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赞美盛唐的唯美句子 正文

赞美盛唐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5-05-15 05:05:20

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2、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3、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

4、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示。

5、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6、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7、“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8、傲岸独立的个性。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日,始终保持傲岸不羁的个性。应诏入京之时,他一路狂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放还”之后,他愤然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他不失耿介光明之志。“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面对炙手可势的权贵,他始终保持着人格的尊严。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10、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屐,看海日,闻天鸡,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江南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生活富庶,是风流蕴藉的温柔之乡,更成为无数理想主义文人对美和诗意的追求与依恋。于是,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唯美的江南不断被得以呈现与赞美。

江南,顾名思义,应该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称。其实不然,各朝各代对江南地域的划分以及不同地域的人对江南的理解差距甚大,甚至有广义、狭义以及中义之别,还有地理概念中的江南、历史沿革上的江南、人文意义上的江南等提法。不过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理解江南,文化江南的核心地带至少包括浙江、江苏南部和虽然地处长江以北但文化上却属于江南的扬州。江南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生活富庶,是风流蕴藉的温柔之乡,更成为无数理想主义文人对美和诗意的追求与依恋。于是,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唯美的江南不断得以呈现与赞美。

一、“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展现江南独特的风景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江南的风景独特而迷人,烟花细雨,粉墙黛瓦,垂柳画舫,幽深雨巷,一个微观的小院落里可以有一片艺术乾坤,一座更微观的盆景上甚至也可以营造出一番山水野趣。试看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的大自然风光。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则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让人确实感受到了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二、“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展现江南醉人的生活美

相对于北方中原地区,江南自有别样的生活情趣:春季里绿堤闻春晓,夏日里荷乡深处弄莲子,秋来饮酒赏月,冬来踏雪寻梅。张志和的《渔歌子》写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的是江南春汛时捕鱼的悠闲场面;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营造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更为重要的是,江南的安定富庶,形成了令人艳羡的小康生活和安乐升平的社会生活环境。这在柳永的《望海潮》中表现最突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词的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街市繁华,士民殷富;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展现江南迷人的人物美

江南的山,江南的水,江南的文化,孕育了迷人的江南美女。江南女子的美不仅在于外貌,眉清目秀,娇小玲珑,更美在温柔含蓄,婉约多情,细心体贴,江南女子是水做的,天生就是诗,就是画,是曲,更是酒。李白的《越女词》五首其三:“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描写了“笑入”、“佯羞”的江南采莲少女的娇憨,着重刻画了她的自然纯真的天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如杜牧的《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所写扬州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娉娉袅袅”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豆蔻梢头”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人似花美;三、四两句,更是以星拱月,扬州佳丽极多,惟她独俏。

抽绎众多的诗词作品,“江南”这一意象始终割舍不断。何以江南最能够吸引文人墨客的浓厚兴趣,促发他们一唱三叹的吟咏之思呢?

首先,江南的美丽、富庶和安定,是文人墨客向往江南的直接原因。“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江南的美丽自不待说,青山绿水、舞榭歌台成为古典文人的优游之地,使他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江南水系发达,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苏轼有《鱼蛮子》词说江南:“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相传柳永的《望海潮》词流传到北方的契丹,以至辽国皇帝耶律宏基读到后,羡慕江南的富庶及景色优美,遂兴起投鞭长江之意。更为重要的是,历史上几个重大的社会动荡时期,江南都很幸运地躲避了战争的破坏,并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永嘉之乱时,长江以南就广泛流传着各种谚语,如“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和“永嘉中,天下灾,但江南,尚康乐”等。到盛唐安史之乱时,中原原本繁华的景象,一朝成为焦土与断垣。在中原人还在困苦无以自暇之时,江南却是一片“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繁荣昌盛、欢乐不知永昼的场景。在那些中原人的眼中,江南无疑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人间桃花源,好比是一座远离人间的享乐天堂,自然更引起人们对江南的向往思慕之情。

其次,江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情致,是文人墨客吟咏眷恋江南的根本原因。在中华传统文人的心里,“江南”已不再是仅仅代表江浙一带的地域名称,而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艺术趣味、人格精神和生命理想。这里成了文人墨客的精神栖息之地,无论是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是贺铸的“凌波不过横塘路”,或是张志和的“斜风细雨不须归”,其精神总以江南山水为旨归。“江南山水的美,在于她独特的艺术形式。……江南山水完全是人文化和生活化的,一个最知名的去处就是‘山阴道上’,那是一种‘山无静树,川无停留’的生机美。”中国古典文人经常在入世与出世的儒道世界中辗转徘徊,其实,无论出世、入世,中国文人都可以寻得生命的解脱,就是将人生艺术化、审美化,将日常生活诗化。江南正是人生艺术化、审美化、日常生活诗化的自然载体,江南的人文地理、风物气候都洋溢着自由的诗情,是涵养中华文人身心平衡的天然方剂。“江南的山水佳秀,正与文人们归返自然之‘道’的精神心境和谐一致,他们尽可以在其中游心骋怀、绸缪往复,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交付给一山一水、一树一池。‘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处身江南、梦忆江南即是入世的隐逸,在世的出世,彼岸解脱的此岸经营,使人体验到复归自然界原始同一的欢悦。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江南,已不只是经由大自然雕琢的自然山水,更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它已成为一种美学,穿越时空,纵贯古今,成为中国文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一重一重的青山,藤花掩映了临着黄河的古镇,大河家。

一路草木多,车开过去,树枝子簌簌披拂过车窗,手掌一般,敦厚得叫人心生喜欢。大河家的房子都高,树木一样生长着的样子。墙壁上镶嵌着青色的砖雕,雕了牡丹雕芍药,枝枝蔓蔓筋骨柔软,花苞鼓鼓的,怕要倏然间弹开呢。院子里的花儿都开了,一朵半朵从浓密的叶子里窜出来,红得要破哩,喊一声要答应哩。多么好,多么好。一生看花相思老,人在草木间,才是顶禅意的光阴呢。

穿过一个村庄去看黄河。日光正暖,晒着庄户人家门前的牛粪。风吹来,黄尘弥散,空气里是黄河水的味道,枝头花椒麻酥酥的味道,青皮核桃的味道。喜欢极了这样恬静的时光,华丽又清淡。巷道不宽,一边是高阔的古城墙,老绿的苔藓贴在墙皮上,云头纹一样。古城墙头顶上,冒出来人家的屋檐,开着一扇窗子,真个儿叫人惊讶,恨不能爬上去看个仔细。不过,古城墙也太高了,一缕炊烟云梯一样悠闲地搭到天空中云朵里去了。8月,大河家的玉米正是肥美的季节,一穗一穗,从阔大的叶子里钻出来,缨子像一撮发丝,散发着粮食的清香。

一处高高的山崖上,看到了黄河。左边的黄河右边的崖,对岸是青海呢。水是深蓝的,略略有点绿,从遥远的山涧奔流而来,似乎~点儿也不野气。山太高了,听不见黄河水的轰鸣,只觉得柔,一种扯筋扯骨的柔韧。恍然叫人以为,是一条水做的带子,盘绕在山谷,细长而妖娆,那样的清冽深邃。偶然有宽阔处,便是水绸子绾了个结。远古的时候,人们顺河而来,在两岸繁衍生息。暗暗连缀光阴的,是这浩浩荡荡的黄河水。

夜宿大河家,梦里似乎听得见水声,咣,咣,水梢撞击石头的骨骼,两种深沉的声音缠绕回荡。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不甚真切。清晨,去看大河家岸边的临津古渡。古渡口的日光饱含着水分,格外醇浓。水花溅起,被朝阳一打,滴滴金子似的,空气里似乎都有仓啷啷清脆的响声。人一走,就把阳光撞得打着旋涡几。

水生河草树木,水生万物消长的慈悲。

大河家桥头,有早起的人提了几条小鱼,盛在盆子里,慢慢地游啊游。桥面宽阔,这边是甘肃的大河家,桥那边就是青海的扇子山。初阳打在红砂岩山上,一层一层的光亮,像一朵怒放的硕大的鸡冠花。急急慌慌的,跑到桥那端去了一趟青海。青海的饭馆刚刚擦亮玻璃窗,招牌上斗大的字:大盘鸡,东乡洋芋片,看得人淌口水。我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一会儿在甘肃,一会儿在青海,真是激动得不行,乐傻了。桥上走过的藏民和回民,都披了一层金光,质朴而古风,似乎是从汉唐走来。世间种种好,真叫人感激。

立在桥上,就可看见临津古渡口。拦河一条粗铁索,还在水里晃荡。湍急的水乍然撞击在铁索上,飞溅起碎碎的水花,白亮亮的,连缀起一道白光,玉箍一般,箍在狂野的黄河之上。铁索若隐若现,一痕深青色在水光里翻滚,水光吞噬铁索,复又吐出。这时候,就觉得黄河水有骨头,泼皮硬朗的水骨头,一波一波与时光撞击,与铁索撞击,与石头撞击,喀啦啦响着,一轮一轮周而复始地轮回,从古至今,无穷无尽。

当年临夏人走青海,就是从这个渡口通过。那时候,渡口有木船,有水手,羊皮筏子可能也有。人们从哗啦啦的黄河水上漂过,吼上一嗓子河州“花儿”,多么惊险酣畅啊。这一切,古朴而幽凉,对于我这个腾格里沙漠边缘长大的人,简直惊诧新鲜至极。倘若有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踩了一叶扁舟诗意地跨河而过,肯定被黄河水一脚踹到下游去了。黄河可是咆哮得很哩。临水而立,你就知道黄河的气势狂烈,有一种大音希声的磅礴扑面而过,是那种倏然间把人击倒的震撼之美。这世上,唯有黄河不曾闲啊,从古忙到今,一刻不停。

大河家自古以来就是甘肃和青海之间的重要渡口。很古的时候,有个部落叫渠搜,大概的位置在青海湖附近。周穆王巡游天下时,听说渠搜有好马,一路风尘仆仆去了一趟渠搜。周穆王的行程,是溯黄河北上,渡黄河,经落都,抵达渠搜。那么这个渡口,极有可能就是临津古渡。只是时间太久远,模糊了一个渡口的名字。隋炀帝西巡,也是从临津渡口渡过黄河抵达青海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是在临津渡口过黄河,往返都路过河州。

历史上,临夏和青海东部地区,曾并称河湟地区。唐朝时,在河湟谷地设置茶马互市,临津渡口是唐蕃古道上最重要的渡口。盛唐时,有七十万匹战马驿马,其中大概有半数就是通过河湟地区茶马互市成交的。马和茶叶,在临津渡口繁忙来往,可能就是《清明上河图》的那种繁华吧。青海吐谷浑人养的宝马,过大河家渡口,河水般哗哗流人中原。而大批战马涌人中原大地,为唐朝的强盛提供了军事保障。大河家渡口,离着盛唐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当时河西走廊的商贸主要依赖骆驼客,西域路途漫漫,黄沙苍凉,只有骆驼是最好的选择,丝绸、瓷器、香料,往来不绝。而在唐蕃古道上,山高水险,商贸往来是靠马帮。骡马驮着茶叶、布匹,从中原赶来,在河湟谷地茶马互市中交易。你的茶叶布匹留下,我的骏马带走。临津渡口大概忙得花儿纷纷,草叶颤枝。唐时绢马贸易比价是:马一匹易绢四十匹。至于茶马比价,一匹好青海骢,大概需要一百斤茶叶。茶叶在吐蕃地区是万万不可缺少的。茶叶不仅仅解渴祛乏,消除奶酪肉食的油腻,还与当时盛行佛教有关。茶者禅也,禅茶禅茶,借茶参禅。

到了宋太宗时,一匹绢市价一贯,一匹马市价三十贯,三十匹绢换一匹马。后来,西夏截断了河西走廊的商贸,几乎一匹马也不卖给宋朝。这种背景下,河湟谷地马价大涨,二百五十斤茶才能换一匹中等的马。南宋的战马更加捉襟见肘,马价一涨再涨,要千斤茶才能换一匹马。

河湟地区这条茶马古道,是从中原长安出发,途经临夏市,过吹麻滩、刘集,一直走到大河家休整一下,从临津渡口渡过黄河,抵达青海的山水村落之间。再远,就走西藏了。

另外一条,是从长安出发,过天水,经临洮,到达临夏康乐,再到广河,渡过广通河,然后过和政,过临夏县,抵达临夏市。然后转至炳灵寺渡黄河,经过永靖县,抵达青海民和。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也是这条路,从长安出发,经过秦州、河州,自炳灵寺渡黄河入鄯州境内。

除了茶马贸易这样的大宗买卖,民间琐碎的交易也是频繁的。羊皮换盐,牛毛换银镯,马蹄换岁月。大河家渡口在哗哗的水声里拨亮一盏一盏的灯笼。自古河州出商人,是有这层历史缘由的。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常年奔波在河湟地区唐蕃古道上的西域商人,慢慢沿途居住,人家沿着茶马古道延伸。聚居的人家多了,形成一个个的村落,恪守着远山近水。遇一人而白首,择一地而终老,不用回到遥遥的西域去了。

我总觉得,临夏“花儿”最早也是古河州商道上的商人们唱开的。苍穹下广袤的大地,万物生长,黄河水涌动着生命的血脉。脚下路途漫漫,内心的.柔软和自然的大美撞击,便从心底里开出一朵绚烂的“花儿”,张口喊出来。河州牡丹是季节喊开的,而“花儿”则是心喊开的。临夏“花儿”有文字记载是三百多年,其实应该更早。我坚信“花儿”是河州古道的另一种符号,悠远而亲切。

临夏作家王维胜给我们念了一首“花儿”:“大河家里街道牛拉车,车拉了搭桥的板了。你把阿哥的心拉热,拉热者你不管了。”我们不依,请他又念了一首:“脚户阿哥的好心肠,白布手巾里包冰糖。冰糖放在枕头上,吃里嘛不吃你思想。你不吃是我吃上,相思病害给者我身上。”

爱情只是“花儿”里所包含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附着了人生所经历的辛苦,还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临夏市“河州花儿文化艺术苑”里,河州金嗓子何清祥,一曲《上去高山望平川》,唱得人心里啪啦抖颤,恨不能拿出世上最好的语言赞美。

在康乐县良恒商场,有个店员奇怪地问我,你不是临夏人吧?怎么说一口临夏话?真的呢,我的河西方言的确和河州方言有相似的味道。其实,在远古的岁月里,河州有我们河西的亲戚呢。据《武威地方志》记载,十六国时期,有一支河西人曾经跋山涉水,迁徙在临夏西南的山水之间,耕地放牧,繁衍生息。

十六国时期,大概在公元402年左右,河西鲜卑人秃发傉檀,在凉州建立了凉国,历史称为南凉。那时候的凉州城叫作姑臧。有一年,他和北凉王沮渠蒙逊厮杀一场,大败而归。北凉进攻的势头实在太猛,势必要拿下他的城池。南凉王打不过呀,只好放弃姑臧,带着城内几千户居民,还有西域来的栗特人商队、波斯人商队,本地的工匠、手艺人,一路迁徙到了青海的乐都,定居下来。

北凉王得到了姑臧城,又好几次发兵围攻青海乐都,城外驻扎满了他的千顶牛毛帐篷。南凉不能安心耕田放牧,日子过得饥弊得很。过了些年,终于耗退了北凉王,秃发傉檀恢复了一点元气,率七千骑兵去攻打吐谷浑乙弗部落,留下太子守城。他的人马前脚刚走,南凉的邻居,西秦的乞伏炽磐乘机袭取乐都,守城兵太少,乐都城失守,南凉亡。乞伏炽磐得到乐都.城,只留下财富,把城内的万余百姓都迁徙到袍罕去了,袍罕就是今天的临夏。这部分河西子民,种子一样播撒在大地上,生根发芽,从此就生活在临夏西南地区,再也没有回到河西来。

光阴的藤草漫过了历史的石墙,虫儿飞,鸟儿鸣。也许,我们河西的先祖们把他们的口音留在漫长的时空里,即便是千重光阴之后,我们的方言还有相似的味道和气息。河州,有我们河西的亲戚,见与不见,牵挂都在那里。

古渡口,古河州,度过时光我来看你。也许我正在找你,某个清晨,我们却在时空里乍然相遇,一句乡音,心生喜悦。古河州,古河州,我来,你用盛大的阳光迎接我。我回,留一首河西古老的歌谣给你:“远方的青山,你在哪里?尽下的是甘露细雨。心中的百灵鸟儿,你在哪里?美妙的声音摇过枝头。今天我和有缘的人儿们走在了一起,高兴,高兴,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