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边城》人物的另类阐释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的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以清丽的湘西世界著称于世。在《边城》中,沈从文塑造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寄予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希望与美好愿望。体现在《边城》里的人物形象的性情主要有四种:刚、柔、忠、义,这些人物的性情与中国传统的意象“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沈从文在《边城》里不仅描绘了一幅幅湘西民俗图卷,还描绘出一幅以竹为背景的人文图像。本文尝试着从竹的特质出发,对《边城》人物及其意蕴进行新的阐释。
关键词:沈从文 竹 人物形象
在中国,竹是一种最古老的创作意象,更是诗人困顿时自诩清高的表征物。竹在唐代才作为一种正面意象出现在绘画作品当中,在宋代则被奉为墨中之宝,成为彰显文人高雅气质的意象,与梅、兰、松齐名于中国画坛,成为国画中的“四君子”。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及其对竹的喜爱,竹也就超出了客体而成了文人主体精神的代表。竹被一代代文人皴染出了的多层含义,至郑燮竹已是骨瘦节竦,写一代竹的文雅气节。千百年来竹受到文人的宠爱,在文人的心里辗转成了心象,由笔墨幻化出了不同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竹亦受到了文人的尊崇,宋苏轼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且不谈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是如何的凄清,在现代文学中亦嬗递着这份喜爱。作为现代文学中的大师级的作家沈从文则在其代表作《边城》中演绎了竹的诸多气质。竹在《边城》中幻影簇簇,无时不萧萧,从骨子里演绎了边城人的人格、人性之美,更折射出沈从文内心隐忧和对现实的规避。沈从文在创作《边城》过程中,由于与主流文学的脱离,同时母亲患重病,因此就借回家探病为由,乘船回到湘西,但在家乡却又被视为危险分子,使得作者处于两面夹击当中,而《边城》则成了他归隐的“竹林”。在这个理想的境地里,他终于找到了他作为“乡下人”的心灵土壤。“竹,是文人刚、柔、忠、义四德”①,而这些象征在《边城》里得到了更好得体现。
一、“茎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②
在《边城》中沈从文刻画了一系列具有阳刚之美的人物形象,他认为“健康的肉体和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人的生命力旺盛的标志。在具有强悍民风的湘西地区,苗族和汉族广大劳动人民身上潜藏着一股原始的粗犷的生命力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人性的表现形式,它即来自大自然,那就不应该对它有任何禁制”③。在沈从文的散文和小说创作中,水手和船夫的描绘体现作者“力与美”的审美思想。常年水上漂泊的经历使沈从文能娴熟地塑造出一批鲜活的兼具力与美的人物形象,他们取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他深情地歌颂着边城一带原生态的劳动人民,如健壮的柏子、勇猛的虎雏、年老仍执著于生活的老拉纤人,他们像一根根南竹,牢牢地扎根于土地却又耸立于云霄。而在《边城》中塑造的具有力与美的人物群落则是作者这一思想的写照。
船总顺顺最不愧具有竹的刚气的人,这是一个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有的评论者从社会分析方法看顺顺这一形象,认为顺顺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因为处于他这个地位和其人生的阅历使得他不可能不带上阶级特征。沈从文在创作之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要造一个希腊的小庙”,他即要创造一个理想的圣殿,那么作为主管这个圣殿的人――顺顺就不可能是个暴君。此时沈从文正新婚燕尔,幸福的现实使得他远离悲伤,但是心灵的孤独却像隐痛一样时时地提醒着他,早年的生活中虽然目睹了诸多现实的苦难却未亲身体验,直到他到了北京,才真正地融入到了残酷的现实生活当中,北京的冰雪让他怀念湘西的温情,混乱的生活使他渴望有一双有力的手维持和谐安乐的秩序,顺顺得以诞生。在《边城》里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小写意的手法塑造了这样一个豪爽而有魄力的人物:“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大发作起来。自己即有粮食子里混过日子,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因此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到了这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虎父无犬子,他培育出的两个儿子就像出土的南竹笋一样,勇猛有力,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这种男性的阳刚之美是作者对湘西人的一种理想式的刻画,虽取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为湘西的新的一代,大老和二老则象征了湘西的未来。“湘西到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借从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是卸责,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必须清楚:这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负气与自弃本来是两件事,前者出于山民的强悍本性,后者出于缺少知识养成的习惯;两种弱点合而为一,于是产生了一种极顽固的拒他性……负气与自弃是湘西地方被称为苗蛮匪区。”④这段话即是他对湘西人振兴的渴望,也是他对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冀,因此他希望读者能“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⑤。
犹如竹以群体意象的出现,边城里的人也是一个强大的群体。正如作者所希望的那样:“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人,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的冒险行动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有感于现实世界的黑暗,出于对现实的极力否定,他把边城人物的力与美、真与善放在了城市人的丑恶与糜烂、孱弱与病态的对立面,他在边城建立了一个完美的理想国。他希望在这个理想国里,人们能够像“竹”一样根能紧紧地连在一起。
二、“绿叶凄凄翠阴浮浮,柔也”⑥
《红楼梦》中潇湘馆斑竹点点泪千行,借斑竹的文化内蕴喻林黛玉的娇弱和凄苦的身世。然而在《边城》中的女儿形象即有竹的柔顺的美,有“竹”的忧郁的美,如翠翠那从未谋面的母亲,柔顺乖巧,以及“因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而得名的翠翠则柔顺得如黄麂。作为沈从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性之一的翠翠,在作者的心灵里已是柔情与纯洁的化身,预示着过去,成为一种遥远的回忆和惋惜。这种潜藏在作者心灵深处的柔情是作者的心灵避难所,如竹林隐藏了阮籍一样,翠翠收留了沈从文,因此在作者处于精神迷狂状态时,他深情地呼唤着:“翠翠,你是在一零四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里想起我,在我死后还想起我?”⑦作为沈从文对纯情女性创作的中心意象,翠翠是纯洁而不受沾染的。
其一,质本洁来还洁去。翠翠是沈从文塑造的小家碧玉型的农家女孩之一,更是作者倾情打造的完美女性形象的代表人物。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是对少女纯真美的一种写照,当然也只能生存在作者的笔下,同样《三三》中的三三,其创作手法和对翠翠的塑造大类,翠翠可谓是作者在三三的创作基础上的延续。赵园认为“沈从文的现代意识集中表现为他的以‘生命’学说为核心的人生观”,因此沈从文感悟到“二十年来生者多成尘成土,死者在人生记忆中亦淡如烟雾,唯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的影响”⑧。在《老伴》中作者坦言翠翠取材于绒线铺的小女孩,翠翠的母亲与翠翠无论是在神情或是命运上都与绒线铺的女孩和她的女儿小翠都有相通性,现实与理想得以阡陌纵横。
其二,竹的忧郁。在绘画中,绿色是冷色调,渲染的是一种凄清而冰冷的世界,它在给人以隐蔽的同时也把人带入了冰冷的世界里。在《边城》里绿色不仅象征了旺盛的'生命力,而且把人物引入了一种不可知的命运的空间里,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漩涡,使读者感受其间的人生无常。在《边城》中“翠翠”其名从色泽上看就带有一种凄婉的色调。唐元稹诗云:“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偏疑粉,萧萧渐引风。”新生之竹刚刚抽出新叶便已着上了寒色,犹如翠翠的命运。沈从文在创作中体现了强烈的男权主义思想,他刻画的女性即使是最自然的女子也是对男性的思想的依附,且他的强烈的宿命观也波及到了他的创作,人生无常的惆怅使得其笔下的人物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使得创作者自身的悲剧融入于人物当中,加之现实的困顿,让沈从文更体会到“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与一种宿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经验到他过去相熟的事情”⑨。作者强烈的宿命观主要体现在翠翠对看似被安排好的悲剧命运的顺从,而她却无从反抗,“……一切生命无不出自绿,无不取给于绿色,最终亦无不为绿色所困惑。”{10}作者唯美的浪漫主义思想与残酷的现实猛烈撞击的结果就是翠翠悲剧的命运。
三、“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11}
竹高千尺不忘本,是竹对土地的忠心。竹的这一特征在《边城》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老船夫“他管船,管了五十年的船,尽过了责任――他死了啊!”他忠于职责,忠于对孙女的爱,忠于边城人对他的信任。由于作者对命运的不可知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通性,使得老船夫这份出于好心的忠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他自己死了,天保死了,傩送走了,翠翠的生活陷入了不可知。沈从文认为男人是女人的启蒙者,但是他却找不到合适的启蒙的手段,派了老船夫这个带有奴性思维的人去开导一个更新的世界,最后不得不以悲剧收尾。
其次,竹的忠还体现在翠翠对傩送的爱情上面。傩送是第一个走进翠翠心里人,可由于少女羞涩的情怀她又逃避傩送的示爱。爷爷死了,最后在杨马兵的开导下她明白了自己的悲剧命运,翠翠仍旧守候着曾用歌声把她从睡梦里托起的那个人。
最后对历史使命的忠主要体现在傩送的身上。傩送是沈从文浓墨重写的人,在他的身上寄予了作者对湘西未来的希望。“何况青年人将来对地方对历史的责任远比个人得失荣辱的重要。”{12}傩送天生就具有力与美的特性,他背负着湘西的未来,他的离去使得边城陷入了僵局,使得翠翠的未来无法预知,他的归来将是边城的希望,更是翠翠的希望。
四、“不孤根心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13}
“义”是中国人情人性的一个浓缩点,带有浓重的江湖气息却是备受推崇。沈从文是一个地道的中国文人,他骨子里的老庄气质使得他远离了主流文学,保持了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的本真,他同他的支持者郁达夫一样逃离了主流文学,但是又不同于郁达夫的以入为退的方式,他把自己埋藏进了湘西的幻境里。他独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之认为: “人生追求抽象原则,应超越功利得失和贫富等级,去处理生命上生活。”{14}
顺顺的义气是中华传统善的体现,体现了作者对善和美的追求。“因为不管别的如何,美应当是善的一种形式。”{15}顺顺的慷慨、豪爽以及救人于危难而不计回报是人性善的表现,这种善通过了江湖义气得以体现。
天保与傩送的兄弟义气是通过对翠翠的爱得以暗示。老船夫要天保走“马路”追求翠翠,傩送因在唱歌上要胜天保一筹,因此提出要帮哥哥唱歌,但天保拒绝了,要公平竞争,这是其一。当天保负气而下河时,傩送并未伺机到对岸去唱歌,而是等天保回来再一起去,这是其二。当傩送得不到翠翠的爱时选择了坐船下桃源县,这是一种气节的体现。
在《边城》中充当配角的杨马兵早年为翠翠的母亲唱歌却得不到回应,到如今却成了这孤雏的唯一的靠山,唯一信托人。这是历史对人物命运的调侃,也是对中华传统的义气之美的另一阐释。无论生活如何变,人无法逃脱的是命运的责难。
五、结语
在《边城》中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了竹的多种含义。《边城》中人物的性格也是多样化的,但皆是朝着其对立面发展的。所谓“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交缚”。当然,竹这一意象也体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逃避。《边城》中诸多情节的虚构,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缺失的弥补。沈从文无法摆脱现实的桎梏,只好置身于市而逃于笔墨了。
① 范淑英,刘山花,杨宾:《中国风格――中国古代绘画欣赏》,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②⑥{11}{13} 转李:《文苑英华》,范淑英,刘山花,杨宾:《中国风格――中国古代绘画欣赏》,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③ 吴立昌:《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页。
④⑧ 沈从文:《<边城>题记》新题记.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第41页。
⑤{12} 沈从文:《湘西题记――沈从文精选集》,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
⑦ 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由启蒙向民间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⑨ 沈从文:《老伴》,《沈从文作品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⑩ 沈从文:《绿》,《沈从文作品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14}{15} 沈从文:《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沈从文选集散文》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1页,第363页。
【探险的意义】
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紧闭的门窗,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许多未知的秘密。探险家的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
死神剥夺了麦哲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荣誉。1519年他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却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反对他。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 反者中的其中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 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不幸阵亡。
麦哲伦的突出贡献不在于环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胆的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出色指挥,以及他顽强拼搏的精神。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个多月的航行,改变了当时流行的观念:从新大陆乘船向西只消几天便可到达东印度。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他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形,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探险,是一个充满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字眼。这个词语,驱使着人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一一走向自己所崇拜的事业。我国古代就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徐霞客踏遍青山”,“尧茂书漂流长江”,“余纯顺徒步走中国”等许多骇人听闻的故事。但是探险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探险”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它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在我所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大人物都是因为去“探险”而死的。但也有的是在险境待过许多年才熬过来的,就拿鲁宾逊漂流记来说吧!鲁宾逊也不是在无人的荒岛上熬了28年吗?他为什么就会那么乐观?像美国的“挑战者”号,在1986年1月28日,在第十次发射升空后,突然爆炸。但他们也为国家奉献出了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但它需要人们奋斗和牺牲,前赴后继才会胜利。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挑战,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也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关公的知名度,其实不亚于古今中外任何一位伟人;但关公忠义仁勇的人文精神,却是任何一个人难以企及和超越的。我们有理由向世人宣示:关公不仅是运城的,也是世界的;关公不仅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将来的!
关公与山西运城
《三国传·关羽传》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州。”这里所说的“河东”,指的是两汉时期的河东郡,主要指今运城地区;“解”,就在今天运城解州一带。在解州镇西门外和常平村,分别竖有“关公故里”、“关公故宅”石碑各一通,均为清康熙时解州知州言如泗所立。坐落在常平村的关帝家庙,相传是关公的故宅。
关公塑像
关羽生平第一义举,就是悯冤除霸。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疾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原本是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道这个哭泣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虽然气愤,但慑于吕熊财大气粗,又都无可奈何。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
解州关帝庙结义园
关王故里
关羽逃到涿州之后,偶然机缘遇到了刘备和张飞,因志趣相投,从而桃园结义。我们来看一下《三国演义》是怎样描述当时情景的: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下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我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关公与人类文明
这里,我先从“关羽”和“关公”两个概念说起。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把“关羽”和“关公”及之后的“关王”、“关帝”、“关圣”区别对待。“关羽”是历史上的真人,只因历史资料的局限,造成后人对其真实的面目知之不全,有相当一部分关于“关羽”的资料是后人凭传说所撰记。历史学家认可的是《三国志》,而对社会和民众影响巨大的是《三国演义》。《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再借鉴戏曲、说书等方面的内容,经过艺术加工形成的文学作品。虽然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区别还是很大的,尤其是社会民众又有多少人能读到、读懂《三国志》?因此说,《三国演义》的形成本身就是对“关羽”到“关公”的升华。这种升华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升华、民众升华。争论由此产生,误会由此发生。褒“关羽”者,引用《三国演义》,而贬“关羽”者则引用的是《三国志》。难怪各执一词,争辨不休。
由此,我们说,关羽与关公其实指的是同一个人,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同时也应该明白,《三国志》里的“关羽”写的大体是真实的人,《三国演义》里的“关公”则是被神化了的人,或者说被升华了的神。在此升华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的概念。“关公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精神”由此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关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形象了,而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我们民族的形象大使。
关公与世界崇拜
关公是历史人物,也是世界人物。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有16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关公组织,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法院,在审理案件之前,全体法官都要站在关公像前宣誓,要求自己像关公那样公正无私、廉洁圣明。据说更有美国数届总统,在竞选期间,他们的夫人都到关帝庙祈求关帝保佑他们的丈夫顺利当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公文化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精神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已经被世人所接受,并呈现出“普世”的趋向;关公的世界形象也在人们的传承和弘扬中更加巍然而立。关公不仅属于河东,属于山西,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世界。
关公与治国安邦
对于关公崇拜,笔者以为是发轫于民间,助推于社会,升华于皇家。据统计,自汉代以后,历朝历代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公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神。汉后主(260年)追谥关公为“壮缪(miao)侯”;唐朝时,关公就作为“军神”和“战神”,被列入国家祀典; 宋时被皇家先后封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朝文宗封关公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关公,并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敕建南京关公庙;明宪宗敕令重建关公庙;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封关公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后敕赐解州关帝庙为“英烈庙”,随后又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还敕令京都正阳关帝庙为关公金身加衣饰,封关公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关公长子关平为竭忠王,次子关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雍正元年(1723年)加封“灵佑”, 父亲为“成忠公”,清康熙时封“伏魔大帝”, 康熙并于1703年亲临关公故里解州拜灵题匾,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关公曾祖父为“光昭公”、 祖父为“裕昌公”、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年)前后,清高宗、清宣宗、清文宗多有加封题字匾,直至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关公全部长达26字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并勒令全国府县建庙,春秋虔诚致祭。
文武神圣
面对关公如此多的封号谥号,确实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我们只要记住这样几个关键点就足够了: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时,与毛泽东有过这样的对话:尼氏说,美国厉害,他们有原子弹。毛泽东答,原子弹算什么,我们有关老爷的大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历朝执政者对关公的逐步升级、升格与升华;我们也不难看出,关公文化精神已成为历朝历代安邦治国的重要精神武器。
关公与三教九流
自汉朝以来,民间渐渐呈现出三大主流信仰,即儒、释、道三教为主的民间信仰。民间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数可分出其所属的系统,如妈祖属于道教,孔子属于儒教,观音属于佛教,神明的界限相当清楚。儒教尊关公为五文昌之一,尊他为“文卫圣帝”,或称“山西夫子”,或尊他为亚圣或亚贤,把他与孔子合称为“文武二圣”。 道教则奉关公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为“翊汉天尊”、“协天大帝”或“武安尊王”。 佛教也以其忠义足可护法,并传说他曾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因此,尊他为“盖天古佛”、“护法伽蓝”。概而言之,就是前面刚提到的: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我们不妨这样说,关公是植根于儒教,升华与佛教,鼎盛于道教,是由一个真人升华为神灵、世间绝无仅有的一位“三教通神”。
关公作为三教之神自不必说,其实,关公作为“万能之神”或“民间全神”也不为过。
一说关公是武财神。在我国民众心目中,一般信奉的财神分为文财神、武财神、偏财神、准财神等,如:专司财富的武财神——赵公明;赐福镇宅的武财神——钟馗;生财有道的文财神——范蠡;公正无私的文财神——比干;招财进宝的偏财神——利市仙官;撒钱济贫的准财神——刘海蟾;还有文财神财帛童子 、福禄寿三星、佛教财神弥勒佛、五道庙内的五路财神、观音菩萨帐下的善财童子、财神沈万三、石崇等,他们虽门派不同,但都被尊为财神。
关公被尊为武财神,民间有多种说法。
说法一:关公在镇守荆州时,山西老乡王三求见,想让关公在荆州赐个一官半职。关公见王三文不能写字,武不能用剑,无法满足其要求。当得知王三会酿酒时,关公便资助他在荆州开了个酒坊。生意做起来后,引起一些地痞眼红,这些人化妆成关公家丁,上门传令,要王三给关公奉送银子千两,好酒百坛。王三想,他给关公送礼都不收,怎么能突然索要如此重的财礼?地痞们看到骗术被识破,就原形毕露,大打出手,把酒店砸了一通,抢了银子和酒扬长而去。王三急告关公,关公亲自办案,巧妙安排,最后把地痞一一缉拿归案。王三旧店重开后,生意比以前更加兴隆。王三就在店堂挂起了一幅关公画像,既表示谢恩,又警示痞子此店有关公保护。不久,荆州城很多店铺都挂起了关公画像。从此,关公被供为武财神。
说法二:关公身陷曹营后,曹操为能留住关公,送十位美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给银两,又送赤兔马,力图留住关公。而关公得知刘备下落后,决意辞别曹操。他将曹操所赠送的金银财宝一一登记,并按“原、收、出、存”列得清清楚楚,然后护送甘糜二夫人奔刘备而去。事后曹操看到关公留下来的账本感叹不已,于是让宫中和军中所有管账的官吏,都要以关公账簿为模本,将经费开支罗列明白。这种记账模式,迅速被众商家采用。从此,关公又被供为财神。
说法三:关公年轻时曾以做豆腐谋生,他精于理财,善于记账,发明了“日清簿”。商家都纷纷效仿,称关公为理财神。南方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无比锋利,锋利的“利”和利润的“利”是同一个字,所以把关公视为武财神。
如今,很多商店、饭店、企业都供有关公像,香火缭绕,贡品不绝,图的就是关公保佑,招财进宝。
二说关公是军神。关公是旷世大将,其勇武威仪为世人所罕见,所以,习武的人把他奉为武圣,尊为武神,这样,关公就自然成为尚武之人的保护神。关公也被尊为战神和军神,为军人的保护神。自古民间役男前往军中服役,或受命驰骋疆场时,都免不了要前往关帝庙求香火或灵符以护身。 一求关公保佑建功立业,二求关公佑护平安归来。
关公夜读春秋雕像
三说关公是文教神。关公被称为武圣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世人公认的。但是,关公其实也是个文人。比如,他身陷曹营时,就以诗画的形式书丹了《风雨竹》,是以竹叶拼写的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是他一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的自我写照。再比如讲,关公所写的“四好诗”——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至今还保留在山西解州、湖北当阳等多处关帝庙内,这是他一生律已正人的至理名言。这些作品,虽略输曹操父子笔下的文采,但在立意上,绝非“三曹”的文章能与之“比高”。特别是儒家以其喜读《春秋》,而称其为“文衡帝君”,与文昌、朱衣、魁星、吕祖合称为“五文昌帝君”。关公在明清时期,还被奉为科举考试神。明代中期,科考舞弊之风日盛,如何“缩招”生员又不致引起骚动?当时的做法是,推出各界都崇奉的关公做“挡箭牌”,时任吏部尚书孙丕扬主张,效仿关帝庙中的抽签方式,决定新科进士和官员的仕途前程,利用关公的“神威”平息争议。由此,关公便被举子们争相膜拜,成为科举考试的神。现在,台湾、内地以及东南亚有很多地方的学子在重要考试前都要给关公敬香。
四说关公是医药神。旧时,甚至到今天,有很多老百姓认为生病和不幸,多因鬼怪神魔作祟。而关公神勇,鬼神皆惧,又兼有“伏魔大帝”之称,所以,人们驱魔治病、镇宅辟邪,都仰仗关公。我们到关帝庙都能看到神龛前设有问事签谱,关公俨然又成了一位心理医神了。
五说关公是行业神。旧时,七十二行几乎无不敬奉关公,尤其是像剃头业、香烛业、银钱业、典当业、皮革业、酱园业、糕点业等行业,则供奉关公为祖师爷。
关于关公崇拜,现任中国关氏宗亲总会创会会长关心刚先生在《关公在河东》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我国,仕宦供奉关帝,为秉法度,修正自身;农民供奉关帝,祈愿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工人供奉关帝,祈望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商人供奉关帝,意在信中求财,义中取利;军人供奉关帝,志在精忠报国,英勇杀敌;海外赤子供奉关帝,旨在眷恋祖国,凝聚华人。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尽管尊奉关公的理由千奇百态,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确信关公能给人们带来平安、财富和幸福。”
关公与时代精神
2013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奋斗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
解州关帝祖庙国宝——明代关帝圣像赴台巡游
从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来看,我以为和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是一致的。关公的“忠”,是指忠于国家,忠于朝廷,忠于民族,忠于集体,忠于自己选择的扶汉抗曹事业。关公“忠于国家”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里的“爱国”道德准则是一致的;关公的“义”,指的是遵循社会正义和朋友之间的义气,既是一种狭义,也是一种大义,更是一种信义精神。关公的“信义”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诚信”道德准则是一致的;关公的“仁”,是指仁德施政,仁爱民众,体现道德文明的大爱、博爱,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热爱人、尊重人、理解人、同情人、善待人、帮助人,这与核心价值观里的“友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关公的“勇”,指的是勇猛善战,勇冠三军,体现的是一种勇武精神,它的本质就是激励人们勇于担当,勇于拼搏,勇于创业,勇于创新,这与核心价值观里的“敬业”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解州关帝庙
2016年,在北京举行的“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上,中国先秦史学会原会长李学勤、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等40余名专家学者探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源头基因。他们从尧舜禹文化基因中深挖“德、孝、公、廉、敬、忠”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脉相通之处,认为,尧舜禹文化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诚信、敬业、民主、平等”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台湾某学校学生自发到校门外夹道迎送关帝圣像
四世相约拜关公
无独有偶,我们从关公身上也同样看到,其“忠义仁勇”精神,一如尧舜禹文化那样,蕴含着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在前面第八章关于“尧舜禹建都的地方,儒道发源地、最早叫中国”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尧舜禹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如果我们稍加联想,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们不妨可以用简要的方式概而言之:孔子“祖述尧舜”而形成儒家思想,关公“夜读春秋”,而形成关公精神。也就是说,尧舜禹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孔子则是遵循尧舜禹文化构筑儒家思想的“先导者”,关公乃是儒家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践行者”。
关公对国家以忠诚,对人民以仁爱,对朋友以信义,对敌人以勇敢,这种品格和精神,以及重承诺、守信用、坦诚待人、见义勇为等优良品格和德行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是永远也不应该抛弃的。关公,以他崇高的美誉度和高度的道德感召力,成为我们的道德楷模和人格标范。关公精神无论于国于民还是对于个人立身行事,都是有重要价值的,一定会走进现代人的心灵,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走向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社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都需要关公精神。
关公是引领我们向人生高峰攀登的旗帜。
一代有这样的时代风流集结的队伍,创造的必然是一个风流时代!
在此,笔者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赋赞我们心中不朽的关圣帝君——
庚子起风雷,河东惊天地。解梁祥云腾瑞,关羽横空出世。丹凤眼,卧蚕眉,气宇轩昂;飘柳髯,九尺躯,浩然威仪。伸正气,躬行天道;诛恶豪,福荫桑梓。立志报国,挥戈奔涿郡;桃园结义,高擎匡汉旗。持偃月刀,跨赤兔马,掀漠扬沙,席卷城池。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护甘糜双嫂,千里走单骑,古城相会,义收廖化,计取樊城,三顾茅庐,华容释曹,仁收黄忠,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感卌载之孜孜,叹四季之不辞。主玄德,友翼德,义孟德,以德立身,功高盖世。时人赞曰:一腔豪气,披风扬沙出蒲州;一片冰心, 壮雅神逸辅豫州;一弯大刀,叱咤风云镇荆州;一部春秋,秉烛夜观怀九州。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壮哉云长!秉山岳风骨,蓄日月精魂,一雄薄云,立华夏儿女之标范;悟春秋真谛,践麟经大道,一义横天,竖民族精神之赤帜。
己亥泣鬼神,麦城落朱羲。华夏山河悲泪,英雄马革裹尸。首枕豫,身献鄂,白练垂天;魂归晋,庙八方,祭台万里。哭英灵,遍地伏祈;悼英魂,高山仰止。虔心耿耿,信仰越时空;官民熙熙,宏愿继遗志。群起奉盛意,挥汗奠基石。殿堂祠观,寰球林立,烟雾袅袅,香客济济。溯朝野宫阙,赞天下关庙独尊;观仕农朝圣,叹信众五体投地 。一座祖庙,解州灵光映中阳;一座家祠,常平奇柏悬阴阳;一座关陵,百代顶礼会当阳;一座关林,千载膜拜聚洛阳。历朝历代 ,御谥比比:襄阳太守,汉寿亭侯,虎将首, 关壮缪,伽蓝护法神,义勇武安王,荡寇将军,盖天古佛, 崇宁真君,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天下武圣,协天大帝,关圣帝君,万世人极。经百代而流芳,历万古仍思齐。循儒教,融佛教,寓道教,三教九流,皆为神祇。后世称云:史敬为公,武祀为圣,文尊为子,民拜为神。伟哉帝君!先武穆而尊,共仲尼并圣,巨星悬宇溢彩,耀天下普世之价值。承关公忠勇,继夫子仁义,吾辈系日加持,发中华复兴之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