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
2、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3、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4、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5、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
6、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
7、群鸿戏海,舞鹤游天(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
8、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9、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10、举笔信手涂抹几下,一幅腾飞的'巨龙即跃然纸上。他所画之龙,栩栩如生,雄奇魁伟而变化多端。陈容画龙往往不画整条,或画龙首,或画龙爪,忽隐忽现,似闻其声,如见其形,且泼墨成云,喷水化雾,神妙无比,人称“所翁龙”(陈容号所翁)。
11、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最末一行写歪了,歪得简直要倾倒,但这样的倾斜并不生硬,反倒更见自由,体现出他的任情恣性的一面,自成格调。陈容取势险峻,他结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轻,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他行笔迅捷,用笔有力,发力沉重。
12、朴实无华而兼纳乾坤。
13、老师的字,是成年累月的象征,一笔笔铿锵有力。
14、张扬跋扈,丝毫不受束缚,甚至整行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
15、老师的字,如花瓣般,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16、龙蛇竞走、磨穿铁砚。
17、其色,其形,其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气象万千。
18、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具有了最为生气灌注的特点。
19、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或劲键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矫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风入关深沉冷峻。
20、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21、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2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3、笔墨纸砚描绘山水诗乡梦,多彩宣城争创“中国书法城”。
24、阐释书法精神,传承文化精髓。
25、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法艺术。
26、点到为止,一字千金。
27、读诗千首,挥毫万字。
28、富有生机就是美。
29、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示美。
30、翰墨怡且乐,书法寿而康。
31、弘扬传统,书写卓越。
32、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演绎书法神奇魅力。
33、画笔描绘美好未来,色彩绘就壮丽人生。
34、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35、苦攻中外古今万卷书,巧绘人情物理千张画。
36、练好钢笔书法,传承汉字文化。
37、练好硬笔书法,传承汉子文化。
38、练一手好字,传一代文明。
39、练中华书法,承传统文化。
40、美术可以表现文化,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41、泼墨造物,笔下生花。
42、人人学书法,共创新世纪。
43、如诗如画山水多彩地,共创共享“中国书法城”。
44、如诗如画新天地,锦上添花书法城。
4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46、书法宣城,精彩人生。
47、书法有路勤为径,墨海无涯苦作舟。
4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49、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写字。
50、提高精神内涵,陶冶高尚品质。
51、为您点亮艺点灯光,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5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3、文房四宝之乡魅力无限,中国书法名城精彩有约。
54、文宗秦汉,楷法晋唐。
55、羲之笔下千秋韵,兰亭地上万种情。
56、相约文房四宝故里,共创“中国书法名城”。
57、写好硬笔字,为人生添色彩。
58、写漂亮字,做优秀人,字如其人。
59、写漂亮字,做优秀人。
60、写气质人生,扬祖国精华。
61、心系书协,振兴东华。
62、一手好字,得益一生。
63、一手好字,相伴一生。
64、一手好字,一生成功。
65、一手漂亮的硬笔笔,能让人赏心悦目。
66、硬笔精雕细刻出精品,书法千锤百炼铁成金。
67、硬笔书法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68、中国书法,字里千秋。
69、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70、朴实无华而兼纳乾坤。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赏析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春联是我国民间接受度最高的一种对联。古往今来,有不少名人撰写的春联读来意趣盎然、兴味无穷,给新春佳节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春节对联篇一:
上联:迎喜迎春迎富贵 下联: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下联: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下联: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上联:占天时地利人和 下联: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上联: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下联: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上联:春联对歌民安国泰 下联:喜字成双花好月圆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 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壮丽山河多异彩 下联: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迎新春事事如意 下联: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春节对联篇二:
壮丽山河多异彩 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多劳多得人人乐 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迎喜迎春迎富贵 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高居宝地财兴旺 福照家门富生辉 横批:心想事成
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日日财源顺意来 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财源滚滚随春到 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春风入喜财入户 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欢度春节
春归大地人间暖 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大地歌唤彩云 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春色满园
福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内外平安好运来 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家过小康欢乐日 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财连亨通步步高 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东风化雨山山翠 政策归心处处春 横批:春风化雨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天地和顺家添财 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共享锦绣年华 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福如东海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大顺大财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