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柳州螺蛳粉的说说 正文

柳州螺蛳粉的说说

时间:2025-08-03 05:38:38

关于描写特产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特产 工艺 陶瓷 器皿 茶艺 纺织 刺绣 织锦 彩绘

蜡染 剪纸 年画 窗花 煎饼 粽子 奶酪 酥油 酥饼

麻花 拉面 米粉

纸人张 狗不理 女儿红 十八街 杨柳青 叫化鸡 小笼包

担担面 刀削面 布老虎 紫砂陶 糖葫芦 麻辣烫

纸人张 狗不理 女儿红 十八街 杨柳青 叫化鸡 小笼包

担担面 刀削面 布老虎 紫砂陶 糖葫芦 麻辣烫

民族特色 流传千古 历史悠久 扬名中外 脍炙人口

叹为观止 地方特色 千古绝唱 闻名遐迩 朴素大方

传统工艺 民间工艺 心灵手巧 技艺娴熟 造形生动

匠心独运 别具一格 别出心裁 构思奇巧 风味独特

闻香下马 回味无穷 百吃不厌 宫廷贡品 风味小吃

羊肉泡馍 风味食品

那纸人,能伸手向你表示问候,还能跟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跟真人相比,只差不能说话了。

家乡的馄饨个儿小、皮儿薄、馅儿多,很讲究做汤,汤内佐料齐全,除猪油、酱油、味精、胡椒粉外,还要有葱花、蒜汁、榨菜丁等,五花八门,合在一块和,百味同尝。

小城这样的馄饨摊其实很多,往往是一副担子挑着走:一头架子上放一只炉子,上面再坐上一只隔成两格的锅,一边下馄饨,一边用虾皮做成汤汁(若讲究些,放些肉骨头更好);另一头做成柜子,上面包馄饨,下面放碗盏。使用时抽出墙板,把两端搁在担子上,就是一副很好的案板。所用的原料也极简单,擀得极薄极薄的馄饨皮,近乎透亮;剁得很碎很碎的肉馅,调成糊状。

丰都杂酒源于隋朝,至今约有1400年的历史。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于818年被贬任忠州刺史,第二年中秋节登鬼城名山痛饮杂酒并留下杰作,使丰都杂酒经忠州一直传遍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因此,丰都杂酒也叫“香山杂酒”。

‘莫笑农家杂酒浑”。的确香山杂酒乃农家所酿,但它却含有四十多种氨基酸,且含酒精少,味浓醇,甘甜。杂酒久而弥驾,久贮不坏。香山杂酒就是以独特的色、香、味驰名中外,一直为丰都著名土产之一。

江宁县素有“金箔之乡”的美称。早在1700年前,江宁人民就开始制作金箔。明清时代,江宁金箔就贡奉宫廷,供帝王、嫔妃、王公、大臣们织龙袍、朝服、彩衣之用。如今,江宁金箔总厂是我国最大的金箔生产基地,年产量占全国金箔年总产量的70%以上,含金量高达99.96%,而且做工精细,所以深受国内外用户的好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总行把江宁金箔厂列为生产金箔的定点单位。人民大会堂上悬挂的国徽和中央电视台的台标都是用江宁金箔装点而成的。

江宁金箔除了能装饰之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用途:药用。金箔的微量元素被人体吸收后能“镇心而安魄”,达到滋养的目的。据报载:日本己将金箔用于晚宴。

腊八节,人们要喝腊八粥。可是我故乡鲁南集市上卖的粥与腊八粥略有不同,腊八粥是用大米、红枣做成,而这里所说的粥乃是用磨碎的小米、大豆熬成的。二者比起来,腊八粥倒是逊色多了。

妈妈的苇叶粽子在家乡纵横十几里是有名的。那窄窄的、碧青的、鲜嫩的苇叶,几片叠在一起,然后拧成一个漏斗形,装进洗好的糯米,包住裹紧,再用细绳扎牢,放进锅里煮。妈妈的手巧极了,包得又快又好。那粽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斧头脑,一类叫三角石。每类大小一致,形状一样。这中间的包、煮、剥、藏等都有一套学问。

这种糯米锞用萱叶汁制成,呈草绿色。萱叶用野生的,因为家种的萱叶汁有苦味,而野生萱叶却有一种异香,清甜可口。萱叶采来后捣碎出汁&上糯米粉搅匀,制成锞蒸熟。锞的体形小,每五个一组,用某种叶托着,买者要买就是五个。锞的黏性特强,吃时稍不注意,就弄得手上都是粘汁。因为色美味甜,加上一年中只此一天有卖,所以小孩子特别爱吃,感到有说不出的新鲜。

南宁有卷筒粉,柳州有螺蛳粉,云南有过桥米粉,虽然各有风味,但我总觉得桂林米粉最好吃。

桂林几乎条条街有米粉店,家家米粉店宾客盈门。桂林人天天吃米粉,中外游客也最爱品尝桂林米粉。为什么桂林米粉百吃不厌呢?

首先,米粉选用优质大米制作而成,细腻软滑,营养丰富。

其次,米粉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就以卤味米粉为例作个简单介绍。熬制卤水除必需猪肉或牛肉及骨头外,还需近十种香料,缺一不可。这些配料是:罗汉果、桂皮、丁香、八角、沙姜、甘草、豆豉等。用这些香料配上肉、骨熬成的卤水,具有香、鲜、甜的特点。卤牛肉或卤猪肉用料也很讲究。先选好上等牛肉(或猪肉),洗净,也放入各种香料,待卤熟后切成薄片备用。油炸黄豆是桂林米粉必不可少的佐料,选用优质黄豆,用盐水浸泡一天,滤干水后油炸。此外,还须准备葱丝、香蒜、辣椒和熟油等。以上配料备好后,便可配制米粉了。把一团米粉(有二两重一团的,也有一两重一团的)放入沸水中烫热捞出,把卤肉片平铺在米粉上,撒十几颗油炸豆,撒一小撮碧绿清香的葱花,放两瓣大蒜。爱吃辣椒的添一点鲜红辣椒,再添上一勺熟油,两勺卤水。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米粉就做成了。雪白的是米粉,棕红色的是卤味,金黄色的是油炸豆,还有青葱与红辣椒。看一眼食欲大开,闻一下垂诞三尺,尝一口美味爽口,吃了还想吃!

第二,桂林米粉品种繁多,南齒味粉、二鲜粉、牛腩粉等,最近还从外地引进了螺蛳粉、酸辣粉等。价钱便宜,经济实惠,任君挑选。回族人可吃牛腩粉,爱吃酸辣的就吃酸辣粉。风味各异,鲜美无比。夏天的晚上,吃上一碗放点醋的凉拌米粉,顿时心旷神怡,疲劳驱净。冬天,吃一碗热气腾腾的三鲜粉,全身冒汗,身上心里热乎乎的',精神倍添。

煎饼是我们苏北靠近山东那一片地方人们的主食。将小麦、玉米或山芋洗干净,调水磨成糊状,把糊浇在浇热的鏊子上用薄蔑片均匀摊开、烙熟,就成了一张薄脆松香的煎饼了。

煎饼,虽说是我们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寻常饭食,可它的松脆香甜,易食耐放,又令多少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倾倒。如蒲松龄老先生就曾赞道圆如望月,大似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一语道出煎饼的薄如纸,色、香、味倶佳的特点。虽然有些夸张,但那刚出鏊的新煎饼,卷上腌得发紫的萝卜干或煮得黑亮的老咸菜,再咬一口红通通的尖辣椒,那情境、那味道、那享受,就是神仙生活也不过如此吧!

竹子是南方的特产。竹子大多呈圆筒形,中空,有明显的节,主干上的叶比普通叶小,而普通叶片有短柄,而且与叶鞘相连处成一关节。不常开花,这是竹子的一个重要特点。不过,如果你认为所有的竹子都和上面讲的一模一样,那就错了。

竹子这个家族非常庞大,在我国就有2.50个成员,常见的有毛竹、苦竹、方竹、凤尾竹等10多种。正像菱角不都是两个角的,还有三个角、四个角、无角的一样,竹子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在形状和“脾气”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粽子俗称“裹粽”,虽说别的地方也有,但远远不如家乡人包的花样多,味道美。正因为如此,在我的家乡,每逢春节,一包起粽子米,家家都喜气洋洋,有使不完的劲儿,妇女们更是大显身手。

家乡的粽子,不论外形还是内质,都与外地不同。它不像北方那种三角粽,而是圆筒式的,长约3?4寸,两端各有稍扁的角,正像俗话所说,“七粽八锞”,一般每升米(0.75公斤)只能包7只粽,所以饭量大的人,吃四五只就饱了。

家乡的粽子,多数都有馅儿,或用肉条,或用红枣、蜜枣,或用豆沙团,还有的用红豆相拌,红白相间,不仅味儿美,而且好看。不用馅儿的有两种,一是纯米的“白水粽”,这是在馅儿用完后,浸泡的孺米有余时才包几只的;一*是特意制作的“灰汁綜”,是用草木灰沉淀后的净水浸米,然后包成的粽子。这种粽子颜色呈微黄灰色,表面上看比不上“白水粽”,但味道远远胜过“白水粽”,有一股特别的香味儿,老远就能闻到,颇有诱惑力。另外,“灰汁粽”一般在端午节包,因为它可久放。虽天气暖热,放上十天半月也不会变质,家乡的农民可以用它作为上山下田的饭,实用价值大。

端午制作的酒酿,就是家乡人爱吃的传统甜食。这种酒酿全用上色糯米,发酵适中,酿成后米粒软松,粒粒珍珠一般,渗出的酿浆呈浓汁状,清香甜美,兼而有之,回味无穷;尤其适宜不能饮酒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儿。

将煮熟的豆子搁在温暖的地方捂上半个月,待豆子扯了黏丝,取出来放在缸里,抖上辣椒酱,加入适量的盐与调料,再搁几天,便制成了家乡人爱吃的盐豆子。

家乡的盐豆子有着特殊的风味,嚼在嘴里是辣中含香,香中透鲜,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又因为它还曾被乾隆老儿吃中了,一度成为贡品,于是盐豆子便成了家乡人的骄傲。

这用酥油雕塑而成的,涂着鲜艳色彩的酥油花,真使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有青翠的树林,展翅飞翔的小鸟;也有活灵活现的人物,栩栩如生的楼台亭阁……看着这一切,我好像走进了一个奇异而美丽的梦境。

蜡染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关于它的由来,在家乡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布依姑娘喜欢用各种树叶做染料,把白布染成蓝布。一天,她正在染布的时候,一只蜜蜂飞来停在布上,留下一粒蜂蜡。这块布染出来后留出了一个白点。心灵手巧的布依姑娘心领神会,用贵州山区的特产蜂蜡和植物染料蓝靛发明了蜡染,从此世代流传下来。

据专家考证,蜡染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古称“蜡缬”。唐代流行,从丝绸古道远传西方。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有详细记载。这之后,在中原经济发达地区,蜡染逐渐被机工印染所取代,只在贵州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保存下来。我的家乡安顺地区就有苗、布依、仡佬等多民族居住,又最先实现蜡染工厂化,于是,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蜡染生产基地。

蜡染的工艺看上去很奇特。先要把蜂蜡高温溶化成汁,然后,用特制的铜蜡刀蘸取蜡汁,在白布上快速做画,蜡汁凝固后,再把布浸入蓝靛中染色,数日后取出,接着放入沸水中以高温脱蜡,直到蜡块脱去,方可得到一方蓝底白点的蜡染布。近年来,随技术革新和新工艺的采用,彩色蜡染试制成功。蜡染形成了色彩化和新风格。也许,你会觉得蜡染工艺很简单,实则不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蜡染艺人要经过十多年的蜡染制作后,才学得合格的蜡染手艺。技艺娴熟的蜡染艺人不用任何工具,画出来的线条要经得起直尺的量测,画出来的圆要经得住圆规的测验。而且,创作一幅比较精美的蜡染品,一般要几个月至一年的辛勤劳动,所以,一方蜡染上不知浸透了多少蜡染艺人的汗水啊!

安顺蜡染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它的图案和“冰纹”。安顺蜡染的蜡画取材广泛,花草虫鱼、山水人物、图腾传说、几何图案等均可入画。蜡染艺术从中提炼出概括的形象,加以夸张和调和,体现出古夜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安顺蜡染格调高雅,线条明快,画风古朴苍劲,具有神秘的美感和很强的装饰性,既可作日常生活用品,又可作室内陈设的美术品,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对蜡画曾赞不绝口呢!蜡染的灵魂在于“冰纹”。“冰纹”指的是染色的过程中不断翻动布料,蜡花破裂,染液随裂缝渗透到白布上,留下人工无法描绘的纹路,如同冰雪之肌一样,美丽绝伦。同样图案的蜡染品冰纹绝无重复,千变万化,各有千秋。这便是无数艺术家和国外友人对蜡染赞叹倾倒的原因吧!

安顺蜡染用途很广。既可制作四季服装,又可制作壁挂、大型壁画、窗帘、桌布、旅游用品等,共三大类(花布、日用小件产品、旅游纪念品),近千个小品种,360多种图案。如今古老的安顺蜡染己经走出了古夜郎,走出了贵州,走出了中国,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举世闻名的手工艺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为安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东方第一染”!

舌尖上的滋味初二作文 篇1

雄雁飞过,广袤的天空留下白云被轻抚过的痕迹;雨滴交杂着看不清的丝线,缀连在垂柳的堤岸,湖中留下了圈圈涟漪;而每当这样食物触碰于我的舌尖,唇齿间便会留下一阵清香的滋味。

我是十分喜爱去外婆家的。并不是因为那儿的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而是因为外婆亲手做的那一个个外脆里香的草头饼。

每每我回到乡下,进门便会询问外婆:“外婆,今天做草头饼吗?”外婆满眼含笑,乐呵呵地说:“食材都准备好了,来帮外婆一起做吗?”我满怀欣喜,来到厨房间洗手,准备同外婆一起做这道佳肴。

松软白皙的面粉裹着绿茵茵的草头已经和好放在了桌子上。我熟门熟路地将一大团面团用力攥成一小团,随后用双手反复搓着一小团面团,直至变成一个光滑的椭圆,然后压扁,形成饼的形状。一旁的外婆此时已经起了油锅,不忘提醒我:“囡囡,小心面粉弄到衣服上。”我将成型的面团装在竹篓中递给外婆。待下锅时,外婆将我推到一旁,“油可不能溅到你身上。”

下锅没几秒,一阵阵诱人的香气已飘了出来。我忍不住凑上前查看,一个个草头饼在锅中裹着金黄的油,“滋滋”地冒着热腾腾的烟雾。外婆来回铲着草头饼,白皙的面团慢慢变成了绿色。外婆时不时地用手拭去额头上沁出的汗珠。

过了几分钟,草头饼出锅了,整个厨房都被烟氤氲着。外婆拿出一个脆嫩的草头饼,在嘴边哈了几口气,递给我,并嘱咐道:“小心烫。”

咬下去的第一口,油汁和着脆脆的外壳进入我的口中,瞬间,草头饼香酥适口,充分地与味蕾结合,满嘴余香。一点一点地咀嚼,细细品尝,融合得更恰如其分。咬到中间,可口的面团不失嚼劲。一口一口,蕴含着我和外婆一起辛勤付出的滋味,真可谓齿颊留香。一旁的外婆笑盈盈地看着我,欣慰地抚摸着我的头。

每天都有数不尽的滋味流淌于我的唇齿间,有的爽滑酥嫩,有的肉汁四溢,但最令我回味悠长的,还是这道我同外婆一起做的草头饼。一想到外婆,便会想到那草头饼。留于那舌尖上的滋味不单单是美味可口的饼,更是同外婆一起完成这道佳肴的喜悦与满足。

舌尖上的滋味初二作文 篇2

林清玄曾在《人生最美是清欢》中说道:“清欢,是一个人品尝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许多人吃遍天下美味佳肴,却从未体会过“清欢”的滋味。

“清欢”在老爷爷烤的红薯中。一日放学,我独自在校门口等父母。凛冽的北风一阵阵刮来,冻得我两手缩在校服中,下巴埋进衣领里,恨不得把整个人都装进校服。站了许久也不见父母来,身体冻得瑟瑟发抖,肚子也“咕咕”叫起来。望着不远处的便利店,摸摸口袋里屈指可数的硬币,便打消了去吹暖气的念头。这时,伴着寒风有一种食物的香气扑来,似乎是烤红薯的香味。顺着香气飘来的方向,我看见一个穿着厚厚军大衣的老爷爷推着一辆破旧三轮车正慢慢过来,那香味正从他车上所放置的大铁筒里传来的。老爷爷冲我咧嘴笑:“孩子,来一个红薯吧!”我正欲上前,却又害怕钱不够,连忙推辞:“不、不用了。”老爷爷仿佛看出了我的窘境,笑道:“孩子,我已经收摊正准备回家,就剩没几个了,这个红薯就当我送给你了。”我不好意思地接过红薯,连声道谢。我看看周围冒着一圈圈白腾腾热气的红薯,把它紧紧地捂在手里,红薯的温度瞬间从手心传导到全身,我感受着珍贵的暖意,轻轻将它剥开,小心翼翼地品尝这冬日的温暖,一股暖意有上心头。红薯每一口都是松软的,入口即化,在那个寒冷的傍晚,那只红薯的味道胜过了肯德基,麦当劳,它暖了我的胃,暖了我的心。

“清欢”还在母亲熬的小米粥中。临考前夕,挑灯夜读,学习压力大,我上火了,吃不下东西,精神有些不振。母亲心急如焚,听说小米粥能去火,于是母亲买来食材,准备熬粥给我吃。熬制小米粥是很费时间的,母亲那几日都要比平日早起一小时,守在灶头前熬粥。待我醒来,满屋里是小米粥的清香。闻着这味,我人都感觉清爽不少。待我坐到桌前,一碗冒着腾腾热气的金黄的小米粥,几碟开胃的小菜,一杯牛奶,早已摆在餐桌上,等我“宠幸”。小米粥不烫,入口的温度刚刚好,每一口都是糯糯的、稠稠的,整个屋子都飘着淡淡的香味。小米粥配以一口口每日不同花样的酱菜,那感觉令人一天都神清气爽,似乎肚里的那些污浊之气,也一道排出体外,让我每一天都有了精神。

舌尖上的“清欢”就是一剂良药,让人们在世俗中返璞归真,找寻最初的那份感动,舌尖上的滋味就是人情味。

舌尖上的滋味初二作文 篇3

冬日的风无情,家中的情却是温暖人心。每每看到那个背影,心中就会感慨万千,舌尖上就会泛起那滋味。

那一次,一个突然降温的早晨,我很晚才起床,望向窗外,树在大风中招摇,阳光不敌寒意,草地上笼上了一层薄薄的霜。妈妈打来电话说她中午下班晚,来不及烧饭带我出去吃。我不禁感到暗暗自喜。

“嘭嘭!”敲门声传来。这么冷的天,会是谁呢?打开门,是奶奶来了。她那粗糙黝黑的手中提着两个马夹袋,重重的袋子在她的手心里留下了条条红色的勒痕,她的鼻子和脸被冻得通红,头发也被外头的大风吹得有些凌乱。

“奶奶,你怎么来了?”

“哦,今天降霜了,这会儿青菜最好吃,我想着你爱吃,早上新摘的,我又买了条鱼,来给你烧午饭!”奶奶笑盈盈地说。哎,出门吃饭的计划泡汤。

“哦,好。”我淡淡一回,转身回房。

随着成长,我和奶奶的关系越来越生疏,幼儿园时,她总骑着那辆搭着小棚的三轮车来接我,在摇晃的车里,我看着奶奶的背影和沿路的风景,总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那个孩子。后来父母接送我上小学,坐在汽车中,我再也不愿回头看那辆三轮车了……

奶奶端着青菜和红烧鱼,对我说:“快来吃饭,都说降了霜的青菜吃起来有点甜的!”她夹了一颗菜心给我。

我放入口中,还在为没法出门吃而赌气,觉得这青菜没有什么其他的味道普普通通。奶奶还说这青菜好吃,在我看来不过如此罢了。

“好吃吗?”奶奶问。“嗯……还好吧。”我头也没抬,淡淡一回。奶奶没说话,我的余光只看到她渐渐地垂下了头。吃完饭,奶奶默默地洗好碗筷回家了。我完全没放在心上,直到第二天……

我和妈妈回到奶奶家,没看到人,我便出门去寻她。

找着问着,我看到了那个身影,是奶奶,她围着围裙,裤腿上沾满了泥土,艰难地弯下腰,摘采着农作物。我又看到,奶奶花白的头发,在凛冽的寒风中被吹动着。手上爬满了皱纹,指甲里塞满了泥土,她没有注意到我,她的身边停着的,依旧是那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终于,她艰难地挺起腰,眉头紧紧皱着,但她看见了我,就马上笑了起来,冲我挥了挥手。我跑向她的身边……

当晚,奶奶依旧烧了那批霜降后的青菜。我夹了一颗菜心,放入口中,我尝到了一丝甜意,是奶奶对我一尘不变的细腻的关爱;我尝到了一丝苦涩,是她全心付出等我回头却无果的`失落;我尝到了一丝清香,是奶奶一生朴素无华的魅力。抬眼望着面前的这位老人,脸上布满了皱纹,清澈见底的双眸望着我笑着。眼里是诉不尽的绵绵爱意。饭桌上,奶奶不停叮咛着种种,衣服穿暖,要吃早餐……我一一点头,我一定听进去的!就是这样,奶奶平凡、朴素的爱无微不至。那份滋味,品在舌尖,感在心尖!

舌尖上的滋味,品尝在舌尖,心尖上更是温暖又动人。那份情,那丝味,永存于我心间!

舌尖上的滋味初二作文 篇4

满满的一席菜肴,我唯独对那酱爆猪蹄情有独钟!

口中咀嚼着那“大厨”的所谓金牌酱爆猪蹄,却想起了远在香港旅行的爷爷。爷爷所烹制的家常红烧肉,酱爆猪蹄具有同样的鲜嫩肉质,同样的口留余香,但舌尖上的滋味却天壤之别!席间的酱爆猪蹄好像少了些什么,可我又想不出那缺少的是什么呢!

爷爷是土生土长的枫泾镇兴塔人,酱爆猪蹄是那儿的特产。逢年过节,我们乡下挨家挨户每每都要做酱爆猪蹄。孩提时代,我就浴在爷爷那爆猪蹄的香味中玩耍,学习。隔三差五地有新鲜出炉的,脆皮嫩肉的,油而不腻的酱爆猪蹄吃,那时我的幸福就是美味,解馋!

爷爷是一位语文教师。他心地善良,治学严谨;他的学生对他敬而生畏是众所周知的。孩提时代,我就在爷爷那酱爆猪蹄的香味中生活,跟着他认字,学写钢笔字,背古诗…。直到现在,学写字的一件微小事件乃让我记忆犹新。一次写字写得极为疲惫烦躁的我,在房里大喊着“我不学了”,爷爷在厨房里听见我的喊声,扔下烧到一半的酱爆猪蹄,急忙来到我的房间——手里是还未来得及放下的锅铲,板着脸,严肃地对我说:“泽泽啊!中国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国人的骄傲!”他看了一眼我写在练习本上歪歪扭扭的字,无奈地叹了口气,“泽泽,你是爷爷的掌上明珠呀,爷爷一向都宠爱你,你要什么我都依你,但,这中国字,你必须要练好!”他放下锅铲,拿过我扔在一旁的笔,在本子上示范性地写下四个苍劲有力,刚直大气的字:中国万岁!那四个字,直至现在,依旧深深烙在我的心底。闻着那漂浮在空气中的香味,当时幼小的我内心受到了极大地震撼,我竟不可思议的平静了下来,拿起爷爷刚才用过的笔,开始一笔一画地认真练习,爷爷的脸也逐渐转为慈祥,脸上带笑地看着我。最后拿起锅铲,轻轻地离开,继续他的工作——为我爆猪蹄……从那时起,我便在心中树起了一个目标:练好中国字!更使我领悟到了爷爷的酱爆猪蹄里还蕴含着一份对孩子的严格,对祖国的崇尚!

在爷爷与他的酱爆猪蹄的陪伴下,我渐渐长大,爷爷却日渐老去,而那酱爆猪蹄的香味却更加醇香,那肉质也愈加鲜嫩。

岁月染白了爷爷的青丝,而爷爷的酱爆猪蹄却成长了我。

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有见到爷爷了,同样,也好久没有吃到爷爷的酱爆猪蹄了。每周品尝一次爷爷的拿手菜,仿佛已经成习惯,这突然的失去,令我心中也有些失落。

咀嚼着席间那酱爆猪蹄,顿时我似乎领悟了:那酒店里的酱爆猪蹄缺少的,便是那最珍贵的“调味品”——爱!

舌尖上,我品尝到的是爷爷浓浓的醇厚的爱……

舌尖上的滋味初二作文 篇5

冰淇淋可以说是在我的“美食排行榜"中算是美食中的第一名了,就单单因为它美妙的滋味,使它在我心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位置了。

它有着坚硬的外皮,就好像一身帅气的铠甲。它头上的奶油各式各样,五颜六色像一顶彩色的帽子。给冰淇淋打扮得更加绚丽夺目。他身上还有些零零星星的巧克力豆,可能是它上战场用的"子弹"吧!夏日炎炎,老师说要给我们品尝冰淇淋,顿时,我感觉炎热的夏天,瞬间带来了一丝清爽。

我刚拿出冰淇淋,手就像被冻成冰块了。它的香气朝我扑来,轻轻地在引诱我的第一道防线——鼻子。终于,我的防线被一只只“小馋虫“攻破了。我又情不自禁地咬了一口,一股蓝梅味争先恐后地涌了上来。它们就像战场上的士兵在我的第二道防线——舌尖上打来打去,它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攻打着舌尖。它们所向披靡,不一会,我的第二道防线也被攻破了。紧接着“重装兵军队”——果仁浩浩荡荡地朝我的第三道防线——胃走来,就凭它那锐不可当的气势,我的胃以经蠢蠢欲动了。他们一鼓作气的冲了上来,渐渐地,我的胃慢慢融化了。

这舌尖上的滋味让我留连忘返,我要永远把它铭刻在美好的童年回忆里。

舌尖上的滋味初二作文 篇6

没上初中前,最常吃的不是火锅,不是炒菜,也不是烤肉,而是楼下的串。

之前小学时,总觉得自己任务繁重,作业多,现在想起来都是小事,享受生活才是正道。但那时也不常吃别的,串串才是最常吃的。每次晚上八点多还没吃饭,或是回去晚了,都是下去吃一顿了事。妈妈从外面回来,就穿着睡衣下楼占座位。但我和爸通常又收拾得很慢,下楼就刚好能看见那人把锅端过来。刚填好的底汤有些暗红色,上面静静地飘浮着几段葱。那人端来了红汤,在灶上随便拨了几下,便是点火了。接着便是去取菜,牛肉是不可少的了,接着便是些像鱼豆腐,丸子之类的“垃圾食品”,而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垃圾”,于是就有了如下对话:

“今天吃点什么?”

“没什么,就……“垃圾”?”

然后就是些土豆啊,金针菇这样的菜和一包两包方便面。

红汤往往会开的很快,虽然不曾吃过清汤。但开过的红汤往往是一道极美的风景。汤面上“咕噜咕噜”得冒着泡。随之起伏的是大把的牛肉,溅落这点点的辣。时不时的“噗”的浮出一块毛肚,捡出,不用调料,没有火锅般的复杂,有的只是单调却刺激的麻辣味道。时不时扬起一片青菜,捡出的也是同样的火辣。有时候会涮上鸭肠,尝尝新。果啤是必须的,入口清凉,却不能完全掩盖口中的气息,仍是回味悠长,也有冰与火的相融,特别是吃一半后加些汤,下上方便面。捞完面,也就结束了。

但吃串的时候,重点不完全是吃。从一下楼,妈关上手机,我们就会静静的坐着,聊着。说说朋友间的事,听爸分析些什么,听吗吐槽些什么,听我笑些什么。三个人好像都把口中的红油呼出的彻彻底底才了。到了下面时,爸会夹着面逗着我,妈会笑嘻嘻的夹菜,一切都如此的平凡而美好。空气中弥漫着喧闹的气息,但往往这才是心最静的时候。在这个小空间里,所有都是美好的。如今,总觉得自己有些浑浑噩噩。也许只有再回家,再吃串时,才能体会到那个喧闹环境里最安静的小地方。

舌尖上的滋味初二作文 篇7

在我的众多爱好中,“吃”是第一大爱好,从小到大,吃过的美食数不胜数,这么多滋味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柳州的螺蛳粉,也不是上海的小笼包,更不是北京的片皮烤鸭。而是我们小学门口的几种普通小吃。

以前,一到下午放学,我便期待着那小学门口的鸡蛋卷饼,圆圆的薄饼煎得焦黄,里面裹点绿叶蔬菜,加点火腿,再一卷起,缀上点绿葱花,滴上点香油,怎么看都令人口水直流,那散发的香味更是不用说,时常,我坐在教室里都能闻到那股香味。心里直痒痒,总想着一放学就要去买个来吃。

秋冬之际,还有位卖臭豆腐的老奶奶,看上去很慈祥,对小孩子也很和气。虽然家长一再告诫那不卫生,但一看见它们,这些叮嘱一下子便被抛至九霄云外。那臭豆腐也足料实味,炸得外焦里嫩,价格也很诱人,五毛一碗,一路上捧着那碗臭豆腐,细嚼慢咽,细细品味,那味道香酥可口,咀嚼时酱汁顺嘴流淌,刹那间嘴里充满了微妙的臭香,虽然每次吃完总会留下一嘴味道,但它的美味总是让我无法拒绝它。

夏天的校门口一样让人憧憬。每逢放学,我们便守候着一个蹬着三轮车卖着冰淇淋的老伯伯。他有一个白色的大箱子,一打开盖子,里面有许多不同颜色,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我们想买哪种颜色,他就用圆勺子在那一块刮几下,一个好看的大圆球就出来了炎炎夏日,端着一杯冰淇淋躲着太阳,别有一番乐趣。偶尔我也会买一两支棉花糖,白白的一群慢慢围满竹签,像精灵飞速旋转留下的轨迹,只是每次吃完总是一脸糖渍,回家免不了一顿挨骂。虽然如此,第二天我还是会一往无前的奔向那个宝箱。

随着年龄增长,学业加重,我已很久没有再吃过那些小吃,小学搬迁,这些小摊贩也不是知何去何从。后来,再一次吃到臭豆腐等小食是在某个大饭店里,味道的确比街边好吃,样子也更加诱人,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校门口的那些滋味承载了我童年的回忆与欢乐,俨然已成为了我童年的一部分,铭刻在了我的心底。

舌尖上的滋味初二作文 篇8

美食,几乎受所有人的青睐。世界各地有着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美食,中国的美食文化更是历史悠久。

中国菜有许多都是需要“真功夫”的,比如扬州干丝就要考验刀功,要切成像头发丝一样细,还有的就要考验火候的掌控能力,比如山东的煎饼,老一分则柴,嫩一分则破。只有用心做的菜才能有滋有味,而不是像机器做的虽然挑不出任何的毛病,但是它就是少了那么几分人情味,就感觉少了那么种味道。

作为一个吃货,我很自豪老家的菜——徽菜,也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每年过年回老家最开心的莫过于我的嘴和我的胃了,因为可以尽情的大快朵颐,家家都是美食,顿顿都是美味啊,自家烧的菜没有太多调味剂,却好吃的恨不得把盘子舔一遍,即使是最简单的炒青菜也是无上美味啊,乌油油的青菜就放了点猪油,冒着热气夹上一筷子,还没吃就已经闻到了菜的青香,放到嘴里根本不需要嚼,抿一抿那青菜便化在了味蕾里。在以前老家几乎都没有楼房,都是一些徽派的老屋子,白白的墙,旧旧的黑瓦,偶尔还有些地方有繁密的青苔,甚至还有木头的大门,很有那种江南油画的感觉,再加上厅堂里那一盘盘的美食,此情此景当真妙不可言。

皖南小山村年三十的年夜饭那是非常隆重的,一张巨大的圆桌,一家人齐齐围坐在一起,暖暖的灯光照射着,外面烟花爆竹的声音在持续着,温馨的亲情弥漫其中,喝点小酒,倒上饮料,一句句祝福的话语,饱含着长辈对小辈的殷切期望,也包含了小辈对长辈的濡慕之情。既然是年夜饭重头戏当然还是吃了,而且是要好吃,当地的年夜饭风俗鱼是主角,家家户户必备,一整条有头有尾的红烧鱼寓意着年年有鱼(余),特别是有意思的是这条色香味俱佳的鱼,除夕晚上是不能动筷的,只能看不能吃,要吃也要等到第二天。

吃好年夜饭已经不早了,老家的晚上是没有路灯的,晚上串门要带上一个手电筒,因为夜很黑映衬着漫天的星斗越发的亮,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完整的星座,嘴里再含上一颗自家做的麦芽糖,那种甜甜的滋味从舌尖蔓沿开来,满满的幸福感。我想老家留给我的记忆十分珍贵,正如留在我舌头上的滋味一样,以后无论走多远,走到哪儿,吃了多少美食,家乡的味道依旧是最美、最难忘的。

舌尖上的滋味初二作文 篇9

每个人都品尝过酸甜苦辣的滋味,我要说的是我品尝的酸甜苦的滋味。

有一次,妈妈给我做了花生米里面放了一些醋。我吃完了发生米发现还剩下一些醋,我闻了闻非常香,我就喝了一口,呀!非常酸,酸得我牙都快掉了!我第一次尝到了酸的滋味。

还有一次,我看见妈妈不在家,就拿出自己藏的糖吃起来,我把第一颗糖放到嘴里,哇!好甜呀!我看着电视,吃着糖,一颗又一颗,我忍不住,一会儿就吃光了。我把糖沫放到水里也喝了。哎呀!真甜呐!

有一次,妈妈从奶奶家拿过来一个绿色的瓜,放到冰箱里。妈妈出去后,我连忙打开冰箱把那个瓜拿出来,用刀砍开了,里面还有好多籽儿。我把籽儿挖,我拿瓜吃了一口,好苦啊!妈妈回来后说这是苦瓜,我想,怪不得这么苦,这就是我尝到了苦的滋味。

我去火锅店吃火锅,看见火锅上漂着红彤彤的辣椒,我一口也不敢吃。我想吃辣椒,恐怕口里就像冒火一样的辣吧!辣的滋味,我没有品尝过。

这就是我在生活中品尝食物的酸甜苦辣,这些食物的味道重重留在我的舌尖上,这些过去的趣事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永远回味。

家乡美食400字作文1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风景宜人,民风淳朴,家乡的美食也是一绝。像什么小笼包,豆花饭,抄手呀……真是数不胜数。那么,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家乡的小笼包十分出名,每天的吃客都络绎不绝。其实小笼包的面皮很白,做包子的师傅手艺都很高超,包子上的褶子像小姑娘的辫子绕了一圈一样,而且花纹也很好看。面皮是甲精制面粉做成的,包子馅儿一般有猪肉白菜的,有鸡蛋的,韭菜的,还有好多我也叫不出名字。可能你会说,品种多又怎样,关键是看口味好不好。口味是不用说的用四个字形容“油而不腻”,让你吃了回味无穷,我们四川人简直就是百吃不厌哩!

还有一种美食,我们这里叫“抄手”,北方人也叫馄饨。据说做法极其简单,把面皮擀好后切成方形的小块,然后把馅儿随意地捏进面皮里就行了,不需要想饺子一样包出一个什么名堂来。抄手的面皮白白的,滑滑的,薄薄的,嫩嫩的。馅儿也是香软可口,味道极好。只要把抄手放进锅里,不一会儿食物的味道扑鼻而来吃一口,好香啊,让人忍不住多吃几个。

怎么样,四川的美食不错吧,欢迎你们来四川做客,来尝尝我家乡的这些美食,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的!

家乡美食400字作文2

我的家乡——溆浦是著名的'“国内水果之乡”。这里不仅景色好,而且美食更好,比如牛肚炖蘑芋、龙潭腊肉、葛面但我最爱吃的则是——小江河鱼。

小江河鱼的品种有多种,先说说干炸的小江河鱼。要准备小江河鱼一条,再准备料酒、葱、姜、蒜末、花椒粉、盐等调料。随后把小江河鱼去腮去内脏。拿一只碗,将小江河鱼用葱、姜、料酒、蒜末、胡椒粉搅匀腌20分钟左右。然后把锅中放入适量的油,油起泡后再将腌制好的小江河鱼放入其中炸一分钟左右。然后等油再次烧开,再放入其中炸一分钟左右。干炸小江河鱼就做好了。

完工的小江河鱼色香味三样一一俱全;小江河鱼肉质细腻,辣汁渗透,韧性十足,就像是一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所以曾有一位旅客品尝小江河鱼时,即兴赋:远来小江赏知音,旅游美景看不尽。溆水沅水恬鱼好,一路春风香满唇。

怎么样?有兴趣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品尝品尝,它一定会令您不枉此行!

家乡美食400字作文3

我的家乡柳州,美丽富饶、城市繁荣,只要你来了,就会舍不得回去,但柳州最有名的就得数那鲜香麻辣的地地道道的螺蛳粉了。

螺蛳粉具酸、辣、咸、鲜、烫的独特风味;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配上酸笋、腐竹、木耳、花生、萝卜干等一些劲口的配料,再淋上一大勺滚烫滚烫的螺蛳汤,一碗色香味具全的螺蛳粉就做成了。不过,你别小看这螺蛳汤,它可有讲究了,它是以青螺作为主料,加上五香八角等几十种香料熬制成的,在柳州,要是你做的螺汤淡而无味是不会有人看一眼的,精心熬制的螺汤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躁、辣而不火、油而不腻的特点,一般是用一个大铁锅来煮,骨头、螺蛳浸在锅里,汤面上浮着厚厚的一层鲜红的辣油,散发着浓郁的辣香。

当你看到一碗正宗的螺蛳粉时,你肯定会食欲大开,瞧,晶莹白滑的米粉和翠绿的鲜菜浸在殷红的辣油里,而被炸得金黄酥脆的腐竹也点缀在其间,花生、黄花菜、酸笋,披上油亮的红油外套,沾沾自喜。令人垂涎三尺。

可以毫不避讳的说,螺蛳粉是柳州第一小吃!走在柳州街头,总能闻到风味独特的螺蛳香,那游离在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酸辣美味,以及"吸溜吸溜"的吸粉声,构成了柳州街头一道必不可少的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