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完了可口的羊肉汤和爽辣的重庆火锅,咱们再来瞧一瞧王雅馨口中令人“火热”的美食吧!
北风“呼呼”地吹着,天气越来越冷,冬天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到来了。人们更喜欢吃热气腾腾的食物来补充能量,因此,冬天里令人“火热”的美食变得格外诱人。
一到冬天,我们四川家家户户都会做地道川味美食——腊肉、腊肠。腊肉是选用新鲜猪肉,用熟盐、花椒等腌制而成的。而腊肠则是用花椒、料酒、辣椒等各种调料,在切碎的新鲜猪肉里拌匀了,再装进肠衣里,口味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制,各家人自制的腊肠味道都是不同的。而且,做好的腊肠需要用针扎出一些小洞洞来,这样方便散发里面的水分。我最喜欢做这个了,拿针在上面想怎么扎就怎么扎,趁机淘气,大人还会夸我呢,哈哈!
做好的腊肠、腊肉,成串地挂在自家门前、阳台上晾晒,使它们饱饱地吸收阳光,慢慢晒出自身的美味。
臘肉金黄油亮,切得薄薄的,是半透明的';腊肠美味可口,香气扑鼻,不论是炒菜还是炖汤,就连用清水煮来吃都是极其美味的。如果把它们切成丁,加上一些胡萝卜丁、香菇丁,再有各种豆类的点缀,在大米粥里慢慢熬煮,独特的美食——“油油饭”就做成了。它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捧在手上半天都不会冷,吃起来香透了,身上的寒气瞬间消失了,浑身每个毛孔都舒展开来,真是爽啊!我每次都会吃两大碗,涨得小肚子圆滚滚的!
如果你不怕长胖,欢迎到我家来,一定让你大饱口福,感受浓浓的年味!
在故乡的美食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腊肉。
冬至前后,城里乡下的人们都会忙碌起一件共同的事情:腌制腊肉。城里的菜市场进入最热闹的时节,农村里人们都忙于宰杀肥猪,猪肉用盐巴、花椒浸泡一段时间后,拿出来风干水分,挂在一个铁罐或水泥砖头搭建的炉膛里,下面用柏树枝等柴火烧出青烟,也就三两个小时,香喷喷的腊肉就出来了。那一缕缕青烟带着腊肉的香味四处飘散,向人们传递出春节的气息,人们心里的喜悦冲破了寒冷的禁锢,温暖和幸福洋溢在每个家庭。
这是四川冬腊月里最常见的一幕。此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离不开这一道美食,家人们带着感激大快朵颐,腊肉的制作人在大家的赞赏中除了喜悦还有一番得意。
说起腊肉,我们还得从养猪开始。冬天到来的时候,父亲就会为第二年买下一对猪仔,这既是为了饮食的需要,也是为了农家肥的日常储备。冬日里小猪需要精心侍候,否则容易生病死亡,父亲母亲在小猪的食料供应和环境卫生颇费心血。春天到来,一家人都要下地劳动,挖地蒿草,肩挑背磨,种植大量的红薯、玉米、蔬菜,不论天晴下雨还是刮风下雪,大人们还要下地把这些粮食蔬菜收割回来,辛苦是不用提的了。记得有一次父亲母亲有事外出了几天,奶奶不顾七十高龄下地割猪草,在泥泞的土地和路上摔了好几跤,等到父亲母亲回来,奶奶因劳累病了好几天。有一句方言是这样描述农村养猪的辛苦的:“腊肉香香,潲桶磨光。”
猪儿膘肥的时候就快腊月了,村子里的人们像赛宝似的,把养了一年多的肥猪赶到一起宰杀,喜悦和幸福挂在每个人的脸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农人们话也多了起来,谁家的猪个大膘肥,主人的脸上更溢满了光彩;肥腻白漂的猪肉让人们垂涎欲滴,尤其是清汤寡水了一年的小孩子,早已围着灶房挪不开脚步了。
我家由于没有别的经济收入,父亲每年都会把一半以上的猪肉拿去卖钱,弄得我们都要闷闷不乐好几天。父亲把剩下来的猪肉腌制成腊肉,悬挂在灶膛火口边熏干熏黑,再分散挂在墙壁上,屋子里香气扑鼻,一年中最好的日子到来了。
对于贫穷的乡下人,猪肉算是至宝了。记得父亲曾给我们讲过一个笑话,说从前有一对年轻夫妻,杀完年猪后将猪肉腌制在一个石缸里,夜间听见石缸那边有响动,因天气寒冷,小俩口相拥在被窝里都不愿起身,只叫对方起床看看。次日起来,见贼人在石缸上面留下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你也懒,我也懒,缸里还剩了两根猪脚杆。”孩提时的我们相信了这个笑话,为小夫妻感到可惜,现在想来,这笑话一定是大人们杜撰出来的,目的是告诫我们不要懒惰,否则到口的美食都难免失去。
母亲把一些下等猪肉切碎煎成油渣,放上一些盐巴和香料,冷却后凝结在一个瓦罐里,瞅准大人没有注意,我就会扣下一块放进嘴里。每次做饭的时候,母亲切下一小块猪肉,在烧得快红的铁锅里“哧溜”几下,我们赶快张开鼻息,让那浓烈的香味进入五脏六腑。我记忆最深的是熏腊肠,那份香味带着绵软劲嚼在嘴里,觉得世上再没有那样的美食了,那份感觉一直延续到现在。吃饭的时候,父母总会把自己碗里的油渣或肉块挑进孩子们的碗里,我们盯着那油乎乎的肉食,嘴里咽着口水,手上却传给了兄弟姊妹们,油渣或肉块被击鼓传花似的传得都凉了,在大人们的催促下才会被一个孩子咽下去。
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过年无疑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刻,尽管母亲依然很注意节俭,但过年时还是要为一家人准备较多的肉食。母亲把黑黑的腊肉用开水浸泡洗净,放在大铁锅里加上萝卜、海带以及青菜,咕嘟咕嘟炖上好几个小时后,把黄橙橙的腊肉捞出来,用大菜刀切成一片片,肥的晶莹剔透,瘦的粉红结实,尤其是那绵软的肉皮黄得像一层厚厚的金箔,色香味俱全,极具诱惑力。看着我们垂涎的样子,母亲捻起一小块塞进我们的嘴里,那一刻算得上是父母给我们最大的宠爱了。团年的时候我们一顿狼吞虎咽,连残汤都没剩下多少,家里的老花狗眼巴巴地望着我们,舌头伸得老长,不停地舔舐着嘴唇,谁要是舍得给它一小块,它从此以后就对你服服帖帖亲近无比。
母亲最大方的时候是家里请人插秧之时,她把腊肉尽可能地切得又长又大又厚,以体现主人家的热情,这就是故乡俗称的“栽秧肉”。帮活的人对这“栽秧肉”记忆最为深刻,事后总会反复嚼舌,大方的主人不仅脸上有光,以后在请人帮活方面就容易多了。可以说,腊肉的宽厚程度折射着主人的诚实宽厚的人品。
腊肉里包含着最重的便是亲情,亲戚或邻里之间,哪家腊肉出来都要给亲戚送上一块。舅舅单身一人,但他在父母的教导下还是很勤奋,每年都要喂养出一条大肥猪。有一年他提了一块腊肉来看望我们,父亲高兴地劝舅舅多喝了几杯,舅舅只得在我家住了下来,一夜都惦记着他的那些腊肉,次日天没亮他就走了,回去一看,家里的腊肉被偷了个精光,舅舅和父母伤心了整整一年。我家制作的腊肉出来以后,母亲给舅舅送去了好几块,帮助舅舅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大伯转业后在湖北省工作定居,离我家远隔千里。父亲知道腊肉是大伯的至爱,腊肉出来的时候,父亲都要给他邮寄几块过去。包裹一寄出,父亲就盼着大伯的来信,生怕腊肉在邮寄中丢失了。有时候大伯回来探亲,父亲和其他亲人们各自都要为他准备好几块腊肉,大伯自己搬不动,亲人们背的背,挑的挑,一直把他们送出去很远,有几次甚至直接把他送到了湖北家里。
大伯家的女儿(我的堂姐)常年在城市生活,在城市里吃了不少美食,一开始对老家的腊肉没放在眼里。有一次她跟着大伯回来,见我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块黑乎乎的腊肉,她赶紧用手扇扇鼻息走远了,对大伯说腊肉看起来脏兮兮的,哪里有食欲啊?大伯说别看腊肉丑陋,但好吃得很,堂姐却发誓绝不沾边。谁知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家嚼着香喷喷的腊肉轮流劝堂姐,堂姐闻着香味试了一块,很快跟着大家狼吞虎咽起来。临别的时候,堂姐对别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只是反复叮嘱大伯,不要落下亲人们赠送的腊肉。
乡下人嫁女的时候也没有多少物品赠送,嫁妆里最重要的还是腊肉,为此父母要提前很久准备,长辈们送的最重要的嫁妆也是这腊肉了。我们外出谋生以后,父母每年最记挂的是给我们准备下腊肉,用最好的腊肉迎接我们。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父亲还会亲自背上几块送我们直到车上。山路崎岖陡峭,沉重的包裹把父亲的脊背压得弯弯的,我的心情也变得十分沉重,脚步都迈不开来。
记得姐姐出嫁后第一次回来,母亲用最好的腊肉接待他们,母亲不停给姐夫夹肉,姐夫吃不下了,父亲便不停给姐夫倒酒,嘴里说:“肥肉怕烧酒。”姐夫自小丧母,从那一刻起重新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暖,在酒力的促动下,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
在城市工作久了,我们常到一些乡村游玩,旅游中看见店铺里挂着的腊肉我就特别在意,特意叫主人给我们煮上一块,或者买下一块带回家里慢慢品尝。尽管这些腊肉和故乡的味道存有差别,但心里的念想还是一样的美好。
有一次在云南旅游,我们看见一家翡翠店里的一块玉石表层金黄,下面黄里透白,我一下子联想到了腊肉。女儿问我这玉叫什么名字,我回答不上来,顺口说道:“腊肉玉”。妻子笑说我又想吃腊肉了,我嘿嘿干笑了几声。后来回到老家,母亲为我们煮了一大块腊肉,女儿突然说:“看,腊肉玉。”我说:“不,这叫玉腊肉。”一屋子的哄笑。
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腊肉在城市成了司空见惯的物品,人们对他的新奇感越来越低了。我所在的城市里有一家腊肉生产企业,名字叫“万家香”,街道上随处可见他们的产品,考虑到制作腊肉的麻烦和辛苦,我劝父母不必再做腊肉了,但是父母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一到冬天,潜藏在他们血液中的“腊肉分子”又重新复活起来了,看他们一如既往认真制作腊肉的样子,我知道腊肉在他们心里不只是一个食品那么简单了。
南宋诗人王迈曾为腊肉诗歌一首:“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水饮一盂成软饱,邻翁当午息庖烟。”腊肉作为农家食品,产地较为偏远,所以文史资料鲜有记载,在物质匮乏的小农经济时代,制作腊肉的目的主要是对鲜肉的保藏。那么,在物质产品丰富、保藏技术先进的现代社会,这项技术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认为,不论从丰富餐桌还是从传统特色的角度,这项技术都不应该失传。
时下“文化”一词颇为时髦,毫无疑问,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故乡的饮食文化中,腊肉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它已经深入人们的意识,植根在人们的血液中了。食用、招待、赠送,腊肉是最好的礼品之一。我在想,从文化的角度而言,腊肉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应该有:肥猪科学养殖、腊肉制作工艺、腊肉的品尝、亲情表达等,这些方面无疑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民以食为天,腊肉应该是幸福在饮食中最具体的表象之一,它曾经是人们最梦寐以求的物品,因此最能带给人们踏实的感觉,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亲情最为浓厚!
冬季的炊烟总会勾起我无穷的幻想,那踯躅在屋顶和升入天空的缕缕青烟,是否也在留恋腊肉的香味呢?
家乡的腊肉作文(1)
在学校的日子里,每当吃火腿肠的时候,唉,嘴上吃着火腿肠,心里却在想着腊肉呢。家乡的腊肉有一种独特的味道,颜色也比其他地方的深。我们小时候就叫它“黑肉”。
还记得在小时候坐在门口的小台上每家都开着大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每家架子上挂着的腊肉。这也让每一家都有香味,不会有鸡鸭的臭味,在每年有重要节日时,奶奶就会赏我一根,全家似乎都对我抱来嫉妒的目光。每当这时候,我就会一溜烟儿的跑到院里面。坐在椅子上,满脸都是幸福,心里超满足。再后来,奶奶告诉我当时做的动作,她一边做一边笑,可把她给乐呵坏了,我只记得当时我瞪得眼睛老大,似乎还在闪烁光芒。将它捧在手心中,好半天才啃下去第一口。当然,那也只是在过节时才会有。可能心情好,奶奶也会“可怜”我吧。
我家隔壁有一个同龄的女孩儿。我们俩商议了一个惊天大行动,就是偷偷拿走我家的两根腊肉。我看到奶奶进了房间以后,我便发出暗号,呼叫队友。我俩蹑手蹑脚地走到架子旁,我找来一个椅子,我站上去将腊肉取下来。谁知一不小心手松了,腊肉掉在了地上。我一个踉跄没站稳,掉了下去,还好队友扶住了我,就在此时,奶奶出来了。后面说什么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奶奶把队友赶回了家。告诉我,从今以后除了过节,其他时候别想吃。我肠子都快要悔青了,要怪只能怪它诱惑力太大了。
只记得那是秋天,家里的大树叶子落在地上,也落满了整个回忆。
政府说我们这里就要拆了。我哭天喊地,也无济于事了。当然要住楼房了很开心。只不过住了楼房就不可以弄腊肉了。后来还是被迫搬走了,我也吃过了各个地方的腊肉。但在我舌头上最重要的位置是留给我家乡的腊肉。
有时会在梦中,想到腊肉,品尝到家乡腊肉的味道……
家乡的腊肉作文(2)
按农历风俗,还有一个多月又要到腊月间了,老百姓家家户户喜迎春节的气氛也逐渐浓厚起来。
你看,农村好多人家都忙着准备年货,当然,腊肉是其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了。顾名思义,腊肉就是专门在腊月间吃的肉,既代表对过去一年丰收的喜庆,又代表对新春的向往祝福。腊肉已被赋予了川东地区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符号和浓浓的生活韵味。过年了,其他可以少,但腊肉绝对不能少!
农家腊肉的制作,程序相当复杂。要先请屠工宰杀喂肥的年猪,再按部位分割成小块,分别抹上提前准备好的'盐巴、生姜、花椒等作料,然后装在大盆子或大木桶里存放几天,让作料充分进味,再分别在每块肉的一端穿孔,用棕树叶搓成的绳子挂起来晾干水分,最后再用柏树桠枝进行熏烤,这里很有技巧,绝对不能燃起明火,只能用底火烤出柏树桠枝的烟雾来进行熏制,如果再丢上几块柑橘皮则更好。三五天、八九天过后,那具有特殊烟熏香味的、油浸浸的腊肉就会让你食欲大振。腊肉的品种很多,不光是腊肥肉、腊廋肉,还有腊猪蹄、腊耳朵、腊排骨、腊猪嘴、腊尾巴、腊猪肝、腊香肠,每一样都可以单独做成一道菜。
川东的腊肉和川西坝子的腌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味的食品,腊肉的工艺复杂讲究得多,其香味那是腌肉远远无法相比的。
记得小时候,家里准备熏腊肉,那时小学已放了寒假,我自告奋勇要帮妈妈上山砍柏丫,于是拿起一把镰刀就跑到屋后自留山上,爬上一棵大柏树,抓住柏丫举刀就砍,结果一不小心砍在左手食指上,鲜血直流,痛得我急忙哭喊着跑回家,妈妈一看心痛忙了,赶忙把我抱在怀里去拿白酒消毒,涂上一点云南白药,用一根蓝布巾巾包扎起来。妈妈对哥哥妹妹说:“今年的腊肉要让江娃儿多吃点哈,为了砍柏丫把手指拇都砍了……”我一听可以多吃腊肉,也一下子忘记了痛不再哭了。那时侯有句谚语说:“大人想挣钱,细娃儿想过年”,其实就是有腊肉的诱惑。过年那天,我们三姊妹都跑到厨房去看妈妈煮腊肉,那个香味哦简直不摆了,我们那个嘴馋得哦直吞口水,妈妈从锅中捞起一块腊肉放在菜板上,慢慢切成薄片,我们三姊妹早就忍不住了,几次把手伸向菜板都被妈妈打了回来,然后妈妈专门切了三块腊廋肉给我们,我们抢在手中,飞跑到院坝里香香地吃起来……
现在的腊肉制作得更精良了,形成了川东特色的地方产业,小块腊肉,专门包装,还注册了商标,真正成为了特色商品,宣汉县的“樊哙”老腊肉和万源市的“万硒”腊肉早已飞出农家,飞出巴山,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了家乡腊肉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