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古人描写雪的句子唯美 正文

古人描写雪的句子唯美

时间:2025-08-16 10:52:56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一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整一首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一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整一首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二、《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一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诗人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诗人把一个“雪”字放在整一首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一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诗人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整一首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一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三、《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赏析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但这一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诗人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诗人的情思不同。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诗人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诗人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诗人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一首《春雪》诗,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五、《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赏析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一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诗人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诗人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一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古人描写雪的诗句98句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3、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孟郊《洛桥晚望》

4、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5、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6、残雪楼台,迟日园林。——韩疁《高阳台·除夜》

7、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郑觉齐《扬州慢·琼花》

8、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9、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10、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1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14、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15、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16、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罗邺《早发》

17、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

18、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9、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20、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

21、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2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4、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25、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26、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其二》

27、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28、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29、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30、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3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2、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33、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34、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二首》

3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36、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薛昂夫《蟾宫曲·雪》

3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3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39、俄而未霰零,密雪下。——谢惠连《雪赋》

40、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1、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42、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4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44、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白居易《村居苦寒》

45、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吕渭老《好事近·飞雪过江来》

46、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47、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48、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李白《紫骝马》

49、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屈原《九章》

50、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51、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2、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53、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54、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55、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王士祯《春不雨》

56、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张衡《四愁诗》

5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8、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59、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张孜《雪诗》

60、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61、霜雪兮漼溰,冰冻兮洛泽。——王逸《九思》

6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63、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64、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姜夔《暗香疏影》

65、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66、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67、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68、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姜夔《钓雪亭》

69、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屈原《九章》

70、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佚名《信南山》

7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7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3、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李白《折杨柳》

74、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吴文英《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75、江上雪,独立钓渔翁。——李纲《望江南·江上雪》

7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77、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78、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79、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孟浩然《南归阻雪》

80、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81、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孔平仲《寄内·试说途中景》

82、冬宜密雪,有碎玉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83、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刘禹锡《更衣曲》

84、秋冬雪月,千里一色;——苏轼《放鹤亭记》

85、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86、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87、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8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9、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90、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

91、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92、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

93、朔方正月雪澌澌,单于策马至京西。——沈约《昭君辞》

94、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95、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96、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佚名《采薇》

97、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杨基《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98、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阶层在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上都对于自然抱有敏感与亲近,雪既可远远观赏,又可踩踏捧玩,既为山林之景增色,又对耕田丰产提供保障,大概是最令古人欢喜的`天气,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之精神意趣与生活态度,尽现其间。下面是古人形容雪的诗句,欢迎参考阅读!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君不见》 唐·李白

靖康耻,犹未雪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卜算子·咏梅》 近代·毛泽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近代·毛泽东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蛾儿雪柳黄金缕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唐·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唐·韩愈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其一》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雪梅·其一》 宋·卢梅坡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卖炭翁》 唐·白居易

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除夜雪》 宋·陆游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除夜》 宋·文天祥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从军行》 唐·杨炯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白头吟》 汉·卓文君

年年雪里

《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李清照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正气歌》 宋·文天祥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白梅》 元·王冕

冬雷震震,夏雨雪

《上邪》 汉·佚名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 唐·白居易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五代·李煜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金·元好问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观猎》 唐·王维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早梅》 唐·张谓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其二》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雪梅·其二》 宋·卢梅坡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从军行七首》 唐·王昌龄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明·王守仁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青松》 现代·陈毅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老母》 清·黄景仁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侠客行》 唐·李白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唐·韦庄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临江仙·寒柳》 清·纳兰性德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梅花》 唐·崔道融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二首·其一》 唐·韩愈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多丽·咏白菊》 宋·李清照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村夜》 唐·白居易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