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的中秋随笔篇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的古代历法,汉服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个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称“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重要节日之一。
在北方的一年三节中,我最喜欢中秋节。因为端午节是在五月,正赶上青黄不接的时候,何况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立,未免令人有伤感之意。春节是在寒冬腊月,万物凋零,寒风刺骨,仿佛呼出的热气都要被冻住,在穷人的眼里,过年即是过关,虽有爆竹声声,新桃换去旧符,总免不了有对生活窘迫的无奈。
儿时的记忆中,春节里父母忧郁的眼神,在我的心里总会有一丝酸楚,虽然父母强装笑颜,可贫穷的现实摆在面前,只是家人装作视而不见罢了。唯独中秋,是在收获的八月,在我心里中秋节是一个沉甸甸的节日,新粮进仓,果实成熟,单就这一点,那种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更何况有朗月相伴的不夜天。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却说“一年之计在于秋”。春,万物萌发,一年初始,虽给人以希望,但要想收获还得去奋斗,不知结果如何。秋,收获在握,结果尽知,不必再怀着忐忑的心情,去预测奋斗结果的好坏。故也最喜欢在秋天里的中秋节。
中秋节里,生活再拮据,母亲还是要买几包月饼,为的是去看望亲戚。小时候的月饼,没有现在的塑料包装,是用棕色的牛皮纸包的,外面再用棕色的纸绳十字交叉绑紧,一包里有五块月饼,从母亲买来,我的心思就全在月饼上了,想方设法也要吃一块,为了不把包装纸弄坏,先把纸绳解开,拿出一块,再原样包上。虽然怕被母亲责骂,可吃到嘴里的月饼香味,还是暂时驱散了害怕的心理。月饼是五仁的,最喜欢吃着吃着见到一个花生仁,吃到嘴里那个香无法形容。现在的月饼,花样繁多,却再也吃不出小时候饼月的味道。
最后,母亲还是会发现月饼少了,免不了一番责备,只好把少了一块的那包月饼,分给我们姊妹几人吃了,我就会多吃到一块。在我印象里,母亲是不喜欢吃月饼的,如今想来,那是母亲舍不得吃而已。
吃过月饼,当然是要赏月的,家乡的月亮永远是清澈明亮的,仿佛那蟾宫的桂树都能看的一清二楚,树下的玉兔也是清晰可见,真让人有蟾宫折桂的欲望。如今生活在城里,月亮总是灰蒙蒙的,好像蒙着一层纱,心里知道是因环境的影响,所以心思总是放在家乡的月亮上,还没到中秋节,在心里家乡的圆月早已挂在了天上。
遗憾的是,有时因工作关系,中秋节不能回老家,干脆躺在床上不去赏月,可月光还是透过窗户照进屋里,让人更有一丝“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幽怨。
期盼着,今年的中秋能与家人团聚,尽情的和家乡的月亮做个亲近,闻一下月光的味道,不,是团聚的味道。
愿天下游子,中秋之际,趁明月照路,回家团聚。
唯美的中秋随笔篇二
今年中秋,是在与父母的简单的一次聚餐中度过的,因为寻常,我甚至找不到一丝值得保存在我记忆匣子里的美好,是因为繁忙的学业掩盖了中秋的味道,更是因为我挚爱的亲人,此时已然不在我身边。我只能从花样日益繁多的月饼中,去找寻,依稀地辨认那些过往。
我又看到了那个忙着品尝月饼的不亦乐乎的我,看到了一张年老而已残旧的桌子,看到外公在月光中隐约可见的慈祥脸庞。那时候,中秋在我脑海中并无概念,因为那时的月亮并无异于评审,可以时常看见,可以让它跟在我身后,很服从,因此对中秋的月亮没了好奇心。可让我对之魂牵梦绕无法忘却的却是一个小月饼。
作为一个对一切具甜味的东西都有着严重情结的我,月饼自然是我所垂涎的,而月饼在我的印象中就简单得只剩下豆沙与砂糖口味了。因此每每中秋,看到外公做起月饼,总会不怀好意地靠近他,好蹭些吃的来。而吃完甜点的我却又露贪婪的眼神,外公此时总会笑着轻抚我的'嘴角:“看你这个小馋猫!”
于是每一年中秋节,就在这种与月饼的邂逅中悄然度过,而外公,也在每一个月明的夜晚渐显苍老,于是后来,月饼变了味。
终于一年的中秋节,外公再也没能和我一起度过。那时起,中秋的月饼再也尝不出甜味——在我心中。即使品尝更多口味的月饼,也难以勾起我的兴趣,习惯了外公做的月饼的我,又怎么吃得下其他呢?
而也是那时起,月亮在我的星空却悄然升起。我开始睁着大眼睛,久久的伫立凝望那一轮极圆的月亮,可心中却有丝丝寒意。错过的月圆已然不能再重逢,而逝去的时光也无力被挽留。
中秋节,我依然走在回家的路上,回过头,想抓住背后那缕月光,却见不到月亮。曾错过了无数次的月亮,又怎么会始终如一地跟在我身后,并一如既往地给予我温暖呢?这已然不是那时的中秋了!
梦境里,我走在路上,欢笑着奔跑,一回头,满脸都是幸福的月光,我笑了,月亮也笑了。
也许,那样月光洋溢的中秋,回忆而美好。
唯美的中秋随笔篇三
今天就是中秋节了,我们还没有一点准备,或许是因为这里气氛相对没有那么浓烈吧。半年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湍急的流走了。今天变成了昨天,昨天又变成了过去。我们期望时空定格在那一刻,想要抓住些什么,却不晓得自己想要什么。时光总是那样的公平,不曾为谁慢半拍,也不曾为谁快半拍。中秋节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临,我们还漂泊在另一个城市.
已经是凌晨,马路上没有行人,这里中秋的夜晚很凉,丝丝凉意占据了整个夜,路灯在月光下也变得有些暗淡了,望着月亮,从那抹银光里,似乎看到了多年前嫦娥的影子,而我们就是那后羿,只能望着月亮出神。眼睛忽然有些发涩,我们不得不收回目光,低下头后却发现,脚下那清晰的孤影触动着心底的思念。我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开始漫无目的的行走
同样的月,有人喜有人忧,生性多愁善感的我们,看淡淡的月光有着一抹忧伤,像是一颗孤寂的心,就如今晚的月亮那般孤独,那淡淡忧伤的光,无限的悲伤,生活的不如意,就如今晚的弯月忧伤着不能圆的遗憾。
青春如同这个季节的落叶,孤独的身影在风中回荡,任风飘零。那憔悴而忧伤的叶子,静静地躺在冷冰冰的地上,生命的终结就只有碾成泥了。“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多么的凄凉。春天里这片叶子像婴儿一样声声啼哭着喜悦,长成生命一样的葱绿,而此刻它竟落得如此的凄惨。而我们们这代人的青春正是地上的落叶,时光的秋风将我们们的青春吹走了。
生活的不如意,让我们们百般的苦恼。尽管在年少轻狂的时候,拥有青春懵懂的活力,焕发无限的力量,胆敢勇闯命运的河流,踏平生活的坎坷,迈过生命的艰难,寻找生活的快乐。然而命运总是考验我们们的信心,折磨我们的意志,剥夺我们的幸福,扼杀我们的希望,埋葬我们的前途。
人世间的公平与谁理论!一样的生命,却不能一样的活;一样的活着,只能承受不一样命运。不堪负重,一无是处,生命就这样消耗殆尽,在岁月里苍老。
如此的蹉跎岁月,任时光的风浪将自己掩埋。我们就是那无根的浮萍,在岁月的河流里漂流,随风去,随风来,居无定所,流离失所,尽在时光的流里泛滥。我们必须学会自我们调节,生活即便是痛苦,也要唯心向暖,支撑着空虚潦倒悲寂的心,也许就会变得快乐。我们渴望能在生活里得到幸福,就必须努力拼搏、追求、付出、争取,时刻谨记,告诉自己面对生活,不要哭泣,眼泪是不会博得命运的施舍;不要屈服,只有坚强才能驱散阴霾;不要自卑,只有勇敢才能在废墟中站起来。
传统文化的写作素材 1
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
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看待问题不做井底之蛙。《邹忌讽齐王纳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阐述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的消长盈虚之变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的感慨,更由此阐明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种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凝重的历史反思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节选自《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高雅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美;《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的亲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石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权势所屈敢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空灵而丰富、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传统文化的写作素材 2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传统文化的写作素材 3
一、句子素材
1.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丘吉尔
【适用主题】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等作文话题。
【示例】随着《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爆红,许多故宫文创产品也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600岁的故宫俨然成了新生代的“网红”。故宫IP爆红的背后,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正是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故宫拥有了源源不绝的能量,才能焕发时代的光彩!因为敢于创新,所以长久。
2.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周国平
【适用主题】文化传承,文明的价值,文化的“根”等,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2年广东卷《你想生活的时代》。
【示例】在《人与永恒》里,周国平对文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文化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毋庸置疑的,文化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文化是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到未来也不会被历史长河、被人类遗弃的东西,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象征。文化是生命养育出来的花朵,是生命结出来的果实,它与世界上的生命息息相关。
3.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了不起的匠人》
【适用主题】坚守自我,大国工匠,文化传承等。
【示例】“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在这灯红酒绿、喧嚣浮躁的世界中,还有那么一群人,宛若一头头憨厚的耕牛,在默默坚守与耕耘着那流传了数百年的文化和传统。
4.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中国》
【适用主题】任何关于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习俗、弘扬社会正能量等作文立意,如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示例】老规矩其实是人对文化的坚持,老规矩虽老,可那是家族的修养之道。正如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所说,“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也许某一个被你忽略的细节,正是经过数代祖辈的经验积累才得出来的结论。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适用主题】关于大国风范,讨论复兴汉服,传统文化的继承、复兴、发展等主题。
【示例】我们曾弃传统文化于不顾,现又重新拾起,带着它前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华夏”为何意,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而有着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需要被重新发掘、被正确认识才能在新时代走得更加远。
6.学术无界,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余秋雨
【适用主题】培养包容的学术精神,全面发展的作文立意。
【示例】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各种文化与学术之间各有所长,也互促互通。虽说“术业有专攻”,但闭门造车,往往局限了研究者的眼界与胸怀;保持求知、好奇之心,全面发展,方可练就灵活的头脑,保持通达的思想。
7.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适用主题】关于文化传承,对《国家宝藏》的评论等作文立意。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
【示例】“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如此形容文化的“魔力”。诚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并非只有《国家宝藏》展示的珍贵文物,还有它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故事。无形无色的文化,比物质更经得住琢磨和历练,见证着社会的源头和走向。
8.人为地简化或淡化年俗,是文化上的怠慢与缺失。——冯骥才
【适用主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优化,文化自觉自信,民族精神,团聚重逢等作文主题。
【示例】年文化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9.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澎湃新闻
【适用主题】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文化的根源,文化自觉自信等话题。如2011年广东卷《回到原点》。
【示例】文化是渗透在血液中的基因,即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让人魂牵梦绕。李敖早年的创作,可谓是一路枪林弹雨,痛快淋漓。而到了晚年,他却对浅浅海峡的对岸,倾注了很多的情感,是文化的力量成就了李敖的“归来”。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
二、人物素材
1.三万六千锤的章丘铁锅
前不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带红了一口章丘铁锅,一时间章丘铁锅网店里的2000余口库存全部卖光。章丘铁锅的制作周期长,要历经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面对蜂拥而至的订单,商家选择了暂时下架,没被突如其来的经济利益冲昏头脑,专心做好每一口锅。“三万六千锤、一锤也不少”,这是章丘铁锅工匠精神的体现。
2.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从1987年参加工作,徐立平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被称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工序特殊,迄今为止再精密的机器都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经过多年实验,他终于研发出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立平刀”,也首次在国内实现和改进了数控机床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的应用,使工作效率、操作可靠性大幅提升。
3.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心中的工匠精神
在国际市场上一场场的价格战后,中国产品被贴上了低价、粗制滥造的标签,相对比的是中国人愿意花更大的价钱去买国外的优良产品。董明珠认为中国市场绝不能停留在价格竞争的思维中,做产品就是要不断挑战自我,要不断给自己挑刺,对产品追求完美,甚至达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这才是董明珠所认为的工匠精神。
在厦门日报读者节上,我欣赏到了“中华秀色”汉服展。
汉服展开始了,一个身着金色旗袍的厦大女教授款款登台,她的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弹奏一曲优美的琵琶曲,听着如细水长流。
接着上台的两位女子,一位身着红色上衣,下摆是米黄色的,头发左边插着一对粉红色的挂饰,蝴蝶型的坠子下有两颗圆珠,右边有一个金色的錾子,錾子的形状是一朵芙蓉花,可漂亮了;另一位则身着素色长袍,手持一把扇子,看起来彬彬有礼。
再下来是两位穿着襦服的人,一位身着粉色长裙,长裙上有一层纱,上面绣着紫色的小花,分布在腰间和裙摆,腰上有一个蓝色的蝴蝶结。另外一位也穿着长裙,上身是红色的.,腰到脚腕为黄色,脚腕以下又为红色,腰间有一个红色的蝴蝶结。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穿着华丽汉代婚礼服制的一对男女。娇媚的新娘一袭红色绣着金凤凰的霞帔,一颦一笑动人心魂。俊朗的新郎相貌堂堂,棕色的深衣略显严肃,大红的外衣突显喜庆。他们展示了古代婚前习俗:男女双方都要让对方剪下自己的头发,装在红色的小布袋里;接着双方要用葫芦先独饮一瓢,再用葫芦喝交杯酒,然后把两半葫芦合并,代表同舟共济幸福美满。
欣赏汉服展,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古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