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如梦令春景的唯美句子 正文

如梦令春景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5-05-14 17:32:12

1、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2、片时欢笑且相亲。——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3、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4、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5、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

6、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秦观《如梦令·春景》

7、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8、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9、一棹碧涛春水路。——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10、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11、任是春风吹不展。——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12、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韦庄《稻田》

13、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4、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15、香脸半开娇旖旎。——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16、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17、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阴铿《渡青草湖》

18、暖风十里丽人天。——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19、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雍陶《天津桥望春》

20、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秦湛《卜算子·春情》

21、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张九龄《答陆澧》

22、更谁情浅似春风。——晏几道《虞美人·疏梅月下歌金缕》

23、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毛熙震《清平乐·春光欲暮》

24、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寇准《江南春·波渺渺》

25、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26、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27、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纳兰性德《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28、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李珣《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29、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30、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31、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32、晚风庭院落梅初。——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33、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左纬《春晚》

34、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夏完淳《婆罗门引·春尽夜》

35、搓得蛾儿黄欲就。——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36、镜中已觉星星误。——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37、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38、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39、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40、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41、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2、斜风细雨作春寒。——朱淑真《江城子·赏春》

43、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44、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45、莫避春阴上马迟。——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46、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47、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于谦《观书》

48、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韦庄《江外思乡》

49、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白居易《春词》

50、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51、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王恭《春雁》

52、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李白《阳春歌》

53、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早梅》

54、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55、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56、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

57、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58、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

59、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60、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李益《上洛桥》

61、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62、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萧衍《东飞伯劳歌》

63、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柳恽《江南曲》

64、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65、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66、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67、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68、把酒送春春不语。——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69、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70、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李贺《天上谣》

1、肯爱千金轻一笑。——宋祁《玉楼春·春景》

2、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3、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王安石《春夜》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6、欢意似云真薄幸,客鞭摇柳正多才,凤楼人待锦书来。——晏几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7、梦觉春衾,江南依旧远。——晏几道《清商怨·庭花香信尚浅》

8、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

9、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杜牧《怅诗》

10、依然一笑作春温。——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11、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12、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13、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杜甫《春远》

14、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雍陶《天津桥望春》

15、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秦观《如梦令·春景》

16、十二阑干闲倚遍。——朱淑真《谒金门·春半》

17、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18、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李商隐《柳》

19、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辛弃疾《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20、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

21、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2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3、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24、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吴文英《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25、东风不管琵琶怨。——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26、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春暮》

27、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28、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29、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30、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31、满院落花帘不卷。——朱淑真《谒金门·春半》

32、我梦唐宫春昼迟。——蒋捷《燕归梁·凤莲》

33、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34、阑珊,香销轻梦还。——纳兰性德《河传·春浅》

35、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望驿台》

36、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夏完淳《婆罗门引·春尽夜》

37、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38、玉人浴出新妆洗。——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39、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吴融《途中见杏花》

40、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41、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42、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4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卢梅坡《雪梅·其一》

44、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李清照《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45、笑渐不闻声渐悄。——苏轼《蝶恋花·春景》

46、天将离恨恼疏狂。——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47、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48、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4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50、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1、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52、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53、可怜春似人将老。——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54、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55、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栻《立春偶成》

56、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馀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57、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58、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李商隐《春雨》

59、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春宿左省》

60、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引导语:《如梦令·春景》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小令题为“春景”,情因景生。下文是相关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春景》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原文: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 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人们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注释

①玉笙:珍贵的管乐器。

②《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赏析】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词牌简介】

〔题考〕 后唐 庄宗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或云:「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此调复加一迭者,名﹝如意令﹞,盖唐武氏有﹝如意曲﹞词名两袭之。(见毛氏【词学全书】)考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或谓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迭句,而改为﹝如梦令﹞,是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惟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未可知耳。此外本调复名﹝晏桃源﹞,更名﹝比梅﹞。

〔作法〕 本调三十三字。通体以六言句为主。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声为佳,第五字则以用平为宜。本词「绿」字,盖以入声作平声也。且此二句例用对偶,故于平仄尤不宜假借,最好以一三五字平仄相对,则更工矣。第三句为仄起平收之五言句,不用韵。第四句及末句,与第一、二句相同;惟第三字宜用仄声,第一字宜用平声耳。第五、六为两字迭句,叶韵;通篇扼要之句,最宜注意。

【格律对照】

莺嘴琢花红溜

⊙仄⊙平平▲(仄韵)

燕尾剪波绿皱。

⊙仄⊙平⊙▲(叶仄韵)

指冷玉笙寒,

⊙仄仄平平(句)

吹彻小梅春透。

⊙仄⊙平平▲(叶仄韵)

依旧,

平▲(叶仄韵)

依旧,

平▲(迭句)

人与绿杨俱瘦。

⊙仄仄平◎▲(叶仄韵)

【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

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后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其散文“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其词缘情婉转,语多凄黯。有的作品终究气格纤弱。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南宋张炎之《词源》:“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文苑传》。著有《淮海集》40卷,以及《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等作品。。其所编撰的《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极善书法,小楷学钟王,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行楷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后世称之为“淮海公”。

人物评价

近来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也。(晁无咎)

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蔡伯世)

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迨也。(陈后山)

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李清照)

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胡元任)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叔夏)

观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四库提要》)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后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