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熟悉作品和涉及的作者的生平、代表作。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品读并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容。
[重点、难点]
1、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绝妙的语言。
2、领悟人类情感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思路]
1、主体学习(学生自主阅读、
2、探究学习(学生提问,教师点拨分析),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3、审美训练,以积极的态度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文章中,寻找与作者的共鸣点,更好的理解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
4、多媒体课件辅助理解文章。
[课时安排]
《霞》1个课时
《我的家在哪里》1个课时
[新课导入]
第一课时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小桔灯》,你还记得哪个做小桔灯的小女孩吗?对她那镇定、勇敢、乐观的样子你还有印象吗?那么你们还记得是谁写的呢?
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写的。我们还在小学应该学过她的其他文章,
如《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作品。
[作者简介]
打开多媒体
主要资料:
冰心(1900--1999)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在福州出生。幼年即广泛接触古今中外文学,参加过五四运动,到美国留过学,走过世界各地,也留下了许多作品,提倡爱的哲学,她的语言清丽、平易、自然、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她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老人,儿童文学家。
主要作品:
诗集:《春水》、《繁星》
小说:《两个家庭》
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附冰心相册。
[进入新课]
刚才我们再一次回顾冰心老人的一些情况。虽然她已离我们而去,但她的笑容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接下来,我们看一组图片。
打开多媒体,展示霞的幻灯片。
大家喜欢霞吗?
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朝霞,代表着热烈、奔放、生机勃勃,像一个充满激情的青年,曾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晚霞,象征着深沉、凝重,象一个睿智的老人,曾勾起多少文人温柔的怀想。霞,这一令人惊叹而陶醉的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美丽、寄托、怀想、启示啊!那么冰心老人从霞中又感受到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呢?
下面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课文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
思考题:
你最有感触或最欣赏的句子有哪些?
你最不理解的句子有哪些?
二、精彩语段赏析
1、“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作者为什么说这个sunset应译成“落照”或“落霞”,“黄昏”和“落霞”有什么不同?
黄昏使人伤感,落霞给人一种灿烂的美感。
2、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从人生角度看,生命的霞光经过重重的云翳,会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经历丰富,有过沧桑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命。
3、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作者对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层感悟。生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生命是罕见的,也是残缺的;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生命是少有的,也是缺乏深刻的。
4、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生命的天边”指晚年、垂暮之年,“美丽的黄昏”一语双关,指人生的晚年如同天边的晚霞,同样是充满生机和无限美好的。
三、文章结构线索
触发:使我惊心的句子中的“sunet”
由叙述到抒情(第五段)
霞过渡
由抒情到议论(第六段)
人生的经历
感悟快乐与痛苦
生命的不息
四、《霞》小结
霞对于冰心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生命感悟的美化。作者透过“霞”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命的乐观。
布置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黄昏”“夕阳”“晚霞”的写景、抒情的诗句或文段。
2、预习《我的家在哪里》
重新浏览幻灯片,回顾整节课的内容。
【一】致远去的煤油灯时代
对于大多数三十而立之后的人而言,小时候对于夜晚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了,也或许现在许多人都已经开始淡忘或疏远了吧。趁着大家还没有完全忘记的时候,我觉得是有必要重新拾起这份记忆,铭刻这个时代的时候了。这是一个关于特别年代的记忆,这是一个关于浓浓亲情的记忆,这是一个关于美丽童年的记忆。那份温馨,那份童趣,那份温暖,那份亲切,我想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不太可能感受到的,如今兴许也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找到煤油灯的影子了吧。
当夕阳西下,老牛暮归,山村渐渐被夜幕笼罩,在茫茫夜色中,就会渐渐出现零散而微弱的小星星,那就是村里人家点亮的煤油灯了。随着煤油灯的亮起,偶尔还会伴随有狗吠的声音,给山村的夜晚更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诗意,那时候没有电灯照明,煤油灯就是祖传的照明工具了。晚饭后,在昏暗的.不断跳动的煤油灯光下,孩子们在做作业,大人们坐在旁边唠着家常,男人抽着旱烟,女人纳着布鞋底,还不时用针去刮刮头皮,这样针尖更光滑容易穿刺鞋底;烧着烧着灯芯就短了,女人就会用针将灯芯拨长一点,光线就会更明亮一些。小猫也会来凑凑热闹,在小桌旁守着,偶尔陪小孩子们到床边玩耍一番。
我印象中的煤油灯是有灯罩的,应该算是比较高级的了吧,灯罩可以防止灯被风吹灭。每天快到傍晚时分,我的任务就是负责给灯上煤油,每盏灯都上满,然后等着天黑就点上。上完煤油总要洗洗手的,有时候怎么洗就是一股煤油的味道,所以晚饭时,我常会埋怨菜里有股煤油的味道,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很多人家里都是自制的煤油灯,方法也很简单。找一个用过的墨水瓶或者玻璃瓶,里面倒上煤油,将一根较粗的铁钉放灶膛烧红,就可以在盖子中穿一个洞,然后用一片薄铁片卷成筒状。再用棉絮捻成一根灯芯,穿过盖子和薄铁片盖中间的洞,就做成了一盏简易的煤油灯,点燃就可以用来照明了。
后来自己读书了,后来上寄宿学校了,也告别了煤油灯时代,取而代之的是蜡烛,电灯。再后来读高中时就搬到城里,家里再也找不到煤油灯的影子。现在想来真是怀念,那时候没有电灯电话,更别提电视了,除了写作业就是睡觉。 学习好睡眠也好,没有其他杂念,只有单纯的心思淳朴的情,所以也才会在家里那盏煤油灯下走出去几个硕士博士,也算圆了父母惟愿子女有出息,光宗耀祖的愿望了。现在的夜晚,灯火通明,面前却不是电脑就是手机,哪还有专心看书的时间和空间呢?
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过去经历过的那种苦,现在想来却是那么地甜蜜,甜得那么纯粹,那么淳朴,那么温馨,就连煤油的味道现在想起来也是那么的香甜,总带着那么一股浓浓的乡情、亲情和温暖。我想,如果可以,今夜,拒绝电灯;今夜,拒绝手机;今夜,拒绝网络;且让我一直沉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那个已经逝去的煤油灯时代!
【二】 本中的唯美
掸去经年的尘埃,翻开记忆的书卷,虽然书页早已斑驳残缺,尽管记忆已经泛黄,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带着一股陈年馨香的美丽,只因时间久远,从来未敢轻易触碰,生怕一不小心,就抖落了我的心事,碎了美丽的记忆。终于,在我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翻开自己人生新的一页的时刻,我能够坐下来,静静翻阅一下这些心灵中的温暖,重温一下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激励我开始人生新的旅程。
翻开孩子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我脑海里都会马上涌现自己所学过的两篇小学课文:《春天来了》和《春耕》,还有书上配的彩色清新插图,并都安排在第一课。隐约还记得一些句子:《春天来了》——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地里的泥土化冻了,变松了,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着厚厚的地毯……;《春耕》——春耕开始了,我和志华去看新机器种地……他好神气啊,我长大了也要驾驶拖拉机,开垦祖国肥沃的土地。特别是关于这两篇课文的插图记忆,将陪伴着我的一生,因此我也曾在空间涂鸦了两首关于《春耕》的小诗。由此,我喜欢上了春天,也喜欢上了语文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语文老师姓郑,也是小学的校长,喜欢他每次饱含深情地学着古人吟哦的模样,带着我们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古诗词。喜欢冰心的《小桔灯》、朱自清的《背影》、还有《日出》、《海燕》、《济南的冬天》、《卖火柴的小女孩》,《曹冲称象》、《落花生》、《孔乙己》、《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司马光砸缸》、《小萝卜头》、《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炸碉堡》、《王二小放牛》、《鸡毛信》……这些都是我今生美丽的记忆。
怀念90年代之前的那些小学课本,纯净而唯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因为那些课文大部分都是描写大自然和田园风光的,插图清新而充满生机,课文也是以最简单最淳朴的方式对世界和生活进行展示和诠释。从小钟情于大自然和田园风光,迷恋于自然界生命的美丽,因此而怀念儿时的春天,怀念故土的春天。那些熟悉的老课本,那些熟悉的课文,那些熟悉的画面,足以让我灵魂颤栗。
老课本不仅是引导我进入知识海洋的良师,是绿化我心灵的净化剂,还是奠定我人生高度的基石。有你,我就会一直努力保持儿时的纯朴,向上的动力。老课本承载了我儿时对未来美丽的梦想,铭刻了我儿时心灵所有的美丽,成为我今生旅程的起点,扬帆的动力。今天,为了继续我今生美丽的梦想,为了我儿时的希冀,我将远离故土,扬帆远航,驶向新的驿站。无论我走到哪里,那抹书海里清新的绿色,那些温暖而纯净的记忆,你都永远会在我心里,催我奋进,生命不息,努力不止。
核心提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的一句名言,也验证着她与吴文藻五十六年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的情缘----“在平坦的道路上,携手同行的时候,周围有和暖的春风,头上有明净的秋月。两颗心充分地享受着宁静柔畅的‘琴瑟和鸣’的音乐。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时候,要坚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荆棘遍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 这种忠贞与精诚,如春水流,绵延不绝,爱到至极,美便绝美。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
籍贯:福建长乐
生年:1900年
卒年:1999年
出身: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于福州一个大户人家里。冰心的祖父谢銮恩,以教书为业。父亲谢葆璋(镜如),是祖父的第三个儿子,17岁那年,因祖父的朋友严复回福州招海军学生而“投笔从戎”,来到天津紫竹林的水师学堂做了一名驾驶生,后来成为了巡洋舰上的一名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参加了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子女:一男二女
情事男主角:吴文藻
生平大事记:
1912年,冰心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当她在女师读完三个学期时,中华民国成立了。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1919年8月,冰心在《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并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
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
1940年,冰心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
1946年11月,冰心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1992年12月24日,全国性的社会学术团体冰心研究会在福州成立,著名作家巴金出任会长,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活动。
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写下这个题目,就觉得有纯洁和温情的东西在胸口涌动。
之前,在博客上问过一个朋友,听到“冰心”两字,你会想起什么?朋友的答案是:《寄小读者》、《小桔灯》、《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的一句名言,也验证着她与吴文藻五十六年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的情缘----“在平坦的道路上,携手同行的时候,周围有和暖的春风,头上有明净的秋月。两颗心充分地享受着宁静柔畅的‘琴瑟和鸣’的音乐。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时候,要坚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荆棘遍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 这种忠贞与精诚,如春水流,绵延不绝,爱到至极,美便绝美。
(文章摘自《今生今世》,作者:萧萧,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