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蜀道难中唯美的句子 正文

蜀道难中唯美的句子

时间:2025-05-01 03:46:11

蜀道难重点句子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蜀道难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的赏析:

一.情感缘由:为何写《蜀道难》

从古至今,已经因之有了很多记载,并有很多学者诗人对此进行探索。其中古代有唐代《云溪友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明朝的胡震亨《唐音癸签》等等,今人有研究如施蛰存《李白<蜀道难>赏析》、俞平伯《〈蜀道难〉说》等论著。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蜀道难》的主旨,文学界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因而,我们姑且将之暂定为可以直接从文本中读出的、最直白的也是大众普遍接受的“送别说”。

二.李白于此诗中体现的特别之处

分析过了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原因,那么李白的《蜀道难》同他写的其他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以《赠汪伦》为对比对象,《赠汪伦》是汪伦送别李白,《蜀道难》是李白送别即将离开的友人。两首诗的身份不同,《赠汪伦》表达了李白对一个友人能够如此的热情送别的感激。同时,李白选择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形式有限,所表达的情感却隽永而单纯直白,是李白的一贯风格――你待我是真心的,我亦回报给你真心,没有任何修饰的淳正的情感。这首诗有着强烈的李白的风格,符合李白的性格,也符合常规的送别主题。常规的送别主题,第一种是表达分别时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但不舍终究也是表达自己单方面的情感,不会劝对方留下来或者回应自己。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第二种表达自己在友人离别后的怅惘,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本诗中,李白不仅借题抒情,借“蜀道难”的古题,来抒发蜀道的难行,更是借着大量的各方面的描写烘托,来表达浓厚的不舍之情,不是客套寒暄,而是真的希望自己可以阻止对方,不希望对方赴蜀。这是送别主题中,多数中国诗人不会表达的情感主题,不符合中国古代“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节制,但李白不同,这也是真的符合我们心中的李白的特点――真性格,不造作。

其次,是诗人表达方式的“不直白”,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中,李白的情感是最容易把握、体会的。他也有“壮阔的景象”“随意铺缀的意象”“天马行空的游走”式抒情风格,但是情感却永远是直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模式金樽空对月。”想喝就喝酒,想得多又有何用?况且,李白的诗的篇幅永远是足够的,他根本没有限制篇幅的想法!但李白没有走“平常路”――他只反复的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底难在何处呢?

第一句,口吐出所有的气,接着迅速将丹田提起,从胸腔喊出一声“危乎高哉”!然后继续提气,声音上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何难,下面则是解释:借着以下四句,从蜀代的古代史讲起,蚕丛及鱼凫,很久到追溯不到的历史。给人以敬畏和感慨,那些是让人多么望而生畏的距离啊!不管里面是世外桃源还是荒蛮之地,都太难以涉入了!那到底有没有可以到的路径呢?有,只有一条,一条鸟道,狭小而危险。因此从来无人涉及。接下来,终于有路了,路也是天梯石栈,极危险的。周围的环境更是恶劣,让人紧张的不敢呼吸。接着,李白用他变幻莫测的笔,假设了人们攀岩的情景和整个自然的无尽的大环境。事儿又不知名的叫声,昼夜不绝。向上望,高到距离天都不到一尺,向周围,植物都生存在绝壁之上,乡下,只看到崖转石,高深莫测。每一秒,都在挑战着人的极限,拿针轻碰着紧绷的神经。诗人于是问:“这样的地方,你为什么去?”诗人代当地的口吻问,这口气是不欢迎的、不友好的。你这是干嘛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最后一段,诗人借用张载的《剑阁铭》,用更加令人望而生畏的方式,描绘关卡的重要,只身独自一人前往极危险,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并于最后,由劝导式换成了种怜惜的语气,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诗人多次转换角度,费尽口舌,为的就是明白地说明蜀道之难,更想说的是:“不要去了,千万不要去蜀地了!”

第三,李白的情感体验是不一般的。这种“不一般”,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由他每次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而来。无论是二十岁、三十岁、乃至历尽沧桑的五十岁,他的眼神永远是清澈的,他的情感永远是纯粹的,他的语言永远是不带修饰的'。纵使看过多少白眼,受过多少欺骗,他依旧相信他的友谊,他的朋友。李白给我们的感受不是从小经过严格语言训练的、书香传承的杜甫可以比拟的。因为这种情感既不整齐,也不是有计划的按程序的表现可给你的――不能是小溪,只能是瀑布!李白是个不老顽童,而本诗中的情感体验,更为特别,因为它不是表达的《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清新,不是《行路难》《将进酒》中的男性气息,《蜀道难》体现的是一种类似“生死亲情”的情感,如母亲对子女的、兄长对弟弟的情感,是念念不忘,为之计深远,却又深藏不露,不愿自己成为对方的牵绊,却又忍不住开口。如开头,从三个语气词连用,表达“感慨”,接着,每次都是高昂中夹着几句似在补充又似乎在劝慰的话。前段用一气呵成的语言来塑造“蜀道之难”,却在第二段首句,就问“问君西游何时还”,做了一个退步,知道自己再怎么说也阻挡不了对方,就退一步问对方何时归,纵使早点回来也是好的。但继而又继续情绪、语调高昂地试图用一己之力,改变对方,甚至连想到作为本地人的角度,会怎么样看待这件事,以试图借另一个角度来说服对方。

第三段起,诗人第三次情绪高昂,但此时,已经是试图用一种以明知道没什么价值还要放手一搏的抓住最后一丝希望。诗人说地理位置险要,人心难测,可能朝不保夕的危险来警告对方,让对方意识到纵使到了那里,生活依旧是不顺利的。但语调和情绪也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降到低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早点回来吧,外面再开心,也不好留恋了,早点回来吧!并非我思念你、不舍得你,而是外界的险恶,无论人文、历史、自然等等任何角度,都是让人生活的胆战心惊!只消看一眼,都心惊肉跳,不能平复!

诗中的情感三次大浪起伏,三次的低沉退步,曲曲折折,波澜起伏,符合情感变化趋势,也充满戏剧性。李白的形式多变,在这几百字的乐府诗中展露无遗,总之,《蜀道难》中的李的情感是多变得、独特的,而且丰富的,也是为何是文学史上对之十分推崇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蜀道难》词句赏析【1】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诗人送别友人,而友人所到之地是雄奇险峻的蜀道。诗人心中未尝不感到悲凉、哀戚,此情积于心之澎湃,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满含愁情的自然景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这其实也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诗人将这幅凄清的画卷徐徐展开,此时无声胜有声,以鸟的啼鸣衬托出蜀道的空寂,以动写静,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使人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读懂诗人的内心情感。

“只看见,古树枝头鸟哀号,雄雌相随绕于林间。又听见,月夜杜鹃声声啼,悲声回荡空山响。”诗人将内心之哀托于此情此景,引人伤叹!

此句与后文的“使人听此凋朱颜”形成前后呼应,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所表达之意更加鲜明。

《蜀道难》词句赏析【2】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高峻的山峰上,甚至可以摸到星星,诗人仰着头,屏住呼吸,用手抚胸,对天长叹。这句话是对诗人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同时又是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诗人内心惶恐的情状,侧面烘托出蜀道之“高”、“险峻”的特点。后半句又突出作者无可奈何的情状。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看似为静,实则静中有动,“去”这里即可理解为“离(天)的距离”,又可理解为动词“距……”,“不盈尺”即不足一尺,举手之劳便可触及天际,实乃妙也!前半句突出“山高”的特点,后半句则衬托出绝壁的险峻;一个“倚”字,将枯松人格化,形象生动,令人不由拍手惊叹!

蜀道难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只见栖于古树上悲鸣的鸟,双宿双飞,在林间盘旋。鸟又怎么懂的人攀登蜀道的难处呢?作者将主观意志融入景色之中,更凸显了凄清惊险的情感氛围。或者可说作者通过玄想的手法,用瑰丽的想象将鸟塑造成了一个悲哀的、欲入道而无路的个体,影射登山者的攀越之难。

又听见杜鹃在昏暗天光中迷离的月色下啼鸣着“不若归去”,在山中回荡着愁怨郁结的余音。相比上句,此处描写的是听觉。视听结合,加上杜鹃别有深意的啼鸣声,不仅侧面烘托除了行于蜀道的难、险,蜀道本身因路途崎岖,树木覆盖,空旷无人而形成的天险,更以诗人“不若归去”的心情突出了行路之人对未知的恐惧、忧郁、哀愁。照应上文“畏途巉岩不可攀。”

行蜀道难,更甚于行上青天,让人听闻此声便憔悴了面容,吓得失色!这一句话对上文总结,明白地点出诗人恐惧忧愁的心情。从见、听到凋,由点构成面,描绘了行路者在蜀道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更突出“畏途巉岩不可攀”。作者切入点特别,想象瑰丽,表达上更有行云流水的音韵美,又兼拟人化的生动修辞美。无一句写人,却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登蜀道者的感受。

《蜀道难》词句鉴赏【3】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站在青泥玲的山巅,仿佛抬头便可触摸天上的星宿;行人到此呼吸紧张,唯有双手抚胸,发出长长的叹息之声。

本剧通过极度夸张的手法,从侧面突出了山势之高与山势之险。其中“仰胁息”一词很形象:一是由于蜀道海拔之高,导致呼吸的难为;二是在这如此巍峨的山巅,行人被雄伟高峻的蜀道所震撼,油然而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情感,使人连呼吸都不敢。另外,此句中“坐”运用得很巧妙,通过这个副词,充分的表现了攀登者在高山面前的渺小,体现了行人内心的无可奈何以及对于蜀道的敬畏之情。同时又通过人物的内心感受间接地反映了蜀道之高而险。

作者借着奇异的想象与内心的独特感受形象生动地刻画了青泥岭及整个蜀道的`高和险,可谓妙啊!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一手抚膺坐长叹。”

解析:

“走上一百步绕着山崖就要转九道弯”。这里写的是“点”。那青泥岭的情况,也与上文“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游冲波逆折之回川”对“面”的描写相照应。“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仰着头,屏住呼吸,用手拍胸空长叹。”这里用了极度的夸张,突出了山势之高和山势之险。捕捉行人在岭上艰难的情状和紧张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作者善于想象,天马行空并将细致的描写与之结合,更加渲染了蜀道的高和险。

《蜀道难》中句子赏析【4】

赏析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赏析内容:“连峰去天不盈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蜀道山峰的高峻。“枯松倒挂倚绝壁”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蜀道的险峻。“争喧豗”与“万壑雷”写出了瀑布的巨大响声,其中“万壑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比作蜀道之绮丽险峻。这两句诗前者为视觉上之所见,后者为听觉上之所闻。前者写静,后者写动,总体上动静结合。作者表达了蜀道绮丽秀美而又险峻的赞叹之情,又写了人之感受反过来烘托“蜀道难”的中心思想。

蜀道难经典语句赏析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

《蜀道难》

王尊奉汉朝。

灵关不惮遥。

高岷长有雪。

阴栈屡经烧。

轮摧九折路。

骑阻七星桥。

蜀道难如此。

功名讵可要。

【赏析】:

《蜀道难》: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调名,内容多写蜀道的艰险。今存《蜀道难》诗除李白之外,尚有梁简文帝二首,刘孝威二首,阴铿一首,唐张文琮一首。

【解释】:

王尊:汉朝涿郡人,字子赣。幼年丧父,为人牧羊,后以郡文学官为师,升为虢县令,又提拔为安定太守,捕东地方豪强张辅等,声威大振,不久再提拔为益州刺史。

灵关:剑阁附近灵官峡。近代有描写修宝成线《夜走灵官峡》。

九折路:即今四川荥经县西邛郲山,山路险阻回曲,须九折乃得上,故名九折路。相传,汉朝为益州刺史的时候护送母亲灵枢路过此地,怕出意外,托病辞官。)王尊行至这里,听说前刺史畏惧道路的险峻而不敢前进,乃大声吆喝驾马者说:“前进吧,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后人为纪念忠臣王尊,修建了一座“叱驭桥”。

讵:岂,难道的意思。

【译文】:

王尊为官尊奉汉朝,

丝毫不惧怕灵官峡的险峻。

高高的'岷山上终年积雪不化,

阴森的栈道多次被战火烧毁。

车轮压坏了九转曲折的山路,

一行车骑受阻在七星桥。

蜀道是如此的艰难险阻,

难道还去要什么功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