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描写扬州的唯美句子 正文

描写扬州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5-05-20 09:22:18

江南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生活富庶,是风流蕴藉的温柔之乡,更成为无数理想主义文人对美和诗意的追求与依恋。于是,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唯美的江南不断被得以呈现与赞美。

江南,顾名思义,应该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称。其实不然,各朝各代对江南地域的划分以及不同地域的人对江南的理解差距甚大,甚至有广义、狭义以及中义之别,还有地理概念中的江南、历史沿革上的江南、人文意义上的江南等提法。不过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理解江南,文化江南的核心地带至少包括浙江、江苏南部和虽然地处长江以北但文化上却属于江南的扬州。江南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生活富庶,是风流蕴藉的温柔之乡,更成为无数理想主义文人对美和诗意的追求与依恋。于是,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唯美的江南不断得以呈现与赞美。

一、“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展现江南独特的风景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江南的风景独特而迷人,烟花细雨,粉墙黛瓦,垂柳画舫,幽深雨巷,一个微观的小院落里可以有一片艺术乾坤,一座更微观的盆景上甚至也可以营造出一番山水野趣。试看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的大自然风光。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则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让人确实感受到了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二、“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展现江南醉人的生活美

相对于北方中原地区,江南自有别样的生活情趣:春季里绿堤闻春晓,夏日里荷乡深处弄莲子,秋来饮酒赏月,冬来踏雪寻梅。张志和的《渔歌子》写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的是江南春汛时捕鱼的悠闲场面;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营造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更为重要的是,江南的安定富庶,形成了令人艳羡的小康生活和安乐升平的社会生活环境。这在柳永的《望海潮》中表现最突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词的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街市繁华,士民殷富;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展现江南迷人的人物美

江南的山,江南的水,江南的文化,孕育了迷人的江南美女。江南女子的美不仅在于外貌,眉清目秀,娇小玲珑,更美在温柔含蓄,婉约多情,细心体贴,江南女子是水做的,天生就是诗,就是画,是曲,更是酒。李白的《越女词》五首其三:“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描写了“笑入”、“佯羞”的江南采莲少女的娇憨,着重刻画了她的自然纯真的天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如杜牧的《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所写扬州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娉娉袅袅”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豆蔻梢头”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人似花美;三、四两句,更是以星拱月,扬州佳丽极多,惟她独俏。

抽绎众多的诗词作品,“江南”这一意象始终割舍不断。何以江南最能够吸引文人墨客的浓厚兴趣,促发他们一唱三叹的吟咏之思呢?

首先,江南的美丽、富庶和安定,是文人墨客向往江南的直接原因。“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江南的美丽自不待说,青山绿水、舞榭歌台成为古典文人的优游之地,使他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江南水系发达,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苏轼有《鱼蛮子》词说江南:“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相传柳永的《望海潮》词流传到北方的契丹,以至辽国皇帝耶律宏基读到后,羡慕江南的富庶及景色优美,遂兴起投鞭长江之意。更为重要的是,历史上几个重大的社会动荡时期,江南都很幸运地躲避了战争的破坏,并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永嘉之乱时,长江以南就广泛流传着各种谚语,如“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和“永嘉中,天下灾,但江南,尚康乐”等。到盛唐安史之乱时,中原原本繁华的景象,一朝成为焦土与断垣。在中原人还在困苦无以自暇之时,江南却是一片“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繁荣昌盛、欢乐不知永昼的场景。在那些中原人的眼中,江南无疑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人间桃花源,好比是一座远离人间的享乐天堂,自然更引起人们对江南的向往思慕之情。

其次,江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情致,是文人墨客吟咏眷恋江南的根本原因。在中华传统文人的心里,“江南”已不再是仅仅代表江浙一带的地域名称,而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艺术趣味、人格精神和生命理想。这里成了文人墨客的精神栖息之地,无论是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是贺铸的“凌波不过横塘路”,或是张志和的“斜风细雨不须归”,其精神总以江南山水为旨归。“江南山水的美,在于她独特的艺术形式。……江南山水完全是人文化和生活化的,一个最知名的去处就是‘山阴道上’,那是一种‘山无静树,川无停留’的生机美。”中国古典文人经常在入世与出世的儒道世界中辗转徘徊,其实,无论出世、入世,中国文人都可以寻得生命的解脱,就是将人生艺术化、审美化,将日常生活诗化。江南正是人生艺术化、审美化、日常生活诗化的自然载体,江南的人文地理、风物气候都洋溢着自由的诗情,是涵养中华文人身心平衡的天然方剂。“江南的山水佳秀,正与文人们归返自然之‘道’的精神心境和谐一致,他们尽可以在其中游心骋怀、绸缪往复,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交付给一山一水、一树一池。‘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处身江南、梦忆江南即是入世的隐逸,在世的出世,彼岸解脱的此岸经营,使人体验到复归自然界原始同一的欢悦。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江南,已不只是经由大自然雕琢的自然山水,更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它已成为一种美学,穿越时空,纵贯古今,成为中国文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第一篇:扬州五亭桥

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部,因湖面瘦长,称“瘦西湖”.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两岸景点,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

长堤在湖西岸,长数百米.堤边一株杨柳一棵桃,相间得宜,是赏春的好地方.“长堤春柳”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沿长堤走到尽头,便见一圆洞门,上书“徐园”二字.门内是一池清水,遍植荷花,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

五亭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带.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五亭桥有15个桥洞,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

白塔距五亭桥不远,为砖石结构,共分三层,上置青铜鎏金塔顶,中层为完室,均作圆形;下层为台基,作正方形.整个造型是模仿北京北海公园喇嘛塔的形式构筑的.

小金山是湖中的小岛,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月观是临湖建筑的厅堂,四面皆为格扇,堂后是桂园.当8月桂花盛开之际,推窗赏月,清香四溢,天上水下两月同收眼底,此情此景,甚为动人.

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两岸,缀以熔南秀北雄于一炉的扬州古典园林群,形成移步换景、相互因借的山水长轴;名寺古刹和古城墙垣绵延相属,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散布其间.风韵独具的自然风光和含蕴丰厚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是镶嵌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二篇:扬州五亭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的经典

这里真是风景如画,湖水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湖上不时有几条游船来来往往地穿梭着。湖中几条鲤鱼在水中嬉戏,溅出一朵朵亮晶晶的水花,“作出”了一圈圈的圆晕。湖边栽上了桃树和柳树,而且是每三棵桃树一枝柳,这不正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春天赏花时所描写的“花红柳绿吗?加上这左一桥,右一亭的,真让人感到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儿呀!

最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是“五亭桥”。它坐落在瘦西湖的中心,站在五亭桥上能看见整个瘦西湖的美景。远远地遥望她,宛如湖上漂着一条古色古香的腰带,造型典雅而又秀丽,隐在绿柳花丛中,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俊美动人。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走到桥上坐下来,望着头顶的屋檐,上面画满了精美绝伦的壁画。壁画的四周镶着蜿蜒曲折的白色波浪花边,边框里面则是一些对称的图形,令人看了叹为观止,有种飘飘欲仙的意境,并不由地赞叹中国古代工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手艺。微风吹来,那飞檐翘壁上垂着的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铃铛叮叮作响,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几百年前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情景。忽然,耳边传来导游的解说声,五亭桥造型大方秀美,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难怪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这时一阵阵凉爽的春风拂过我的耳畔,看着这水天一色的瘦西湖,听着风儿的甜蜜细语,让我觉得惬意极了.……五亭桥既可以供过往的游人们乘凉,也可为炎炎夏日送去一丝清凉,还为瘦西湖公园的美丽春景锦上添花,这更激起了我今后再游瘦西湖的念头。

当然,瘦西湖还有许多风景秀丽的景点,如白塔晴云、春流画舫、望春楼等。水中有座座亭台楼阁、水面座座古老小桥、水中条条鱼儿、岸上花红柳绿,好一幅国画长卷。

啊!美丽的瘦西湖,你是镶嵌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第三篇:扬州五亭桥

我的家乡在江苏扬州市,在这座风景秀丽的历史名城里,有很多有名的古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是风光秀美的瘦西湖,瘦西湖上有一座非常独特的桥,名字叫做五亭桥。五亭桥建在莲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所建,因为建在莲花堤上,形状象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

五亭桥横跨在瘦西湖湖面上,整个建筑造型别致,比例适当,把稳重大方和玲珑剔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挺拔秀丽的风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桥基由十二块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组成,共十五个桥孔,总长五十五米,显得非常雄伟壮观。

桥的造型秀丽,五个亭子,一个在中间,四个各两边,亭与亭之间回廊相连。中间的亭子是两层屋檐,两边的亭子是一层屋檐,上面有宝顶,四角上翘。宝顶是黄色的琉璃瓦,配上白色栏杆,亭子和回廊里绘有彩色的精美图案,显得富丽堂皇。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每个桥洞都倒映着月亮,真是一幅奇妙的图画。

五亭桥清秀的桥身和雄伟的桥基,搭配得非常和谐,看上去十分美观。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五亭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大家有机会一定要来扬州,去瘦西湖荡舟,看看这座古老又秀美的五亭桥。

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歌女披着银辉,宛若雪洁冰清的玉人,悠扬宛转的箫声飘散在虽冰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扬州,这个美丽的地方。它没有北京的雄伟壮观,没有桂林山水的平静,也没有上海的高度信息化。它有的是那一座座园林、寺庙、骚人墨客和他们的`故事。

漫步在扬州且深且长的古巷之中,心中不时涌起阵阵激情。它不同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它有着自己的宁静与安详。置身于其中,我仿佛感受到古巷满怀热情跳动的心、那深沉而舒缓的呼吸。我仿佛见到夕日的商人们在古巷中穿梭的身影,古巷人民纯朴而可亲的含蓄一笑,空气中洋溢着的,有着一种深切的古巷人不朽的人生品格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内涵。我为古巷所痴迷、所陶醉。古巷千古长存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的意志。

阳春三月,站在瘦西湖外,烟花由柳絮伴着如煦的春风从你的脸上抚过,轻轻的,柔柔的。步入瘦西湖,租一条船,荡漾在瘦西湖上,两岸绿树葱郁,姹紫嫣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湖面上桥梁横跨,造型各异,游船交织,水草丛丛,荷花朵朵……湖面曲折,蜿蜒,时宽,时窄,时直,时曲,给人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美丽的五亭桥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凝静庄重地伫立在瘦西湖上,五个亭子依旧错落有致地立着。阳光下,微风中,五亭桥金光闪闪,银铃声声,远远看去,如一朵硕大的莲花浮在水面上。每当夜晴月满时,五亭桥十五个桥洞中各衔一月,金波荡漾,众月争辉,富有诗情画意。清朝诗人黄惺庵吟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瘦西湖,对于这个名字,或许不少人都会提出疑问,它与杭州西湖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叫瘦西湖?这可源于清代诗人汪濠欣赏这里秀美景色,便作诗称赞:“垂柳不断接线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之名广泛传天下。

个园中四季假山,山石怪异。“尽石之妙”的春山,朴素淡雅,纤巧秀媚。夏山宛如一座依山临水的石头房屋。石屋左右峰峦耸峙,其下池水澄澈,秋山气宇恢宏,山势峻伟,非黄山,却神似黄山。冬山纤巧,犹如满园积雪初融,给人以冬去春来之感。传说,个园四季假山乃是出自石涛和尚之手笔。

凡来扬州一游的人,都少不了去大明寺。它殿阁巍峨,松柏参天,林木葱笼,环境幽静,寺内建有栖灵塔,塔高九层,挺拔壮观,高入云霄,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刘禹锡的《同乐天登栖林寺塔》,白居易的《马梦得同登栖灵塔》等都广为流传。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曾是这的主持,这也是他东渡日本传教的出发地,大明寺西南有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营建的平山堂,欧阳修曾在《朝中措平山堂中》写道:“平山槛倚晴空,山色有中无。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我的故乡扬州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扬州是座古城,人们都称古城扬州。这几年来扬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更清了,树更密了小花小草也更旺盛了。马路变宽了,铁路也修好了现在我们扬州有火车了去哪旅游都方便了。扬州的润扬大桥最为壮观,是亚洲第1,世界第3长。

扬州月与天下月不同,扬州月多了几分朦胧与静谧。自古以来,人们描写扬州的诗句中,总少不了这个“月”字,“半湾新月漾银钩,瘦尽春城十二楼”,“今夜扬州月,清光已胜前”,“扬州好明月”,“明月满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