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是多么崇高的名词。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了追寻它、实现它,惨遭断头的命运?不民主的历史告诉我们,自由的代价是多么的昂贵!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实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活在一个民主的时代,也有着权力享用自由。看似平和安宁的年代,为什么每当新闻画面又出现了“死刑犯”逃亡,又或着犯罪的比率年年升高时,我们感受不到自由的`快乐,反而有股莫名恐慌?
法律,是道德尺度的最低底线。若说维持社会祥和的最终防线是法律,那能规范自我的防线,就是自律了。你想让别人控制,还是让自己做主呢?
许多人认为自律是一种“限制”,但我却认为,它是一种“理性”,一种适时而客观,能克制自己的理性。如果只是单纯、毫无顾忌的自由,那会像脱疆的野马,感到短暂的喜悦,却带来长久的负担。
若从生活方面探讨,我们有说话的自由,但却因聒噪而干扰到他人;我们有吃的自由,但却因暴饮暴食导致肥胖;我们有休闲的自由,但却因把持不住时间,而耽搁了正事。自由太美好了,它让我们感到快乐。但自由是需要自律控管的。没有人能拒绝自由的诱惑,但是克制力却会影响一个人。因为懂得自律的人,能控制自己,调适自己;而仰赖感觉的人,只能藉由“法律”的束缚,维持最低底线。缺乏自律,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这就好像得到解脱的马戏团大象,它也许为能尽情奔放感到快乐,但通常它不会意识到自己脚下踩死了多少人。
不理性的自由,往往成为杀死自己人生的凶手。自由与自律,两者缺一不可。懂得用自律安排自由的人,人生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懂自律的人,只能让法律及外在力量,改变自己。自由与自律合起来就像翅膀,自由是支架,有着飞翔的基础;而自律是羽毛,好让纤细的骨头,能一举跃上蓝天。
伟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自由即自律,一个人只有绝对自律才会相对自由”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天性是懒惰的,建立起严格的生活秩序和自我要求确实很痛苦。但如果懒散,不追求上进整天得过且过,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会更加痛苦且永远只能看别人脸色生活。
最近毕业就去了上海姐姐家住了一段时间。姐一直是我崇拜的对象,年纪轻轻结婚就和姐夫在上海买了房,高情商高学历,待人也温柔,实则现实中的白富美。她每天都很早起床早早地为我们准备早餐送孩子再回来换上运动衣去小区跑步一小时。回来洗个澡再穿一身连衣裙几乎每天都给人感觉光彩照人。周末我在家也总会看见她拿着书,一杯咖啡一份甜点,仿佛这个习惯不会因为任何事而改变。
傍晚一家人散散步看电影逛书城,她也总会淘些书回来,因为姐夫也爱看书。她家的.超大书柜一直是我睡前必去的地方,因为都是姐亲自挑选的十分经典。除此之外,她和任何家庭主妇一样都尽心照顾孩子和家庭。也许你会说正因为有钱才会有这样的生活,但是据我了解姐姐从上学的时候就很严格要求自己。当时她成绩很优秀但是体育很不好影响毕业成绩。那时她决定每天5点半起床跑步,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毕业。 说她如今跑步的习惯就是那时一直养成的,那时我总是很羡慕姐总感觉她似乎只要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到的,但真正走进她的生活才发现,只有高度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才会换来她如今的自由。
而我总是会和自由相悖,每次累了都是那种恨不得一天都躺在床上度过生活,这让我变得十分懒惰与烦躁,在空虚的自由里,我的生活不限制的走下坡路,事情越堆越多,越懒越不想做,最后好像一步步走向泥潭,拖着我变成我想要成为的更好的人的阻碍。
如今我也养成一直早起跑步的的习惯,村上春树也如此形容过跑步为自己带来的意义,人的本性不喜欢承受不必要的负担,因此人的身体总会对运动负荷变得不习惯,写作也是一样,每天都写这样思维不至于变得不习惯,一步步抬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就像跑步让你变的越来越强壮。
托马斯.科里创造出“富有的习惯”这个短语,他用五年的时间研究了170个富有人士的生活,发现百分之七十六的富人坚持每天有氧远动30分钟以上,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每天至少在工作前三小时起床,这大概也是自律的形式。
所以现在我十分坚信自律是一个人年轻时可以养成最有利的习惯。
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
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对许多人来说,自律是一个讨厌的词儿,因为它意味着没有自由。实际上,反过来才是正确的。人生一世,不论你是生活在哪个阶层,一定不能放纵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需要自律。不自律的人就是情绪、欲望和感情的奴隶。一个人一生要先从修身做起,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就是自律,明白做人的道理和规矩,然后,才可以进入社会。马克思也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的儿子从海外归来,想到一家跨国银行去应聘一个职位,接到伦敦总部的电话,双方约好了电话会谈的时间。在电话会谈之前,儿子郑重其事地穿了西装,打了领带,在电话旁边正襟危坐地等待。看到儿子的这般装束,女作家忍不住笑起来,揶揄说:“电话会谈而已,打扮得那么神气干吗?对方都瞅不见你,犯得着这样大张旗鼓吗?”没想到的是,儿子竟然正经八百地说:“如果我现在穿着背心和短裤,那么,我说出来的话,也许就不够慎重了。再说,对方是在办事处给我拨电话的,他衣冠楚楚,我又怎么能不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呢?”作家由此感叹:“在别人见不着的'地方严于律己,才是最大的自律啊!”
李嘉诚以自律著称,他的作息时间非常有名:不论几点睡觉,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读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开始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自律几近自虐。
一个人,不论你的人生道路多么顺畅,一定不能放纵自己,特别是在顺境中更应该自律,否则的话,你的放纵,你的不自律,就会一点一滴的累积,累积到最后,必定暴发。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找来一些四岁大的幼童,把孩子留在一个房间里。然后他告诉孩子:“我要给你们一颗棉花糖,给你们15分钟。如果我回来的时候这颗棉花糖还在这儿,你会再得到一颗。这样你就有两颗了。”当教授离开后,房间里发生了什么事呢?门关上之后,两分钟,四分钟,八分钟……有些孩子坚持了十四分半还是忍不住吃了糖。有三分之二的小孩把棉花糖吃了,但是仍有的孩子坚持了十五分钟,他们才四岁,就已经懂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则——“推迟享受”的自律能力。15年后,再做后续研究。教授发现这些已经是十八九岁的青年们,百分之百没有吃棉花糖的小孩,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好,人生发展得非常好,他们都很快乐,对未来都有自己的规划,他们和老师同学关系都很好。教授认为这一实验的结论是:即便是孩子,那些有自律精神的孩子,最终会更容易走向成功。而吃了棉花糖的小孩中有很大一部分没考上大学。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个人在独自居处的时候,要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如果一个人放纵自己,不自律的话,他的一生就极有可能面临着失败和平庸。有很多人可能不在乎,可是,牛顿的惯性定律可是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适用的,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或者动物都在做着直线运动。
自律,既要有所不为,又要心怀敬畏。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生活中确有不少人,因脑筋灵活、善变通规则而如鱼得水。更有许多人为人处世,一遇规则当道,首先想到的不是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拉关系、走后门,突破规则,达成目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缺乏遵守规则的文化基因、心理基础,“他律规则”总是想方设法去违反,“自律规则”轻而易举可退让。不自律的人生有点像吸毒,明知后患无穷,但为了一时快乐,还是一次次不断触底。一个卖菜的人靠缺斤短两挣了些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很聪明,就会在缺斤短两的路上越走越远。每次缺斤短两占的只是块儿八毛的便宜,长期下去,生意就断送了。
史載,朱元璋某日问诸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有人说位居显赫者,有人说金榜题名者,还有人说富甲一方者……朱元璋听后皆不满意。大臣万钢答道:“畏法度者最快活。”此言一出,朱元璋大悦,称赞其见解独到。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于自律之人。缺乏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这不过是一匹脱缰的野马,面临的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在自律基础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并能借此获得真正的快乐。自律让一个人配得上站在更高的地方,接受更猛烈的风暴袭击。谨慎而有规律的生活,让人更有力量抵挡八风的撼动,面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能够立定脚跟,不至于意乱神昏、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