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旷达风貌之下满腔的悲愤。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教学设想
1.本文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二是像意味深长的散文诗。教学中要注意突出这两个特点。课前预习,可要求学生分别划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在教读中,又可要求学生找出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这样,既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又便于学生对全文结构的把握。
2.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教学中可根据“诵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通读两遍。
分别划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
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ppt)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三、范读
配乐朗诵课文。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 天 然 仙
第二段 桨 光 方
慕 诉 缕 妇
第三段 稀 飞 诗
昌 苍 郎
东 空 雄
鹿 属 粟
穷 终 风
第四段 往 长
瞬 尽
主 取
月 色 竭 适
第五段 酌 藉 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兮兰桨 溯(sù)流光
幽壑(hè) 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江渚(zhǔ)
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
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洗盏更(gèng)酌
肴核(yáohé)既尽 杯盘狼籍(jí)
相与(yǔ)枕藉(jiè)
四、诵读、感悟、背诵
学生诵读、感悟。教师从句法、层次理路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记诵速度,逐段练习背诵。
1.第一段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指导要点
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层次理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用虚实相济之法,先实后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
熟读成诵。
2.第二段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指导要点
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层次理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巩固1~2段,熟读3~5段。
板书设计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景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泛舟赤壁,
(一) 事
举洒诵诗
遗世独立,
情
羽化登仙
乐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二) 事 客吹洞箫,倚歌而和
如泣如诉,舞蛟泣妇
悲
第二课时
一、齐背1~2段
二、诵读、感悟、背诵
1.第三段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指导要点
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层次理路。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熟读成诵。
2.第四段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指导要点
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层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
熟读成诵。
3.第五段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指导要点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
4.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孟德周郎,而今安在?
客 (哀)
主客 蜉蝣寄身,沧海一粟
问答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
(理) 主 (乐)
(苏子) 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第三课时
一、齐背全文
二、品味
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第一段中所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诗经》中的《月出》。第二段中,又写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词,试比较这两首诗歌,想想它们在内容、情感上有何不同?
《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思慕的焦点只在爱人身上,“月出皎兮”只是比兴。末句直抒胸臆,写出男子的焦灼心情。《赤壁赋》中之歌虽从《月出》化出,但胸怀、境界却更加渺远空阔。歌的前两句叙事、写景,与赋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怀”与“劳心悄兮”一样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3.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写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
4.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言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
5.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辩难?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
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二是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6.你以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据说东坡泛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贬谪黄州后思想的一个方面,当然,乐观一面是主导。
7.课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课文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三、鉴赏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先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再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二、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三、比喻句的形式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四、比喻句的分类
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如:露似珍珠月似弓。(明喻)
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暗喻)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借喻)
五、运用比喻句应该注意
1、感情色彩
(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突出事物的特点
(2)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3、比喻原理
(3)了解比喻的特点,不要随便写,要遵守“把什么比作什么”的比喻原理
4、生动
(4)使文章更生动
六、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
说明凡是当官的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高个儿”当不了挑山工。
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
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
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表示联想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
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2、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今天我喂鸡》)
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对小主人的说话。
表示说明
1、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2、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会摇尾巴的狼》)
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那么,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七、一些常用的比喻句
1、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3、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4、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5、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6、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7、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8、 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9、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10、 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11、 月亮慢慢地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12、 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13、 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14、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15、 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
16、 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17、 星星像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
18、 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19、 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20、 春天像位爱美的姑娘,让世界姹紫嫣红。
21、 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22、 春天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世界充满生机;
23、 春天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让世界充满活力;
24、 春天是一个优美的舞蹈,让世界充满微笑。
25、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26、 荷叶上有几颗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27、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28、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29、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30、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31、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32、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33、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34、 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35、 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36、 书是智慧的钥匙。
37、 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企业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
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38、 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39、 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
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40、 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淌大河。
41、 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42、 这莲花,好似亭中妩媚的女子,在轻歌曼舞。
43、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
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
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学生们说:"书是离不开的老师.";
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
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44、 仙人掌,正在用它的“武器”,与太阳作斗争。
45、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46、 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47、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8、 荷叶上有几颗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49、 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家;
家就像红布条,永远系着游子的心,家就像大衣一件,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替代的温暖。
50、 顿时,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夺眶而出。
51、 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像晚年石钟乳一样。
52、 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像放长线的风筝。
53、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54、 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55、 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一只恶狼。
56、 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受了惊的小鸟一样逃跑了。
57、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58、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59、 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60、 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61、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62、 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63、 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豺狗追小白兔一样,一前一后。
64、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65、 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66、 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67、 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68、 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69、 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70、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导着我们。
71、 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72、 像水晶一样的雪飘落在冬季,像飘落的白茶花一样铺在大地。
73、 我的眼泪像断了线似的掉了下来。
74、 豆大的雨点像鞭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抽打着一切。
75、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安塞腰鼓》 、
76、 心像玻璃一样碎了。
77、 敌人的子弹像雨点般的向我们的阵地射来。
78、 西湖像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79、 母亲像明亮的太阳,让我心中温暖;
母亲像温和的阳光,让我满怀期望;
母亲像参天的大树,让我感觉凉爽;
母亲像鼓起航帆,让我顺利的到达彼岸;
母亲像点燃的蜡烛,让我看到光明;
母亲是大地,我就是小草;
母亲是绿叶,我就是鲜花;
母亲是金色的灯塔,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
母亲是遮风挡雨的纸伞,呵护着我幼小的生命;
母亲是御寒的冬衣,时刻给我温暖;
母亲是使人复苏的动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风帆;
母亲是天边的启明星,总是早早地起来忙碌;
母亲是避风的港湾,让归航的我不再漂泊;
母亲是陈年的老酒,让我深刻感受到浓烈的甘醇;
母亲是威严的老师,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
母亲是默默的老黄牛,忍辱负重,从不叫苦;
母亲是和平的信使,给邻里之间带来了和睦;
母亲是不熄的篝火,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家;
母亲是我的闹钟,天天随时把我唤醒。
80、 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81、 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82、 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83、 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84、 我像风筝一样,不能远走高飞,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荡了出去又回来。
85、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枯燥了。
86、 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87、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88、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下面是由语文迷为大家提供的比喻句例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常用例子:
1)懦弱的人,在世俗的洪流中被磨炼的圆滑了,像被磨去了棱角的鹅卵石,只是虚有其表,他只能被人捧在手中,任人摆布。他不会有自己的主见,自然也就放弃了自己。
2)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3) 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4) 月亮慢慢地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5) 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6) 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7)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8) 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
9)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10) 星星像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
11) 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12) 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13) 春天像位爱美的姑娘,让世界姹紫嫣红。
14) 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15) 春天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世界充满生机;
16) 春天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让世界充满活力;
17) 春天是一个优美的舞蹈,让世界充满微笑。
18)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19)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0)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21)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22) 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23) 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24) 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25) 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26) 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27)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28) 荷叶上有几颗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29)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30)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31)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32)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33)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34)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35)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36) 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37) 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38) 我像风筝一样,不能远走高飞,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荡了出去又回来。
39)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40) 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41)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42)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43)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44) 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45)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一只恶狼。
46) 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受了惊的小鸟一样逃跑了。
47)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48)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49) 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50) 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51)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52) 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53) 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豺狗追小白兔一样,一前一后。
54)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55) 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56)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57) 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58) 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59) 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60)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导着我们。
61) 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62) 像水晶一样的雪飘落在冬季,像飘落的白茶花一样铺在大地。
63) 我的眼泪像断了线似的掉了下来。
64)豆大的雨点像鞭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抽打着一切。
65)敌人的子弹像雨点般的向我们的阵地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