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知从何时起在我的生活里已成了不可或缺的朋友。在一个个明媚骄阳或霏雨淅淅的午后总是有它陪伴,在与先贤们博古烁今、文人骚客们赏景论世中时光寂然堆积!在一个个意境美妙情节跌宕或快乐感伤中;学习着、感动着、领悟着……在我看来,这份读书的闲适没有压力、没有目的、纯粹和爱;就是幸福是享受!
《我存在于你的存在》这册绘本是朋友推荐给我的书她说很适合我看。果然如此,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的剥开护封,色彩绚丽唯美雅致的封面映入眼帘;冲击视觉的唯美插图让人一见喜欢,抚摸上去凹凸有致绘制精美的印刷;便有强烈的打开扉页。
这是一本给的绘本,我看了好多遍;一页一故事每页都有句打动人心的句子。因为表达形式不同观感体会就不同,没有跌宕起伏、诡异离奇的逻辑;也没有扑SU迷离的怪异章节;只有美得如一阵春风般扑面而来的和煦温暖、蕴含深奥、图文并茂的洒然!
看着精美的插画读着言简意赅的'哲理性话语,就如夏日里淌过涓涓溪流般清凉浸心、怡然宁静!给这个喧嚣聒噪的世界增一分童趣净心的纯真!有人说生活就是一场修行,要修心、不争才是最高深的做人修养哲学!然而面对工作、情感、生活的压力常常会让我们颦眉蹙额!我们需要灵性机智的处事能力,游刃于不同角色里激烈角逐中进可攻退可守的智慧。
就像书中所说“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来路,但我们要争取改变此后的出路”、“现实与梦想有很大差距,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是的,我们无法去选择我们的来路;我们只有用努力和智慧去改变我们的出路;实现我们的梦想。
然而--梦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需要去播种的种子;它不是绘就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去描画;也不是葱茏的陆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去开垦、它在遥远的前方美丽、神秘、希望为之奋斗的动力与。
梦想的路很遥远,也许惊涛骇浪、也许荆棘丛生、也许迂回曲折、也许阳光坦途……让我们在阅读中去开拓视野,在书里无数正反面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增长见识、去粗取精。在辛勤耕耘、快乐奔波里梦想就是那丰硕的果实。
生命需要滋养灵魂需要涤荡!读书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在阅读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心生慧眼的我们会发现漫漫人生路上即便困难和痛苦会不时造访;那也只不过如洪流碰触暗礁激起的浪花美丽而激昂!在生命的长河里有智慧、勇敢、耐力和坚持就一定有出路!当然我们“不要因为路上遭遇寒冷和困难而终止前行,这样你永远体会不到前方的美丽和温暖”。
《我存在于你的存在》里有很多养心的句子,在此无法一一列举摘抄,他们就像夜空的斗星不耀眼却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在一个个短短的小故事里蕴涵着超过故事本身的大道理和意境。唯美空灵的图绘文图内在联系相互衬托。
哲理的话语诠释了修身、治家、处事、交友的进退机智、辨思、智慧和富有变通的为人哲学。当你在百忙中看到我的书评,请你接受我的祝福;接受《我存在于你的存在》人性的美和关爱!如果你能读到《我存在于你的存在》,那么,请你把《我存在于你的存在》的关爱和哲思传递出去。为更多人的生活添一抹缤纷的遐思和独醒的睿智!
著名作家毕淑敏,是我多年来一直喜爱的作家。她以精细、平实的文风,春风化雨般的济世情怀著称于世。在其新散文集《藏在这世界的优美》中,贯穿了毕淑敏一贯的风格:温暖冷静,平和亲切,给心灵以安定,给生活以信念,向人们展现她用优美邂逅的世界。
这本《藏在这世界的优美》,以旅行为契机,讲述沿途风物美景、人文地理。毕淑敏书写了近十年来在中东、巴尔干半岛、北美、西藏等地的旅行心灵感悟,19篇心灵美文,18个异彩国度,39张异域照片。从风景、历史、人文等多重方面,将生命之旅中经历过、浮掠过、哭过、笑过的万千风景,绘织成最美的心灵地图,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慰藉。毕淑敏描述当地历史,体验纯正风情,所写内容包罗万象,融合历史、政治、风景、人生、故事为一体,使该书呈现出厚重的文化底蕴。读之,在她优雅的游记中,不经意间,就会遭遇躲闪不及的灵魂撞击,找到心灵的归宿。
毕淑敏的游记质朴真诚,诉说的是对世界的惊奇,对生命刻骨铭心的感悟,对生活始终不变的热爱。她参观过罗马斗兽场和凯旋门,见过位于沙漠中的叙利亚古都巴尔米拉皇宫的建筑遗迹,还有约旦、土耳其、墨西哥、埃及等无数神圣的废墟,当然还包括耶路撒冷的圣殿哭墙……巍峨、高大、冰冷、残破、森严是它们给毕淑敏的统一印象。"我曾想,不知道这些残墙断壁当初完好时,是怎样雄霸一方不可一世?穹窿之顶飞檐走兽可曾遮天蔽日金光灼灼?"
毕淑敏用灵性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世界的优美。诸如写美洲的牛仔,给人独特的气息。"生锈的巨大铁钉上,坠着形形色色磨损的马鞍,马鞭带着力度和虎啸余音,不甘心地蜷曲在墙上,兀自乱颤。两边翘卷的牛仔帽,一排排整齐地悬挂着,散发着牛仔热腾腾懂的汗气……"后来,老牛仔缩回到雪原中的小木屋,缩回到包围他的生死动物王国,缩回到他的回忆和期望中,一如既往地过他的日子。也许,这就是最纯粹的牛仔风度。字里行间的视觉刺激与探险游历,唤醒了我们记忆深处的出行因子。
毕淑敏哲理化的旅行文字,已成为当代文坛的独特存在。她比任何作家都更敏感于人的内在自我,即专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她印象最深的是北美的印第安公主。因为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种,他们迁徙到北美大陆,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从驰骋山川大地的原住民,到压缩一隅的保留土著,有着太多的辛酸和忧患。长久地沉浸在感伤和愤慨中,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这个印第安公主,既铭记自己民族的历史,也敞开襟怀去拥抱新的生活,才会在传承中注入新鲜的活力。读后,感到作者一个个别样的故事,流露出异域的风情。
毕淑敏的旅行文字,让久久困顿在城市中的人,领略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毕淑敏说:掐指一算,已经走过70多个国家,不由自主地用医生、作家、心理学家的眼光打量这世界。丑陋俯拾皆是,不必寻找。优美多喜潜藏,等候发现。它们凝成文字便是这本全新的散文集——"藏在这世界的优美".在她看来,旅行像一块膨胀的发面团,必有最早撒入的老面肥。对她而言,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更好地生活,而不仅仅只是对沿途风景的感受。
现实生活中的毕淑敏,其人也如其文一样,真切而豪爽。读她的这本书,宛如清冽的山泉,可以洗刷心灵的疲惫与惶然。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名医很多,作家也很多,但作家兼医师的人不多。我想,在当下浮躁、拜金的时代氛围下,读她细腻优美的文字,能激发我们对幸福的不懈追求,能抚慰我们躁动的心灵。
藏在这世界的优美读后感(二)
每个人都有一颗渴望放飞的心,踏遍山河,尽揽人间风情万丈,弹指沧海桑田变幻。当拿到著名作家毕淑敏的《藏在这世界的优美》(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先翻看了所有的插画和照片,然后再如蚕吃桑叶似的细细咀嚼那些精细平实的文字,渴望行走的心便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逐梦之旅。
该书是一本旅游散文集,收录了毕淑敏近十年内游历各国的所见所闻所想。作者通过书写在东欧、中东、北美等地的旅行和心灵感悟,从风景、历史、人文,多重方面为你呈现你所未见的世界所蕴藏的无限美好。全书19篇心灵美文、39张异域照片为你呈现了18个异彩国度,带你从眼至心地倾听地球低语,所写内容包罗万象,融合历史、政治、风景、人生、故事为一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仅收录了作者旅游时的唯美私人收藏照片,而且还邀请享誉欧洲的画家golo为全书绘制插图封面,让人在精神和视觉上都得到尽情享受,获得的不仅是历史的渲染、文化的学习,更有心灵的洗涤和梦想的追寻。
世界旅行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但是能实现的还是少数,而《藏在这世界的优美》则让读者在作者舒缓的文字间,进行一次神游与心灵感悟一番。《欧洲人珍藏最好的秘密》写的是由古罗马人兴建,从公元9 世纪开始,受拜占庭帝国保护的杜布罗夫尼克小城,先后成为威尼斯、匈牙利、意大利、法国、南斯拉夫等多国的属地或一部分,直到1991 年克罗地亚宣布独立。1200多年的辛酸历史,不仅让杜布罗夫尼克犹如一部摊开的'欧洲建筑百科全书,更让杜布罗夫尼克人对温暖和安定有着特别的期待。《送你一枚捕梦网 》记叙的是作者在加拿大北部山区看北极光时邂逅捕梦网的经历。古老的神话、美丽的传说为发源于印第安人的捕梦网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印第安人想用捕梦网保佑孩子梦境平安,健康成长,()而作者收获的则是"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内心的平和更能催眠的了。"《马萨达永不再陷落》讲述的是以色列马萨达的犹太人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让我们明白人们追求国家永不陷落的支点,"原本就掌握在文明人类自己手中"……整本书笔触唯美,风格不一。作者将生命之旅中经历过、浮掠过、哭过、笑过的万千风景,绘织成最美的心灵地图,意在启迪人生,勇于探索和追逐梦想。
旅行不是单纯的吃喝玩乐,在旅行中发现优美,发现那藏在世界的处处优美,进行心灵上的洗涤,增长生命中的见识,最终成就幸福的自己,这是每一个旅人的追求。谈及创作的初衷,毕淑敏坦言,自己不仅仅是将《藏在这世界的美好》定义成一本游记散文,而是想通过旅行更全面地认识世界,让心真正变得沉静,更加宽容。毕淑敏表示:"看不同的风景,见不同的人,在矫正世界观的同时,也让眼界更加开阔".
作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女作家,毕淑敏以春风化雨般的济世情怀被喻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藏在这世界的优美》延续了作者以往精细、平实又略带幽默的写作风格,让读者的心灵如沐春雨,在满是温情中感受到幸福和温暖。所以,与其说《藏在这世界的优美》是一本游记散文,不如说是一剂心灵"高汤",它让人在乐观惊喜的心灵之旅中更加懂得感恩,宽容,爱,更加相信美好和不懈的追求。
安乐街那儿有家北方书店,我与梓涵姐时常约在那儿附近吃饭,然后顺路去逛逛。有次我说顶喜欢张爱玲那本《流言》集的名字,记得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写过:“这里埋葬的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不知道张爱玲是否也取此意。“流言”读起来也有点像小报的名字,漫街的流言蜚语。梓涵姐听完随口说要送我一本。这大概是五、六年前的事儿了。后来她到真的送了一本《流言》集给我,还在上面写了字。漂亮的文字,精心的句子读着都让人喜欢。书的封面是那种民国闺秀常穿的旗袍蓝,上面淬着碎花的淡印,一本小书就这样集聚了民国的典雅之气,放在架子上远远的望着,很像娶回了旧时闺秀的感觉。
《流言》中“双声”一文写的极好,笔调雅致,用字精巧。开篇处讲与炎婴在咖啡馆的那一段,读来总有种“入画”的感觉,嬉笑声似就在耳边。那文字端的“嬉笑声”写活了小女人的可爱种种,有些像旧时的工笔画,艳俗中是细腻的雅致。《流言》集中写生活的文字我向来都爱读,张爱玲的笔端饱含了旧民国的韵味,韵味泛起时又带着细腻的精致,读着那些平仄有律的句子,很像在读英国十八、九世纪的古诗。忘记了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说读英语诗句总要大声的朗诵,韵律间会跳出极漂亮的音色,诗就成了最动听的话。想来这是遗传了荷马时代的旧例,被朗诵的才能称为诗,现代的'诗作,只能算是披着“诗衣”的文字。
我喜欢听女人读英文古诗,读弥尔顿、读彭斯读布莱克的都好听,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也好听。虽然大多时候是听不懂的,但那道风景总像是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插画,声音的抑扬顿挫间,好像又转回了几百年。小雪常说我听不懂又喜欢让人读,是那种最讨厌的将朗读当音乐听的人。我是享受的,她总是有些可怜,那种“怨烦”杂进了诗中,就有了狄更斯小说中悲凉的声音。
我一向讨厌读写理论的文字,张爱玲写《自己的文章》,想来她自己也是不愿的,我读过傅雷写“论张爱玲的小说”那篇文字,文字间并无不妥,只是少了对“天才”的拜服,张爱玲自是要反对的。胡兰成倒是聪明的拜服了,张爱玲也只有傻傻的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从前读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她在序言里说自己对红楼梦研究的最大优势,就是读得极熟,眼生的词句总会一下子跳出来。我总想着张爱玲的笔调大约是缘自《红楼梦》,后来读了张恨水的小说,才知道张爱玲字端那道月光的出处。张爱玲好像也很喜欢英国的毛姆,不知道她文章结构的精致是不是学了他,上年读了几本毛姆的小说,只是看不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台湾的王德威写了本书,写出了很多所谓的“张派传人”,只记得有王安忆,其它的都不记得了,王德威的归结太过地缘性,那些人与上海有关或与上海的故事有关,这些又与张爱玲有什么关系,张爱玲还写过香港。梓涵姐旧时曾送过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读过后是喜欢不上来的,书的结构太过宏大,作者笔力不及,终究是给写坏了。总觉得如果作者能将第一部分单独写出,也许会是本不错的作品。《长恨歌》的结构有些像老舍的《四世同堂》,可惜王安忆没有老舍的驾驭能力,写坏了一个好故事。不知道王德威嘴中的“祖师奶奶”看了这样的传人,会是何样的心情。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讲到“巫”,说在希腊是由男巫女巫传达神意。在古代,巫是仅次于神的有特殊职能的人。张爱玲也许有着“巫性”,做了萨福的影子。王德威一不小心,将那些人都做了“献祭”。
窗外细碎的青雪迎风敲打着窗棂,雪地上泛起一片月光的影子。我合上书,喝下杯子里最后一口茶。静悄悄的夜静悄悄的文字都成了茶里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