因有那几种?
答:骨折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1.直接暴力。2.间接暴力。3.积累性劳损。4.骨骼疾病。
18、关节脱位的特征及复位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答:关节脱位的特征是:①畸形;②弹性固定;③关节空虚。复位成功的标志是:①被动活动恢复正常;②骨性标志恢复
19、骨折的早期并发症有哪些?
答:(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5)骨筋膜室综合征
20、请解释什么叫疲劳性骨折?
答:又称行军骨折或应力性骨折,易发生在骨骼应力集中的部位.长期受反复集中的轻微损伤后,疲劳性骨折多发于跖骨,腓骨下1/3。
21、请解释什么叫强直性脊柱炎?
答:是脊柱的慢性进行性炎症,其特点是病变常从骶髋关节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脊柱,导致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和畸形。
22、影响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有那些?
答:1.骨折的类型和数量2.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3.软组织损伤:4.软组织嵌入5.感染:
23、请解释什么叫脊髓休克?
答: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称迟缓性瘫痪,感觉和神经反射都消失,经过数日和几周,症状渐渐恢复,不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
24、请解释什么叫网球肘?
答: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起点处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早年发现网球运动员易发生这种损伤,故称网球肘
25、请解释什么叫4字实验?
答:病人平卧于检查桌上,圈其患肢,将外踝搁在健侧肢髌骨上方,检查者用手下压其患侧膝部,若患髋出现痛疼而始膝部不能接触桌面即为阳性。
26、请解释什么叫骨折延迟愈合?
答:骨折在正常愈合时间内,仍未达到骨折完全愈合的标准,称为骨折延迟愈合
27、请解释什么叫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
答: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
28、请解释什么叫发热?
答: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29、骨折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答:复位 固定 功能锻炼
30、骨折急救需要注意的事项有那些?
答:(1)抢救休克。(2)包扎伤口。(3)妥善固定。(4)安全转运。
31、请解释什么叫紫绀?
答: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所致皮肤粘膜呈青紫的现象。
32、请解释什么叫腹泻?
答: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
33、骨折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答:(一)全身表现1.休克2.发热(二) 局部表现 1.一般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2.特有体征 (1)畸形(2)异常活动(3)骨擦音或骨擦感。
34、简述骨盆骨折的并发症?
答:1. 腹膜后血肿。2.尿道或膀胱损伤。3. 直肠损伤。4. 神经损伤
35、请解释什么叫弹响指?
答:手的狭窄性腱鞘炎,用力伸屈手指时,葫芦状膨大部在环状韧带处强行挤压通过,就产生弹拨动作和响声,并伴有疼痛,称为弹响指
36、请解释什么叫骨折愈合?
答:是骨折断端间的组织修复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愈合过程,最终结局是恢复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37、造成骨折移位的因素有那些?
答:1)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 2)肌肉的牵拉。3)骨折远侧段肢体重量的牵拉。4)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38、请解释什么叫缺血性骨坏死?
答:又称“无菌性坏死”,多与外伤、服以用激素、减压病、糖尿病、放射及血红蛋白病等相关。常见于股骨头、肱骨头、股骨髁、胫骨远端、腕舟骨及足舟骨等处,临床一般为单处,亦可多部位受累。
39、请解释什么叫青枝骨折?
答: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尤如青嫩树枝被折断。
40、骨折急救需要注意的事项有那些?
答:(1)抢救休克。(2)包扎伤口。(3)妥善固定。(4)安全转运。
41、请解释什么叫脊髓震荡?
答:脊髓震荡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脊髓遭受强烈震荡后立即发生弛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全部丧失,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完全恢复。
42、请解释什么叫骨折畸形愈合?
答:骨折愈合的位置未达到功能复位的要求,存在成角、旋转、重叠畸形。
43、请解释什么叫腱鞘囊肿?
答:临床上将手、足小关节处的滑液囊疝和发生在肌腱的腱鞘囊肿统称为腱鞘囊肿
44、产生半月板损伤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产生半月板损伤必须有四个因素:膝半屈、膝内收或外展、重力挤压和旋转力量。
45、请解释什么叫骨折延迟愈合?
答:骨折在正常愈合时间内,仍未达到骨折完全愈合的标准,称为骨折延迟愈合
46、请解释什么叫腕管综合症?
答: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引起的手指麻木等症状,当局部骨折脱位、韧带增厚或管内的肌腱肿胀、膨大引起腕管相对变窄,致使腕部正中神经慢性损伤产生腕管综合症。
47、请解释什么叫骨化性肌炎?
答:为损伤性骨化,由于关节脱位、扭伤或关节内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廊肿,处理不当使血肿扩大,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可引起关节活动障碍。
48、请解释什么叫拾物试验?
答:案腰椎结核的病人从地上拾物时,不能弯腰,需挺腰屈膝屈髋下蹲才能取物,称为拾物试验阳性。
胸椎狭窄的
为规范胸椎管狭窄症的诊疗技术,提高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由北京市科委立项,由本课题组联合全国范围内脊柱外科专家共同制定《胸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本《指南》将及时更新版本,以便能更好地为临床诊疗工作服务。本《指南》不具有强制性,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用作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
一、胸椎管狭窄症的定义及内涵
(一)定义
胸椎管狭窄症是指由胸椎椎管内韧带肥厚与骨化、椎间盘硬性突出、椎体后缘骨赘、椎管发育性狭窄等病理改变中的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导致胸椎管容积减小、胸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二)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因素
多种病理因素可以导致胸椎管容积减小、继发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并表现出相应临床表现,其中胸椎
黄韧带骨化、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胸椎间盘突出伴纤维环骨化、胸椎椎体后缘骨赘、胸椎椎体后缘离断(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关节突增生等导致的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属于胸椎管狭窄症的范畴。 而由胸椎间盘钙化、胸椎间盘突出(不伴纤维环骨化)、胸椎肿瘤(原发或继发)、胸椎活动结核、胸椎外伤(骨折或脱位)、胸椎侧凸或后凸畸形直接导致的胸脊髓病不属于胸椎管狭窄症范畴。
(三)胸椎管狭窄症涉及的节段
胸椎管狭窄症涉及的节段包括 T1 椎体至 T12L1 椎间盘。
(四)胸椎管狭窄症的规范诊断名称
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因素繁多,且这些病理因素常并存,建议继续沿用“胸椎管狭窄症”这一名称。因此,胸椎管狭窄症的规范命名方式为:以胸椎管狭窄症为主诊断,以导致脊髓受压的具体病理因素为副诊断,如:对由 T8-11 节段黄韧带骨化合并 T9,10 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胸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并出现相应症状的病例,诊断名称为:胸椎管狭窄症(T8-11 黄韧带骨化、T9,10 后纵韧带骨化)。
二、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所述至少一项临床症状或体征,影像学检查显示胸椎管狭窄、胸脊髓受压,且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影像学检查所示受累脊髓节段相符者,可确诊为胸椎管狭窄症;对仅有影像学检查显示的椎管狭窄而无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时不能诊断为胸椎管狭窄症。
(一)临床症状
胸椎管狭窄症具有如下临床症状:①一侧或双侧下肢沉、僵、无力、行走不稳,②一侧或双侧下肢广泛性麻木和(或)疼痛,③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④大小便功能障碍或性功能障碍,⑤胸腹部束带感,⑥沿肋间神经分布的胸壁或腹壁放射性疼痛。
(二)临床体征
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一侧或双侧下肢肌张力高、膝腱反射或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Babinski征或 Chaddock 征阳性。
2.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体征:例如膝腱反射亢进而跟腱反射减弱,前者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而后者属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常见于胸腰段椎管狭窄者。
3.广泛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且用腰椎的影像学表现不能解释:例如双下肢的股四头肌、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小腿三头肌等肌力减弱,双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而腰椎影像学检查仅发现T4,5 节段椎管狭窄,单用腰椎疾患无法解释下肢的异常体征;常见于胸腰段椎管狭窄者。
(三)影像学表现
1.X 线片:可以存在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赘、黄韧带骨化、氟骨症、Scheuermann 病或非典型 Scheuermann 病的特征性表现,亦可无明显异常征象,但应除外胸椎骨折、畸形和导致骨质破坏的肿瘤、结核等病变。
X 线片除可诊断上述疾病外,还可判断是否存在移行椎等变异因素,且这方面功能明显优于 CT 和MRI,可为术中准确定位提供重要参考。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医院拍摄全脊柱正、侧位 X 线片。
2.MRI: 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赘、胸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离断等;脊髓受压变形,部分患者的 T1WI、T2WI 或抑脂相可示髓内信号改变。
3.CT: 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赘、胸椎间盘突出伴纤维环骨化、椎体后缘离断等,
脊髓受压变形。
三、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流程
(一)疑似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 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者应疑似胸椎管狭窄症(只需符合下列任一条件):①双侧或单侧下肢沉、僵、无力、行走不稳;②双侧或单侧下肢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③双侧或单侧下肢弥漫性麻木、疼痛;④体格检查示下肢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而上肢正常;⑤体格检查示下肢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表现或广泛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
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但下肢症状严重而上肢症状轻微 (参考标准:JOA 脊髓功能评分上肢构成比>36%);⑦确诊 DISH、氟骨症、强直性脊柱炎或颈椎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⑧既往确诊为颈椎病(脊髓型)并行颈椎手术治疗,术后 3 个月以上,患者上肢症状明显缓解而下肢症状未缓解或进行性加重;⑨存在胸腹部束带感或沿肋间神经分布的胸壁或腹壁放射性疼痛。
(二)疑似胸椎管狭窄症的检查
对疑似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以下流程依次检查(图 1)。
第一步:摄胸椎正、侧位 X 线片和胸椎矢状位和轴位 MRI T1WI 和 T2WI。
如 X 线片和 MRI 未发现任何异常,则可排除胸椎管狭窄症;如确诊胸椎畸形、肿瘤、骨折、结核或化脓性感染,且无胸椎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等病理改变时,亦可排除胸椎管狭窄症。 如胸椎 X 线片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DISH、氟骨症或休门病,则高度怀疑胸椎管狭窄症;如胸椎MRI 明确存在胸椎黄韧带骨化或后纵韧带骨化,则可确诊胸椎管狭窄症。根据 MRI 显示可明确黄韧带骨化或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分型(孤立型、连续型、跳跃型)、各节段椎管侵占比例、脊髓受压程度(Ⅰ~Ⅳ度)、脊髓信号有无异常。
第二步:胸椎 CT 检查。
对于孤立型的胸椎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单节段胸椎间盘突出,建议行病变节段的 CT 平扫;对于连续型或跳跃型胸椎黄韧带骨化或后纵韧带骨化,建议行全胸椎 CT 平扫 + 矢状位 CT
胸椎狭窄的自我鉴定篇二:【胸椎等图解】
胸椎、颈椎、腰椎、骨棘突定位(图文学解)
现代人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和伏案工作,弯腰驼背的越来越多(包括许多青少年)。胸椎的变形,小关节的紊乱,韧带、肌肉劳损是造成胸椎、背部顽固性疼痛的主要原因,并且也可能引起心慌、胸
闷、早搏、胃痛等许多疾病。
古人说:“背脊正,不生病。”就是这个道理。驼背会导致 脊椎神经孔狭窄,即神经根受到压迫
或刺激,从而出现许多疾病。
00胸椎
01胸椎图片
02胸椎图片(侧面看)
03胸椎图片(侧面看)
04胸椎图片(侧面看)
胸椎骨质增生
作为人体骨质老化的客观标志,胸椎骨质增生多数时候对人体并无不良影响,而且还在椎关节新的平衡过程中起着维持作用,也是椎体为适应应力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它既是生理的,又可能转变为病理的,只有发生在特殊的位置上,才会产生相应的症状。
胸椎骨质增生,随着年龄的增高成正比例增多,而颈、肩、臂、腰、腿麻木疼痛的症状却不随年龄增高而增多。60岁以上的老人,胸椎骨质增生率为100%,而临床症状发生率却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还有许多研究
许多患者一见到胸椎骨质“增生”即恐惧,见到“骨刺”即心情紧张,恐怕将来会四肢瘫痪,这是不必要的紧张。因为骨刺本身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病,而是一种生理性的组织反应,是中老年时期骨关节的生理性老化的表现。所以,颈椎骨刺并不可怕。就是发现有骨刺形成,也不等于就可以诊断为颈椎病,需要专科医生的详细检查并作出诊断。
如有疼痛症的状,首先采用消炎止痛药、根据病情,先不要手术,
胸椎狭窄的自我鉴定篇三:胸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
一、胸椎管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胸椎管狭窄症(ICD-10:M48.02) 行后路椎管后壁切除术/后路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融合术/后路环形减压内固定融合术(ICD-9-CM-3:81.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杨克勤主编,北京出版社)。
1.由于发育、退变或韧带骨化等因素造成胸椎管狭窄。 2.上述病理改变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脊髓或神经根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3.有相应的神经受压的影像学表现。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杨克勤主编,北京出版社)。
1.保守治疗:少数脊髓压迫较轻,症状轻且无进展者可以试行保守治疗。
2.手术治疗:多数有神经症状者,需要手术治疗。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8.02 胸椎管狭窄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5天(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
(3)胸片、心电图;
(4)胸、腰椎平片;
(5)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全脊柱CT或/和胸椎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肺功能、超声心动和骨密度(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1.麻醉方式: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椎管后壁切除或后路环形减压,根据病情加用内固定植骨融合。
3.手术内植物:椎弓根螺钉、固定钩、固定棒等。 4.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预防性抗菌药物、激素,术后镇痛泵的应用。
5.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使用自体血回输。 6.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术中脊髓功能监测。 7.输血:视术中具体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1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胸椎平片。 2.必要时复查的项目:CT、MRI等。 3.术后用药: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十)出院标准。
1.切口:愈合好,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未完全愈合切口。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影像学特点制定手术方案,包括单纯后路减压、后路环形减压、减压+内固定融合、前路减压固定融合、前后路联合手术。
3.对于部分诊断不明确患者,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脊柱其他部位影像检查等以确诊。
4.术后若出现并发症,需进行相应处理。
二、胸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椎管狭窄症(ICD-10:M48.02)
行后路椎管后壁切除术/后路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融合术/后路环形减压内固定融合术(ICD-9-CM-3: 81.05)。
患者姓名:性别: 年龄:门诊号: 住院号:
作者:贾桂林,周连生,曲爱娜,窦贺荣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老年患者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常见的老年腰腿痛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致。由于长期慢性腰腿痛,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常常合并其它慢性疾病,使得手术治疗较为棘手[1]。现就近年来60岁以上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处理进展作一综述。
1 临床特点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其它年龄段有所不同,其主要临床特点是:①大多数人以腰部疼痛或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有
2 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主要以X线平片、CT、MRI三项检查为主。综合国内近年临床资料显示,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特点是:①95%的患者有腰椎生理曲线变直,并有增生骨赘形成;②近50%患者合并椎管狭窄者,也有学者报告可高达75%;③50%发生于L5、S1;④25%为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者;⑤70%合并侧隐窝狭窄;⑥13%合并脊柱侧弯;⑦78%并存小关节增生肥大内聚;⑧92%出现椎间隙狭窄;⑨13%合并椎管梗阻;⑩侧方型突出者占65%[45]。
3 手术方式的选择
手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或俯卧位。手术原则:应同时解决椎间盘的压迫及神经根管狭窄两个问题,把握好手术彻底减压和维护脊柱稳定两个原则。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强调“个体化”的原则,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全身情况以及对手术耐受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术式。目前多采用开窗术(包括潜行扩大开窗、双侧开窗或多间隙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术中充分摘除突出髓核或游离髓核,合并椎管狭窄予切除增厚椎板、黄韧带及增生内聚关节突,作椎管中央、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减压等[6]。
4 手术效果评价
4.1 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良:偶有疼痛,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可:疼痛有改善,能做轻工作;差:神经根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手术治疗[7]。有学者报告手术治疗224例,随访19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5年,按照此标准评定:优101例,良83例,可7例,无差例,优良率为96.3%[1]。近期并发症主要有:①硬脊膜撕裂;②切口延期愈合。另有学者报告3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随访9个月,其中优17例,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11例,偶有疼痛,能做轻微工作;可4例,症状有改善,仍有疼痛不能工作;差1例,有神经根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4.8%[8]。
4.2 陆裕朴疗效评定标准
优:腰腿痛症状完全缓解,能参加日常活动;良:症状解除,参加日常活动,但有轻微的残余症状;可:主要症状解除,有轻度残余腰腿痛麻。劳动时加重,能参加日常生活;差:症状如旧,日常生活困难[9]。有资料显示:手术后随访78例,时间7个月~3年,优65例,占83.3%;良11例,占14.1%;可2例,占2.6%;优良率97.4%[9]。
4.3 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
优为分值大于或等于16,良为15~11分,可为10~6分,差为5~0分。有资料显示122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8年,平均2.5年,按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优67例,良53例,差2例,优良率98.4%[10]。
4.4 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疗效评定标准(15分法),评分后计算改善率。改善率=(术后得分-术前得分)÷(正常15-术前得分)×100%。计算改善率时,不计入第3项分值。改善率大于75%为优,改善率小于或等于75%为良,改善率小于或等于50%为可,改善率小于或等于25%为差[11]。经手术治疗按上述标准评定41例,结果优30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5%[12]。
综合采用上述四种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的结果证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只要符合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积极进行围手术期处理,绝大多数(94.3%)患者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5 围手术期处理
5.1 术前准备
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关键是看患者的病情及并存疾病的情况。对于病程短、症状轻、单节腰椎间盘膨出或合并严重其他系统疾患不宜手术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而病程长、症状重、合并椎管中央或侧隐窝狭窄,且无手术禁忌者,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对于年龄问题,现已不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国内报告最大年龄为82岁,平均64.2~67.5岁。有学者建议用ASA评分标准评估手术的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预示,认为该评分具有较高的预示价值,ASA级别越高,考虑手术越应慎重[4]。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对主要脏器的功能进行正确评估,调整并改善机体耐受手术的能力。对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前尽早给予降压治疗,使收缩压保持在120~150 mmHg(1mmHg=0.133 kPa),舒张压60~90 mmHg为妥。冠心病患者应用扩张冠状动脉血管、营养心肌的药物,减轻心肌缺血。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8.0 mmol/L以下,餐后血糖在10.0 mmol/L。对于全身情况较差者,应积极纠正贫血。对合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者,应给予纠正[56];术前常规检查心、肺、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等。术前2周戒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前12 h禁食,6 h禁水,术前1 d晚酌情给予镇静剂。术晨灌肠,必要时留置导尿管,术前30 min肌注安定[9]。
5.2 术中处理
对于年龄较大或合并有心肺疾患的患者,最好选用对心肺功能影响小、镇痛效果好、操作简单的持续硬膜外麻醉。鉴于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多与腰椎管退行性狭窄伴行,因此,手术摘除髓核应同时扩大椎管,尤其是神经根管,并遵循“有限手术”的原则,避免手术引起的腰椎不稳和并发医源性椎管狭窄,具体手术方式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6]。也有学者指出,彻底减压清除一切致压因素是保证手术获得优良效果的'关键,提出了“扩大减压”的概念[1]。即常规探查侧隐窝及神经根管,清除所有局部的骨性及软组织性压迫因素。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必要时请内科医师协助,以便能及时处理心肺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术中操作要有针对性,减少不必要的探查,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彻底止血。
5.3 术后处理
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术后早期有序的进行功能锻炼。所谓早期,主要是卧床时间问题,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有学者主张不论手术方式如何一律卧床3~4周[13]。也有学者提出,术后急性反应期过后既可在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椎板开窗显露的卧床3 d即可,半椎板不超过5 d,全椎板不超过1周[1]。但下床活动的前提应在腰围保护下使腰部制动,制动时间不少于6周。也有学者主张半椎板切除1周后下床活动[6]。所谓有序,就是有计划地协助并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腹肌、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并遵守“个性化”的原则。严密监测重要脏器的功能情况,定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注意血压变化,尿量情况。由于手术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并存疾患的反复或加重,并容易发生并发症,应积极地进行预防和处理。如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不宜过久卧床或制动;老年人的凝血功能较差,术后椎管内出血相对较多,血肿机化形成,椎管内纤维粘连;应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压增高,预防血栓形成。
总之,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全面考虑,充分考虑到老年患者生理特点及脊柱退行性变的解剖特点,对于诊断明确、短时期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在对每一个患者进行诊治时,充分考虑其个体化、多样化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注意手术方式的选择,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减少腰椎不稳定的因素,是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10]。
【参考文献】
[1] 戴守达,董小雄,栾修荣,等.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手术期治疗[J].颈腰痛杂志,2003,24(4):214-217.
[2] 蒋 阅,闻久全,张世斌.103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体会[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4):289-290.
[3] 高 宏,王明辉.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诊治与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2):171-172.
[4] 宋 磊,林 欣,邢汝鹏,等.手术治疗老年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附26例报告)[J].北京医学,2006,28(8):473-475.
[5] 刘钦毅,杨有庚,王相志.老年腰椎手术的围手术期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4):416-418.
[6] 郑季南,王森林,洪庆南,等.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治疗[J].颈腰痛杂志,2003,24(3):156-158.
[7] 宋玉杰,王 宁,李双齐,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脊椎滑脱的力学分析和手术治疗[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4):239-241.
[8] 蒋尧传,唐志宏,辛桂桐 等.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J].华夏医学,2006,19(3):479-480.
[9] 乔玉宁.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淮海医药,2002,20(6):520.
[10] 李锋生,陈瑞光,陈鸿辉,等.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手术期处理[J].广东医学,2002,23(4):406-407.
[11] 刘钦毅,杨有庚,郑长军,等.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特点与治疗[J].中国骨伤,2005,18(6):324-325.
[12] 刘 俊.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6例报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3):25-26.
[13] 赵定麟. 脊柱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