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二中黄守品老师,始终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暗下决心为灾区做点事。得知2010年第三批支教队要两名
克服困难, 潜心支教
“千年古城、雪域高原”的松潘首先要面对高海拔自然环境。那里海拔三千米左右,空气缺氧,走不了几步就气喘吁吁,上一层楼要歇息,上课更是气喘得紧。为了适应环境,黄老师努力锻炼自己,不久,他就能爬上海拔3400米的高山了。海拔高,气压低,饭做不熟,水烧不开,嘴唇开裂,鼻孔流血,每个饭店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牦牛膻味,水土不服,吃饭只是完成任务。冬季漫长而寒冷,昼夜温差大,最低温度-220C。最要命的是,越冷越停电。天最冷的时候他住的地方停了一个星期的电,黄守品老师和其他支教老师都感冒了,他没耽误学生一节课,抽空去医院吊水,拔掉针头立即就去上课。冬天七点钟天还不太亮,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他就去上早自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苦不堪言,但他不怕,坚持工作。
其次的困难是学生。上学期黄守品老师代了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任务最重。他没有怨言。通过一年的努力,黄老师所代班级早自习读书声最响亮,晚自习最安静。
松潘中学的教学设备非常先进,都有电子白板,黄老师利用会做课件的特长,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余,黄守品老师主动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他还做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和学生家长接近。藏族学生说:“支教老师,我们最喜欢上黄老师的课。”很多学生都有了进步。
一年来,黄守品老师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全身心地工作。支教队去时共21人,就有两位老师生病未能坚持到底。
师徒结对,悉心相助
省教育厅里给第三批支教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打造一支不走的支教队”,就是让他们每位支教老师都和松潘中学的一位或几位老师结对子,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松潘中学的青年教师,使松潘中学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成为骨干。学校让黄守品老师和陈蓉老师结成对子。他按要求:查看陈蓉老师的备课笔记,在后面签字、提建议、互相听课、互相点评。陈老师在一篇备课笔记上写道:“黄老师讲古文不是把字词句单独讲,是在讲课文的过程中点出重点词句,这样不枯燥,学生喜欢听。”
支教队要求:支教老师的课堂对松潘中学的老师开放,辅导结对老师上好一节全校汇报课。他就帮助陈老师选课、收集
公开示范,启迪引领
支教时是松潘中学进行新课改的第一年,因此,第三批支教队全代高一的课了。松潘中学是想让支教老师给他们带个头,做示范,尽快新课改。
2009年暑期,松潘中学大部分老师都参加了四川省的新课改培训,很多老师都认为培训他们的那些专家都不是一线教师,高考的指挥棒不变,没办法课改。黄守品老师说:“新课改和高考不矛盾。课改是改变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上示范课,黄守品老师轻车熟路,在原单位他多次承担全县公开课的任务。难在备学生。他让学生课下至少自读课文五遍,并设计了《导学学案》把涉及到的问题都给学生了,但不给答案,让他们自学。课上得很成功,黄老师说课之后,大家从多角度给这节课好评。
专题讲座,反响强烈
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天,兰校长要给他减少一个班,又说:“你们来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我们的青年教师,‘打造一支不走的支教队伍’,你这学期还将辅导高三学生。”一周后,高武校长在高一年级全体老师会上强调:本学期支教老师将担当高三年级的保苗、补差等辅导工作。教学任务由高三各备课组制定。翌日,黄守品老师领到了高三备课组分的任务:每周一中午1:30-2:30和课外活动的6:00-7:00,由他给高三课外辅导。星期一中午,吃过午饭,黄守品老师带上U盘匆匆向学校赶去。看着那黑压压的人群,看着那三百多双期待的眼睛,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他走上讲台。
第二天上午,李老师在办公室对黄守品老师说:“昨晚学生做试卷,就比以前好多了。”学生说:“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很实用,希望你明天还给我们开讲座。”听了那些话,黄老师说:“能为松潘中学2011年的高考做点贡献是多么自豪呀!”支教队的孔祥斌和方用兵两队长说:“你这个星期天休息不了了,你的高三讲座在师生中反响很大,兰校长还要请你星期天继续讲。”
星期天,一大早就起床。满满一天都是黄守品老师的讲座。
由于黄老师将他的青春和才华投入到松潘中学的工作中,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受到松潘中学师生的一致好评。2011年6月,被松潘县委县政府、教育局和安徽省驻松潘援建办公室授予“教育对口支援优秀老师”称号,9月被安徽省教育厅授予“优秀援川教师”称号,被评为“怀远县优秀共产党员”。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零落的小雨掩盖了整座被灯火渲染的古城,繁华过后,便归于沉寂,好像这一天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故事都随着零点的钟声而悄然逝去,不复存在。等待太阳照常升起,一天又开始新的轮回……清晨的松潘古城,多了一份宁静和微冷,云雾笼罩着这里的山头,所望处,不知山有多高!
大巴车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缓缓驶向群山深处,随着海拔的升高,透过车窗,看着云雾在山头盘旋,浮隐浮现,似乎我们的目的`地是冲着仙山而去。山腰间,藏民在牧养着牦牛,已经习以为常的他们只觉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又哪来这般闲散之心,去看山尖云,云中山呢?!
淡淡轻纱似云流,农人何处不养牛。
欲学老子骑牛去,踩着青烟天上游。
约摸两个小时后,车停在黄龙景区外,买过票,通过缆车,我们到达黄龙山顶,开始自上而下绕黄龙一周的旅行。
山里的天,阴晴不定,很难捉摸,一会儿烟云缭绕,微微有些寒气袭人,一会儿又阳光普照,晒的人只想躲进树荫里蔽日。因为时间宽裕,我们也行得慢,于途中的景色自然也欣赏的细致,遇到别致处,总要拿起相机一番留念才作罢,看的是景,走的是心,留的更是情!
丛林中透过一缕阳光,薄薄还有些雾气,透过丛林间向外看去,此景此境,实在让人想要搭一间竹舍,隐居此处,从此青山作伴,绿水缠绕,听百鸟朝和,溪水叮泠,看山间四时,五彩斑斓,想来都醉的一塌糊涂,但想来也是不可能。都市中人,只是过客,一程山水一程心,谁能保证久居此处而不对此厌烦呢?
晌午,我们到达黄龙五彩池,黄色的岩石,蓝色的池底,蜿蜒直向山下,像一条盘踞在此的黄龙,龙头即是五彩池,想必这便是黄龙之名的由来吧!忽而水流平缓,可见蓝池,宛若龙身上的鳞片一样,在阳光的折射下晶莹透亮;忽而水流湍急,可见涛涛之水似龙身上的汗珠,如雨倾下,水气横生!据说,今年的池子水小,不如以往黄龙水之盛,所以难以看到整条“黄龙”熊踞在此,倒像是一条睡龙,精神萧条,一点都不给到此游赏的客人面子!
烟云缭绕阴阳天,一处青山一处寒。
想是七仙浣衣处,黄龙踞此不复还。
山水之道,在乎天成,这便算是天成山水的上乘之作吧!我们一行人都在争辩这池底色彩到底是哪种化学元素所展现出来的,既然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倒不如做想象说:或许是当年七仙下凡在此浣衣所致吧!引得黄龙都盘踞此处无心贪恋龙宫呢!
顺着龙身向龙尾而行,一路上欢歌笑语,走走停停,时不时歇息歇息,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旅途的快乐,古人可以吟诗作对记录旅途的见闻与感受,今人可以通过照片来纪念旅途的美景与情趣,此今古所不同也,但游玩儿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待一圈下来,心中所得,不过也就寥寥数语,照片数张,白云,古松,山山水水洞洞,你还能记得多少,都是过眼云烟,愉悦愉悦心情也就罢了,那些实的虚的,到头来在自己心中不过都是空空如也。毕竟,烟火中人,终归是要回到烟火中去的!
哇古城好美呀!不愧是四大古城之一。
今天我、爸爸、妈妈和外婆,舅母,小宝去歙县去玩,听说歙县的古城很好玩于是爸爸说:“就到古城去玩玩吧!”我一听一遍蹦一遍大叫太好了,我们在车上开导航向古城出发。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我一看:“哇古城好美呀!不愧是四大古城之一”,只见古城的大门像以前皇宫里的红色城门,又高又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城墙上面的牌子‘徽州’,房子上插着中国的国旗,楼台的窗使用古老的.木材和布制作而成的,楼台上的瓦片到旁边都翘了起来,楼台下挂着喜气洋洋的红灯笼。
我爬上去眺望,“哇!”禁不住呼喊起来,那古城墙长长的,围住了中间三四层的楼房,那一些房子都是白墙黑瓦建成的,里面的人们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古城如一幅画,如一片景,我爱你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