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兴雅,构思,立题,墨笔,点滴用心,做文字的使者,用心语来表达情感的悲欢离合,还读者以读文而读心的期盼。冬风催梦醒,一帘清泪,诉说着情怀,追忆思人,叶落冬去春自来;情缘聚散,幽幽烟雨梦兰城;闲亭逸致,青衣罗兰伴逍遥。今斗胆借题演古从今,笔韵交汇处,自醉于文字之城,不求刻意,只愿随意。以试破陈去旧,独树风格,只为借紫罗兰情怀诉尽灰色空间情殇之苦念。缱绻成伤处,一盏心灯,一份柔情,一席相思,一道伤痕,一味情长,一种滋味,一丝心痛,感伤中,无奈间,思念随花语走进字里行间,尽情描绘。
醉文沁心默吟书,淡墨抒兰总含情,一种花语抒发一种情怀,一个传说演绎一份爱情,一份灵感孕育一个题材,一份爱恋痴心一个花影,一篇陋文寄托一场思念。情缘印记,思念入梦,盘古罗兰,心酸眷恋。念!念!念!是否能念出一个人?叹!叹!叹!是否能叹出一个结局?恨!恨!恨!是否能恨出一个解脱?江南雨,花语情,梦里错位,难断情丝间,独洒怨恨泪,自难忘,只求来生莫相忘。佛说:心无尘念,才能渡人,渡苍生,修一世太平,红尘错乱,莫要沾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我不求渡人渡苍生,只求渡这一世的情,修来世与你相见,千里驾轻舟,不负如来不负卿。今用文字种一束紫罗兰,用散发出淡淡的花香,淡淡的紫情,寄一笺思念情长,还心一片紫色的温暖与静好。
紫罗兰花开,一个美丽的化身,一个情牵彼岸的寓意,尽归维纳斯的眼泪化作情人的思念。紫罗兰花语:永恒的柔美,高雅,清凉,质朴,美德。紫罗兰的人内心崇尚高雅和天使般的圣洁,但同时也代表了她的单薄,脆弱,渴望有一个理想的归宿。紫罗兰叶为心形,花朵非常美丽,幽兰溢香,故寓意美好爱情。传说中的紫罗兰花是“爱情花”,据希腊神话传说,美丽的女神维纳斯因爱人远行,依依惜别,分手时她止不住掉下泪来,泪珠滴在地上,第二年便发芽长枝开出一朵朵又美又香的花,这就是紫罗兰花,从此紫罗兰带着维纳斯爱神的寓意便成为多情的化身。紫罗兰原产欧洲南部,在欧美各国极为流行并深受喜爱。它的花有淡淡幽香,欧洲人用它制成香水,倍受女士们青睐。在中世纪的德国南部还有一种风俗,把每年第一束新采的紫罗兰高挂船桅,祝贺春返人间。
冬之梦,烧一卷旧情祭文;紫罗兰,掬一怀文思情浓。魂里低首紫罗兰,一念执着,缘定相思。岁月流光,本是考验感情深度与坚实度最好的见证。时光在变,人心在变,唯独至死不渝的情感永恒不变。爱情誓言,或许就是三生石旁孕育出来的千古磐石。现代史上著名作家周瘦鹃先生一生酷爱紫罗兰,和紫罗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其中与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有关。周瘦鹃中学毕业留校任教的时候,偶然遇见一位叫周吟萍的女子,素雅端庄,声线柔美,很是爱慕,与之往来频繁,并谈到嫁娶。然而,周吟萍家庭富足,周瘦鹃则家境贫寒,吟萍父母坚决反对,并将吟萍许配他人。吟萍是一弱女子,没有办法,只有饮泣。她有一个英文名字Violet(紫罗兰),周瘦鹃因对她念念不忘,于是寄情于紫罗兰,案头请供的是紫罗兰花,写文章写信,用的是紫罗兰颜色的墨水,并在苏州建造了“紫罗兰庵”,还创办了一个名叫《紫罗兰》的刊物。原来,今生唯美的爱慕,紫罗兰的情怀,寄念若兰心语,爱一生缘,痛一辈子,念一世情,永恒不谢!
云烟深处,开一朵隔世的紫罗兰。人在天涯,心在咫尺,思念情长,一卷紫情花语,浓浓心意,寄情在紫罗兰的诗韵中浪漫走来。八年前的夏夜,星斗满天的苍穹,彼岸两头的世界,情花渐渐的浮现。你说若有一天,痴梦消失于地平线,坠入江南的画面,传说那情人的眼泪滑落在地面,将化为紫罗兰,情人将会回归原点。八年后的春天,我站在浅绿中间,独紫罗兰守候亭间,见证了对枫的'思念,原来爱情并不那么遥远。心中旖旎的这一天,它穿越了时空界限,将真心实现,当所有碎梦将走远,就让它埋藏在从前。只要梦中紫罗兰还在,爱就在;只要相信爱的不灭之光,像紫罗兰花瓣努力般绽放,且不畏惧的模样。当受伤记起它的芬芳,它的醉人,它的花露,曾经清雅的花语,感动的脸庞,情窦初见的地方,漫天纷飞自花香,伤已碎,心已醉。远方的人,你是否也曾听说,紫罗兰远古的传说,情人落泪的时候,祝福必将紧跟在左右?千秋万载轮回中,转身凝眸擦肩处,独掬罗兰伴我行,紫色生香醉文魂。
醉梦卧榻进古时,借笔抒古韵,画壁画心画花魂,缘起缘灭缘源生。一滴情缘泪,一束相思兰,彼岸对视传情。孤星醉,残梦碎,烟雨浓,兰花丛,情意绵,醉忆断桥前。冬缘春殇,水墨青花,心露如酥,情定姑苏。闲游寒山古运河,雾里渡小船,江南古韵钟声梦里还。万物新生处,春景思恋顾。船头拨雾喜迎春,把酒当歌月下赋,人生几时相聚欢,心存醉兰天涯时。古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今朝,万里重山无尽头,难及兰心情谊长。劝君更尽一红酒,难得春秋一缠绵。情谊我心,阡陌际遇,人生最美处,莫不过是相依相偎倚栏听雪。双宿双栖浪迹天,一任江南梦云烟,笑看红尘苦争春,名利过眼碾作尘。
时光隧道里,轮回前尘,闲茶逸书追梦人,雪山之巅未了情。独掬盛开的那一朵紫罗兰,指尖情思,与兰缱绻,一种情怀,一缕兰香,双舞双飞里,一个情痴,一个矜持,汇聚紫情冬语。落寞书生,千里探花醉,花影化仙露紫翠,弹指蕊间染心扉,日月烟雨红尘笑,忆古花魂相思调。温润里,片言碎语,泼墨飘香,叠成唐宋,倾心把情种。一种梦里寻缘,网一个你,网一个我,八载春秋烟云过,情路悠长岁月歌,不羡鸳鸯近花情,一路罗兰伴长枫,缘起缘落缘注定,梦里依依断桥情,执笔画心诉传奇,只为天涯一芳心。古道西风,夕阳西下,情何堪,回眸转身,兰香远千里,踏雪寻踪,诉尽缠绵。天涯,红颜悴,相思碎;海角,天不老,情难绝。愿许佛前三声语:来世,你依然若兰我为叶语,可愿?前尘缘,今生情,来生续,三世清浅,尽落今生红尘处,了一世情缘,还一辈相思。
一卷西厢,一抹离愁,一暗伤城,一袭牵念,几许心殇,愁怀相思尽为多情苦。紫罗兰的眼泪,一怀揪心事,定位了兰的情怀。一曲笙箫,凝住了兰的忧伤。一帘清泪,忧郁了兰的思念。半生缘,尘埃里,开出的紫罗兰,如醉纳兰,胜之容若。梦里相思,牵肠挂肚,水墨纸砚书香处,思谁,念谁,君可知?一曲纳兰调,一世烟雨情,一席思情泪,一缕兰香魂,心碎了谁的笔墨?念,古今烟雨梦兰怨,空悲切,注定了红尘一梦醉千年,寂寞一世孤灯照。度,春雨夏日,秋风冬雪,天地苍茫,不思量,自难忘。醉,情关伤口,忆千年兰心翩然,痛百世兰香落泪,思绪哀哀。古琴道里,让爱化作思念碎,温暖纯净昔日醉。我心幽兰,思千遍,念缠绵,岁月老歌,竟荒芜了夏雨亭园。酒入穿肠碎碎念,浪子书生寄衣倩,一把银壶一泼墨,酒入情生,幽兰幻影,感伤了思念的文字。见,笔墨飞花赋书文:胭脂泪,相思碎,黛玉葬花情憔悴。劳驾宋词,挽留兰香。悲欢离合兰亭序,情随纳兰容若去,西厢红楼瑶琴曲,相思情醉换杯碎。彼岸,兰情在,心若在,梦就在,感谢上苍,让吾心有这个念一辈子,恋一辈子,等一辈子的心语,不然生命就如枯井一般了无生趣。风过酒醒之间,紫罗兰的情怀,原是,遥指香兰醉芬芳,一席春梦诉衷肠,借酒落梦思相聚,半厢情醉忆情兰。伤神牵念里,久违的美好,独留下思念的情怀。唯捻一朵紫罗兰爱情之花,拖心累步履,思念崖,怀情,念兰,碎心,只愿乘兰瓣之舟,飞渡奈何桥,情牵来生不老缘。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那些经过你生命中的人,有多少与你擦肩而过,又有几人能让你刻骨铭心?如果,只能成为一个路人,也要欣喜地笑,那是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才有今生的缘。所谓情缘无错对,花无错开。前世,紫罗兰遗失的情怀,注定了今生美丽的遇见。前生缘,今生续,浩瀚人生网,一种注定,一种情怀,唯独在紫罗兰盛开的季节里遇见你,独特的味道,那是幸福过后寂寞思念的寻踪。当打开那扇尘封已久的窗,飘来阵阵醉人的花香,最美的紫罗兰花语泻散在你的灵魂。寂静冬语,温暖紫情,原来百合花有春天,紫罗兰更有眷恋。痴情痴心痴前缘,醉笔醉文醉兰心,曾经一句:你看,紫色火花,竟似我们爱的燃点!一袭紫色蹁跹,带着一个梦,一个心愿,只为倾心之人独身定做。沉醉里,春风洒露满枝芽,百般情长兰君心,江南古梦红尘遇,恰如三月桃花满亭红,更如一朵贵妃醉酒般情长意绵的紫罗兰在幸福温暖里摇曳,恰好甚好,感觉真好。当与心交流,两情相悦,温暖浅笑,平常相守,深情拥抱,兰唇痴吻,其实,荡气回肠就是来得这样的简单。
紫罗兰的情怀,今生里,不再是梦!那是一份灼热的爱恋。当触摸每寸花魂的情怀里,一心一意弥补着前世的遗憾,用疼惜与呵护,抚慰着曾经斑驳的寂寞与等待,以独有的文字格式,感受着孤独的执著和美丽。此刻,不知何时天空来了雾雨,原来,冬逝雪,叶随江南老死去;春雨到,紫情亭里醉香兰。曾经,刻意用时光织成的羽裳,到头来无非只是一种负累。当你离开的那一刻起,我艰难的闭上了眼,转瞬之间,往日情怀尽消于天边。所以,梦醒过后,记得宁可相信江南有水鬼,莫信江湖书生嘴。一种无悔,一句安好,离心离德间,告别了那分离的季节。紫罗兰的眼泪,情怀里尽是一场花开花落几番晴的温暖邂逅。
梦缘,缘梦,梦怨,怨梦,梦语,语梦,紫罗兰心语,交叉感染中,感受着彼此距离的痛,一首“燃点”触景,一听“如果爱能早些说出来”生情,沉醉在“致命的甜蜜”慨叹,感动于一曲“流泪”入情入肺间,明白了“不属于我的爱”的歌词,午夜伤歌,入耳穿心,人怎么哭了?泪从何来?为什么坚强面前竟变得如此脆弱?到底谁偷走了谁的心?谁把谁当成了思念的人质?人?情?念?思?痛?猜不透间,或许因为爱情,所以思考,所以反省,所以思念,所以痛彻心扉,所以心酸流泪。只是此刻,请允许我在床上死去几个小时?不是睡死,而是心死,因为那样感觉就不疼了。灵魂脱窍中,只为再想问个明白:爱,到底是什么?为何让人甜蜜如糖,却又让人心碎欲裂。最后歌中“因为爱情”,给了爱情本色的答案。只是,当人去楼空,后会无期之时,谁还在意流下的泪为谁?感伤处,折笔残画,此情逝矣,追忆难了。你一再追问:是否我消失你才能珍惜我的存在?只是,你一辈子都不明白我的纠结竟是怕你陷入情感漩涡太深而难以自拔。你明白吗?当纠结大过于情结,情感的真实度已形同虚拟。所以,选择了违心且不情愿的放手,所谓知足与幸福的背后,心碎迷离的结局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偶然间,一条鱼,一条快乐得不知是否为情流过泪的鱼,给了一种全新透彻的答案“爱情故事很凄美,不管是怎样,一种大气,一种心态,才能够历练出这种所谓的“放下,放手”,纠结的问题,纠结的选择。但只有那样才能真正的对彼此伤害都少是么?明明知道该放手而不放手,就是愚蠢么。坚持着不该坚持的,就会被人看作很“二”么?有谁真真切切的想过,放不下别人眼中所谓的该放下,是多么的纠结,就算全世界反对,只要你坚持,对方就会陪你,可是如果有一天连你都放手了,对方还要继续坚持么?对方又该怎么去放下,松手?所以说服自己远比说服别人难多得多!”终归明白,情长情伤情殇情扰,本为痴情物,恋恋红尘土,何处惹尘埃?随缘,尽心,达命,问心无愧就好。
窗外,雨大,屋内,泪更大,烟雾里的影子更是大。人处天涯,念在咫尺,借一扇兰词,诉几挽情丝,杯茶幽歌,独处笔墨,云遮半月思晓凉,枯叶摧花兰心寒,以一种沉默的姿势,缄默静立,对视在彼岸之颠。因为有些话,站在你我之间,已没有解释的必要,或许,老死于心,就是两个人的美好!今晚,听乐思伊人,独摇金樽苦酒,一笑而过,含泪饮尽人生情长苦短爱难离。忆悲切,来!来!来!情长情伤情苦之人,干了这一杯吧!哭苦笑,明知借酒消愁愁更愁,依旧只求一醉解千愁。情凄凄,相思依,醉意入梦境:马尔代夫之恋,霓虹灯的迷人,蝴蝶兰的香味,红蜡烛的热情,曼妙乐韵的悠扬,香槟酒的陶醉,紫色水晶鞋的爱恋,恒雨钻石的闪烁,情醉香唇的芬芳,两人世界的约会,一千零二夜的浪漫,注定捏成一世的你侬我侬。只是,雨停,雾散,梦醒时分,下一站幸福在哪啊?缱绻成伤处,心如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个号码,一句问候,一场交流,一张照片,一个眼神,铸成了悠长岁月不死之爱心,当你说:我流着泪接受了别人的感情时。伴随无尽透明的思念,一场梦里的童话画上了残缺的句号。心碎间,唯祈许你幸福是我永远的祝福,你快乐是我不变的心愿,今生,只要你过得好就好!(原创:夏雨亭)
在很小的时候
我就极喜欢梅兰竹菊
喜欢梅花的傲骨嶙嶙
喜欢兰花兰亭序静
喜欢竹子的'挺拔直立
喜欢菊花的菊菊莴苣
我在家后院的院子里
我采撷了一些砖块沏砖墙
我垒起了一个不大的花台
我种上了梅兰竹菊
我时常为它们培土施肥
我想让它们快快长大
让它们长得生机勃勃
让它们展示了在我的花台上
让它们迎着阳光茁壮地生长
梅兰竹菊
在我的花台上不负众望
在我的花台上绽放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美丽
也绽放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
我欣赏它们的品格
我想为他们写诗
我更想为它们写序
而它们始终朴素无华
它们迎着风雨
它们沐浴阳光
一分一秒
生机盎然
它们各自以不同寻常的秉性生长
它们在春夏秋冬
在我的花台上
年复一年
展示着动人的微笑
丰富了我寂寥的人生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释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摹本:
兰亭序神龙本[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虞世南临本
兰亭序褚遂良临本
刻本:
定武兰亭序吴炳旧藏本
定武兰亭序宋拓故宫藏本
定武兰亭序宋拓独孤本选页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介绍: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据说藏有《兰亭序》共四本,有黄庭坚、王晋之、葛次颜、单炳文题字,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甘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洛阳宫本兰亭序》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上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此外还有“薛稷本”、“赐潘贵妃本”、“颖上本”、“落水本”,等等。
《兰亭》真迹虽殉葬昭陵,但它的化身经过摹、刻流传,各种本子不下数百种。清乾隆年间赵魏首先怀疑《兰亭》真伪,云:“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清光绪年间李文田认为《兰亭》其文伪托,其书也为后人伪造。1965年掀起一场“兰亭真伪”的大辩论,郭沫若为主的一方认为“伪”,另一方高二适等起而反驳。1973年文物出版社编纂《兰亭论辨》,收集有关论文十八篇。此后又有许多论著讨论《兰亭》真伪。著名学者钱钟书虽未参加当时的论辩,但在1979年出版的《管锥编》中己反映出他对《兰亭》论辩的思考及精辟见解。1988年5月24日《人民日报》上刊出钱钟书一信中更明确地指出:“阮文达‘南帖北碑’之论,盖系未睹南朝碑版结体方正与北碑不异;郭沫若见南碑,遂谓世传右军《兰亭序》非晋宋书体,必后世伪托。其隅见而乖圆览,与文达各堕一边。”即认为各有所偏。此可以启发我们对这个学术课题的进一步探讨。
总之,我们认为对于《兰亭》真伪的考辨,既要着眼于当时的文化背景,更要着眼于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一代“书圣”的创新动因和成就。当然,还有赖于更多的文物发掘,也许有朝一日会有科学的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