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买来的咸鸭蛋一拨又一拨,也扔了一拨又一拨。看着鸭蛋,我就不由得想到考试。在大学,59分就等同于鸭蛋。这意味着下学期的补考。这还不打紧,重要的是意味着我要为补考付出三十元钱的补考费。三十元钱啊什么概念!在当时可相当于我一个月的早餐费。而更糟糕的是,它让我忆起了童年。一枚鸭蛋意味着一场盛大的早餐。鸭蛋上桌的第一件事是母亲将它在桌子敲了几下后剥开,露出白色的蛋白。接着连白带黄挖一小半,搁在我的碗里。这样分下去,一直分到最后时,她自己就只剩下一点点蛋白了。那冒油的蛋黄可真香啊。当我迅速吃完后,就会对着碗里稀花花的玉米粥发呆。映在粥里蛋壳一般的衰脸,就在筷子的搅拌下,折来折去,折来折去。
不要搅。妈妈看着我说,一搅就淀汤落水了。可是妈妈,我实在不喜欢喝稀粥,它常让我闹肚子,这肚子一闹就是许多年。
偶尔家里买来一些鸭蛋腌了吃。十来个鸭蛋,就那样腌呀腌呀。每隔好长时间才会吃一次,然后又是好长时间。我就盼啊盼啊,结果盼来的鸭蛋都变色了,弥漫着臭豆腐的臭味儿。吃吧,吃吧。总比没有好嘛。好我吃!还记得工作后,有一次途经高邮,听闻那儿的双黄蛋很好吃。我立马点了三个,全不顾临桌递来的异样眼神,一口气吃了它们,并喝了三碗八宝粥。直撑得我皮带松了三个扣子。朋友说,我脸都被你丢光了。我说你小子懂个屁,这叫用扯的心态恶补凋谢的'人生。
被光阴压弯的心态,甚至也影响到我的厨艺。为了表扬妻子的第一次买来如此多的咸鸭蛋。我决定做一回玉米粥。结果得来的评价是——这,是粥吗?这简直就是玉米糊。说着妻子就用筷子挑起一大块。我可不管,我抓起筷子就吃。呼呼地一碗粥和一个咸鸭蛋就下肚了。差点被噎着。然而不管我怎么吃,却总吃不出童年的味儿来。我想就将就着吧,大小是个吃。
后来妻子买得多了,而且越买越多。我越吃越没味,越吃越没味儿。于是家里很快成了咸鸭蛋古董店。她一边买一边扔。一边买一边扔。直到我忍不住了,直到我实在忍无可忍了。我说你脑子里是不是长鸭子了,尽给我下鸭蛋。这还不算,下了还是用来扔的。这玩的可是钱啊,我的姑奶奶!最后我猛拍着手,哭丧着脸说,这要搁在三年自然灾害,还不用枪子儿给你嘣了!我在她的脑门上做了一个手势。嘣就嘣了呗,嘣了也要买。我去!这下我火可大了。我下定决心陪着她去,定要会会这是哪路神仙,竟然掌握了世界最高超的营销理念。这哪是推销产品啊,这简直就是坑啊!
当那路“神仙”终于映入眼帘时,我不由得大失所望。一张脸就像一块被敲裂的玻璃,渗满了风尘。演技一流啊!我提了提精神,将心底逐渐散去的古老敌意,又一点一点地强拉回来。我一个箭步上去,就准备——妻子抢先一步拦在我的面前。这时我只能越过妻子的头顶,撑圆了眼俯视她。给我再拿十五只蛋。妻子一边挑着蛋一边轻声对她说。孩子,这哪吃得完啦!你买得太多了。她按住妻子的手说。放心,阿姨,我家里人口多。妻子继续挑着说。我家人口不多!我忍不住叫道。
孩子,今天阿姨不能卖给你。她边看着我边抓着妻子的手说,我知道你是照顾我生意。谢谢你。可是这样买,明明是一种浪费啊。但是妻子坚持要买,说要送给一个朋友吃。这鸭蛋可好吃了!妻子边说边掉过头,对我呢咕了一句,给钱!多少钱!我皱着眉问她。十二元。我立马抽出十五元给她。不用找了。我赌气说。然后拉起妻子就走。那哪成?!你的钱!她跑上来硬把三元钱塞给了妻子。
我看着那一袋鸭蛋,突然感到很沮丧。每一枚鸭蛋上,都雕刻着我的童年,雕刻着我母亲抓着蛋壳的手。许多年过去了,记忆却越擦越亮。每一次回首,都有一阵脉动从蛋壳里跳出来,挑在筷子上。而此时身体里丝绸的裂帛正从幽暗的洞里,汩汩地涌出来,迅速蓄满我的记忆之潭。一次又一次地冲撞我理性的堤坝。直到它开始晃动,裂缝,决堤——买个屁!我抢过妻子的袋子,唰地一下远远地扔了出去。整整一袋咸鸭蛋,在地上嘣了几下后就沉寂不动了。只剩下塑料袋在风中折皱着。
也许,我们只是浪费了十几元钱,可我们救活了一个家庭!妻子说完就紧抿着嘴瞪着我。什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甚至没能意识到她会回击我。她的眼里浮泛着一个个气泡,冒出水面,再一一破裂。她丈夫瘫痪在床,她没有工作。你说,她怎么过活!妻子简直是泰山压顶了。我瞥了一眼大庆路,车流如织,却没有哪一辆为我们稍着停留。一辆接一辆地一闪而过。她没有儿子?!我仰起脖子,努力让自己重新高大起来,要你来充孝子!
听人说,她儿子留在北京。好事啊!我声音高了起来。却对父母不闻不问!妻子不理我,继续说。
最后这一句虽然很轻,却像锤子一样锤在我的心头。我不也这样吗?离得这么近,一年也不曾回去看望母亲几次。甚至电话也少得可怜!连乌鸦都知道反哺,羊羔都明白跪乳。我们这又是怎么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都丢在哪儿了?物质的风尘吹得如此凌厉,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保持着人形?她也没有低保。妻子小声说。紫色的声音脆薄,粘稠,鲠在我的咽喉。我垂下双肩,低着头默默地走过去,把咸鸭蛋从地上,又拎了起来。后来我再也不阻止妻子买咸鸭蛋了。每次她问我,我都说,买吧买吧。送点朋友,再寄一点给妈妈。
我也曾独自去买过几次咸鸭蛋。我和她聊天就像对着母亲。我问她一般吃什么。她说粥,饭,蔬菜。我说这行吗?她说当然行,瞧,我身体可硬朗着呢。她拍了拍自己的身子。再后来我竟然一连好多天寻不到她。她去了哪儿了?她会不会。我简直不敢往下想。
终于有一天晚上,我喝完酒路过大庆路。一个人晃呀晃呀的走着时,突然“咯吱”一声踩到一个空蛋壳。瞬间便打通了我的记忆之门。那张布满沧桑的脸,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在呼吸停顿的那一刻,我意识到,她又回来了。我立马掏出手机告诉妻子这个好消息。
刚兴奋没几天,鸭蛋又被“创卫”扫进了时光的裂缝。城市如水洗一样清洁。路边买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也只能去超市买了,而阿姨将去哪里卖呢?突然感觉,这人生是如此地鸭蛋。我们蜗居在鸭蛋的星球上,又与星球一起成为宇宙这个鸭蛋里的一粒粉尘。我们都是浸在盐水里的咸鸭蛋,也是咸鸭蛋的一个分子。甚至小到无法计算。然而却总有一些情愫,无法用物质的大小来衡量。就像我和母亲的一个电话。我分明清晰看到电话那头,欢快的小鸟正在她情感的树上,蹦来蹦去。蹦来蹦去。
昨天晚上,当我们步入小区路过健身区时,突然从人工湖飘来一阵熟悉叫卖声,咸鸭蛋,咸鸭蛋。夜色瞬间融化了,连春风也变得婀娜多姿。我拉着妻子的手,跑了过去。我们这是在飞吗?我喘息着说。妻子笑了,笑声像琴师的手指,在我身上的每一处琴弦上拨动着。
在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贪念舌尖的味道,其实贪念的是一份回忆。在这里,鸭蛋是本体,也是喻体。它浑圆的外观,曾饱含拒绝。像糖,更像是把生锈的小刀。而有时,它也是一只青鸟。它在我的手上扑闪一下后,就飞了出去。在我意识的天空下,越飞越远,越飞越远。当它落在母亲的餐桌上时,它又变回鸭蛋。时光在此完成了轮回。数天前,当我们兴冲冲地赶去探望母亲时,她为我们端上热腾腾的玉米粥和咸鸭蛋。我说妈妈,这不会是我们寄给您的吧?说着我就打开冰箱,发现里面竟装满了咸鸭蛋。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的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内容赏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为下文的“鸭蛋”的出现做了铺垫,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过渡自然。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三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在这一部分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第三部分(第四至第七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写家乡腌蛋的特点。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例如: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又极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
行文立意
1、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2、文章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
名家点评
编辑嘉木:一心只问花鸟鱼虫,天光云影,也自得其乐。这份勉强不来的恬淡,也许才是真正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彭淑芳《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他一改传统的乡愁情绪,以轻快明丽的笔调,描绘家乡风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色彩妍丽、风情独特的故乡风俗画,将浓郁的故乡情以及独特的生活情寄寓在短小的言语形式中,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却颇有味道。
又是端午来临,又是一段回忆,有关《端午的鸭蛋》的散,大家是否阅读了?
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选自八下语文书 第四单元 十七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选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八上语文书 第一单元 第二课(鲁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
赏析散文《端午的鸭蛋》
读汪曾祺的文章,自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感觉流淌于心间。往往读罢,让人感到意有尽而味无穷。近来读了他的文章《端午的鸭蛋》,颇有体会。汪曾祺不仅是一名优秀的作家,他还是美食家。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描写了江苏农村端午节的风土人情,其中更是将家乡的鸭蛋写得有滋有味,充满了生活情趣。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重点描写了家乡端午节的习俗。跟很多地方一样,家乡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习俗。而有些习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是家乡特别的风俗。作者在回忆这些习俗时,仿佛当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及儿时生活的眷恋。有了第一部分的预设和铺垫后,第二部分作者接着描写家乡高邮的鸭蛋。第三部分则写了端午节吃鸭蛋的风俗,如挂"鸭蛋络子"、往蛋壳里装萤火虫等孩子们玩的把戏。文章闲适自由,如同随意聊天,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读起来予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语言可谓该文的一大特色。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看似平淡实质内蕴十足。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整齐的句式,作者也不刻意雕琢加工,只是口语化地叙述,顺其自然。首先,全文融方言、口语、书面语于一体,读起来亲切自然而又显文雅。例如文中介绍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一句运用了古汉语,既使文章显得典雅又突出了高邮鸭蛋的与众不同;其次,善于运用口语叙述,好用短句,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这些句子口语色彩浓厚,作者似乎一边叙述一边回忆,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第三,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用"吱"字眼形象地想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将吃鸭蛋这一动作写得有声有色;第四,语言具有淡淡的幽默,如文中写道"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引用了元稹的诗句,文白夹杂,对家乡热爱和自豪的感情表露无遗。
再来探究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及儿时生活的怀念。但文章并不单单写吃鸭蛋,作者是要透过吃鸭蛋这一生活细节抒发其对人生的独特感受。诚如作者所见,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也不会一直跌宕起伏,平淡才是本真。只有充分体会生活中的种种欢乐、迷惘与痛苦后,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汪曾祺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从小视角入手,将富有人性的趣味和人生态度渗透于小叙事中;相比追求宏大叙事,追求高大全的作家,他不去反映时代的最强音,而是用含蓄平淡的风格构建作品的深厚底蕴及美学价值。另外,他致力于乡土民情的描写反映其文化寻根的特点。汪曾祺还喜用随意闲聊的方式结构作品,将口语的活泼和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缩短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距离,从而达到了独特的效果。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9年考入中国西南联大中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与他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