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
青海的作文1
我的家乡青海地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因青海湖而得名。
这儿有高原明珠德令哈、戈壁新城格尔木、丹噶尔古城湟源、夏都西宁……在众多的青藏高原的特产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的青稞。每年清明过后,农民伯伯们把经过筛选的青稞籽儿撒在地里。将近一个月后,翠绿的嫩芽从泥土里钻出来,再过几天又长出两片嫩叶,那么绿,那么鲜,很是让人喜爱。
青稞杆长到三四寸时,用它做哨吹,吹出的声音好脆、好脆哟!到了六月份,也就是青稞出穗的时候,刚出来的青稞穗儿毛茸茸的,按在脸上擦一擦,又痒又舒服。待到七月底,青稞穗已全部出齐,又绿又整齐。一阵微风吹来,青稞穗摇头晃脑,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子。八月初,青稞还没有完全成熟,这时候是吃“麦穗饭”的好时候。你到田里摘几把青稞穗儿,拿到家里煮熟,再用手揉出籽儿用簸箕把皮簸干净,然后用手磨破,拌上熟油、葱、蒜、盐等就可以吃了。吃一口让人叫好,那味儿可正是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家乡的男女老少都爱吃这“麦穗饭。到了秋收时节,田野里一片金黄,饱满的穗儿,沉甸甸地挂在青稞杆上。农民伯伯摘一个,用双手揉出籽儿,吹一吹,看着,看着,脸上露出压抑不住的喜悦。紧张的秋收大战结束后,人们又忙着把青稞捆用手扶拖拉机运到场院里打碾。打完收仓后,一年的农活才算结束,青稞的经济价值也很高,可以酿酒,也可以磨饲料。我省许多名酒,如青稞酒、互助头曲、青稞神等等,都是用青稞酿造的。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青稞,它那朴实无华、扎根高原、默默奉献的精神,也体现在众多勤劳质朴的青海人身上。我为我是一个青海人而由衷地自豪!
青海的作文2
今年暑假,有幸来到青海游玩。
青海人少,地势高,第一次遇到高原气候的我显然不适应,洗澡不能超过2分钟,不能跑得太快一系列的禁让我痛不欲生,飞机晚点,我们第一天一共就睡了2小时,早上五点,正好碰上伊斯兰开斋节,看着一个个穿着黑袍子的教徒们诚心讨教,这是我们在青海看到的第一个风景。
第一天,去青海湖,路程三个半小时。车上人们昏昏欲睡,由于是大巴,我们又坐上了最后一排。一下车,昏昏沉沉的,倒是一阵微风吹醒了我,青海湖比西宁要冷上不少,夏季要穿着厚厚的冬衣。
那天,天晴,万里无云。青海湖碧波荡漾,岸边嵝石也充满活力,有时甚至会有两只海鸥飞来,停息在岩石上,海天一色的`情景终于浮现眼前,微风一吹,打在脸上,风衣飘着,别有一番韵味,更有甚者,手一滑,一张百元大钞被风刮得乱跑,而那位仁兄,双眼放光,大叫:钱!钱!钱!又是引人发笑。
大约游玩了两个小时,大巴准备奔向旅馆。
天空微微发阴,但身旁的美景仍然吸引着很多人伸出车窗外拍照。忽然,车子聚停,许多人因没站稳跌了个大跟头,在车后骂着。却不知,车前,一群群山羊正过着马路,羊很多,有几百只,羊旁有一位少年,戴着头巾,骑着骏马,还挥舞着鞭子,羊群在他的指引下缓缓通过马路,十几辆车跟在我们大巴的身后,静静的,没有鸣笛,等待它们通过。这种只能在阅读中见到的场景让我在现实中碰到了,我们大巴上的人素质很高,没有一人抱怨,司机也很高兴,一口藏语,大概说的是感谢你们的等候。
是啊,风景很美,有时,静静的等候既是享受风景,又是风景。
青海的作文3
青海是一片美丽而又神奇的大地,青海是我难以割舍的故乡。我生在这片大地长在这片大地,对这片大地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怀。在我眼中的青海是个美丽如画的神圣之地。
青海有着那一碧千里的辽阔草原,热情豪迈的游牧民族,清澈见底的河流,熠熠发光的湖泊,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青海湖众人皆知,它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如镶嵌在青海高原的一块碧玉,为青海大地添上了画龙点睛之笔,与此同时青海湖还拥有多项中国之最。气海湖中间还有五个风景秀丽的小岛,为青海湖起着点缀作用。其中以海心山面积最为广大,鸟岛最为秀美。鸟岛是最为秀美的是因为鸟岛一岛集动静,静景为一身。岛上有数以万计的候鸟繁衍生息,这一令人望而止步的景象使鸟岛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岛中之最。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粼粼;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的骄傲,也是我们青海的骄傲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以奇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森林,古老的宗教文化,雄伟的电站大坝,绚丽的峡谷,独特的藏族风情,集自然和文化景观于一身,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山峰挺拔,雄浑壮丽,充满着华夏儿女的纯正之气,具有很强的自然景观魅力,堪称举国之最。
青海,我的故乡,我无法割舍的故乡,在我眼中的青海是无私,富饶,美丽、生机勃勃,纯净的一片净土,这就是我眼中的大美青海,领我骄傲的我的故乡。
青海的作文4
从小就生活在西宁的我,对青海并不陌生,并且对青海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情,而这感情早已渗透我的心,将自己与这片土地深深的连在了一起。
蓝天,白云,是青海最突出的特点。在青海,仰望天空,放开胸怀,深呼着空气,去感受青海独有的气息,那是一种淡雅高深的美,淡蓝色的天空,看上去是那么幽静,洁白的云彩,如天使般飞舞在空中,没有一丝瑕疵,红日映照在大地上,散发的是浓浓的青海韵味。曾经拿青海的天空跟西藏和西安的相比较,发现西藏的天空虽然如青海的天一样蓝,但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更显的神秘,庄重;而西安古称长安,在历史上更是多朝的首都,但那儿的天空却没有青海这般优美,灰蒙蒙的天空看上去很是低沉,连太阳的光辉也显得懒惰起来。所以从比较中发现,青海的天空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说到了青海那蓝蓝的天空,就不得不提起比天空更清澈的青海湖。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去青海湖游玩,那绝对是一种享受,你可以抛下一切烦恼,尽情的投入,去欣赏,去拥抱,你可以在梦幻的世界中去
青海的作文5
七八月份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为了避暑,我们去了中国夏都——青海。这次青海之旅,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美丽的青海湖和茶卡盐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我们来到青海湖边,只见湛蓝的湖水一眼望不到边。远处,湖水和蓝天连到了一起,海天一色,根本分不清哪里是蓝天,哪里是湖水。在湖边,我骑上了被称为“高原之舟”的藏牦牛,好威风啊!
青海湖的东边有许多连绵起伏的沙坡,我们爬上了一处沙坡。那时正值正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把沙子烤得滚烫滚烫,我的脚一踏进沙子就被烫的跳了起来。不一会儿,我的两只小脚丫就变得通红通红的了。不过,玩沙子可是一件开心的事。我坐在滑沙板上,妈妈把我一推,我就从沙坡顶上疾速滑下,太刺激了!我张开双臂,身子向后仰着,大喊着,大叫着,玩得开心极了!
被称为中国“天空之境”的茶卡盐湖却是另一番风景。盐湖的边上到处都是盐,就连卡车行走的路都是用盐铺的。我们顺着一条盐路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座堆得向小山似的盐堆,足足有十几米高。一看到盐堆,我们几个小伙伴不约而同地冲了过去,手脚并用,一起往上爬,看谁爬得最快。不过,“盐山”没有想象的那样好爬,坚硬的盐粒把我们的手都磨破了。没爬一会儿,我们就放弃了比赛,继续往前走,去找盐湖。走了不一会儿,一个巨大的盐湖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据说在风平浪静,天气晴朗之时,硕大的盐湖就像天空的一面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在湖面上,拍出来的照片美极了。
啊!大美青海!湛蓝的天空,辽阔的湖水,洁白的盐花……一幅幅美景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终生难忘。
青海的作文6
一湾青色的湖水镶嵌在青藏高原旁,无垠的草原守护在青海湖畔,青海之旅,便让它们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
昏暗的天空悬着几片云朵,背后,还未完全升起的太阳,发出微弱的光亮,将些许云朵染红。我骑着车在青海湖畔漫游,大片的油菜花在暗淡的苍穹下越发亮眼。我乘车自花丛穿过,清晨的露珠滴挂在花瓣上,太阳渐渐探出脑袋,经过露水,在空中投放出五彩的光芒,那洒落在湖面上的缕缕光辉,随着波浪的起伏翻转,在空中跳跃。我们走近到湖边,浪涛冲击着岩石,激起朵朵浪花,绽放着,洒落在我们身旁,周围笼罩着阵阵凉意。不时地,一只海鸟自眼前飞过,恰似一幅油画,映入我的眼帘……
宝石般的青海湖,让人留恋,而守护着它的金银滩草原,则更让人赞叹!
微风轻抚,鲜嫩的牧草随之摇曳。我们放眼望去,成群的牛羊若隐若现,颇有一种“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意境。我们骑在马背上,耳旁的风呼呼作响,人也像飞起来一样。进入草原深处,几处蒙古包浮现在眼前,天气骤然转变,微风变得狂躁起来,在草原上奔腾,蒙古包在风中伫立,写满经文的经幡却早已呼啦作响。天色渐沉,云朵却更显神秘,山的那头阴云密布,星星点点的雨珠自天空洒落,这边却是橙黄色的苍穹飘着片片白云,在落日的映衬下更显灿烂。我轻捷地自马背跳下,一把将疆绳甩到牧人手中,走进蒙古包,温暖环绕在周围。夜幕降临,一簇簇篝火屹立在茫茫草原上,我们背靠着背,坐在草地上,抬头仰望夜空,一颗颗的明星连接在空中闪现,将深蓝色的夜幕挤满,往日的明月却不知躲在了何处,幸福与满足萦绕在心头……
缤纷绚烂的鸳鸯花海,透着缕缕馨香,风平浪静的茶卡盐湖,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秘的自然博物馆,承载着前辈们的智慧与勇气。
青海之旅,将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第一篇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1、苗族的节日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2、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3、婚丧习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4、服饰特色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第二篇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
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
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有的终成眷属。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 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产妇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
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
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节日: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教历九月为斋月,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 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第三篇 苗族的民风民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它,了解它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
第四篇 苗族的民风民俗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 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民俗和民风
大家好!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彝族的民俗民风
大家好!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中国的风土人情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风土人情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这个巨大的家庭是由56族兄弟姐妹们组成的,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广东,下面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首先先绍的是我们广东人最爱的饮料——凉茶,我们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因为它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在广东,如果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很多人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人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从粤北到粤西山区广大农村,流行着一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幸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了人们对这一农家宝贝的爱怜,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和期望。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操牛尾,牛头用木头或竹蔑扎制,外形比真的牛头大一倍,弯弯的猗角,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毛,牛鼻被穿着,和真的一样。牛身用布做成,遮住里边的演员,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表演前,“牛”先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住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诨的话,逗引观众发笑。
有时观众也挑逗演员,唱道:“手拿红花红彤彤,红花挂在牛角中、你堂春牛唱得好,不过你牛背有只窿。”机灵的演员立即唱答:“锣鼓一打闹喳喳,老兄讲得也唔差;谁个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
引得众人哈哈大笑,然后开始正式表演。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有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一边还要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唔在行。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唔开行?”表演者即顺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连州学到连山样,留出中间做鱼塘。”
为使得气氛更加热烈。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蓝,边舞边唱相随,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最能表现这种舞蹈特点的是它那纯真、深情的唱词。牵牛的演员把牛牵到场中,便开始唱道:“我条件仔好耕田,生得头大角又尖,耙田唔使用鞭打,犁田唔使用索牵。”然后充满爱怜地抚摸耕牛,从牛头摸到牛尾,一边摸,一边唱:“摸摸牛头摸牛尾,农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茨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耳,发展生产走富裕;摸摸牛头摸牛嘴,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肚,生活改善有出路;摸摸牛头摸牛脚,唔愁吃来唔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爱牛如同爱父母,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
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曲调深沉,缠绵。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俗称“春牛调”。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是非常受人瞩目的;舞狮;种四方竹……
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广东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希望大家也能多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甚至了解其他民族地方的特色,让我们好好的感受中国的多姿多彩!
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
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听我来给你介绍介绍吧!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信奉伊斯兰教,新中国成立后,也就随之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译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三十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要穿新衣服,戴新帽子,相互拜节祝贺。肉孜节过后的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维吾尔族那里,不论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花帽可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
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多姿多彩,请你有空就到那里坐坐吧!那里,景美,人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