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对护犊子的家长说说 正文

对护犊子的家长说说

时间:2025-08-25 01:03:17

今天下了第二节课,我和四年级班主任李老师正在屋里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突然,我们班一名男生风风火火跑进办公室,大声嚷道:“老师,咱们班耿又天与四年级车家同在一起打闹,不小心把车家同的脑袋磕破了,流了很多血。”

我一听脑袋几乎要炸了,因为要是磕破别的同学还好说,唯独这个车家同,三代单传,在家是独子,家长对他的溺爱那可是全校出了名的。记得刚升三年级住校的时候,都两三个月过去了,还是三天两头跑到学校看孩子,生怕孩子住校不习惯,后来经校长和班主任再三做工作才有所收敛。尽管如此,平时来学校看孩子的次数明显多于其他家长。如果孩子在学校与其他同学发生什么矛盾,他们总是表现出“护犊子”的态度,令老师深感头疼。这次出这么大的事,车家同的父母肯定要闹翻天的。更何况,闯祸的又是我们班有名的捣蛋鬼,三天两头惹麻烦的耿又天呢。

我和李老师立即赶到出事地点,原来是两个同学在一起玩耍,耿又天使劲拉车家同,车家同努力挣脱,不小心脱手导致车家同碰在墙角上,把头磕破了一个口子,血流到了右边脸上。我们赶忙给双方家长打了电话到卫生院汇合,又急忙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卫生院进行包扎。包扎过程中,首先赶到的是车家同的家长。他们先是大声数落了耿又天一通,还抱怨我们当老师的不负责任。我们一边极力劝解,一边焦急地等待耿又天的家长到来。原来耿又天的父母在县城打工,赶过来需要一定时间。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耿又天的妈妈终于赶过来了,她面容憔悴,一脸焦急的神色。车家同的父母立刻把矛头指向耿又天的妈妈,埋怨她的孩子太过惹是生非,害得他们家孩子受苦不说,还耽误学习。而耿又天的妈妈也极力为自己的孩子辩解,她身体有病,打零工挣不了几个钱,生怕遭到车家同的讹诈。她极力辩解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事情怨谁也说不清楚,于是,双方家长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辩起来,我和李老师劝解了半天,才算罢休。

等包扎好伤口,做完皮试,打了一针破伤风针剂之后,双方又因医疗费产生纠葛。车家同的家长坚持,他们的孩子是受害者,全部费用应由耿又天的家长负责;而耿又天的家长的家长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有责任,医疗费理应平均摊。在我和李老师的再次调解下,才算达成协议。医疗费用由耿又天的家长承担,车家同的家长的家长不再追究营养费等其他费用。不但如此,双方家长又各自把自家孩子叫到一旁,车家同的家长埋怨孩子不该和耿又天这个“闯祸精”玩耍,耿又天的家长责备自家孩子不该招惹车家同这个“糖蛋子”,双方均嘱咐自家孩子今后千万不要再跟对方在一起玩了。此时的两个孩子,都耷拉着脑袋,似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似的。

事后,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校长的耳朵里,他特意把我和李老师叫到他的办公室,嘱咐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避免打闹行为的发生。下来后我和李老师商定,在各自的班里分别强调安全问题,同时,要求每个同学只能跟自己班级的同学一块玩,不要招惹其他班级的学生。我们还特意把车家同和耿又天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之后,责令他们以后不许在一起玩耍,以免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天,我放学回家,路过学校操场,突然被眼前的一幅画面惊住了,不由自主地下了电动车。只见操场上,车家同和耿又天无忧无虑地玩耍在一起,车家同头上还贴着昨天刚刚贴上去的纱布。他们的欢笑声是那么清澈响亮,那么纯净无邪,和着其他同学的欢笑声,飘荡在学校的上空。我突然改变了突发的情绪,没有去打扰他们,而是重新骑上车,径直驶出了学校的大门……

一:延迟满足效应

适度忍耐能成大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群幼儿带进房间,每人面前摆着一个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可以现在把糖吃掉,也可以等待15分钟,那样可再得到一个棉花糖作奖励。最终约2/3的孩子放弃奖励,立即吃掉了糖果。十几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随访,发现当年忍耐力强的孩子成绩更好、注意力更集中、人际关系更好。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忍耐”,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克制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孩子可能会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平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社交中过于固执等。从生长发育中来看,19个月大的幼儿就能表现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差异,因此,从1岁半到八九岁,家长都应有意识地训练这一能力。米歇尔认为,有些孩子之所以自控能力强,秘诀在于“转移注意力”。家长要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比如孩子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父母可以给他讲个故事,转移注意力。平时可制定一些规矩,如晚饭前不能吃零食、把零用钱攒起来等,都是锻炼。

二:罗森塔尔效应

认可期望带来力量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随机抽出18名学生,却告诉校长:“他们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半年后,他又来到该校随访,发现这18个学生进步很大。再后来,这18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让人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增强,变得更自信,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会尽力达到对方的积极期望。有的家长老觉得孩子难管,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这样的父母不妨先自我反思一下,是否在纠正孩子的言行时,总是不经意地带着数落的口吻,还总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比……这些言行都是在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聪明的家长说“正话”、办“正事”,希望孩子成为天才,就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少挑毛病多鼓励,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三:破窗理论

“护犊子”会助长无序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找来两辆汽车,一辆停在高端社区,另一辆停在贫民窟。他先把后者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前者放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前者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后就不见了。心理学家凯琳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破窗户给人无序的感觉,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这个理论说的正是环境的作用。如果父母生性懒散,孩子多数不会勤快;如果夫妻俩天天吵架,孩子很快便会变得性格暴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里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所处的环境被“破窗”所影响。此外,现在很多家长过分“护犊子”,容不得别人说自家孩子一个“不”字,对孩子也不好。孩子做错事,家长不能包庇,要弄清事实,让孩子勇于承担后果。让孩子接受教训,就是在他们的“车窗”破了一个小洞时,及时换上一块完整的玻璃。

四:超限效应

批评絮叨引来逆反

大文豪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等牧师结束演讲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的批评絮絮叨叨,孩子听得“头都要炸了”。还有的父母会就同一件事再三批评,孩子就从内疚不安变成不耐烦、反感,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不能超过限度。如果孩子重复犯错,家长的批评不应简单重复,可以换个角度和说法,孩子才不会觉得犯了错被“揪住不放”。对非原则性的小错,家长不妨给孩子留点面子,点到为止,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五:手表定律

教育理念必须统一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岩石上,被猴王捡到了。后来,猴王又拥有了一块手表,却也带来了麻烦:两块表的时间不一样,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一段时间后,猴子们造反,把猴王推下了宝座。这就是“手表定律”的来历: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更多的手表却让人失去判断力。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说过:“夫妻持政,子无适从。”意思是,父母教育子女若各持各的观点,孩子就不知听谁的,将无所适从,身心都陷于矛盾中。父母双方首先要统一意见,然后给孩子设定明确的准则。例如,妈妈教育孩子时,爸爸如果总是加以诋毁,对孩子说“别听***妈的,她不懂”,孩子就会对妈妈的教导不以为然。如果长辈参与带孩子,年轻父母应在尊重的前提下与长辈沟通好,尽量让教育理念和行为相一致。

六:甘地夫人法则

困难面前实话实说

有一次,印度前甘地夫人的大儿子拉吉夫要做手术。医生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但甘地夫人阻止了医生,平静地告诉12岁的儿子:“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所以你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甘地夫人认为,挫折的到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要让孩子知道和慢慢体会,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长。

孩子需要关爱,但太多的爱与关注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软化”孩子的生命力。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是从吃药、打针开始的。看着孩子恐惧的表情,不妨抱紧他并坦诚相告。让孩子直面挫折和困难,端正面对失败、痛苦的态度,孩子才能学会自控,培养健全人格,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一、宠

《父母规》上说:“宠与哄,增自我,长任性,后患大”。习惯宠溺孩子的这类家长的特点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有爱而缺乏规则。

这样的孩子可会:

1.责任感低,表现出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不负责任;

2.缺乏主动性,没有自动自发想要改变的意愿;

3.不能承受压力,容易在压力下崩溃;

4.因得来容易,不知道珍惜,反而觉得自己可怜,梦想着一个更好的世界;

5.不成熟,在自立的道路上成长较慢。

二、严

《父母规》上说:“以己念,强加子,生其命,夺其生。”习惯使用权威强制教育孩子的这类家长,特点是“按我说的去做!”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孩子长大以后,容易有下面的问题:

1.性格好斗,喜欢辩论,不认错;

2.做事拖拉;

3.表里不一,当面答应,背后不做;

4.自信不足或以外在的成就来评价自己,容易成功时趾高气昂,失败则一蹶不振;

5.缺乏灵活性,不善于变通;

6.因一直以外在评价来看自己,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三、在孩子身上大手花钱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孩子在没有到一定年龄和为社会做贡献到一定程度时,给他花太多钱,他的内心根本承受不了,只会毁了孩子的心性,助长“不劳而获、钱能搞定一切”的观念。等到出了大事,直接把孩子彻底毁掉。因为,只要钱能搞定的都不是大事,真正出了大事,是多少钱也搞不定的。

另外,给孩子花钱太多,吃好穿好用好,都是在消减孩子的福报,看起来是爱,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四、护犊子

孩子犯了错误,都替孩子挡着,光指责、埋怨别人,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其实掩饰孩子的.错误,本质上是在掩饰自己的错误,不敢承认、面对自己的问题。护犊子的恶果是:孩子越来越“无法无天”,一步一步滑向深渊,直至给你捅出一个让你再也护不住的娄子,毁了自己,伤了他人,害了社会。比如最近的李某某案件,如果不是父母一再的护犊子,能发生后来的严重事件吗?

五、强制孩子按自我观念去生活

《父母规》上说“以己念,强加子,生其命,夺其生”,父母很多时候都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观念去做,并且还以“爱孩子”的名义去强制孩子,这本质上是父母的自私与自我。尤其是强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总要高人一等,表面看起来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其实本质上是对自己的恐惧。

六、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决定

忽视孩子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断能力,什么事都不先给孩子空间去思考和选择,直接替孩子做决定,这样会产生两个恶果:

第一,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生没主见。

第二,孩子长大了还是什么事都要问父母怎么办,父母要给孩子操一辈子心。

七、冲孩子发脾气,孩子成为负能量的接收体。

《父母规》上说“怨恼烦,有烦恼,有怒气,勿迁子。”习惯迁怒、发脾气的家长,以“小心,我要生气了!”为特点。容易情绪爆发,常常责骂、甚至殴打孩子。

这样的教养方式带给孩子的影响:

1.心灵上的创伤,极端、固执,影响孩子一生;

2.冲动和暴力倾向;

3.在适应学校生活和人际交往上有困难,不容易信任别人;

4.个性压抑,自我束缚;

5.缺乏自信。

八、给孩子记“罪恶账本”

把孩子的各种“错误”都记下来,一遇到问题就把这个“罪恶账本”拿出恐吓孩子。《父母规》上说:“当事论,当下过,不提往,勿唠叨。唠叨久,抗体生,听不进,且叛逆。”

九、父妻不和,互相斗争,把孩子当成博弈的工具

直接斗争太累,就把孩子当杠杆,通过折腾孩子来控制对方。

十、不尊重孩子

把孩子当小孩,觉得什么都不懂。或者把孩子当私有财产,以为家长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其实孩子只是和你相差20几岁的一个独立的人啊,等你到五六十岁,他三四十的时候,人家也不比你差,从更深层次意义讲孩子的意识灵魂可能比你要古老的多,你生的孩子很可能是个菩萨,也可能是个大官人啊。

如果不尊重孩子,会产生两个极端恶果:

第一,孩子越来越叛逆,跟你作对,长大了也不尊重,不孝敬你;

第二,你赢了——孩子意志力被摧毁了,没有创造力,但是他也不会尊重你、孝敬你。

是的,看起来你赢了,但是你输了,而且输的特别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