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前后矛盾的唯美句子 正文

前后矛盾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5-05-09 02:46:24

给学生一个相同的命题,随机收集1000份作品,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用环境来开头的文章不足10份。而且就仅有的几份作品来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

一是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常常从不同的角度,与全文众多的内容紧密联系,在发挥一种主要作用的同时,又兼顾发挥其他附属作用,学生很难兼顾全局。就好像大厨精心炒制的宫保鸡丁时,一定要加入青椒丁,主要目的是发挥青椒的调味功能,还要兼顾其调色、生香等辅助功能。

二是学生刻画环境,常常抛开其功能,为了写环境而写环境,使环境描写成为一种无用的“摆设”,甚至因为这种摆设的添加,导致文章前后矛盾。

这一讲我们重点学习:环境开头有哪些常见形式以及它在写作中发挥的不同作用。

一.以“自然引出回忆,总领全文”为核心功能,辅助发挥借物喻人、侧面衬托、渲染气氛、铺垫、确定全文写作基调功能。

(一)发挥核心功能——自然引出回忆,总领全文。

任何一件事都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当我们再次遭遇这种环境时,就会因为环境类似自然唤起回忆——想起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下发生的那些事、那些人。人的这种心理习惯,决定了这种开头的整体写法:

1.整个段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写环境,一部分过渡启下,引出回忆,两部分内容不能缺少。

2.写环境部分在前,过渡启下部分在后,前为因,后为果,顺序不能颠倒。

3.前面的环境发挥多种功能,后面的过渡句只发挥一种功能,要前详后略。

4.刻画环境要采用进行时态,刻画的是眼前正在发生的实景;

5.开篇刻画的环境要和下文记叙的事件发生的环境高度一致;

6.写启下的句子,要注意最终落点——题目是写人的,则最终落在人上;题目是记事的,则最终落在事上。

(二)兼顾环境描写的辅助功能

1.发挥借物喻人功能。借助对事物状态和行为的刻画,表面写物,实际写人。

(1)物与人要具有形象上的相似性。喻老人之物常常是夕阳、晚霞、老树、黄昏、深秋等具有——“老”这一突出特点的事物;喻孩子之物常常是阳春、朝阳、朝霞、蓓蕾等初生且欣欣向荣之物。

(2)刻画物的状态、行为,要与人的性格、精神品质相对应。要表现人物默默无闻,则刻画事物无声无息,要表现人物无私奉献,则刻画事物的奉献行为,二者要一一对应,高度一致。

(3)开头只写事物的状态、行为,不写具体人物的行为——切忌“刨底”,说“白”了就索然无味。

2.发挥侧面衬托功能。以环境为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其目的是突出人物形象——使善良的人显得更善良,使自私的人显得更自私等。正衬有两种形式——以美好的环境衬托美好的人物形象;以丑陋的环境衬托丑陋的人物形象。反衬有两种形式——以美好的环境衬托丑陋的形象,以丑陋的环境突出美好的形象。我们比较容易掌握的是以美好的环境衬托美好的人物形象,或者以丑陋的环境衬托人物的美好形象。具体写作要求如下:

(1)刻画美好的环境:A.选取的事物要具有美好的形象。例如春风、丽日、鲜花、白雪、春雨,不能选取蚊蝇、驱虫、寒风、冰雹、衰草。B.描绘事物的状态和行为必须是美的状态和行为,要站在审美的角度去勾画。C.选词、设喻要最大限度地使用褒义词、褒义句。

(2)刻画丑陋、恶劣的环境:与上面的美好环境正好相反。

3.发挥环境渲染气氛功能。不同的气氛可以直接表现作者以及主要人物的心理、情绪和情感。发挥环境的渲染气氛功能,要注意一下原则:

(1)渲染的气氛与作者或主要人物在特定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呈现的心境,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心境是紧张的,就渲染紧张的气氛,心境是压抑的,就渲染压抑的气氛,写作之前必须准确把握人物的心境和或心理情绪。

(2)选取的事物以及事物的状态和行为,必须渲染同一种气氛,不能各自为政。要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选取的所有事物都必须能渲染悲凉的气氛,选取这些事物的状态或行为也必须都能渲染这种悲凉的状态。

4.发挥环境的铺垫功能。所写的环境一定要和下文记述的故事情节紧密联系,具体说有以下两种情况:

(1)没有这个特定的环境,当年发生的事,就不可能发生。环境是事件发生的动因。

(2)没有这个特定的环境,当年发生的事,有些情节,甚至结果都会改变,环境影响着并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要么是第一种情况,要么是第二种情况。

5.发挥环境描写确定全文写作基调的功能。“基调”这个词,表意很抽象,如果把它转化到音乐上来理解,就要通俗易懂得多:一从音高来看,是高音、中音还是低音;二从节奏来看,是欢快还是沉缓;三从情感上来看,是喜悦还是悲伤;四是从表现形式上看,是细腻还是粗犷。写作上也具备这些特点,这就是全文的基调。发挥环境确定全文基调的作用主要要坚持以下几点:

(1)用笔的细腻程度保持高度一致——要粗放,始终粗放,要细腻始终细腻。

(2)语言风格始终保持一致——要浓墨重彩,始终浓墨重彩,要朴实清丽始终朴实清丽。

(3)表现情绪情感上始终保持一致——要表现悲壮始终表现悲壮,要表现凄迷哀婉,始终表现凄迷哀婉。

(三)经典范例

《一件小事》的开头

雪花,飘飘摇摇,漫天飞舞,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白色精灵,在天地之间尽情尽兴地舞蹈。每当这小巧玲珑的雪花在窗前美丽地绽放,我都会想起另一个飘雪的日子,想起那件刻骨铭心的往事。

【 解析】

1.自然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以环境开头,自然引出下文要记叙的往事。先刻画身边的雪景,自然而然引出另一个发生在雪天的故事。

2.借物喻人——抓住雪花洁白、小巧、活泼充满灵性的状态,暗喻下文要写的'那个心地圣洁、活泼、充满灵性的孩子。

3.侧面衬托——以雪景之美,正衬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形象之美。

4.渲染气氛——渲染一种惬意、祥和的气氛,表现作者和主要人物唯美的心境。

5.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因为下雪,才有了下文主要人物在雪地上写诗,

向奶奶道歉,表达自己对奶奶深切思念的故事情节。

6确定全文的基调——细腻、温婉。

《春去春又来》开头

再如:春寒料峭,洁白的玉兰花一夜之间开满了整个小区,不带一丝杂色的花瓣,宛如和田白玉雕刻出来的精美艺术品,灵动、圣洁而高雅。望着这些超凡脱俗的圣物,我的思绪仿佛是远山钟声,渐行渐远,另一个初春的早晨,悄然呈现在我的眼前。

【 解析】

1.自然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以环境开头,自然引出下文要记叙的往事。先刻画身边的玉兰花开之景,自然而然引出一个发生在玉兰花开时节的往事。

2.借物喻人——抓住玉兰花圣洁高雅的状态,暗喻下文要写的那个心地圣洁、仪态端庄高雅的阿姨

3.侧面衬托——以花景之美,正衬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形象之美。

4.渲染气氛——渲染一种庄严凝重的气氛,表现作者和主要人物郑重、庄严的心境。

5.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因为玉兰花美,逝去的人才会毕生酷爱玉兰花,文中的主要人物才会不远千里,到逝者的墓地,庄重地种下两棵玉兰花。 6确定全文的基调——诗情画意而唯美、凝重典雅而。

二.以“渲染气氛,表现作者以及文中人物的情绪、情感”为主,辅助其他功能

表现思想情感,是写作的基本目的。而环境描写,是表现人物情感、情绪的重要手段。带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去感受相同的环境,结果截然不同:一个压抑忧伤的人,面对湛蓝的天空,他“见到的”是单调的天空,空洞的天空、低矮的天空、寂寥的天空......而一个内心十分喜悦、兴奋的人,他“见到的”天空则是纯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高远的天空。既然不同情绪的人,感受同一个环境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反过来,带着一种特定的情感情绪去刻画环境,把这种特定的情绪或情感表达出来。

例如:天,阴沉沉的。湿漉漉的云,压着远处灰蒙蒙的山川。小雨,呜呜咽咽,如停不下,流不干的泪水。街道两旁的花草树木,笼罩着一层晦暗的神情,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头。

再如:三月的风,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娃娃,每隔几分钟,就会凑到你的跟前,用甜甜的小嘴,亲吻你的脸颊。刚刚露头的小草,躲在角落里,一会儿向你挥挥手,一会儿向你点点头。最妙的是柔软的柳梢,千万条丝绦般地披拂摇曳,宛如一个个长裙少女凌空劲舞,水袖翻飞......

【注意事项】

1.字面上只写环境,不写情感情绪,把情感情绪流露在字面上,则索然无味。情感永远藏在物态里。

2.刻画构成环境的每个事物,都必须表达同样的情感,不能一个表现压抑,另一个表现喜悦,否则,读者就会读得满头雾水。

3.刻画构成环境的事物必须有一定的顺序。要么从上到下,要么由远及近,要么由外到内,不能杂乱无序。

三.以“为下文某个情节的发生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自然发展”为主要功能,辅助其他功能。

许多故事情节的发生,需要特定的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下文要写妈妈给我送伞,前面必须交代天色阴沉、雨意绵绵;下文要写出车祸,前面就要事前刻画雪大路滑等恶劣环境;下文要写主人公冻到在街头,前面就需要事前刻画寒风呼啸的寒冷环境。有了这些环境铺垫,下面的故事情节才能合理、自然发生,否则,读者就会觉得这些故事情节出现的太突然,不符合常理,下面的故事情节很难展开。

例如:午后,大团大团的积雨云,涨潮般地涌了过来,很快就遮住了太阳,笼罩了整个天空。

起风了,越来越大的风夹着雨星扑面而来。我们一行人手忙脚乱地收起鱼竿,准备找个地方避雨,可是哪里还来得及,箱子刚刚收拾停当,瓢泼的大雨便从天而降,只用了两分钟,所有的人都变成了落汤鸡。

四.以“环境正衬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主要功能,辅助其他功能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用美好的环境衬托正面人物,使人物显得更美;或者以丑陋的环境衬托反面人物,使人物显得更加丑恶。

例如: 夏日的野花,开满了河滩。金黄的花朵,衬着碧绿的青草,澄澈的溪流,一直伸向远方,像一幅渐渐展开的巨型画卷。

(后面写一个随父母来河边郊游的孩子,走出了好远,又返回来,取走忘记的垃圾袋。先写这样的美景,目的就是以此景衬托孩子,突出孩子富有环保意识的美丽形象。)

再如: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条光秃秃的丘陵。一座即将倒塌的茅草房,瑟瑟地伫立在沟口,宛如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一段多年未曾修葺的矮墙,早已变成一堆堆散落的乱石。

(接下来,写某个人好吃懒做,借债度日,后来竟狠心将自己女儿卖掉。刻画前面这段丑陋的环境,就是为了衬托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懒惰、自私、无情的丑陋形象。)

五.以“环境反衬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主要功能,辅助其他功能 一言以蔽之,就是运用恶劣的环境衬托正面人物,突出人物的美好形象;或者运用美好的环境,衬托反面人物,突出人物的丑恶形象。

例如:这是一座新建的现代化高档小区。所有的别墅都是清一色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青砖百墙,色彩分明,尖尖的屋顶线条俊朗提拔。波浪般流畅的曲线花园拾级而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就连掩映在绿树中的路灯也造型别致,雍容华贵。

然而谁能想到,如此迷人的风景背后,每天都在演绎着罪恶的勾当。

(下面记述一群人制毒、贩毒。刻画开头的美丽环境,不过是为

这些反面人物预设一个对立的衬景,让这些人的自私、贪婪、无耻的形象更突出。)

再如:李明山老人偏居于村东头。与其说那是一个家,还不如说那是一个垃圾场。只有百八十平方的小院子里,到处都堆满了废铁、纸壳、塑料瓶和易拉罐。两间老旧的瓦房,比老人还要大出30岁。卧室正中摆着一张笨重的木板床,三面被旧报纸围得水泄不通。家里唯一的电器,是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 面对这样一个家,我实在无法将房屋主人与十七名失学儿童联系起来。 (后面记述,老人如何通过拾荒卖钱,资助十七名失学儿童的故事,以环境之恶劣,凸显老人乐于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

六.以”借物喻人“为主要功能,辅助其他功能

刻画环境,抓住人物的精神实质,对应刻画事物的状态和行为,给人以“笔下物即笔下人”的艺术享受,借物喻人,以物定位人物形象。

例如:窗外,不知何时飘起了春雨。细腻、轻柔、温暖的雨丝,沐浴着高大的树木,呵护着娇嫩的迎春,滋润着破土而出的小草,无声无息......

这样的开头,仅仅读一遍,我们就会发现,这环境中的春雨,是一个默默奉献的女性化身,因为作者动笔之前,早已着眼人物的默默奉献这一核心形象,选取春雨这一物象,抓住她无声无息的状态,凸显“默默”;抓住她滋润万物的行为,凸显“奉献”;抓住她的细腻、轻柔、温暖的特点,凸显女性阴柔之美。正因为如此,读者就会自然产生联想——想到那些和春雨一样的人。下文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刻画一个女性(比如母亲),记述她如何无私奉献的故事。

七、确定全文的写作基调。

有的文章浓墨重彩,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有的文章朴素淡雅,透着泥土和生活的气息,弥散着香醇的烟火色泽;有的文章大气横陈,豪迈奔放,如江河倒泻;有的文章细腻温婉,柔情万种,如月抚窗纱;有的文章凄楚哀婉,催人泪下;有的文章清新明丽,沁人心脾......这些,都是文章的基调。文章以环境开头,通常具有确定全文基调的作用。 例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八个字构成的环境,就确定了全文——悲壮的基调。

再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主席开篇虽然只用了十二个字,但全文豪放的基调已经确定。

又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只用了九个字,就确定了全文的基调:温馨细腻。

在写作过程中,一个环境通常要同时发挥几个作用,因此写作时要做到综合兼顾,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少要让笔下的环境发挥一种作用,最忌作用不明确,为了写景而写景;对于善用者来说,要尽量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用有限的文字,发挥多种作用。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他的作品集共有二十六部,约一百九十万字,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几十年来,朱自清的散文始终享誉不衰,只要提到现代散文必提朱自清,所有现代散文选集也必选朱自清。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甚至编入中学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文。面对评论家的诸多赞美,朱自清已完全笼罩在大师的光环下。但是,做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任何事都不应该受某种光环的影响,在学习朱自清散文优点的同时,也应注意其中的不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文学语言,上海师范大学的刘叔成在《文艺学概论》中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准确、鲜明、生动。这是每一位作家都力求达到的。我国古代的大作家、大文豪无不在语言上下苦功夫,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作家们锤炼语言的自白。朱自清作为一位散文大家,在这方面却做得很不好。例如《荷塘月色》里的句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们都知道蝉半夜一般不叫,要叫也是一两只,而且半夜蝉声听来总是让人惊心的,朱自清用“热闹”来形容蛙声尚可,用来形容半夜那一两只孤单的、惊心的蝉声就不妥了,既不符合客观实际,又不符合人们的主观感受。这样的错误一般都出现在小学,朱自清大师却出现在成名之后,令人不可理解。再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几句“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天是蓝的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象是美丽的贝壳一般。”这三段文字都是写夜晚的天空,但写的都不准确,甚至可以说不符合客观事实。夜晚的天空是蓝色的,但绝不是蔚蓝,蔚蓝从来就是形容白天晴朗天空的。当然,夜晚的天空也不会蓝得可爱,“可爱”一词带有明亮、活泼的感情色彩,如果用来形容星空尚可,用它形容夜晚天空的墨蓝,就有些用词不准确。还有晚上的云,我们都有体会,只有月亮非常明亮,而且云要靠近月亮,或者挡住月亮,才会有明亮感,而朱自清写的月是“淡淡的月”云是“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我不禁佩服朱自清的眼力,在夜晚不但能看到“蔚蓝”的、“蓝得可爱”的天空,而且能看到远处“亮得现出异彩”的云。

好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一定是层次分明,前后呼应,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但是朱自清的有些散文总感觉前后矛盾。例如朱自清的《白采》中的描写,该文前四段介绍了白采的为人以及和作者的书信交往,但未写白采和作者的会面。第四段末尾说到了白采的死,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惋惜和愧疚。第五段开头便是:“平伯和我都不曾见过白采,大家觉得是一件缺憾。”根据前文,再看这句,很自然的理解就是“我和平伯”都不曾见过活着的白采。可是第五段却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但平伯终于未见着白采,我竟得和他见了一面”而且还“只匆匆一谈”,读到这里不禁使人迷惑,前后文竟然自相矛盾!仔细分析,才会发觉,错误是在“平伯和我都不曾见过白采,大家觉得是一件缺憾。”这句中少了一个时间限定词,造成了前后文的矛盾。再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第四段“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大异了……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浆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这段文字开头已是大中桥外的景色,而且下了船,就该是已经出了大中桥,怎么后文又是“我们出了大中桥”呢?仔细思考,总觉不妥。其实这里是层次顺序没安排好,如果把“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放到“我们下船后”前面,我想文章的层次顺序就会一目了然,再不会出现前面的矛盾和曲解了。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二三十年代,句法僵硬、累赘,修辞过重、做作,是那个年代的通病,在当代人看来朱自清的文章中到处是“别扭”的句子,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荷塘月色》);“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爱唱沙软而重的眠歌的乳母”(《〈忆〉拔》)等等,象这样的句子,非常繁琐、困人,所以当代文人都尽力避免这种句法。对此许多学者、文学家都有过评价,如台湾大学的余光中说“一连串三四个形容词,漫无秩序地堆在一个名词上面,句法僵硬,节奏刻板,是早期新文学造句的一大毛病。福罗贝尔所云‘形容词乃名同之死敌’,值得一切作家玩味。除了三五位真有自觉的高手之外,绝大部分的作家都不免这种缺陷。朱自清也欠缺这种自觉。”,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中也说“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大部分都有“我”的形象,而这个“我”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朱自清自己,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我们不妨先以《关于“月夜蝉声”》来分析。这篇文章的大盖内容是这样:陈少白先生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蝉在夜晚不叫,《荷塘月色》中的蝉声有误。为此,朱自清请教了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找到了记载夜晚蝉叫的文字。可朱自清给陈先生回信却说自己记错了,蝉在夜晚不叫,自己请教的昆虫学家也说蝉在夜晚不叫,《荷塘月色》那一晚,自己没听到蝉叫,并许诺以后再版时,要删掉月夜蝉声的句子。几年后,陈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月夜蝉声的问题,并引用了朱自清的回信。这期间,朱自清又有了两次听到月夜蝉声的经历。又过了些年,朱自清写了该文,推翻自己前几年的那封信,说蝉在夜晚叫,《荷塘月色》那晚听到了蝉声。朱自清在文章中表现的如此反复,如此不坚持真理。如果朱自清那晚听到了蝉声,就不该有那样的信,如果没听到,就不该有该文。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朱自清那晚确实听到了蝉声,而且事后还写了文章,但朱自清为什么要违背自己亲耳听到的事实,违背昆虫学家的原意而写那样的信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不惜用谎言去搪塞、敷衍陈少白先生,省得陈先生再没完没了的多事。可陈少白先生还真多事,偏偏引用自己的信去讨论问题,朱自清不得已才写《关于“月夜蝉声”》为自己辩解。另外这篇文章中还有两个不能证实的疑点:一是朱自清说问了好几个人,都说没听到,朱自清都有三次听到的经验,按概率这“好几个人”怎么也应有一两个人,听到一两次吧。二是说“好容易找到这一段儿”。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半夜蝉鸣的记载,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唐代李洞 “梦入连涛郡,书来积雪营。泪随边雁堕,魂逐夜蝉惊。”等等,朱自清是清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应该知道的更多吧。当然,也许是朱自清没问对人和学业不扎实。但《关于“月夜蝉声”》中却无一字就那封信的错误而自我批评,只在第四段为晚写了几年该文而说了一句“一懒就懒了这些年,真是对不住陈先生和一些读者。”,然后就开始教育公众如何观察之难,如何不能以经验推论一些真理。朱自清好文笔呀,说到自己的错误时只说是个“有趣的例子”,在给自己辩解时说“于是自己的经验,认为是记忆错误;专家的记录,认为也许例外。”,在夜晚听到惊心的、不经常叫的蝉声,而且事后还做了记录,请问还能“记忆错误”吗?,既然有例外,自己就不能遇到例外吗?况且有过三次经验!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也是不惜用谎言去搪塞、敷衍关心和喜爱他的读者!文章中这种形象的“我”,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在《关于“月夜蝉声”》中,“我”的形象很不好,那么在其它文章中“我”又是怎样的呢?再以《白采》一文来分析。《白采》中提到两个人,一是白采,一是李芳,李芳是朱自清的学生,他将自己的诗文集交给老师做删改,并嘱他做序,朱自清答应了,可李芳等了半年就突然病逝,死时他还未开始给李芳工作。白采本来和朱自清不相识,但他为李芳的事看不顺眼,就给朱自清写了封信,催他设法将李芳的诗文集出版,并在自己的小说中讥讽了他,没想到却因此认识了朱自清,交了朋友,于是,白采就把讥讽他的话做了删改。朱自清说要给白采的诗写篇评论,白采很高兴地盼望着他的文字,还常常提及此事,但朱自清并不把此事放在心上,直到三年后听到白采的死,才“刚刚写了一页”!朱自清如此对待朋友并不仅仅是李芳和白采,还有《怀魏握青君》中的魏握青,他和朱自清是好友,魏握青要出国留学,在走前要朱自清作些文字送他,朱自清答应了,而且是“一定做”,结果是两年后作了这篇文章。在这两年中魏握青来了两封信,可朱自清只字未复。当然,他起李芳和白采来要幸福得许多,最起码还没“等”到死。从《关于“月夜蝉声”》到《白采》到《怀魏握青君》,这虽然仅仅是他自己的三篇文字,但我们仍可以看出朱自清是一个从不把诺言当事的人,对朋友能拖就拖,敷衍了事的人。这几篇文章只不过提到几个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又有多少个没有记载的白采、李芳和魏握青呢?又有多少个没有实现或没有来不及实现的诺言呢?1932年11月朱自清代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两次上门邀请鲁迅到清华讲演,鲁迅均谢绝,却到其他五所大学做了演讲,不知是朱自清办事不力还是鲁迅“慧眼识人”。

前文所论不过是笔者个人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可以提出不同看法,但有些问题是原则性的,一旦为公众认可,便不能再任意改动。而朱自清却在《雅俗共赏》一文中犯了一个这样的错误,请看该文中的这一句:“中唐的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这句话中,中唐时期和安史之乱的关系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中唐时期包含比安史之乱,我想这是作者的原意;第二种是中唐时期比安史之乱还要早,这种解释有些牵强;但是,不管那种解释都是错误的。所谓“中唐时期”是文学史上唐诗的分期,历史学上并无此分期,现在公认的唐诗分期是明末沈骐在《诗体明辩。序》里的分期,他把唐诗分为“四大家”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中唐的起止时间是公元766年至公元836年,而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就是说安史之乱是在中唐时期之前,正好是盛唐时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历史侃侃而谈,各种历史名词,历史典故满篇皆是,对一字一词考据的细致之极,显示出了作者对历史精深的研究,却出现了这样大的漏洞,几乎使我不敢相信,我宁愿相信中唐时期是盛唐时期的笔误。但这篇文章刊行多年,朱自清未曾更改,只能说明不是笔误,而是糊涂。我不禁为朱自清感到脸红。朱自清糊涂,做为现代人的我们更糊涂,竟然把此文一版再版,对这样一个大漏洞熟视无睹,我们将怎样去教育后代为学要严谨认真呢?

清华大学校园里有“荷塘月色亭”、有“朱自清亭”、有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作为对先辈的怀念,无可厚非,但决不能盲目崇拜。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二三十年代,确实称得上精品,在白话文高度发达的今天,他的作品就显得逊色许多,正如清代的一流的诗人,放到唐宋年间就只能算二流诗人一样。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他,朱自清仍是一位重要的作家,做为我们的前辈,他的作品对白话文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做为作家,他的一些作品至今仍能被我们所接受,所学习。有人说作家的重要性有“历史的”和“艺术的”两种,我想朱自清做为一位前辈作家,他对历史的贡献比艺术的贡献要高出许多。

唯美爱情说说句子

1) 有些人,明明思念却不能说,有些人,明明爱着却要放开,有些人,明明爱她却不被懂得,又有些人,明明不爱却还假装深爱。

2) 在纯真年代别太多感慨,把一切热爱尽情的盛开。

3) 爱一个人就是即使他是毒药,你也会义无反顾的喝下去。

4) 与你无意间的对视,也会让我心动很久。

5) 我清楚自己还喜欢你,对你的感觉也和以前没差,只不过啊,原来喜欢你的十分,我拿出了三分来爱自己。

6) 告白就像洗冷水澡一样,那股念头一过,就再也没勇气了。

7) 我心太窄了,心眼太小了,见不得你跟别人好。

8)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9)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0) 心理学家说:男生没有主动找女生,那是说明他是真的不想理她了。女生没有主动找男生,是因为在等他找她。

11) 我知道我不坚强,但是我需要这样的伪装,因为你不在我身边。

12) 我把你推远是想让你把我拉近,谁知你顺手把我推的更远。

13) 我们遗憾的并不是错过了最好的人,而是遇到了最好的人,却把最好的自己用完了。

14) 宿命的相守,三生三世,唯想换你一句“我爱你”。

15)我不是不在乎你,只是太在乎你了,在乎的想说什么都不知道了。

经典唯美爱情说说

1) 你总是匿名给我最真实的爱。

2) 尽管一路上危机四伏,只要我们坚定的走下去幸福就一定不远。

3) 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

4) 原来一直以来是我在自作多情,原来你早已经把我当成过去,而我却傻傻地把你一直当成永远。

5) 人的欲望前后矛盾,瞬息万变,混乱不堪,牵着你的鼻子让你疲于奔命。对于人类来说,欲望和疲倦是两大支柱,交替出现支撑着我们的人生。一切选择都与这两样东西有关。

6) 人生如烟花,不可能永远悬挂天际;只要曾经绚烂过,便不枉此生。

7) 如果我将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里,你一定要接稳哦!小心,别摔下去。不然我会很伤心很伤心。

8) 幸福的一方在展览爱情时,必然有一方是在暗处舐伤口的。

9) 伤我最深的人还在我面前说别太残忍。

10) 成熟不是人的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11) 佛说:你恨的人,来生不会再见,所以别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你爱的人,来生也不会再见,所以今生要好好对他。

12) 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13) 也许,上天不给我的,无论我两臂怎紧扣,仍然走漏;给我的,无论过去我怎失手都会拥有。

14) 相爱的人,不一定会结婚,而结婚的人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

15) 世界那么大,只是遇见你就花光了我所有运气。

16) 爱情就好比打喷嚏,不经意总能打出来,刻意要打时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17) 从没完整看过他,但眼角余光全是他。

18) 你就像烈酒,喝了醉生梦死,不喝难解忧愁。

19) 小的不才。大名耶稣小名上帝法号如来。

20) 我们互相裸露伤痛,卸下了心房,彼此靠近。

唯美爱情说说古诗句

1)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2)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3)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6)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7)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8)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9)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

11)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12)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13)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14)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15)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

16)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17)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18)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19)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20)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21)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22)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2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4)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25)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