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描写榆钱的唯美句子 正文

描写榆钱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5-05-23 09:09:28

在这钢筋水泥丛林竟然有这么棵榆树,它伟岸、秀美、挺拔、玉树临风。

每日我迎着朝阳,走近它,仰望它,从积雪堆积,到长出星星点点紫褐色的苞蕾,到它一直站在春光里。美丽的春天,是挂在串串榆钱上的。这恼人的春风呵,总让深锁的心湖泛起涟漪。相思的草,总在心尖狂长。今生,我将爱的韵律溶入春的音符中,期盼榆钱飘香的醉人时刻,那串串的榆钱载满我浓浓的情思。仰望着,思绪翩翩。那淡淡的香味儿,一下子就勾起了无数个香甜而温馨的童年回忆。常记得故乡的老屋西北角有一棵老榆树,粗壮的树干,褶皱的树皮,纵横交错,裸露的根疙里疙瘩,但依然昂首挺立,耐住风寒,耐住寂寞,它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每到榆钱花飘香时,榆钱一簇簇堆在另一簇上,挤挤挨挨,嫩嫩绿绿,圆边缘处薄薄的,中间鼓出来,像缩小了的铜钱。母亲告诉我,因榆钱的形状酷似钱币,故而得名。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以今生有“余钱”的说法。我会爬上树捋些鲜嫩榆钱,都等不到水洗,放到嘴里,有一种春天青草刚发芽散发的味道。再捋一些拿回到家后,母亲仔细地拣去里边的尘芥,淘洗干净,晾到八成干,然后拌上白面,等拌匀之后,再放到锅笼里蒸上约一刻钟的时间。接着,在炒锅里放点清油葱花,撒点盐,小炒几分钟,就可以吃了。有时间,父母亲会将粗的榆树表皮去掉,里面露出白色的一层,扒下来,然后晾干。妈妈推(磨)一些杂粮面粉,再把这些榆树皮推进去,面条吃起来有韧劲,还光滑,又可口。现在想来,忍不住咽几口口水,今生再也难尝那美味了。那用榆钱蒸出来的饼子,香极了,可好吃。有时我和小伙伴在老榆树下捉迷藏;有时我为了捉一只蝉,手磨破了都毫不在乎爬上爬下又因榆树喜光、耐寒、抗旱,在瘠薄和盐碱地也能生长,生长较快。老父亲在老屋周围栽了好多棵。多想回去老屋看看,看看老屋旁的老榆树。记忆中的老榆树历经风霜雪雨,始终坚忍不拔、荣辱不惊。当榆钱甜甜缕缕的醇香弥漫开来,醉了我家的老屋,也醉了我的童年。

此刻,我站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榆树下,儿时的片片温馨涌上心头,榆钱甜甜带我思绪翩翩。那年,我从陕北调到鄂尔多斯,恰好单位有一株小榆树,无意之中看到,我的心一下子温暖起来。几年后,因工作需要,我外调出去。五年后,我又回到原来的单位,当时只有碗粗的小榆树,现在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让我的心温暖如初。在办公室坐久了,我总要出去走一圈,看看那棵榆树。周边都是五六层的水泥建筑,独有它,傲然独立,让我感觉与大自然同在。尤其芳菲四月天,空气中有一种清清的香气飘拂。我每天好像赴一个美的宴会,一树榆钱挂满了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满树诗情秀逸圆圆的榆钱,一伸手,恣意去品尝鲜味,一股幽远的淡香。记得欧阳修曾挥笔写下了“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还有,清代诗人郭诚在《榆荚羹》中也这样赞美榆钱:“自下盐梅入碧鲜,榆风吹散晚厨烟。拣杯戏向山妻说,一箸真成食万钱”。我先将枝条捋下来,摘上几串,然后再去掉上面的绒毛,放在口中仔细地咀嚼,甜甜的'清香便绕着舌尖儿,慢慢地沁入心脾,唤醒我少女时的活泼。那年,在塞上古城榆林,我独自行走在榆林二街上,满街榆树飘香。在那个古色古香的街上,我的心头盛满思念:等你,在榆钱飘香时/神奇的眼神,像春雨散入心田/从此,心中拥那份馨香的情缘/今天,心儿藏一串串榆钱的微笑/点点渴盼在相思里盈欢/多想,共醉榆树林的浪漫/可是我的期待啊,消瘦,消瘦/但愿,相遇如一树花开/想念你的岁月,榆钱的芬芳在婉约中袭来。此刻阳光正好,心中浮起了淡绿色的思念,在榆荫下寻觅爱的光芒、感受神秘的冲动,让爱挂成钱串儿翩跹,立在红尘里,许三千痴心缘,绿精灵的心,执迷在四月天,独舞那千年一盼。有一首诗总让我心中泛起涟漪:从晨起到日落/我守护一片阳光/用心,用情,用余生/这是一片精巧的阳光/甜甜的,酸酸的,香香的/一如你,开在眼前/前半生不忍触摸/今夜执手相望/阳光,紧贴我的心脏/在月下行久了/伤口,已结成痂/夜色,不过是我的一件衣裳/记忆穿过轮回/轻按着片阳光/谁在我的掌上舞蹈(《守护一片阳光》)。恋上一棵站在春光里的榆树,好想为它浇水、剪枝、择去枯枝,偶尔在它的榆荫下看看书,或静静冥想,那种感觉一定最美。

此后,每个春意盎然的清晨,我都要走近那棵榆树,我听到小麻雀的清脆的叫声,总能听出还有另一种不知名的小鸟的优美的叫声。我仰头寻觅,满眼都是簇簇挤挤的翠绿色,像名贵的绿珍宝缀满了枝头,红色的楼宇、蓝色的天空做你的背景,啊,幸福就在此刻。曾经,我多么渴盼春天,如今,恋上一棵开花的树,默默独享一棵榆树的美丽,在这红尘里,我把思念刻入文字,让爱永恒。真的,没有人知道我多么爱一棵榆树,我的爱如启明星,坚定永恒;我的爱如朝阳,热烈赤诚。榆树花泽演春的美,挑开北国之春;盈满馨香的榆荫打湿我层层的思念,我感到有一种爱,犹如烈焰,在心间燃烧。在岁月风尘的小径,固执一抹痴念,恋上一棵树,永不彷徨!高跟鞋击打水泥路,发出清脆的声音,一切都如此的美妙。

我忘记还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我感到自由与自在同刻,肉体和灵魂同在,让我忘却人生怨与艾,忘却过去与现在!

秋风乍起,霜染榆叶,秋阳中它被装点得金碧辉煌。像一位仪态万方,雍容华贵的老妇人。

冬天的大榆树,静静地伫立在严寒中。虽独处一隅,却并不孤独,它所孕育出的那些一脉相承的生命都在默默翘首倾注着它。在朔风凌烈,寒流滚滚中,它展示出挺拔与高傲,坚毅与坦然的风范。落尽叶的枝杈变得像金属般的坚硬,珊瑚样指向云天。

春风轻轻地吹着,细雨悄悄滋润,榆树上那褐色的芽,变成柔黄泛绿的圆圆钱儿了。

春天,这棵大树抽出嫩绿的枝丫,别处的树木还没有发芽,这棵大树就有诱人的新芽;榆树钱长出来的时候,看上去微绿中带有一点黄色,这时的榆钱水嫩嫩的,孩子们看到,就想捋一把,含到嘴里,吃到青草的香味;然而树冠的枝枝丫丫就是一个大男人也够不着,别说这些小孩子了;

孩子们要想上树扳一支一饱口福,树就在我家门前,他们怕我们一家人看见不好意思,所以他们只有望眼欲穿的看看,不敢伸手触及枝丫。直到树上的微黄颜色消退,榆树钱变为微白色的,树叶才从榆钱背后偷偷地露出来,榆钱满地飞扬,树叶变为幽绿色的;

这些幽绿色的榆树叶在微风吹动下,发出“莎莎莎”的声音,好像音乐师弹奏出一首优美的旋律,不紧不慢,娓娓动听。

夏天,整个大树冠下,是人们休闲乘凉的好坐处。忙碌了一上午的人们,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提着草框,有的背着羊草,每当大家走到我家门前的'大榆树前,都好像不商而异的坐下来,说一会话,凉快一凉快才回家了。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熟的金黄金黄的,落了一地。这个时候,村里的大叔大婶提着草框,拿着扫把,把树叶一片不落的扫起,装在小袋子里,储存下来,当做冬日小羊羔的可口美食。

冬日,爸爸把一些中间的树枝剪下来,细的当火烧,粗的把它们的皮剥下来,然后把那一层黑色的表面皮歘了,里面露出白色的一层,看上去含有好多面粉,然后晾干。

妈妈推(磨)一些杂粮面粉,再把这些榆树皮也推进去,吃起来即光滑,又可口;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宁愿吃这种五谷杂粮做的面食,也不愿意吃白面(小麦面)或者杂面(大豆面)。

春日大榆树,葱郁巍然,绿冠如云,遮骄阳蔽烈日,撑起一片清凉的世界。夏日常有雨,暴雨袭来时,它任凭狂风把树冠刮得东倒西歪,满树绿叶发出惊天动地的倔强呐喊。

它不会倒下,它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无论在多么危险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他都会无私无畏的庇护自己的骨肉。在弧光划破黑暗的瞬间,我看见它高大的身影巍然于迷蒙的天地间。

大雨过后,饱含水分的鲜嫩榆钱像一串串垂挂满树的翠玉。过些时日,榆钱由绿逐渐变得浅黄,成熟后的榆钱鸟儿一样,随风飞了,大榆树像伫立在暮色中送儿女远行,面带微笑,却双眼沁满了泪花的慈祥老母。

那些“游子”飞落山岗,飘至河畔,田头或沟谷……置身于泥土中,不择贫瘠与富饶,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随遇而安。待明年春雨滋润,阳光抚慰,便欣然破土萌生。

是谁说一个好的作者就是不断地裸露自己的心事,将心事写在文字里,然后很多的人在其中找寻着自己的影子。而我,并非一个好的作者,也并非是一个很认真去写字的人,只是凭着心中几分对生活的热爱,随心而随性地一路写着心中所想,所思。在这场繁忙而紧张,又带着几分沉重的生命之旅中,唯愿我一瓣文字的清香能带你找回一丝儿时纯真的记忆,还有那些年我们似曾相识的美好与快乐,也便足矣!

----前言

小时候,拥有的那些美丽从来没有感觉到可贵,也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它们会悄无声息得被时光丢弃。长大了,偶尔捡拾起一片童年的记忆,竟是欣喜不能,如获至宝,甚至喜极涕零。这感觉,只有穿过了几多风雨沧桑,正在渐渐老去的我们才有那么深刻的感触,不是吗?

周日,带女儿去公园。行至入口处,不经意抬头的一个瞬间竟然发现了榆钱儿。那是多么熟悉的榆钱儿啊,却仿佛又显得陌生了许多。明晃晃的阳光照得我睁不开眼睛,我只好快速换了一个角度想要认认真真看看这是不是我记忆里久违的榆钱儿,将脖子高高仰起,一遍遍端祥着,然后踮起脚尖想要摘一串下来。

”妈,快点走啊,你在干嘛呢?“女儿在前面急不可待地叫着。”宝贝,妈看到榆钱儿了,真的是榆钱儿啊!“我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女儿瞪大了双眼:”什么是榆钱儿?能吃吗?“我连连应她:”能,能,能,我们小的时候还用来做菜呢!可好吃了。“女儿一个剑步飞奔过来。

那树太高,我怎么也够不着它的枝桠,正好走过来几个约摸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她们看我着急的样子,笑笑说:”太高了,要不咱也摘一些下来吃。“女儿悄悄附我耳边问:”真的能吃吗?“这小丫头还不信***妈的话,我大声地又一次对她说:”真的能吃,小时候在你姥姥家可多这东西了,我们常常上树来摘下做成菜吃。“一旁的老太太也附合着:”是啊,做菜可香哩。“女儿听了便让我摘一片给她吃。

我来来回回徘徊着,舍不得离开,嘴里还不停念叨:“怎么往年来的时候没见着呢?是来的时间不对吗?”女儿看我这样子,就乐得不行。她说:“妈,摘不下来别摘了,你看,前面还有许多呢,咱往前走走,那里,那不是榆钱儿吗?你至于那样稀罕?”

或许,我稀罕的并不是榆钱儿本身,而是那些带着榆钱儿的童年快乐。

母亲住的巷子或许不能称之为巷子,因为我们临山而居,也因为门前有一大片的空地,还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土坡,母亲的家住在半山坡上。那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直至现在曾经那一排的人家老死的老死,搬走的搬走,唯有父亲,母亲和隔壁一个守寡的七大妈,还有大片大片的废墟单调而和谐地存在着。

母亲有一双勤劳的手,也有一颗慧质兰心,她能将贫瘠的土地栽种成一片热闹的春天,她守着那一片清静安然地过着她与父亲的春秋冬夏,我曾笑着于母亲说:“妈,别嫌这里孤独寂寞,这里可谓是一片桃花源!”

母亲笑笑,不再语。

其实,那里也曾经热闹过。在我很小的时候,那些陈旧的老房子里也酝酿着丰满的故事,那些与我一般大小的孩子们曾经与我一起在晨风里奔跑过,也在落日里笑闹过。

七大妈家的那棵杏树我们不知道偷着上去多少次了,还有东面那个光棍尹大爷的红枣树我们也是总瞅着主人不在家时爬上去用棍子不停敲啊,打啊,直至红枣落了一地,叶子也落了一地,为了不让他发现我们又慌乱地将叶子扫在别处,把脚印抹了个干净。

还有,二大妈家的二女儿又被她爹打了出来,估计是又喝多了,他打起女儿来总是没头没脸的,长辈没个长辈样子,女儿也从来不喊他一声爹。夏日的黄昏,大哥二哥和一群猴子们又跑到地里摘回麦穗烤着吃了,瞧他们小小年纪做这个可真在行,几块砖头垒起来一个小火灶,然后小脑袋凑一起争着烤,不行,我也得跑过去凑热闹。

人们下地干活累了一天,也只有晚上这会儿是可以坐在一起聊聊的,看他们各自端着饭碗就跑了出来,自然而然凑到一起,赤着脚片子,或

圪蹴(蹲) 或直接坐在土地上说着东家的长,西家的短。耳边是不甘寂寞的蟋蟀叫个不停,我们那些小孩子就跑来跑去争来抢去,笑声响满了整个小山村。很迟很迟了,连月亮都有点犯困了,大人们才各自散去,尽管我们还舍不得在黑暗里安静下来,可架不住大人们一声声地呼唤。

而今,那里显得异常安静,七大妈的腿脚极其不利索,就算再有孩子们去偷她家的杏儿,相信她也定是追赶不上,可是,那些偷过她杏儿的孩子们都早长大成了人,像长了翅膀的鸟儿一样飞得很远很远,尽管她的杏儿年年还是那样缀满枝头,却再不及那些年甘甜诱人。

三叔也搬到了新房子,门上常年挂着一把生锈的大铁锁,而爷爷却已一捧黄土成了凭吊,再不见他徘徊来去从父亲的家到三叔的家,再不见他紧皱的双眉,听不到他边走边说着三叔家的孩子真捣蛋。还有姨奶家的'那个带点傻气儿的五儿媳把她的公公一砖头拍得上了吊,从此那个红火热闹的家就没了生气,最后,人去屋空,也不过是一把铁锁尘封了厚厚的记忆。

那些老屋子,陈旧得堆满了故事,却也陈旧得再直不起腰身。

二大妈家的二女儿也已年近不惑,她的那个凶恶的爹早已做古,就连她家的墙头也烂成了一堆泥。可我清楚记得那一堆烂泥的下面曾经长着一棵老榆树。

那老榆树长得甚是喜人,也许它比我年龄还大,反正自我记事起它就很高很大,也很壮。虽然它只是生长在二大妈家的墙角,可左邻右舍无不宠爱它。

榆钱满树的时节,她们端着一个小盆子站在树下聊天,我却麻利地爬上树去摘下一缕缕榆钱儿,再听她们夸我几声那便是心里偷着乐个没完,我一边摘,一边吃,等到家家户户的盆子都放满了,母亲催着快点下来,我却站在树上扮着鬼脸就是不下。

她们还在聊着那些碎七碎八的事情,什么谁家的孩子被打了,谁家的庄稼被水淹了,或是谁家地里的草长得比庄稼还旺,要么是谁家的媳妇又和婆婆吵架了,看她们说得一个比一个带劲儿,太阳眼看着都落到西山根儿了,依然还是舍不得分开。

这时,那个二大妈的男人回来了,大老远看见,她就忙着说要去做饭了,于是众人散去,我也忙跳下了树。

跟着母亲回到家里,就只等她做上香喷喷的饭菜了。母亲嘱咐我把榆钱儿里的细小的树枝棍捡了出去,然后她将土豆洗净,削皮,用擦板擦成丝,再将榆钱儿洗净,然后就是锅里放上油,调料,一起烩着。不一会儿,锅里就会飘出淡淡的香。

想来,很多年不曾闻到那个味儿了,虽然那是多么朴素的菜,可谓粗茶淡饭,可如今思来,却远比那些山珍海味更可口。

乡愁,是一种镶嵌在生命里的味道,乡愁里那零零星星的记忆就如流淌在生命里不息的血液一般,不是吗?

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果然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榆树,个个挂满了榆钱儿,鲜嫩鲜嫩得真是诱人,可幸,有一棵随手就可摘了下来,我急切地放进嘴里,哦,真香,一如儿时的味道,甜甜的,绵绵的,柔柔的。

女儿也要,我便喂她嘴里,可她只是说:”就那样吧!没有多么香啊!“

难道,一样的榆钱儿,于我,吃进去的更多的有着生活的味道?更多,有着几缕乡愁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