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黄姚古镇的导游词1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贺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境内,地处漓江下游。一座座平地而起、翠绿雄奇的山峰如屏风一般,将古镇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也许正因为如此,黄姚近千年的原始风貌,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那一条条石板铺就的古老街道虽历经沧桑,在近千年的步履打磨之后,却显得更为平整光滑,泛着青光。黄姚盛产豆豉、黄精、酸梅等。黄姚豆豉在清朝被列为皇帝贡品,在民国时,远销东南亚。豆豉宴—是黄姚的一大特色菜系,游客到此如不品尝,实为遗憾。近年来,黄姚古镇的绮丽风光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香港无线电视台《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剧组专程到黄姚拍摄外景,现已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黄姚过去以商业著称,金德街就是一条商业街,沿街两侧的老房子绝大多数都是昔日的店铺。那些店铺而今虽已闲置不用,却仍保留着当时的痕迹,老旧的木头窗户上留着一个圆孔,是晚上关门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通道。
还有那一张张明清时期的香烟、药品广告,虽已残破斑驳,却仍然固守在—墙上—昭示着古镇曾经的繁华与喧嚣。穿过金德街就是迎秀街,经过街巷相连处的拱门时,细瞧一下就会发现青石板上有碗口大小、连成一排的小洞,据说这是当年安放闸门、防御外敌用的。
古镇的房屋多为两层砖瓦结构,虽没有中原大户人家那种恢弘气魄,却十分精美,砖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细看这些古老的房屋,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均雕梁画栋,虽有了岁月的痕迹,仍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随意走进一户人家,便能看到上了年份的八仙桌还摆放着几只用旧的瓷碗,精美的—雕花床上似乎还带着卧床时的温度。至于一些古老的服饰用具,如今虽已不再需要,却仍珍藏在0的木箱里,带着遥远的记忆。老一辈人—乐于住在这些古旧的老屋里,即使新镇已建有新房,也不愿搬走。正因为这些—怀旧的老人们,古镇才更显得宁静祥和,充满了生活气息。
广西黄姚古镇的导游词2
欢迎大家来到被世人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的黄姚古镇。黄姚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国名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
黄姚古镇素有“梦境家园”之称。全镇方圆3。6平方公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镇内的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属明清岭南风格,整体建筑风貌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是一个古朴别致的山水园林古镇。镇中的古榕,奇石和小桥流水交相辉映,营造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田园风景。
下面我们开始古镇的游览,大家注意到脚下的石板路了吗?黄姚所有古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镶嵌而成,路面平滑如镜。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房屋名叫“司马第”。大家可能会误认为“司马”是指主人的姓氏,其实这里的“司马”指的是官职,也就是明清时的府州通判。这个宅院是黄姚古镇阶梯式宅院的典型代表,整座建筑高出地面约一米,阶梯式的步级寓意着步步高升。
眼前这一汪碧绿的湖水中的就是石跳桥,建筑学把这种桥称作锭步桥。黄姚的石跳桥始建于清朝嘉靖年间,距今已200多年。整座桥由31个石墩排列而成,高的石墩露出水面,矮的石墩埋在水底起到支撑固定作用。31个石墩间距按人的行走步伐排列,既方便通行,又不影响泄洪。现在很多公园里的水景都仿照的锭步桥,
黄姚是《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等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现在我们来到了古镇的茶叶作坊,《茶是故乡浓》的制茶、炒茶就是在此拍摄完成。这是间传统的茶叶作坊,保留了唐宋时期的蒸青制茶工艺,大家现在可以免费品尝按传统手工制作,用古镇仙人古井活泉泡的秋歌三茶。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迎秀街正西直街,正前方的这座门楼叫做太平门,也有人把它叫做升平门。太平门坐东向西,穿过太平门的就到了天然街。大家可以看到,天然街西端的接龙门外有两座小型别致的天然石拱桥,天然街由此得名。“天然石拱”是黄姚古八景之一。
眼前的这座建筑是郭家大院。这座大院坐西向东,是古镇颇具特色的典型民宅。郭家大院是有唐宋遗风的明清建筑。院中有太阳门,月亮门两个大型的圆拱门。院内房间单独排列,通风好,光线充足。房间前是小天井,整体建筑讲究对称。大院的防匪工事固若金汤,很有贵族气派。郭家主人曾经是清朝道光年间,在朝廷任职翰林院的编修。
我再补充给大家讲讲咱们黄姚的特产吧。到黄姚旅游一定要买点土特产回去馈赠亲友才叫不虚此行,黄姚比较著名的土特产有调味佳品黄姚豆豉。黄姚豆豉在清朝被列为宫廷贡品,黄姚也被称为“豆豉之乡”。豆豉宴是黄姚的一大特色菜系。我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大家还能聚在一起畅游黄姚!衷心祝愿我们能够重逢在阳光灿烂的季节!
广西黄姚古镇的导游词3
黄姚古镇位于昭平县东北部,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古镇山环水绕,民居散落在山光水色中,石板街静静地徜徉在时光的隧道里,斑驳的古门楼在向世人诉说着遥远的历史,这座被誉为梦境家园的黄姚古镇,是外国人最值得去的古镇之一。
很早以前,黄姚只有黄姓和姚姓两户人家最先落籍定居,北宋开宝元年(972年),一位叫杨文广的将军率部到昭平平战乱时路经此地,给取名黄姚,黄姚自此传开。
黄姚是连接贺江和桂江横向通道上的一个陆路古镇,从古临贺县、富川县、冯乘县通往桂江的梧州存在着一条北陀古道,黄姚位于北陀古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明清时期,黄姚发展成为了比较繁荣的市镇。
走进黄姚,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奇山秀水般的桂林山水风光画。峻美的姚峰和一座座喀斯特地貌的石山下,是一片溪流纵横的平地和村庄。小珠江、姚江和兴宁河三条小河流环绕着古镇,古镇里分布着300多座明清时期遗落的古民居,村庄里一株株古榕古树和小河岸边一丛丛翠竹掩映着一座座古民居,还有一尊尊天然奇石很自然地分布其间,给人的印象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
黄姚古镇的建筑风格是按照古代的九宫八卦进行布局设计的,没有人造的围墙,却有一道道以溪流和外围联结的房屋为界,一只只镇门、巷门、宅门守卫着古镇。在黄姚,山与水,桥与亭,民居与街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人类生存的一切功能包含其中,这样一座集安居、防卫、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古典式园林建筑在广西实为少见。
古镇中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黄姚古戏台、宝珠观、兴宁庙、文明阁等 。抗日战争后期,宝珠观是广西省工委和黄姚中学所在地。当时的省工委书记钱兴同志率领一批革命先锋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怀着“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坚定意志,以教书等工作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同时疏散到黄姚的还有何香凝、欧阳予倩等一大批文化界和民主人士,在黄姚还出版了《广西日报》昭平版。
黄姚的老街始建于明清时期,全为青石板铺垫,安乐街是主商业街,街道上铺的青石板又长又大,两旁的商业铺面是十分典型的岭南风格,至今仍保存完好。其它横街如金德街、亭秀街、天然街规模要小一些,但每一条石板街都幽长而光滑,没有几百年时光岁月的洗磨,就不会有连结着300多栋斑斑驳驳古民居的石板街。
古镇的另一个景致是河溪纵横,河溪两岸均用石墩砌筑成河堤,河堤筑有一座座的码头,向着石码头的是一座座恢宏的巷道门楼,透过门楼望去,又是一条条深深的巷道。河溪上建有多座石拱桥,石拱桥将一条条石板街连接起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最美观的是带龙桥和兴宁桥,弯月似的桥拱下,群鸭悠悠,碧水粼粼。
位于古镇东门外姚江边天马山上的文明阁,是一幅很美的图画,自明万历年间以来,历代建有步云亭、文明首弟、土地祠、天然亭、福绿亭、惜字炉、财神殿、大堂正殿、不夏亭、桂花亭、魁星阁等十多座亭台楼阁,这些亭台楼阁格调雅致,古色古香。历代文人墨客在文明阁上留有众多摩崖石刻和诗词题字,唐朝韩某人所题的“鸢飞鱼跃”和清朝进士翰林院编修刘宗标所题写的“小西湖”,书法苍劲有力,雕刻工艺精湛。
黄姚的中元节舞龙灯,是极少见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半有两个晚上,全镇人都集中到姚江边上,观看姚江水上舞龙灯。
得知有你,是去年在文友的文章里,关于你最初的点滴也是从那里面了解到的。随即迫不及待地从网上搜你,才赧然得知,你居然是中国旅游圈里仅有的五十个必去地之一。于是,我哑然失笑。倏忽间,我恍然明白,走进你确实有些晚了。掐指一算,你的名显也应有十余年了,虽然我们各属不同的省域,你在桂北,我在湘南。可是我生活的地方离你的距离,若按时日算,自驾三个多小时便可抵达;若以路程计,也不过三百里路之遥。终于,我觉出了我的浅陋。
黄姚,真的,我来晚了!可你究竟离我有多远?
我很有个习惯,总想在蒙蒙的烟雨中去感受一份古朴。很巧,与你邂逅的那天,正好是忽雨忽晴的天气。本未打算邀约于你,其实那天我是特意去跟你同属一市,东西相距百多公里的秀水状元村的。在这里,也着实让我惊诧了好一阵子,小小一村,仅宋代就衍生出状元进士近三十名,对此,我不想搬出那个于诸多文字里用腻了的词“人杰地灵”来给它作一番修饰,何况这“人杰”“地灵”内里究竟是何种因果,我并非风水先生,断然参透不了个中玄机,绝然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但仅凭我本应的感官,我觉得,这儿绝对算得上我意中久违的理想之地。所以,我忘乎所以地漫游其间,肆意得近乎攫取式地捕捉渲染在这明清建筑群中幽仄巷子里的古韵清趣。在意念的穿越中,时间的概念似乎只有分秒。待从那湿漉漉的氛围里挣脱出来时,早已是午后光景。
或许是意犹未尽,抑或是受到我的感染,妻悠悠地道“黄姚离这儿有多远?”我狡黠地回应:“百多公里,驾车需两个多小时吧。”于是,心照不宣,草草敷衍一下早已空荡的肠胃,便驾车往你那边赶。尽管一路时雨时停,尽管路途大多坎坷,可近三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总算赶在黄昏前走进了你——我牵肠挂肚的黄姚。
我循着本应的程式,揣着一颗忐忑的心,虔诚地步向你的大门。远远地觑见你门楹正中赫然横书着的两个大字“黄姚”,字体浑厚圆润,墨色虽有些剥蚀,然而,沧桑中却别有一番精神。来不及去细究它的来历,视线却被大门右前侧那座古戏台攫去。
据了解,古戏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论资排辈起来,也算得上黄姚著名的景点之一了。时势变迁,古戏台上不知演绎了多少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又有多少好梦能圆。我想,人啊!生时是天命,活着要担当,与谁论英雄,皆向戏中看。世间万象皆入戏,戏中来戏中去,你方唱罢那方登场,其间的是是非非谁能说得清道得明呢。我倒是纳闷,为何要把一个戏台建在格局缜密的建筑群落外,这确乎有些非同寻常。后从你总体的建筑格局上分析,方才了然,你跟其他古城古镇如出一辙,建制之初,首要考虑的便是安全防患。另外,从锲刻在戏台上的那副
还未深入,便深深地感知到你先声夺人的手法,确实有些匪夷所思。然而,我并非来凑热闹,更非猎奇,何况我不是一个特爱找闹子的人,我只是来感受你的旧时清韵的。不然,何须来到你黄姚,在我故乡就够了。记忆中的故乡,亦是一个有着一定规模的明清建筑群落,一样的青砖青瓦,一样的砖木结构,一样的青石板路。只是到如今,大都被历史的风雨冲刷得面目全非了。满目的狼藉,叫人欲哭无泪。不过,儿时所经历的那些热闹情境,至今刻画如新。
我知道,黄姚,你是一个有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一个虽历经千年风雨,仍保持最完整、最原始面貌的古镇,一个外国人眼中最适宜旅居的十大古镇之一。于是,我来了,在这个近乎春天的五月。
两广之地多榕树,虽对榕树了解不多,但我觉得,在这个世上没有几个能做到像榕树那样,屈伸自如、触类旁通。我从“黄姚”大门后那株龙爪榕身上深深地感知到,能500多年风雨精神依旧,那不就是一个生命的誓言。反观我们这群称为人的动物,有好多仅仅是在为命而忙活吗?
穿过龙爪榕的绿荫,脚下便是佐龙桥,桥头有一亭,叫佐龙亭。不几步就是有“黄姚第一关”之称的“亦孔之固”门 。门楼建于清初,光绪年间重修时,由黄姚书法家临贡廷书“亦孔之固”门额和门联“珠水横襟无限碧,武峰隔岸有余青”。门楼坐南朝北,高6米,宽4米。石砌平门顶,门顶以上由砖砌成,门里门外皆为石板街,萦回九曲十八弯,连通各街巷。“亦孔之固”门意即虽一孔之大,但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固若金汤”。门楼上下两重,楼下为通道,有石阶9级通向内街;楼上有瞭望窗和枪眼。其与在龙畔仙山祠下的守望楼同属黄姚防御守关的'关键门楼。
九级石阶后,便是一条狭窄曲柺的青石板路。两边砖石砌就的墙坚实宽厚,可见其用心。不一会巷子豁然开朗,即进到主街区。区内无论大小街巷皆青石板铺垫。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游走在青砖青瓦的建筑群中,思绪放纵。
那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的青石板路,在纵横交错的巷子里静静地游走穿行,有意无意地把天南地北的慕客们心中别样的心思串在一起,默默地迎送着日月东升西落,细数流年过往。
披一袭烟雨,陷落深巷,细细捕捉“久坐不知红日到,闲来偏笑白云忙”的意境。神情恍惚间,突地吟哦起陆游的两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样一位大半生都驰骋在疆场的铮铮铁汉,面对幽深的巷子,居然也能生发出如此闲适淡雅的情致,谁能说得清呢?至于其中的无奈勿需多言,因为我在黄姚。可想而知,春雨下的巷子所营造出的氛围,具有何等煽情的效力。而戴望舒呢,径直把对雨巷的美感化作清香幽美的丁香姑娘,不可不谓是一种煞费苦心的艺术创造。可在当下,还有多少人会去在意那些被风雨剥蚀了的砖墙檐瓦,谁会留心被岁月梳洗打磨的曾经过往。除却你追我赶,你狂我躁,还有什么?
黄姚,我不感惭怍地说,我知道你有所谓的几大景点,可我早就表明了心迹,我并非为这而来。真的,黄姚我们到底有多远?如今,你倒是摆出一副明清泱泱帝国大度的姿态,任由四方来客津津乐道。真的,你不能只停留在明清的分上,因为你的出现早在汉武帝时方已纳入地方行政规划。
我也曾去过那么几处众人大加标榜的古城古镇古村,其实大底如此,众口一词皆言明清。为何一谈到古建筑便是明清?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仅是一个明清能概况得了的吗?我有些惊恐。因为,不管我到哪里去,也就只能是看个明清建筑,感受泛滥的明清风情。对厚重的中华文化而言,这未免也太肤浅了。可是,在这里,我又真切感受到了你的与众不同。
虽然你满镇的明清建筑,可不同的是,皆为清一色的寻常旧民居。绝无新旧杂陈的不和谐,即便少许不得不改造修葺的,也不露一丝矫揉造作之痕迹,给人以古朴自然,乡土味浓郁之感。就连抗战时期因避乱而寄居于此的何香凝、高士奇、欧阳予倩、千家驹等文化名人曾经的寓所里,现今住着的仍是寻常人家,并未特意地做个什么重点保护的架势来唬人。而且这里的房屋多为两层砖瓦结构,即使大户人家的庭院或祠堂,譬如郭家大院、司马第,亦显得有些小家子气,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势。20余座寺观庙祠,像颇有名气的安乐寺,绝非要去弄个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气象不可。
还有那些别样的桥呢,亭呢,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匠心独运。至于或长在水滨或立在桥头或生在院落或扎根石上的古榕树,也都摆出一副恬然自安的姿态。无不表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完美统一的和谐境界。
所以,才滋养出此地格外纯朴的民风。我去过周庄,到过丽江,见过平遥,显然,那里的商业味已然有些扑鼻。尤其丽江,其浪漫之气,不断升温,渐入境界,大有喧宾夺主的意味。而你,始终是娴静的、从容的。没有喧嚣聒噪,一切都显得那么静宜。任何客人皆可以很随意地进入某一家庭院,无拘无束地跟主人闲扯瞎侃。街道两边的小买小卖,可以随性地讨价还价,绝没有强买强卖。而且没有眼花缭乱、千篇一律、拉郎配式的所谓的特产。本应有的绝不遮遮掩掩,没有的也不会无中生有,瞎蒙唬弄。我想,这一切应该是得益于你厚道的文化底蕴吧。
你幽居深山,占尽风水,孕育出独特、沛然的岭南文化。这儿,自古以来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遗训。据史料,从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就出了11名举人。整座古镇,就是一部完整的桂东居民文化史。在这里,山水林木齐备,有水必有桥,有桥就有亭,有亭必有联,而有联定有匾,为黄姚构成一道生动、绝美的风景线。据统计,现存历代诗人赞美黄姚的诗篇186首,楹联197副,牌匾50余块。其中有光绪皇帝亲赐的满汉文对照的圣旨牌匾“且坐契茶”名匾,被《中华名匾》一书收藏。古镇上的每一处建筑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幅楹联牌匾都蕴含一套隽永的哲理。内容包罗万象,有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有体现渊源历史的,绝大多数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黄姚,你如同一部千年的诗本,仿佛被人遗忘在图书馆僻静的书架上,任凭谁不经意地走过,翻开这美丽的篇章,皆会为你古朴而优雅的格调所征服。
真的,我坚信!
黄姚,我中意你的桥亭屋巷,中意你的砖瓦石木,中意你的朴古厚重。只可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没能来得及去细细地咀嚼你千年的韵味去刻画你沧桑浸渍的容颜,我走了,带着遗憾。不过,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我还会随性而来。
黄姚,我执拗地追问,你到底离我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