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对入静境界的唯美句子 正文

对入静境界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5-05-15 02:28:31

第一篇: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是传统文化载体之一。虽然是世俗文化,但是,意境的表现上却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达到更高层次,表现出过去出世修炼人才能达到的意境:禅意。

古诗名篇《江雪》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江雪》就是在这个期间写下的。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虽然革新失败,身受牵连,柳宗元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信念更加坚定不移,好象众人都已离经叛道,众叛亲离,唯有自己能独守道义。有长期打坐实修经验的人,从这首诗能也看到打坐入静后的一种:有我无念,一尘不染,不为外景所动的状态。

柳宗元其实是个修道人,李白也是修道的人,他的《独坐敬亭山》 也表现出了与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禅意: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大意:有志向的人都各奔前程了,看淡名利的归隐独自享清福去了,唯有我能守贫安道啊。

这两首诗不同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一种不为外景所动的无我的修为,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在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内境不纯心有所牵挂,还没达到柳宗元的无我状态。

唐诗是古诗文化的巅峰时期,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其实,不是诗文的所谓文化艺术难以逾越,而是修道人的清净内景是一个普通人不通过修炼,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唐诗之所以难以逾越的根本原因吧。

禅,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因为。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

禅的智慧,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 禅。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它直探心源。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禅意人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最终把名和利都看淡,知道一切都不重要。最后随遇而安,落花如流水一般,服从自然法规,莫强求。戒贪心,戒妄心,心境如明,这就是禅意吧!

禅意,汉语词汇、佛教术语。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词语】:禅意

【拼音】:chn y

【解释】:指禅心,清静寂定的心境。

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明 何景明《吹笙》诗:幽心与禅意,凄切关情。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来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宗教堂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

1基本信息

佛陀拈花微笑是2500多年的秘密,当时在场者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会意,这是禅宗的开始。笔者不敢妄猜圣意,但可以从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中受到启发。莲花是佛教的代表,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独特成长特性,代表了宇宙演化的实相;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净心的佛性,清净心处理事物条理分明,人人皆有佛性,菩萨入世渡众生,出淤泥而不染;莲藕似空非空,代表了世界的本性。

2典故大意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槃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3典故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4名词注解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弟子(情如手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涅槃: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充满禅意的古诗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如同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人在随山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4分)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先介绍一下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

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 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

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感觉,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气氛,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解答这道题的关键。

(2)此题考查的是炼字。炼字题一般考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的使用,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即随山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

全诗围绕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头两句就突出了一个寻字,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山道人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只有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春草也是静静的。门闲,来访不遇,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淡,渐趋恬然。充满禅意的古诗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分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过雨,刷新了松色,也带来了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的白云一样,已都在写禅意了。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对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情趣,融化于心灵深处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融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使诗人领会出禅意,因而诗人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的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第二篇:《诗意即禅意》

无禅味不可称禅诗,同样,没有诗味,也不能算是禅诗。禅诗的诗味有一般诗的特点,但又有与一般诗不同之处。中国古诗的特点,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用赋、比、兴的手法进行创作。禅诗作为中国古诗园地上的一株奇葩,其形式当然也不外乎中国古诗的这种特点,只不过其更注重个性的抒发而已。中国诗歌的发展,自《诗经》乃至汉、魏、晋以来,逐渐趋向追求表现心灵的自由方面。其主要表现是诗歌“抒情”方式的发展与逐渐完美。这种主观抒情的特点,与禅诗追求的“思维修”、“静虑”乃至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极为相通。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一段话,用来说明禅诗的诗味十分恰当。严羽说:“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把禅学融合于诗学之中,相当于哲学汇入艺术形式之中,其理解起来是极为抽象和玄妙的,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胡韵诗中的“禅”大约就是处在妙悟里的大道,就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与美学。

胡韵的诗歌之所以开阔空灵,在于她很好地把禅悟这一非理智思辨的直觉体验引入诗中,把参禅与做诗融合在了一起。她的诗总是在人心灵最静谧的时候给人以新鲜的启迪,禅意在其诗歌里得到了最好的表现,诗歌也因为她深刻的哲学内容而有了更深邃辽远禅意。本文试从爱情和人生两个主题;禅意、禅境和禅的意象三个角度对胡韵的诗歌进行解读,从而让读者看到一个真正的由爱入禅的胡韵。

以禅学融入诗学,以悟示人,以理服人,以趣悦人,这在我国古代便已有多种试验。如王维、苏轼等诗人尽得禅语,而寒山、柳子厚等熟读佛经,妙言佛语俱在。但是胡韵不似别的诗人或以诗示禅;或以禅喻诗,她是在无意中做到了诗禅相融。

所谓诗禅相融,即诗人并未以禅典、禅语入诗,而是在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

入禅境,透露出某种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可感而不可解,或可解而不可尽解,言有尽而意无穷。更进一步说,这种无意中为之的禅境本身便是诗人自身对红尘参透领悟的结果。

幽远而深邃的意境。禅诗的上层之作,不在于禅语的运用与否,而在于它所创造的幽远而深邃的意境,这也是禅家所追求的境界——禅境。胡韵的诗自然流畅,给人的感觉仿佛不是故意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缓缓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努力,我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孤寂的夜晚,等待它到我的心中。”

正为这随意,她的诗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而其内容,也自然地形成三个如歌旋律:其一是一种内心的独白,其二是一种对爱情的信仰,其三是对生命的理解。这三个旋律汇成胡韵所独有的情致与境地,浓缩成一个爱的世界,而那淡淡的感伤,空灵澄澈而极富内涵的文字,又使其诗歌具有极富魅力的美的意味。而她的参禅哲学主要体现在后两种诗歌里。

一 关于爱情

在胡韵的爱情世界里,缘分和宿命论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使得她的爱情诗不同别的爱情诗的苦闷、哀怨笔调,读她的爱情诗,就算爱而不得,我们也只感到一种超然的洒脱,无怨无悔也无恨。她的新颖也在于在爱情上追求至高的美学境界,探索爱情的神秘色彩,表现爱情的空灵韵味,在实指与神会之间、淡泊与玄幽之间,揭示其微妙飘逸的神韵。

禅意与禅境

提到这种神韵,我们不得不提到胡韵诗歌里的禅意。禅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境界;禅又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禅的受用和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胡韵的诗歌就像是一册册爱的经书,总是在你心灵最静谧的时候给你新鲜的启迪,禅意在诗歌里得到了最好的表现,诗歌也因为有了禅意而更开阔空灵。

诗集《烟云参禅》里一篇《你我之间》:本文就从这篇文章说起:

你我之间∕怨不得缘浅∕道不得情深∕我傻傻把你当成我的∕把我当成你的∕误以为那就是我们∕却忘了我是你的∕你却不是我的∕只因你只是你∕你我之间∕本注定分别∕你注定离开∕明知我会为你撕心裂肺亦阻止不了你远去的步伐∕深知我会痛彻心扉也依然决绝相离别∕我何苦死死相逼∕何必苦苦纠缠∕放手就放手∕分开就分开∕宁可含笑送你远走∕绝不落泪将你挽留∕待到你的背影渐渐在我眼前模糊∕直至消失在人海的尽头∕才肯让泪水滑落∕绝望悲凉的呐喊狠狠的哭泣∕然后∕坚强的微笑着站起来∕走下去”。

佛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特别是情事,没理由,任怎么在佛前求,都无济于事。此诗表达了一厢情愿的悲情。“我傻傻把你当成我的,把我

当成你的,误以为那就是我们,却忘了我是你的,你却不是我的,只因你只是你”。

诗人用一个哲学家、一个女人、一个对生命一往情深的人所特有的温存,表现了一种绝对宽容、绝对真挚、绝对无怨、绝对美丽的爱情观。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时空张力,使人感到爱情的永恒与真挚、唯美的禅境和佛意,让人为爱的纯洁而感动。她恰当地继承了中国古诗的传统,其诗意象营造唯美清新,而其禅意的惟妙惟肖配合着超画面的巧妙情节,使得平实的语句更具经久不衰的诗性,正应了那一句“佛曰:不可说,不可说”的空灵。

学会自习,必须完成三项修炼:入静、入定、入神。这三项修炼中,入静是基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几次提到静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入静有层次之分,慑于纪律和公德,走进自习课堂,管住嘴巴不说话,强迫入静,是第一层次;自己劝导自己入静,是第二层次;风生水不起,是最高层次。

第二项修炼即入定,一坐到座位上,就收心,不胡思乱想,过去的、将来的、高兴的、烦心的,统统置之九霄云外。管住嘴不易,管住心更难,这需要有驱除心魔的`定力,这种定力是理想和学习动机的表现,它需要一种执著于目标的信念来强化,它需要一种向善向上的追求来支撑。青年学生要坚定理想,在坚定理想的土壤中,生长出笃定的意志。入定需要排除杂念,心无旁鹜。

修炼的第三项任务是入神,即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学习到了入神的境界,就如醉在美酒佳酿中,如痴在花前圆月下,听不见铃声,看不见他人,废寝忘食,不忍释卷,这是乐学的境界。

分数透视出的更多的是应试能力,自习透视出的才是决定未来发展的素质。掉地上一根针都能听得见的自习,里面坐的人将来一定是职业、事业的成功者!因为他们有修养,因为他们有定力,因为他们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土地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我说有什么样的自习,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君不见,我们身边许许多多有差距的学生,都是不会充分利用自习的人,虽然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

让我们学会上自习,从成功的自习走向成功的人生!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我们来看看。

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教材简析与教学构想

《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主题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收录的第5首诗歌。前4首,均为简短的律诗。

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誉的仪征,据说就是诗人张若虚的故乡。在家乡的土地上,学习前辈诗人讴歌赞美家乡美景、抒发家园之思的诗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引领着学生,在走进这首诗歌,走近作者的同时,进一步走进诗歌营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进唐诗的文化氛围之中,最终使唐诗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一直崇尚语文的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合格的语文。所以,我在这课的设计上,始终立足于激情这个情感基调,来营造教学所应有的氛围。我不想在这课的教学中强化诗歌技法,也不想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美。我要让学生明白,唐诗是一座不朽的宝山,只要用心品味,在这里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现场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很疲乏,精神状态不好。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入静活动(内容略,编者注),然后才开始上课。

《春江花月夜》音乐再起,很低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抒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朦胧的美,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内容之美

学生默读,教室依旧一片寂静。

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诵着整首诗,我的速度比学生们要慢,当我默背结束时,我看见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悄悄地翻阅手中的教学案了。

阅读,就是和高尚的灵魂在交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

学生开始轻声交流。

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到些什么?

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大大的,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没有帆,没有任何东西,只有无边的空阔这个学生说得很诗意。

你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你呢?我转向另一名学生。

除了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月,我的大脑中还出现了淡淡的雾气,这雾气在江面上轻轻飘荡着,时有时无。天地显得格外的空旷、寂寞。

你在辽阔和寂寞之上,还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

月亮很亮很高,一个人很孤独第三位同学站了起来。

谁?这个人是谁?

作者。

作者吗?在诗歌中,我们应该称他为什么人?

是抒情主人公。应该在初春季节,还比较寒冷,抒情主人公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长江边上,一会儿仰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观水。由这孤独的月和流淌的春水,他想到了家乡,于是心中充满了忧伤。

你的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很好!我为有这样灵动的学生而欣慰。

教学过程三: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

静静阅读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体味到了春江花月夜清新迷人的气息。下面,让我们轻声吟诵这首诗歌。用我们的轻轻吟诵,来进一步品味诗歌的美。我给大家配乐,同学们自己轻声吟诵诗歌。

学生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开始轻声诵读。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读错的两个字的字音标注出来:不胜(shēng)愁、砧(zhēn)。

刚才咱们描绘了大脑中出现的图象,现在,咱们品味品味大脑中体悟到的美。你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吗?

我觉得整首诗歌轻声读下来后,有一种寂静优美的感觉。一学生说。

噢,你读出了寂静优美。这种美,你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我追问道。学生思索着,没有回答。表达不出来,是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不对?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大脑中有无数的图画,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吧,或许他们能表达出来的。

我读出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缓缓东流,明月高照,微风吹动了闺房的窗帘,也吹动了闺中人的相思之情。

我的大脑成大杂烩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都混在里面,组成了一幅画。在清静明透的意境里,它们融为了一体。

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红,花瓣飘落。

教学过程四:推荐朗读,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

美,在我们的心头轻轻荡漾。两遍诵读下来,同学们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还有了人,更有了情。不过,刚才都是自由诵读。现在,咱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单独演绎一下。大家最愿意听哪位同学朗读?

可能因为后面有几十位老师听课的原因,学生你望我,我望你,没有人提名。实际上,这个班级朗诵水平整体也不高。

那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推荐了。你推荐一位,怎么样?我点了一个女生的将。

这位女同学站起来,目光在班级里巡视着,却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难怪,分科后重新组建的班级,相互间还不是很熟悉。而前一阶段学习也没有进行朗读活动。

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就你自己来,怎么样?为大家精彩演绎一下,把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展示出来。我来为你放音乐。

这位女生的朗读有点味道,但还是有些欠缺。

朗诵得很好,注意了捕捉诗歌意境。请注意,沈这个字在这里念沉。我知道此时不宜多指点朗读技巧。

三次诵读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了。我看见有同学刚才在别人朗读时不断地摇头,是觉得她读得不够好吗?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处理也就会出现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教学过程五: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欣赏了这位同学充满情感的诵读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大声朗诵全诗的欲望了?下面,咱们来个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诵读。每个同学,都挺直了腰杆儿,用自己的理解,大声诵读这首诗歌。记住,要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境界中。

学生自由诵读。

有没有自我陶醉?

有点陶醉了。在朗诵中,我的大脑中始终浮现着那轮皎洁的江月,此外是背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穷。

我陶醉于这中国水墨画般的艺术境界中。我的脑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缥缈遥远。

我突然有了一种孤独感,感觉到无论月还是人都是孤独的。

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感受都是独特的,是我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读诗歌后的产物,这就是个性化诵读。然而,每一首诗歌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自由解读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们应该共同把握的东西。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

学生齐答:春、江、花、月、夜。

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五大意象中最主要的意象月。学生通过品味诗中10多处写月的诗句,明白了这首诗在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块内容,以但见长江东流水为界,前一部分由景入思,后一部分由景入情。

教学过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诗歌的情感之美

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它总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就像画儿不能裁减下一小块来欣赏一样,诗句也是不能用来逐句翻译的,但是诗歌展现的画面却可以在心中描绘。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文字一定要优美。

学生在积极地创作,我在下面巡视,适时给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以指点。5分钟时间到,我挑选了几位描写得形象生动的同学来发言。先让他们朗读自己所描绘的诗句,然后再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皎洁,大地如披上一件洁白的纱衣。置身江畔,举首四望,只见万里长空,如牛奶洗涤过一般,深蓝中带着乳白。而江水在这月光的笼罩下,也如同流淌着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蚀,睁大了眼睛,却也无法发现霜的行踪;明明能感受到江滩上沙的细腻和温柔,却不知这沙,到底是自身洁白,还是月华的漂染

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该用多少牛奶才能把这天地洗个遍呀。不知我这样调侃是否合适。学生们善意地笑了起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天地间一片空明,只有一轮皓月高悬着。这轮月啊,没有一丝的杂质,宛如一轮纯粹的美玉;这长江和长空啊,纯净得如同盘古刚开辟出的世界,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忙碌的人类,只有永恒的天、永恒的地、永恒的长江、永恒的一轮孤月

真好,永恒与纯洁,你的两个关键词。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诗歌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不要评价,只是描绘出情景来。我纠正道。

噢。剪纸般的月亮粘贴在瓦蓝色的长空,长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碧蓝的江水。这江水蜿蜒着流向东方,在天边处和大海和蓝天融为一体。时空凝固,凝固在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这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的江畔。

一阵又一阵掌声,从教室里响起。

教学过程七:师生共读,在美读中拥满怀优美

这节课,我们通过五次诵读,用我们的心灵和张若虚的心灵进行了对接。然而,这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中无穷无尽的意韵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们大多还没有能够领悟。这是一种阅读的遗憾,但也是一种阅读的动力。因为这些我们暂且没有光顾的内容,就是我们未来继续阅读的动力。课的最后,请给我一个机会,我渴望着把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我的朗诵传递给同学们。

我点开背景音乐,当音乐的一个小高潮过去后,才开始了我的诵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个热爱诵读的老师,对朗读有一定的研究。随着我的诵读,学生们再次沉浸到那虚无缥缈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许多学生开始跟在我的后面轻轻朗诵着,几个句子后,就发展成了一种全班的跟诵。

有一种来自诗歌、来自朗诵、来自心灵的美,从教室里生成,然后溢出窗口,弥漫向四面八方。

朗诵结束后,有个半分钟的静场,直到下课的音乐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