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
《苏州园林》教案1
“三维”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3、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
“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
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
苏州园林图片
2、导语: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
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二、揭示学习目标: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五、合作探究:
(一)齐读1—2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
(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第二段:总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默读3—6段,探究问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去做?(四个讲究)
2、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的?
第3段:亭台轩榭—讲究布局美
第4段:假山池沼—讲究配合美
第5段: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美
第6段:花墙廊子—讲究层次美
3、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四个“讲究”的顺序依次照应了第3—6段的内容。)
(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除了上面四个方面的“讲究”,还从其它方面也注意到图画美,快读第7—9段,请从文中找出来。
第7段:每一个角落—图画美
第8段:门窗—图案美
第9段:建筑颜色—色彩美
思考:第2—9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总分关系,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3—9段分说具体特征,其中第3—6段的四个“讲究”是从局部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第7—9段的后三个方面则是从细部来说明的。
六、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
则是按照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思路来写的。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七、课文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
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八、点击中考:
见《苏州园林》中考题
九、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大多"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
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
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
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②作比较语言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④举例子特点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苏州园林》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其中,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和从反复诵读、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激趣以导入
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披文以感悟
1、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谈朗读课文后的发现、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3、巧妙过渡,研读第二段。
三、合作以探究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
重点学习第五、六段,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思考交流。
四、巩固以拓展(含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对本课的收获、感悟。
2、拓展延伸,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⑴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⑵说明一幅画。(提示: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
教学过程:
伴着优美的古筝曲,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苏州园林的图片(波形廊、海棠春坞、涵青亭等),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
生1:难怪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呢!苏州真美!
生2:我还看过这样一句话“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
师: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师: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一下对本课的收获、感受或疑问。
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不同凡响。
生2: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生3:苏州园林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
生4:老师,第四段中作者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为什么说“不仅是技术”?
师:你问的很好!那么,“艺术”与“技术”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后回答:“艺术”富有创造性,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技术”只是操作方面的技巧。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你从哪里看出“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生:“或是……,或是……,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生:我想请教大家的是,第一段中“标本”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典范、代表的意思,或观摩的样本。
师:你回答的真好!窥苏州园林之一斑,就可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那么,苏州园林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呢?
生(齐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需重读?为什么?
生:“务必”、“无论”、“哪个”、“总是”需要重读。作者用这些词语来强调设计者和匠师们一定要追求使苏州园林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为了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设计者和匠师们真是自出心裁,匠心独运。那么,此处四个“讲究”能否颠倒次序呢?
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这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写的。而且这四个“讲究”概括了下文分说的主要内容,分别与3、4、5、6段一一对应。
师: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给我们打开了苏州园林的美的奥秘之门。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
生1:为了追求自然之趣,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绝不讲究对称。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生2:第四段,作者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有“自然之趣”。再写池沼,先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形形色色,各具特色。
师:作者对假山与池沼的这段介绍优美生动。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朗读本段,同学们闭上眼,仔细听,仔细体会。(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通过朗读,一系列鲜活的景物都在我们面前浮现了出来。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宽敞明净的池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各具特色的小桥伸向远方;桥下水里有金色的小鱼和各色的鲤鱼在欢快的游动。
生2:我仿佛看到小鱼们有的在水底悠闲的吐着水泡,有的在密密的莲叶间追逐嬉戏。极目远眺,一层层碧绿的莲叶挨挨挤挤,一朵朵白色的、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真是“如在画图中”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响起。)
生3:我仿佛看到曲折蜿蜒的河道旁,有一座玲珑的亭子,它四角翘起,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我都要沉醉在这如画的山水间了。那他们是如何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呢?请大家继续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作者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师: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传达这种“画意”美呢?
生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的“俯仰生姿”最为传神。仿佛是一对母子:孩子仰着小脸,天真地看着妈妈;妈妈低着头在温柔的向他说着什么。
生2:“盘曲嶙峋”很有表现力,让人一下就想象到藤萝的古老苍劲;“珠光宝气”让人感觉到花开时的热闹与生机,仿佛成了一位美丽雍容的贵妇。“有两个园子里……”这两句是用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3:为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他们在苏园里安排了“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达到了避免一览无遗,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的效果。(投影苏州园林中“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
师:这一“隔”、一“界”、“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设计的确巧妙极了。我们家乡的小小“清怡园”也是借鉴了这样的理念。
生:老师,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不是也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呢?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皑皑的白雪,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别有情趣了!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决新发现的问题,真了不起!大家看,写到这儿,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
生朗读后讨论回答。
生1:不能去掉。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没有忽视,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彩绘也“自出心裁”,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生2:我最喜欢第7段“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写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独运,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
生3:结尾作者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说明苏州园林美的地方还很多,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用智慧和劳动给游览者带来美的享受,应该感谢他们。
师:对,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深眷”所在。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说明让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我们揭示了苏园美丽的奥秘。
教学反思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更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会看传统艺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谈”苏州园林,其体裁是说明文,但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画意美”,因而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
本课的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抓住契机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还可以有更充分的体现。新课改,新课堂,给每一位老师的启发是多样的,也是深刻的。它对每位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参与者”的责任更重了。
《苏州园林》教案3
教学设想:
一、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的重点。
二、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就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三、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时应适当分析,这是教学难点。
四、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查字典等有关工具书,掌握生字的字形、读音,了解文中部分字词的意义。学习本文多样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方法,领会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苏州园林的图片、课件
教学要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理清说明顺序。
3、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粗读课文,抓住本文的说明中心,划分课文段落,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伴着清雅的古筝曲,一起来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三、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看图片后的感受。
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趣,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1、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苏州四大名园)
2、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鼓励学生运用诗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感受画意美的同时,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理清文章说明的思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听听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评价,看看叶圣陶先生跟你们有没有同感。
幻灯出示思考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用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3、作者分项概括,又从四个方面体现以上特点,是哪四个方面?
4、课文余下部分又介绍了什么?
5、结合是上述问题,标明全文说明顺序。
(电脑播放课件: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原文文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自由发言。)
五、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将朗读训练与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信、有主见。
1、结合图片,用语言再现苏州园林四个“讲究”的图画美。
(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提供相应的图片、音乐,小组推荐代表表演,师生共同点评。)
2、文中优美的句子很多,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从文中你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学生自由发言)
六、质疑问难。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寻求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
七、拓展训练。
学文与
试以“我的家”为题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不实写哪一处景或哪一件事,而从总的印象写起,引出对事物总的特点的概括,然后围绕中心多方面说明。
板书设计:苏州园林—叶圣陶
总印象:标本影响
1、老子《道德经》说: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小者,隐于野,独善其身。中者,隐于市,全家保族。大者,隐于朝,全家全社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是小隐,却率性而为,隐得彻底。即使贫困潦倒,饥饿而死,也离得坦然,去得无悔。
2、冬雨飘飘洒洒,室外有些寒冷,室内却温暖异常。约上几位好友,围着火锅,温几杯热酒,填饱肚皮,借助酒力,红光满面地踱步在冬雨中,绝无寒意,恰是清凉的感觉,仰起脸面,张开大嘴,迎接雨水的抚慰,将内心火辣的热情好好中和一下。
3、中者,隐于市,非有涵养者不能为。既要奔跑于茶肆酒楼,又要奔忙于鱼场肉铺,还要修心养性。世间烦恼何其多,家有家的烦恼,工作有工作的烦恼,为人处世,好一个难字。但也能在浊世中出污泥而不染,盛开成一朵莲花,或一丛两丛淡淡的雏菊。
4、夜很静,在如水的月光里,我轻击键盘,那种清晰的敲击声,从指间轻柔地传出。那是时光的脚步,一秒一秒地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定格在岁月的长河中。
5、失落得时候,总是望着好处想,躺在床上,想着想着就睡着了。有时候想得眼泪不由自主得掉了下来,伴着甜蜜得幻想和纯纯得眼泪入睡。梦中多么辉煌,那样得甜蜜日子是多让人向往。醒来后,睁开皱粑粑得眼睛,又一次失落了,没有办法也只能这样走下去了。对我而言几乎美好得东西 美好得生活 都不属于我,我只是一个被社会已经淘汰得另类。想在这样环境下挣扎,有心而无力。
6、如果说春雨有些稚嫩夏雨有些疯狂的话,那冬雨就多了几份成熟的气息,不温不火地飘落着,是久旱大地热烈的渴望,即便有些迟疑,却也恰到好处。
7、时光仍过,尘世不老。锦瑟弦弦,天涯仗剑。没了过往,是否就没了记忆的牵绊,是否就可以于斜阳迟暮之时,豪迈地说上一句:“残阳虽老心未老,还看骄阳破云霄。”若如此,我倒愿真没了过往,比肩天涯,临立苍雪。只是,牵绊依旧,何去何从,仍然四顾茫然。
8、清烟依旧,烟火也是依旧,流年已断,浮生未歇。西风冷楼阙,笛声绕云烟。还是就如此将就着过吧,相忘于尘世间,难留的恨怨与执着,应该烟消云散;相忘于尘世间,曾经的过去未知的将来,暂且搁置一旁。饮罢此酒,放下执着,搁置此笔,平复心绪。苍山负雪,浮生,未歇。
9、贫有贫的快乐,富有富的快乐。一切都坦坦荡荡,率性而为。在高位,能淡看风云,低调处世。在底层,能淡看得失,知足常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好,仰望苍天,日月星辰也罢。都能宠辱不惊,从容自在。内心宁静,淡然若菊,从容飘逸,怡然自乐。
10、流年已断,过去彻底消失,未来白雾迷茫,现在难以把握。或许,留给我的,是灯火阑珊时的一声轻叹,还有独登高楼的萧萧寒意。总是不免寂寥,不免孤独,徘徊在时光的边缘,看着他人匆匆过往,一眼望却,又有多少人在流连?只是过客罢了,挥袖作别,永年也好,感叹万千也好,不如相忘于尘世之间,再醉一次。
11、菊,是野菊,自然而然,不为人开,不为人留。性,是本性,天生如此,随性随缘,自由自在。低低的篱笆,矮矮的茅屋,或深或浅的几簇野菊。山,远远的,若有若无,隔着云烟,隔着水声。烟云,淡淡的,如梦如幻。水声,轻轻的,玄之又玄。山,可有可无。人,可有可无。水,可有可无。一切都淡淡的,有,也如此。无,也如此。荣,也如此。辱,也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自得其乐,不知有秦汉。
12、静静悄悄的夜,在如此的月光下,用指尖触摸那堆放在案头的书籍。那时文字的.记忆,是时光从指尖流出,凝固成一页一页的记忆。月光像流水,倾泻在一行行清晰的文字上,那些多情的文字翩然而来。时光流转,似乎错会了年轮,那些曾经生香的往事,那些曾经难舍的记忆,又由书页的文字间,涌向心田。指间的时光,竟然是这样的缱绻,这样的氤氲生香。
13、冬雨中,山林间可谓是最为热闹的地方,雨打树叶的嘀嗒声中,所有的植被并没有因为清冷而拒绝,它们敞开胸怀,尽情拥有雨水的拍打。不时,山鸟归林处,一阵欢歌打破了山的寂静,落叶夹杂在雨水间飘零。山无语,树雨有声,冬雨悄悄爬越了山岗。
14、冬雨来了,给这个久旱的大地一次浅表似的湿润,空气里充满了阵阵泥土的芳香。飘零的落叶像是迎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洗濯,静静享受雨水的滋润。苍翠的香樟树叶,历经冬雨的洗礼,焕发了清新的活力,点缀在操场周围。
15、大者,隐于朝,非胸有丘壑者不能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韬光养晦,天地万物自在心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既能入世,又能出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岂不更为壮美。老子传道,佛普渡众生。
16、注定不同的命运轨迹,虽然早就知道,依然有些不愿面对。只是,浮生若梦,梦的变幻有欢有悲,只是却永远不能沉湎于欢而逃避悲。还是李白看的开,百代过客,万物逆旅,为欢几何?是啊,为欢几何,倒不如就如此去面对,有酒醉今朝,及时行乐,未尝不可?
1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公潜,至性之人。草堂陋室,布衣绳鞋,贫而不改其本性。握锄抚梨,躬耕南亩,穷而不失其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物我两忘,至情至性,舍我其谁。
18、由于寒冷,街道上也多了几份安静,偶尔,在汽车喇叭声的吹促下,冬雨加快了步伐,零散地急落。道旁的行道树一改往日洗之不净的脸庞,有如少妇出浴般地艳丽了,欢快地与过往行人点头致意。淡黄的梧桐树叶伴着雨滴飘落在街面,把街道铺点成一幅色彩黄艳的图画,走在上面,有如进入带雨水的艺术殿堂。
19、一阵冷风拂过脸颊,一颗冰冷的玉滴着落在睫毛上,仰头看看灰色的天空--冬天来了。冬雨悄悄地滴落着。起先的几滴,那是一阵前哨战,尔后呢,一缕一缕地织成了银丝,整个世界被织成在银灰的巨网里。
20、野菊,迎风傲霜,清香淡雅。比起傲,菊不如寒梅。比起洁,菊不如冰雪。野菊最重要的品格,是淡,不是傲。美丽如菊,自然,淡泊,豁达,朴拙。高贵如菊,宽容,无争,无欲,无求。野菊,谦逊,虚怀,平易近人,总带着淡淡的微笑,宽和地与秋风秋霜共处。野菊,洁身自好,高贵典雅,和谐自然,无怨无忧,总能静静的淡看风月,笑对人生。
21、天冷了,是我怕冷,寒风带走了我得斗志,寒气伤了我得内心,寒冷得冬天封冻了我整个世界,那内心一团热火被它磨灭了。这样得冬天注定我要被束缚。望着窗外,树叶摇晃个不停,一滴一滴雨点敲打在地面。路上行人似乎没有减少,他们和以往没有区别…
22、虽然我不是因你而来到这个世界,却因你而更加眷恋这个世界,如果能和你在一起我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激,如果不能,我会默默地走开,却仍然不会失去对这个世界的爱和感激!感激上天让我与你相识,与你离别,完成上帝所创造的一首诗!
23、生命给了我无尽的悲哀,也给了我永远的答案,于是,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生活如何变迁,不管个人选择方式如何,更不管轻重如何,我们虽然逃避也勇敢,虽伤感也欣慰,我们像往常一样向生活深处走去,我们像往常一样在逐步放弃又逐步坚定。
24、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因为世间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对没有拥有的美好,我一值苦苦向往与追求,为了获得而忙忙碌碌!其实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往往要经过很多年后才会明白,而对已经要拥有的美好,我又因为把握不住尺度而存在一份忐忑与担心。
25、知道了每一段经历过的坎坷路径都有它最真诚跋涉的理由;知道了每一个走上去的前途都有它最真实选择的方向。那么,请将我置身其中,尽情领略生命真实的精彩,创造生命真实的奇迹。
描写牡丹花的诗句
1、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4、天下真花独牡丹。
5、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6、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7、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8、洛阳地脉花最宜,至尽犹为天下奇。
9、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10、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
11、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况且飘荡土壤中。
12、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13、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14、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15、国色朝酣酒,天香也染衣。
16、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17、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18、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19、天下真花独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20、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21、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韩愈《答张十一》
22、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23、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元稹《牡丹》
24、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白牡丹》
25、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
26、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范纯仁《牡丹》
2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28、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辞三首》
29、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白居易《秦中吟·买花》
30、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娇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白居易《牡丹芳》
31、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32、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当春日。——舒元舆《牡丹赋》
33、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皮日休《牡丹》
34、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牡丹花》
35、天下真花独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36、牡丹花之艳,而无甘实;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书荔枝谱后》
37、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杜安世《玉楼春》
38、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邵雍《洛阳春吟》
39、若占上春先秀发,千花百卉不成妍。——司马光《和君贶老君庙姚黄牡丹》
40、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只空枝。——王溥《咏牡丹》
41、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
42、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
43、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44、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
45、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46、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47、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48、春深富贵花如此,一笑尊前醉眼看。
49、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50、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
描写牡丹花的古诗
1、清平乐·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东风无穷恨,沉香亭北椅栏杆。
2、牡丹·王维
素光翻鹭羽,丹艳赩鸡冠。
燕拂惊还语,蜂贪困未安。
倘令红脸笑,兼解翠眉攒。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3、牡丹
五代·孙鲂
意态天生异,转看看转新。
百花休放艳,三月始为春。
蝶死难离槛,莺狂不避人。
其如豪贵地,清醒复何因。
4、牡丹
五代·唐彦谦
真宰多情巧思新,因将能事送残春。
为云为雨徒虚话,倾国倾城不在人。
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
帝娥婺女曾相送,留下鵶黄作蕊尘。
5、看天王院牡丹
五代·王贞白
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
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
6、看牡丹
五代·殷益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鬓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色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7、牡丹
五代·裴悦
数朵欲倾城,安同桃李荣。
未尝贫处见,不似地中生。
此物疑无价,当春独有名。
游蜂与蝴蝶,来往自多情。
8、牡丹·白居易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夜濯金波满,朝倾玉露残。
性应轻菡萏,根本是琅玕。夺目霞千片,凌风绮一端。稍宜经宿雨,偏觉耐春寒。
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贵妃娇欲比,待女妒羞看。巧类鸳机织,光攒麝月团。
暂移公子第,还种杏花坛。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叶藏梧际凤,枝动镜中鸾。
似笑宾初至,如愁洒欲阑。墨客忘芍药,释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寿,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鹭羽,丹艳赩鸡冠。燕拂惊还语,蜂贪困未安。倘令红脸笑,兼解翠眉攒。
少长呈连萼,骄矜寄合欢。息肩移九轨,无胫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风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称贮碧水盘。譬要连城与,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异泥蟠。
骚咏应遗恨,农经只略刊。鲁班雕不得,延寿笔将殚。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来苑囿,全胜在林峦。泥滓常浇洒,庭除又绰宽。若将桃李并,更觉效颦难。
9、再看光福寺牡丹
五代·刘兼
去年曾看牡丹花,蛱蝶迎人傍彩霞。
今日再游光福寺,春风吹我入仙家。
当筵芬馥歌唇动,倚槛妖羞醉眼斜。
来岁未朝金阙去,依前和露载归衙。
10、胡武平遗牡丹一盘
宋·梅尧臣
畴昔居洛阳,看尽名园花。
临水复荫竹,艳色照彤霞。
良好相与至,竟饮欢无涯。
而今犹老翁,鬓发但未华。
昨日到湖上,碧水涵蒲芽。
此情颇已惬,薄宦非初嗟。
况乃蒙见怜,带雨摘春葩。
虽无向时乐,蕙好仍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