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我在老家坐月子,妈妈笑言:“你这是高中毕业后在家时间最长的一次。”
谁说不是呢?高考后,我飞去了南方上大学,每年回家两次。研究生去了美国,每年才回家一次。长大后,家逐渐变成了一个假日才回的“旅馆”。
小雪球满月后,每天趁他睡着或者安静了,我都会抽空出门溜跶一小会儿,我边走边看这座宜居的海边小城,蓦然间很有感慨。
很喜欢这里的冬季,尤其是天色渐晚时,公园前的雕像在夕阳的映照下有了些渺茫的历史感。
玫瑰灰的天边的云层,星星点点的街灯,行人表情平淡,生活一如既往,夜幕漂流而至似潮水。突然觉得,这里居然如此惬意舒适。
我习惯性的从小区顺路而下,这一段长长的路,纵贯南北,会陆续路过我的两个小学和一个初中,也连接着这些年住过的两个房子,如果不曾离开,好像这20多年都只会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穿梭不息。
步行三分钟就可以到的澡堂,前台的阿姨总是很熟悉我要选的浴种,有时居然还会记得我离上一次隔了几天。
偶尔忘带钱也没关系,只要下次去时补上就好。记得以前楼里的邻居每次看到我都会问一句:“放假了啊。”每次我都笑着点头。
以至于后来,我结婚,我有了雪球,再遇到,他还会这么问,好像印象中,我依然是那个只有放假才回家的小女生。
以前放学后都会在学校旁的小卖部买各种烤串边聊边吃,以前10分钟的上学路总觉得是一段很长的距离,以前和闺蜜在环球广场周围逛饰品店,一家一家看不够,仿佛一段时间不去就会错过很多新玩意儿。
可前几天,我又走进去了,那里的饰品店像花朵一样开了又败,本想去买双手套,可发现里面改成了外贸服装,本来再想去小餐馆吃碗8块钱的石锅拌饭,可发现里面早已萧条。我愣了很久,最后在回来的路上用手机在淘宝下了单。
街上的咖啡厅和蛋糕店层层叠叠,可初中的我能想到的最梦幻的生日,却是在肯德基,因为有滑梯可以攀爬,有漂亮和善的姐姐带着我们玩游戏,有很多可爱的小礼物。
也是初中,我和妈妈第一次去上海,那时在繁华的南京路上走着逛着,路过一家哈根达斯,一个小球要50块,想来想去还是走过了。
去美国后,当我看到超市两刀左右的冰激凌摆满货架时,当我再也不好奇它的味道时,当我尝过无数比它更好吃的冰淇淋时,才觉得时光匆匆,恍如隔世。
几天前又路过时,一下买了四盒抱回了家给妈妈,现在,它好像成了大海里的一滴水,可以前,它分明是沙漠中的一涌泉啊。
十五年前,第一次拿着几大本厚厚的曲谱独自坐公交车去学钢琴,第一次在老汽车站后面的平房画室里雪画画,明明很冷的冬天,屋里却没有暖气,可是和小伙伴打闹着互相玩着调色盘也就每个人脸上都有了红色的盈彩。
画室外面永远有一个爆米花的老爷爷,每次课间休息我们都结伴在他面前看很久,闻闻乍然涌上的甜香,然后在要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前比比谁跑得快。
记得怀孕后期回来的时候,和老公常常沿着海边散步,我们不知不觉就走很长的路,看着宽阔的海景,偶尔有旅行团在集结拍照。看着她们看到海的兴奋,仿佛想到了当时在陌生城市发现美景的自己。
“要不在这买个海景房好了,又舒服又不会堵车,不像北京。”他半开玩笑的说。
“还是算了。”我答。
作为美食爱好者,我心里第一个想的是如果想吃个日料或者西餐,这里哪有正宗的啊,不像北京。
扪心自问,年轻时心里最想要的,还是大城市才能给。这几年,我待过或玩过的大城市,从北京到纽约再到东京,虽然大家步履匆匆,但那里像个巨大的万花筒,有最正宗的各地美食,最棒的演出,以及最有趣的人。那里闪闪发光的瞬间俯拾即是,而我,还远没有生厌。
是的,只有那里,有我从不会落空的期待。那些期待,一触即发,经久不息。
美国的课堂上,同班同学中有已事业有成的大哥哥,有去过几十个国家游学过的乐天派,还有生完孩子毅然又重回课堂的`姐姐。
他们仿佛都在告诉我,人要有所成,就一定要跳出你的“comfort zone”。不仅要脱离舒适区,还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是啊,古文里不也早就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么?
其实,不是说小城不好,也不是不想安逸。只是这样的地方,好像只适合偶尔回来放松,却不太想一直在这里奋斗。舒适区,有时除了舒适,真的一无所有。温柔、体恤,却无法成为你充满斗志的理由。
我很感谢爸妈,从小到大,家里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有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每次在我有个想法和决定的时候都能全力支持。
去远方,不问前程。只为了多一个选择的自由。也为了当有一天,遇到不太顺心的事情时,会自然而然在心里说,不是这世界不好,只是你见得太少,只是你还没有见过最好的。而后依然会尽全力,也坦然接受结局。
年轻时,之所以不顾一切去看高山大川,天光云海,遇见一切的不寻常,不过也只是想证明:即便我看过了最蓝的天,最清澈的云,最澎湃的海,这些世间如此瑰丽的美景,才会有更有底气的说,我更愿意留在哪里,以及留在谁的身边。
《南史·宗炳传》说南朝有个叫宗炳的人“好山水,爱远游,眷恋庐、衡,不知老之将至”。于是“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
他把印象中游玩过的景色风光统统执笔画下,挂于家中,以示亲友或自赏回味。无独有偶,画出过《日出·印象》和《卢昂大教堂》等开阔场面的莫奈,最终也买下一处花园,每日信笔画画自家的睡莲,终成为一种晚年的乐趣。
曾经,我很羡慕他们的画风和阅历,以为画中的闲适与境界是那样遥不可及。而现在我好像明白些了,正是因为他们荡气回肠过,才会有最美的平凡。这不单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
而选择本身就是种能力,你有做选择的能力,才有移动的能力。我一直很佩服我的叔叔婶婶,早年去美国读博,而后留下打拼十几年,终于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再闲也没有忘记读书充电,再忙也没有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我坚信他们如果回国,也一样会生活得很幸福,因为决定他们幸福的不是地点,而是他们给予自己幸福的能力。
作家常远说:“无论移往国外,还是回到国内,能在国界线间来去自如的人,是因为有着说走就走的资本与筹码。”清楚你想要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然后为了它而努力。清醒着,处处家园;迷茫着,无以为家。
说到底,少年得志也好,大器晚成也罢,最怕的,是浑浑噩噩。而这所有的判断标准,能且只能在自己心中。
我想,我也会喜欢在家乡这样的城市终老,但现在,我还是想离开舒适区,离开这个本身擅长并且熟悉的环境。那让人永远慌张不起来的样子,不太适合我尚有的一点野心。
一年将尽夜,风雨夜归人。愿你们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离开舒适区,才能拥有真正的舒适。
最近几年,有个词被经常提及,那就是“舒适区”。
通俗地说,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你给自己划定的圈子,把一切你驾轻就熟的、能够轻松搞定的、没有挑战的东西划归在内。
舒适区意味着安全舒适,能起到避风港的作用。但待在舒适区里,也代表停顿止步,会导致我们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01
欣姐大我6岁,是表姐的发小。
欣姐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她觉得
欣姐的妈妈王姨开了一间杂货店。欣姐一下课就去店里帮忙,卖货、收银、盘点,她样样都会。王姨每次都说:“我一个人应付得来,你赶紧回家写作业去!”
可是欣姐不听,总说在杂货店里待着,比回家写作业舒服多了。气得王姨直摇头,叹道:“罢了,罢了,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就这样,别的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欣姐在店里帮忙;别的同学在做应用题的时候,欣姐在店里帮忙;别的同学在背单词的时候,欣姐还是在店里帮忙。结果,欣姐的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
到了初中毕业,欣姐就跟着亲戚到外地打工去了。因为学历不高,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手艺,欣姐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活。
她做过大食堂的切菜工,一天切上百斤蔬菜,手掌发红,肩膀酸痛;她做过家政钟点工,大冷天手冻得皲裂了,还是得泡在水里,洗碗筷、洗窗户;她做过工程队的搬运工,明明是个瘦弱的女子,却像男人一样,把笨重的器材扛在肩上。
欣姐说:“真后悔当初贪图舒适,不肯吃读书的苦,现在得吃更多的苦。”
人生分两种,要么先甜后苦,要么先苦后甜。若是先甜后苦,会让后面的苦显得更苦;若是先苦后甜,会让后面的甜显得更甜。
享受舒适区里的安逸,就得承受离开舒适区后的艰辛。只有离开舒适区去学习新知、挑战自己,才能在收获成果的时候享受真正的舒适。
02
彭小六如今已经是知名的一线知识IP。
他来自于三线小城,却用三个月的时间成为了简书粉丝数第一的签约作者,用六个月的时间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让未来现在就来》。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周末时间在各大城市做分享,曾经通过分享在两天内赚到16万。
这都源于他走出舒适区,不断挑战新的事物。当别人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到家累得只想葛优躺的时候,他选择学习;当别人利用周末难得的休息时光刷剧打游戏的时候,他选择去周边城市参加线下活动。
中国人平均一年阅读7.86本书,他却在一礼拜阅读了10本书,每天坚持写一篇领读文章。
他生活在三线城市,却跳出了三线城市的局限,给自己设立了两小时的学习圈。只要是高铁两小时内能到达的地方,他都会利用周末时间去参加线下活动——听课、拆书、做分享。
他是个IT男,却又不仅仅是个IT男。他学习专业技能,也学习专业之外的技能。涂鸦手绘、职场ppt、思维导图、知识管理、专栏写作,这些他都学。
他不仅学习理论知识,也进行实践尝试。他先在线上小范围试讲,再到线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业技能点。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彭小六跳出了舒适圈,一直在逼自己挑战新的领域,学习新的技能。如今的他辞去了原先的工作,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拥有了真正的舒适。
总是待在舒适区里,重复做着自己已经轻车熟路的事情,只会原地踏步,无法有太大的长进,甚至可能因此丧失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跳出舒适区,不断尝试新的领域,不断挖掘自己新的潜能,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更高的职位,更优越的工作环境,更自由地掌握自己的时间,实现真正的舒适。
03
被称为“跳水女皇”的郭晶晶,是中国跳水界的领军人物。她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源自于她离开舒适区,不断挑战自我。
郭晶晶在上幼儿园时被体校教练挑中,去练习跳水。那时的她才五岁,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结果就被选上了。
就这样,郭晶晶就在河北保定训练基地开始了跳水训练。然而,郭晶晶的膝盖骨有些外突,这会影响空中造型,于是郭爸爸不得不坐在女儿的膝盖上强行压腿,这个时候,郭晶晶疼痛的汗珠就会掉下来。
不忍心看女儿受苦,郭妈妈一度想让女儿放弃跳水,但郭晶晶却硬是坚持了下来。
郭晶晶经历了多年来的地狱式训练,为求在空中翻腾动作美妙,她一直保持双眼张开,加上跳水长期受到猛烈撞击,结果,她的右眼视网膜破裂,视力只有常人的两成。
在郭晶晶的跳水生涯中,两次摔断过腿,脚踝也长时间受伤病困扰。尽管跳水之路异常艰辛,但她一路坚持下来了。
郭晶晶一次次地离开舒适区,忍受着压腿的痛苦,水面冲击的痛苦,以及伤病的痛苦。这让她的跳水技能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也让她一次又一次地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你总是待在舒适区里,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就会因为之前不够努力,过着忙碌奔波的生活;如果你走出了舒适区,不断尝试,追求精进,就会因为之前付出的努力,而过上舒适的生活。
04
世上没有什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收获的事情。想吃水就得挖井,想摘果就得种树。
这个世界很公平,你付出多少它就给予你多少。只有你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上天才会把美好的事物馈赠给你。
如果你总是享受舒适区的安逸,得过且过,那么总有一天,那些你偷过的懒,逃过的苦,都会加倍奉还在你的身上。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当你的经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请勇敢地离开舒适区。挑战自我,不断尝试,总有一天,你终会拥有真正的舒适。
去同事家串门,碰上两户人家争吵。同事告诉我,一户搞装修,另一户说影响他休息,再叮叮咣咣地搞出动静,就不客气。装修的人家也不示弱,说在自己家想怎样就怎样,别人管不着。
我想起邻居孙老头谈起的一件让他颇为感动的事。
孙老头心脏不好,医生让他静养。但老伴的去世,儿女远在外地工作,难耐的孤独无法让他从内心静下来。不过,孙老头喜欢下象棋。于是常和别人下下棋,排解寂寞。
一天,住楼上的老游敲开孙老头家的'门,让他很是意外。因为人们习惯了禁锢在钢筋混凝土里,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老游说是来找孙老头下棋。“好哇。”孙老头欢喜地将老游往客厅里让。老游说要到楼外去下棋。孙老头棋瘾大,在哪下都行。于是,除了中午吃饭,两个人几乎天天从早下棋下到晚。正当孙老头一天不摸棋子就难受的时候,老游不再来找孙老头了,孙老头愈发心急手痒。
这天,孙老头来找老游下棋,却见他家在装修厨房和卫生间。老游忙得不可开交,擦着额头的汗,对孙老头说,“现在基本装修完了。”孙老头不解地问:“我就住你家楼下,怎么没听到一点动静?”“其实我最不喜欢下棋。而且我家装修离不开我这个劳力。”老游和善地说,“但我知道你心脏不好。所以,在我家第一天装修时,我就把你约到楼外下棋,这样既能让你开心下棋,又不因为我家装修砸墙凿地板,搞得你不得安宁。”
孙老头感动地说:“你真是一位替别人着想的好人。”
“其实,我是在为自己着想。”老游语重心长地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舒适,但在很大程度上,与人舒适,自己才能真正心安理得地获得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