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 正文

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

时间:2025-05-19 06:10:40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知识点篇1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1)词类活用: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名之者谁?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词语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句意: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靠近。

(4)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A:倒装句: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译: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唤,走在后面的人答应,弯着驼背的老人,领着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的人们在游山啊。)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

B: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④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5)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知识点篇2

1、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4分)

答案:

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

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共4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2、“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的山间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4、选文第二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写春夏秋冬及早晚景的句子是:

5、第二段写了什么景色?

写了登山所见的山景朝暮四季变化之景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6、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分)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7、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8、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滁人游②③④

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3分

9、“乐亦无穷”在选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

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10、“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11。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2。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2分)

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

1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15、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奈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知识点篇3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欧阳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íng)伛偻(ǚ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ng)弈者胜(ì)颓然(tuí)阴翳(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看课后注释)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5、复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滁州四面环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第2段描写山!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先总后分,先具体后概括。)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

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作者本人,这是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2)本文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

(A)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B)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C)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D)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例:

(l)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6、理解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5)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6).写出《醉翁亭记》中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水落石出峰回路转觥筹交错山肴野簌与民同乐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临溪而渔 ( )

(5)杂然而前陈者 ( ) (6)苍颜白发 ( )

(7)太守谓谁 ( ) (8)环滁皆山也 ( )

(9)林壑尤美( ) (10)山行六七里( )

(11)饮少辄醉( ) (12)颓然乎其间者()

(1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4)树林阴翳( )

(15)翼然临于泉上者( ) (16)觥筹交错( )

(17)名之者谁( ) (18)云归而岩穴暝()

(19)至于负者歌于滁() (20)野芳发而幽香()

(21)弈者胜() (22)晦明变化者()

(23)觥筹交错() (2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6)临溪而渔()

二、判断选择。

1.下列词语中的“错”字与“觥筹交错”中的“错”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错愕良久 B.铸成大错 C.承蒙错爱 D.错落有致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名:命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C.佳木秀而繁阴 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快乐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欧阳修也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6)野芳发而幽香。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内容理解。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

2.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3.《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4.选文第①节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

5.选文第二段中“人之乐”和“太守之乐”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

“人之乐”的“乐”指

“太守之乐”的“乐”指

6.选文第①段描写山间的美景,先写 变化之美,再写 变化之美,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7.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

9.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0.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1.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12.“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3.第(3)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 、 、 。

1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 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飘逸着 的理想之风。

15.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16.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 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 段写“滁人游”“太守姿”“众宾欢” “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17.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3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1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19.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②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21.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2.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2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2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拓展探究层级

27.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乐”?(注:【A段】为《醉翁亭记》第三段,略)

附:【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8.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文与链接材料的作者在当时均是被贬之人,却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乐”,试比较两人之“乐”的相同点。

29.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0.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31.请你参读《醉翁亭记》相关内容,为安徽滁州琅琊山写一段导游词,不少于100字。

32.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33.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3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35.从全文来看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36.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作者欧阳修的哪种品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1)代词,指滁州城 (2)意趣,情趣 (3)散 (4)捕鱼 (5)摆开 (6)脸色 (7)为,是 (8)环绕 (9)特别,尤其 (10)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11)就 (12)同“于”,在 (13)离开 (14)遮盖 (15)“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或答“像鸟展翅的样子” (16)酒杯 (17)命名 (18)聚拢 (19)背 (20)香花(花) (21)下棋 (22)暗 (23)交互错杂 (24)离开 (25)寄托 (26)靠近

二、1.D “觥筹交错”中“错”的意思是“错杂”。(A项“错”意为“仓促”; B 项“错”意为“错误”;C项“错爱”是谦词,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关心爱护;D项“错”意为“错杂”)。2.D(“乐”应解释为“以……为乐”) 3.D(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三、(1)示例一: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示例二: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给分应扣住“峰回路转”;“翼然”;“者……,也……”三个要点) (2)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3)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4)远远望去,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5)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6)野花开放,散发出阵阵清幽的香气。 (7)人们只知道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8)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9)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四、1.六一居士 北宋或宋 2.B(是为了引出醉翁寄情于山水的乐趣。) 3.从内容上理解:在他的治理下,人们生活安乐。或者答: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封建官员“与民同乐”的思想;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哪怕位卑,却具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期望人们安居乐业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与民同乐,追求生活宁静祥和,人们和谐相处极具现实的积极意义,答出“积极人生态度”或“和谐社会”的理想的其中一方面即可。 4.众人游宴之乐,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5.“人之乐”的“乐”指游人“从太守游”之乐。 “太守之乐”的“乐”指太守与民同乐之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6.朝暮 四季 7.从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好;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与下属关系亲切自然、随和、善与人相处;从“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从“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热爱祖国山水之情。(答出两点即可) 8.与民同乐。 9. 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0.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浩,冬天水落石出。或者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11.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者答“引出后面的置幅图画”或答“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从任何一个角度答即可) 12.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间乐,排遗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示例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示例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3.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14.与民同乐宁静祥和 (符合要求即可) 15.悠然自得 豁达大度 宠辱不惊(符合要求即可) 16.D(作者思想并非“极度消沉”) 17.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18.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19.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各1 分。) 20.D 21.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22.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 23.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24.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25.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26.C(“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7.示例: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由自己的快乐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正确即可)

28.都是与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受个人得失的影响。

29.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意思对即可)

30.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都“不以己悲”,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31.示例:凡读过《醉翁亭记》的人,无不为琅琊山的美景所倾倒:“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琅琊山险峻而秀丽,其山峰“耸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景色清幽,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32.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3.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34.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35.太守因山水而醉,因喝酒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也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而自我陶醉而醉。(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其乐。)(答到3点即可得满分)

36.豁达大度、宠辱不惊、心怀天下(社会责任感)(1分),结合内容1分。启示有针对性,结合具体生活实际(2分)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也是我国中小学生重要的学习课本考试试题。

《醉翁亭记》阅读试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翳( ) ⑵念( )

11.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 和 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2分)

1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3分)

【答案】10.⑴翳:遮盖 ⑵念:考虑、想到

11.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抒情 议论

1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阅读试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⑴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⑵四时之景不同(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2.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2分)

【答案】10.⑴命名、取名 ⑵助词;译为“的”

11.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⑵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2.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醉翁亭记》阅读试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入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王维《终南别业》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

C.胜事空自知(空:没有) D.偶然值林叟(值:遇到)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颓/然乎/其间者 D.晚/家南山/陲

10.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见渔人,乃大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醉”“乐”二字贯穿全文;乙诗“偶然”二字承启上下,二者都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情趣。

B.甲文太守之乐,乐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一句点明主旨;乙诗诗人之乐,乐在自得其乐,“谈笑无还期”一句点明中心。

C.甲文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诗没有具体景物的描绘。

D.甲文除写“乐”外,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贬谪的苦闷情怀;乙诗则有诗人豁达胸襟的表达。

12.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D.乙诗结尾两句,引入偶遇之人,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13.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⑵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4.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8.C 9.B 10.A 11.B 12.C

13.⑴老老小小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⑵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14.“穷”指尽头;“起”,升起的意思。一“穷”一“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之景的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