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说说几个自学中医的人 正文

说说几个自学中医的人

时间:2025-08-03 18:45:49

学习中医学已有半载,总觉得这门学科有种朦胧美,博大精深。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但仍为广大中医所喜爱。除上述“三件宝”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属中医的“背诵功”。

基础功:学好古文、医史及文献

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和医史的学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势必很难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习医古文非常困难。

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学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等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叶天士十四岁学医,先后师从十七人等。这对一个中医的学习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谬。

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基础功”。

构架功:精读古典医籍

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如上所述,背诵功、基础功、构架功为“真中医”必须具备的三步功夫。在这三步功的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从而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铁杆“真中医”。

漫漫岐黄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很久以前就有一个想法,想写一篇中医与人生的文章,但因公务繁忙,一直未能如愿。今年春天,终于有了一个清闲的时间,面对满眼春色的窗外,读着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真有古人那种“闲坐小窗读周易,不觉春去已多时”的感觉了。

已到而立之年的我,面对即将踏入“奔四”的不惑年龄,心中感慨万千,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和挫折,事态的炎凉和过去遭遇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一并涌上心头,提笔之间,不知不觉泪水已沾满眉间,真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的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谈起中医与人生,自幼便与中医有着深厚渊源的我,心情反而显得格外的平静和坦然,由于家传的缘故,从懂事起便跟随父亲被中医汤头歌,升入初中后,便开始学习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读着《上古天真论》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的佳句,真正明白了古人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心情。而现今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心头都有一种负重的感觉,环境的污染、噪音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引起了一系列的现代文明病,而诸如失眠、忧郁症等诸多疑难病症,使许多人的人生面临困惑与抉择,这使得中医又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其实早在远古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出过中医与人生的看法和养生观点,如《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桨,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以快其心……故半百而衰也”。所以人生百岁不是梦,人生正常的.生理寿命应该是120岁,我们应该遵循着中医的养生观,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活到百岁。于是新世纪我们提出了新的口号:“21世纪比健康,健康比金子还重要,千好万好不如身体好”。很多人只是一味的盲目的攀比房子车子的观念也已悄然改变。“快乐是福,健康是福,平安是福”,已成为时下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当我们脚步匆忙遇经济大潮时,我们能否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人生,有时我们是不是离自己的幸福越来越远了?虽然“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我们仍然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去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去运动健身,去大自然中陶冶情操。虽然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也整天地为了吃、喝、拉、撒、睡,整天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但我们不能为名利而憔悴身心,而应该以一份全新的心情去面对一天,面对每一次升起的朝阳。中医的静养其实就能治愈许许多多疑难杂症,它讲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通途而异殊。“以静制动”、“以柔制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依,体悟自然”。中医的最高境界即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它要求人们达到一种中和的境界,即“致忠和,守静笃”,这和我们国家现代提出的创造和谐社会是一致的。孔子的人生三戒和中医的治病三大要法在某些程度上十分吻合。即“少年之戒、戒之在色,中年之戒、戒之在斗,老年之戒,戒之在得”,而中医的“少年补肾、中年补肝、老年补脾”,不正与此不谋而合吗?

人类现在又面临越来越多的疾病,痛苦也随之越来越多,我们中医应该站出来,多向人们宣传养生保健的知识,以预防为主,让更多的人们从中受益,以愉快的心情面对人生,面对每一天!-

我自学中医快两年了,现将一些个人自学读书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有心学习医道的朋友有所帮助。

能找个好师傅最好,如果实在没条件,那么看参考我的经验。另话说在前面,我不是医生,仅仅是一个半桶水的中医爱好者(一笑)

建议先去看现在的一些启蒙书畅销书,《思考中医》【建议快速浏览不用细看】、《扶阳论坛》、《扶阳讲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建议有空反复参看】

或者到三七网或者民间中医网上面看看精华帖

或者去看《万病至简论》【建议有空反复参看】,掌握阴阳的道道先【根柢模型形成】。

然后看《四圣心源》,思想模型进一步得以清晰后。

然后回头看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略看先整体浏览】

然后可以加修《正常人体解剖学》、《经络学》

然后再提升

时常参看《道德经》、《我说参同契》、《易经杂说》、《楞严大义今释》【建议多看南怀瑾的书】

然后再找“庄严”的书看看,同时参看《万病至简》,紧紧把握了根道。

此时可以回头理解经典。

然后参读百家之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陈士铎医学全书》

《景岳全书》

《脾胃论》

《丹溪心法》

《类经》

到这里大体模型应该已经立体了,多看看诸家医案和自己实证。

例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医师承十元丛书》等等……

关于药物,这个天下万物皆是药。气味性质只要分清阴阳基本自己都能明辨了。各自体会去吧。

至此,有什么疑问自己琢磨或者上网找人讨论去吧。经师人师各随各缘。

最后说明一下。由于我个人读书从来没有一本书钻到底的习惯,所以都是东看一些西看一些,有疑问,有疑惑就记录下来,哪天就不知道忽然在哪本书上或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就能解惑了呵呵。因此我推荐的学习法不一定合适你们,毕竟仅仅是我自己的读书经验。补充一点,曾有一段时间比较喜欢看物理的书籍,例如霍金的书,量子力学等等,这些也有帮助,不过这些佛经上或者道家的书里都有详细的研究说明,要看直接看佛经就好了。同时这些都只是由一而万,只要掌握了一个道法的根柢,自己都能以无推有,以一御万,不需要那么痛苦一个个去求的。

然后真悟到了些什么,不要以为自己有多聪明有多厉害,和同道多分享分享,然后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悟道的那个其实前人早就写明白了,只是我们没留心而已。

另外,有点成绩了不要老想着出书赚钱,至少自己先实证检验它个十几二十年,确定不误人子弟了再写书,然后文字反复校好,确定无误了再出书,不要为了名利就乱出书这样可不是善事,一定要谨慎。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此非虚言,执医之机要,确实可以通用一切。

最后,祝诸有缘人,学有所成,早日成道,独善其身,兼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