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批:无】
上联:似有花开弦动后
下联:依稀月满桂香时
【横批:无】
上联:不许尘封春故事
下联:何妨等待夏风情
【横批:无】
上联:云深只掩一时月
下联:雁过还留万里愁
【横批:无】
上联:唯有清风能识我
下联:聊凭浊酒独怡怀
【横批:无】
上联:抬头望月相思瘦
下联:对酒当歌寂寞多
【横批:无】
上联:人生自古一台戏
下联:岁月从来几首歌
【横批:无】
上联:幸有诗书陪我老
下联:岂无山水供人闲
【横批:无】
上联:竹露荷花,有时香遂远风去
下联:青苔碧柳,到处影随斜月来
【横批:无】
上联:散发行歌,惊心岁月青松老
下联:披襟卧壑,扑面风霜苦竹疏
延伸:写风景优美句子摘抄
1、春风和煦,明媚的春光照在大地上,万物呈现一片生机,形成一幅秀丽的山水图。
2、秋也许就藏在金灿灿的稻穗上,也许藏在火通通的柿子里,也许藏在绿油油菜地间。
3、月光下渭水泛着银光,皎洁的月光撒落在渭水面上。灯光的倒影也不再引人注目,平日不怎么清的渭水,在月光下显得清澈舒缓,月亮偎在水面上,微微颤动,像正在打扮自己似的,湖面映出的月亮似乎比空中的更加可爱了。
4、这是个严冬的早晨,玻璃窗上结满了厚厚的冰花,刚泼出去的洗脸水,一眨眼工夫就冻得像石块那么坚硬。屋外,房上树上地上,都被白雪覆盖着,刺骨的北风不停地刮着,发出尖利的呼叫声,啊,这真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晨。
5、隆冬,北风凛冽,银灰色的云块在天空中奔腾驰骋,寒流滚滚,正酝酿着一场大雪。
6、站在这里一看,真怪,山简直变了样,它们的形状与在平原或半山望上来大不相同,它们变得十分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尽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随时触到山。
7、秋天,在一场紧张的收割之后,转眼间一切都褪了颜色,一望无垠的土地苍黄地裸露着。
8、转眼间,树丛变得花花绿绿,房屋变得金碧辉煌,溪流变得五彩缤纷……整个丽江古城都变了个样儿。
9、当落日沉没。银灰色的暮露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铜壶准备晚餐。
10、如果要用颜色来描绘一个你喜欢的季节你会怎样说?春,绿意盎然;夏,花团锦簇,所以是红色;冬,银装素裹;那秋呢--自然是那一片单调的金色。而我却独爱这单调的金色。可能是我生在冬天的缘故吧,冬天是银色,秋天是金色,所以秋冬是好友。自然,我也是把秋当做了我的好友。
11、我喜欢夏风的娓娓细语,夏雨的绵绵情思,夏云的袅袅漂游。更喜欢夏天绿树丛林中的蝉鸣、荷香飘逸的池塘中的蛙声、深邃夜空中翩翩起舞的萤火虫。春太奢华,秋太凄凉,冬太寂寥,只有夏是多姿多彩的。仰望,天像蔚蓝的海水倒悬,又像江南蚕丝织就的蓝缎;俯看,锦绣河山处处葱茏,花盛开,树丰满,绿树红花摇曳多姿,清山绿水之间任你在夏风中放歌,在夏雨中沐浴,在夏夜中留恋。
12、花园里,许多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还在竟相开放。它们五彩缤纷,有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青绿的在秋风里频频点头。
13、冬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美丽的似血杜鹃鲜红艳丽的茶花不怕严寒大雪的梅花还有名贵的牡丹花,这些漂亮的花引人入胜,让人们驱走了寒气。
14、一条叫“龙”的峡谷就这样在我们脚下依次展开,走在峡谷里,仿佛在小心寻找出一个充满神话和神秘感大自然谜语的谜底。
15、马路边,白雪给人行道盖上白被子,被子上又留下人们一串串的脚印。白雪给树们披上白披风,使它们变得更加威武了。
16、傍晚时分,西方露出了美丽的晚霞,又红的,有蓝的,有黄的,还有紫的,把太湖装点得分外美丽。行驶的船只靠近了码头,太湖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17、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纵横交错的弯弯曲曲河道,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苇边钻出来放时透青了。
18、透过我家的一扇窗户向外看,一排排像军人的树已经苦苦地熬过严冬,再次长出树叶,那碧绿的树叶就像一件完美的军服,给这些熬过漫长严冬的军人们送上温暖。小鸟们被鸟巢里的闷气受够了,它们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一丝丝春风带给它们无比凉爽,小鸟唱起动听的`歌,歌唱它们的无比自豪。每一个角落都在变,变成比严冬,比秋天,比仲夏不一样的家园。
19、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城外的河畔。站在河边,成片的荷叶随着微风轻轻地摇曳。有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的荷苞待放,有的早已开得婀娜生姿。还有的已经凋谢,可爱的莲蓬便冒了出来。
20、冬天,是那么的静。寒冷使爱跳爱叫的小河失去了潺潺流水声,使奔腾的江河静寂下来,使无边无际的大海平静下去,让它们休息一下。
21、仰首望上去,湛蓝的天空下,阳光灿烂地做着背景,勾勒出高山那悬崖峭壁奇石怪垒的身架,更是把人们所有的崇敬和赞叹都写在了高处。
22、春天来了!你看,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丁冬、丁冬”,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
23、美丽的花园里,各种各样的菊花,千姿百态,芬芳迷人,争奇斗艳,有红的,白的,黄的,粉的,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美丽极了!
24、一大早,街头上就有了“唧唧喳喳”的孩子们了。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的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起来塑雪人。雪人虽然不过是上下大的一堆,然而很洁白,很明艳。孩子们用煤球给他做眼睛,又拿纸剪成嘴的形状,涂上深红的颜色,贴在雪人脸上,就这样,雪人做成了。孩子们对它拍手点头嬉笑,为他喝采。他们似乎忘记了寒冷,他们心里充满了希望。
25、树上的枫叶变成了耀眼的红色。一阵微风吹过,枫叶随着风姐姐一起玩耍,不知飞往了何处。也有的叶片像一只红蝴蝶一般飞到了土地里,躲进了树妈妈的怀抱。天上的太阳似乎也累了,光芒再也没有夏天时那么刺眼,反而还有点儿柔和。
上联:花芯有露常招蝶
下联:玉宇无枝不挂云
上联:一路虫声随步歇
下联:半轮霜月对湖妆
上联:波上啼鸿声断梦
下联:池边落木叶沾衣
上联:水畔云低天落鹭
下联:山间雾重夜归人
上联:坐观流水无荣辱
下联:面仰云天寡是非
上联:处士门前植五柳
下联:商山石上采三芝
上联:蝉鸣声断续
下联:竹动影参差
上联:芸案风浮一铎唤醒千古梦
下联:寒窗月映五经凿破半生心
上联:靖节径荒归去有辞非妄语
下联:文清居近读书无录不
上联:新日垂帷几行芳树摇春色
下联:故园高枕万朵晴云绕座飞
上联:云雾初开凄凄风寒柏树绿
下联:山河晚眺融融日丽柳条青
上联:住杖林间香风飘舞花间度
下联:班荆竹下好鸟和鸣枝上啼
上联:柳绿桃红聚花饲雀成佳趣
下联:柴门陋巷把酒谈心需至人
上联:三五约车苍苔芳径林中静
下联:十千沽酒绿柳碧桃野外春
上联:当檐竹色溪边绿
下联:隔岸荷花镜里香
上联:散发行歌惊心岁月青松老
下联:披襟卧壑扑面风霜苦竹疏
上联:竹露荷花有时香遂远风去
下联:青苔碧柳到处影随斜月来
上联:棋局酒尊花间不赏无三日
下联:澹烟细雨竹下论交有几人
上联:花解留人惜无长水穿萝径
下联:竹能栖凤喜有春风度草堂
上联:墙头柳絮风前舞
下联:窗外竹枝雪后低
上联:醉里登楼恍惚楹前花覆地
下联:醒来寻路依稀竹外鸟迎人
上联:养病咫园帘前松竹生虚白
下联:卜居精舍几上诗书横古今
上联:涑水映园敢道名成薄豸绣
下联:条山当户不将心赏负云霞
上联:山鸟堪呼追随不拘道人偶
下联:渔樵可侣谈笑何妨隐者来
延伸:描写景物优美句子
1、夜张开了它庞大的黑色翅膀,无数的星星在黑夜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明亮且俏皮。
2、阳光轻松的洒在地面上,有些闷热的风若有似无的缓缓吹着,仿佛空气中也跳动着些许的不安。
3、开时间的牵绊,邀阳光作伴,约清风同行,收拾起行囊,我们去亲近草原吧,去亲近辽阔无边的草原。
4、远处环绕的群山,被霏霏细雨覆盖着,雾蒙蒙地。分辨不出五月里秀丽群山郁郁葱葱,只有朦胧的美。
5、我是没有去过草原的。但,草原却是我所喜欢的,一如我喜欢的沙漠和大山。这种喜欢源于内心和生命的深处。
6、碧蓝如洗的晴空下,是一片连绵不断的青山绿树,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在丛林间争相盛开,绽放着如云霞般绚烂的色彩。
7、南方的八月间,骄阳似火。中午时分,太阳把树叶都晒得卷缩起来。知了扯着长声聒个不停,给闷热的天气更添上一层烦燥。
8、曲曲弯弯的石径一直通往树林茂密的山沟里,粉的桃花,红的杏花,白的梨花满山遍野,早已解了冻的小河流淌着,峥峥作响。
9、夜色昏暗,月亮在天上,却不知躲在哪里,因为这位狄亚娜小姐有时溜到地球的那一边去逛,害得这里群山黑魆魆,大野阴沉沉。
10、在喜鹊的鸣叫声中,河岸边的杨柳绽开一溜鹅黄,田野里的油菜花开放得一片灿烂,而竹林幽幽,菜花黄黄,天地便陡然亮丽了起来。
11、太阳刚露脸时,我沿着小河往村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雾气,那么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味,不住地扑在我的脸上,钻进我的鼻子。
12、冬天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没有夏天那么炎热;没有秋天那么凉爽,但它有着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美丽。但是我任然爱着这美丽的冬天。
13、篱笆墙上爬满了葡萄藤。幼小的、嫩嫩叶芽从枝丫上蹦了出来,处于摄影的爱好,逆光观看幼小的叶芽,鹅黄色,茸茸的,很有生气,那叫生命。
14、雾,朦胧了山的身体。山,坚定了雾的信念。环绕。依恋。缠绵。丝丝缕缕中。点点滴滴间。不会轻易地离开。不在轻浮的抛弃。在那一刻已是永远。
15、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他呆了。他也呆了。
16、路旁边浪似地滚着高高低低的黄土。太阳给埋在黄土里,发着肉红色。可是太阳还烧得怪起劲的,把他们的皮肉烧得变成紫黑色,似乎还闻得到一股焦味儿。
17、黄鹂方才唱罢,在村庄的上空,在树林子里,在人家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18、让我们在辽阔无边草原去感受草原清新,在天苍苍之下去印证我们渺小,在野茫茫之中去流浪,流浪成一片白白的云、或是一只只欢快的羊,或是一株株柔韧的小草。
19、炎炎的太阳,高悬在世界当空。红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地面着火了,反射出油一般在沸煎火焰来。蒸腾,窒塞,酷烈,奇闷,简直要使人们底细胞与纤维,由颤抖而炸裂了。
20、在一个宁静的.晚上,人们正在床上做梦时,突然发出声巨响,跟着便听到檐前滴水声音,滴滴答答的节奏就像一首催眠曲,响个不停,越响越快,我好像被催眠一样,跟着便睡着了。
21、夜,太静了,而且月光又像朦胧的银纱织出的雾一样,在树叶上,廊柱上,藤椅的扶手上,人的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而圣洁的光。海似乎也睡着了,我听到轻柔的浪花拍在沙滩上的微语。
22、放眼窗外,细如牛毛,小如针尖的雨丝随风摆动,扭动着丝线般的腰,婆娑着舞姿,从深邃的天穹里一路盘旋,最后与大地吻合,倾注着她的温柔,把泥土浸泡松软,散发着泥土淡淡的香。
23、沟底,自有一番别样景色,令人精神一振,眼睛一亮。两侧山峰夹峙,陡壁峭立,树木苍翠,郁郁葱葱,一条小溪静静地流淌。静默的山,流动的水,一动一静,构成一幅美妙和谐的沟底风景画。
24、秋天,充满希望,但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秋天,没有夏天那样热烈,但比夏天更富有情趣;秋天,没有冬天那样安静,但比冬天更惬意。秋天,秋姑娘秀出了她那独特的风格,让人陶醉……
25、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
“衔远山,吞长江”。
这个对偶句由两个动宾语组成。动词“衔”、“吞”相对;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极工。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从修辞看,既是对偶,又是拟人。试想:湖中之山那么远大,却像把一片饼干衔在嘴里一样;万里长江却可以把它一口吞下,形象多么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描绘“横无际涯”的洞庭,堪称绝唱。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这两个对偶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第一句“北”和“南”是表示方位的名词相对。“通”,通向;“极”,到达,动词相对。“巫峡”、“潇湘”,名词相对。第二句“日星”、“山岳”是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两者均为主语。谓语“隐曜”、“潜形”是两个动宾短语。两个句子不论从词组看,还是从每个字看,都是相对甚工的。
从意义上,第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环境,交通四通八达,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为下文写雨、晴两段作铺垫。第二句极写雨中迷蒙的日、星、山、岳,渲染萧索悲凉的气氛。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这个对偶句也是两个主谓短语。“沙鸥”、“锦鳞”,名词相对。锦鳞,代鱼,以局部代全体,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格。“翔集”、“游泳”,动词相对。这句写洞庭湖景物的优美,可与毛译东《沁园春》名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并读。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这两个对偶句极写洞庭月夜的壮观、优美,用以衬托登岳阳楼“心旷神怡”、“其喜洋洋”的心情。两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长烟”、“皓月”是偏正式的合成语,用作主语。谓语“一空”、“千里”,论对仗,从字面看是很工整的。担从词义分析,则“一空”──完全消失,是偏正短语,而“千里”则为数量短语,这种对仗属宽对。
第二句,论对仗是极为工稳的。“浮光”、“静影”作主语,两词均为偏正式合成词。“跃金”、“沉璧”均为动宾短语作为谓语。用“跃金”来描摹有风时湖面上浮动的.月光,用“沉壁”来描绘无风时倒映在湖中的月影,不仅词藻华丽,比喻形象,且意境也极为优美。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这个对偶句,上下句均为两个动宾式组成的并列短语,对仗甚工。写“迁客骚人”面对“满目萧然”的阴雨,“连月不开”的洞庭景色所产生的“感极而悲”的心情,极深沉,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上述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对偶句,不仅对仗工整,含意深刻,且句法多变多样,多姿多彩。这一特色和全文其他因素共同组成这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
原文/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