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农耕文化的唯美句子 正文

农耕文化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5-05-14 17:05:29

1、雕花剪纸与其它地方的剪纸相比较,主要在刀法上独具高超技艺,讲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顺,开片要严,行刀要匀”。破工(俗称插刀)尤为精巧。艺人用雕刀在剪纸作品适当的部位,一刀一刀地插出放射形的图形来,或者以插刀走边,对人物的须发、服装,动物的禽羽、兽毛的纹式进行美化,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民众喜受。

2、剪纸根植于民间,其“关系民俗,反映民风,深含民情”,和其他民俗一样,记录着传统民间广大民众的生命体验,寄托着他们的情感憧憬。剪纸艺术的基础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是通俗文化,靠口头传承,不像中国传统的儒道等经典文化是通过书本传播的。剪纸艺术的.传播途径更接近神话传说这类靠记忆的、靠人们自发地进行口头表达。可以说,一部剪纸史亦是一部记录2000余年来中华民族广大民间民众的生命体验史和风俗演变史,其本身就是民俗生活的反映,为民俗所需要。

3、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际,当你走进晋西北的村落院户,看到远处黄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窑洞,似乎觉得这里的颜色太单调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好像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4、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

就像几十棵、几百棵高低参差的树木连成一片或疏或密的树林,一些人家择地而栖聚族而居就形成了村落。或在山,或在塬,或在沟,或临水,或叫村,或叫寨,或叫庄,或叫屯,那是我们生老于斯的桑梓之地,总称为乡村。

就跟山上长着树、河里游着鱼、天上飘着云一样,村里住着人。和山川、季节、草木、庄稼、禽畜、走兽、清风、明月,一同生活在山坳、丘陵、沟壑、河畔、平原间,乡村就像一捧捧丛生的草,融进了自然,成为自然的点缀。

从生态上说,村庄,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有意无意吻合了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理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从陶渊明到范成大,乡村一直盛开着一种名为田园诗的花。

乡下人认不得几个字,他们只知道起早贪黑,在土地里摸爬滚打抠土挖泥找食吃。最令他们欣喜的,不是田园诗这些逸情雅兴,而是那些长势喜人的庄稼和丰年好收成。靠天吃饭的年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是他们奢侈的祈盼。旱涝病虫,哪样灾害都让庄稼人揪心啊。小麦、大麦、高粱、棉花、谷子、芝麻……一茬一茬的庄稼,吸吮着庄稼汉的心血骨髓,直到把他们吸吮得青筋暴露、骨瘦如柴、背弯如驼、油尽灯枯。

农活历来又脏又累。记得少年时,我本家一个爷爷对一个瘦弱的后生叹息说,孩子,托生在乡下,没有一副猪一样的好肠胃、驴一样的笨力气、牛一样的铁身板,是吃不消的啊。好好上学走出去吧。多年后,这位跌跌撞撞总算走出去的乡村秀才写了一首题为《庄稼·土地·农民》的诗:庄稼一茬一茬/被农民收割了//农民一辈一辈/被土地收割了//一辈子都在土里刨食/最后把自己也刨进了土地//活着用汗水滋养庄稼/死后用身躯肥沃土地//庄稼根须扎进的不是土壤/是无数农民的肌肤与血脉……我不会写诗,我知道这些质朴直白的句子,不过是情郁于中,沛然从肝肺中流出而已。

很多乡村贫瘠、清苦、偏远、闭塞,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尽管很多人家的门楣上都刻着挂着“耕读传家”的门匾,但实际上只有耕,没有读。人老几辈,读书的人不多,走出去的更少,往往是上不了几年学堂就得下地干活,长年累月,除了知道一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传说外,就是农闲时的大鼓书和春节时的大戏了。只是他们不知道,谷雨、芒种、霜降、大雪的日子里,庄稼人自己也在上演着一出出悲欢离合的故事。

因为是聚族而居,很多村子以姓氏命名,如逯寨、段湾、王庄、贾屯、庞村、寇店等。好多姓氏都有祠堂,祠堂除了用来纪念先祖,还有别的用途。若村里同姓两家有了纠纷争执不下,长者会把他们叫到祠堂里,让他们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训导说:想当年,咱们的.先祖千里迢迢从山西洪洞来到这里,含辛茹苦,养育了咱们这些后代,容易吗?倘若先祖看到他的后代你争我夺互不相让,老人家心里会怎样呢?于是两家面有愧色,各退一步,恩怨往往就这样化解了。

乡下人憨厚质朴,不会耍嘴皮,不会拐弯抹角,你帮了他们,他们也只是朝你笑笑,但他们的真诚感激都随着脸上的皱纹流淌在那憨憨的笑意里。乡下人多少有点粗鲁、邋遢,这也怪不得他们,那样恶劣的环境,生存都是问题,哪里顾得着斯文、修养,但他们知道荣辱善恶,现在那些把良心塞进胳肢窝制作地沟油、苏丹红的人放在那儿会被乡下人骂死。

乡村是城市的根。城里人,老家大都在乡下,乡下的田野浸透着他们祖辈父辈的血汗,乡下的原野葬有他们先祖的骸骨,乡下的山野河畔,甚至依稀藏着他们童年的记忆。乡下人辈分高,城里人回老家,总是大爷二奶三伯四叔五姨六舅地叫,要是哪个浑小子因为阔了就摆谱怠慢乡里乡亲,那他今后就甭回老家了,没人理的。

旧时的乡下住着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爷、姨奶、姑爷、姑奶,他们的次第凋零,带走了一个时代。我只是在每年清明上坟祭祖时回老家一趟,曾经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乡村和我渐行渐远,像儿时的伙伴走散在岁月里多年不见了,像三代以后的表亲音讯依稀不相往来了。

半个世纪前,随便哪个乡村,都是一座民俗博物馆,那些传承千年的民俗、陋习,那些祖辈相传的谚语、民谣、掌故、传说,以及巧手匠人的各种手艺等,在这里得以绵延。那些举目可见的石磙、石碾、牛犁、马车、麦秸垛、地锅灶、土坯房、旧门楼、老槐树、老鸹窝等,如今都成了难得一见的民俗符号。

乡村,走过长辫小脚童养媳的年代,走过粗布蓝花对襟袄的年代,走过布证食堂大锅饭的年代,走过伐树砸锅大炼钢的年代,走过分田到户承包制的年代,走过进城打工空心村的年代,走过土地流转搬上楼的年代,乡村,千年银杏般把时代的印痕刻录进岁月的年轮。

华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使得广袤原野上无数的乡村,庄稼样一茬一茬荣枯着重复着锄禾日当午的辛劳,土地样吸纳着汗滴禾下土滴滴血汗的渗透,史诗般承载着中国农民粒粒皆辛苦的苦难记忆。作家把他们写出来,写成风里雨里田野里一株或一片带着泥土味的庄稼,我们叫它乡土文学。

乡村,承载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艰难谋生;乡村,承载着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千百年的阵痛与嬗变。阵痛与嬗变中,很多东西被我们像破家具烂古董一样丢弃了。村头祠堂前那棵粗壮高大挂满红布条的皂角树呢?寨坡上那座苍然独立容颜斑驳的寨门楼呢?那些个关于村名来历的传说呢?那“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诗意古典的乡村韵味呢?

树没了,树上的老鸹窝自然也没了,乡愁的这只鸟也就无树可绕无枝可依了。

日暮乡关何处是?

无处吊乡愁,这才是真的乡愁啊。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1)感悟毓秀门

到池州当天,讲学单位便将我安排在“毓秀门”饭店休息。未曾想到这座苍劲古朴的门楼伫立在我面前时,一下便将我震撼了——没有他处城楼那种人烟凄迷、蓦鸦环旋、墙体斑剥、霉苔层层破败潦倒感,时间没有摧残它的沧桑,它仍雄立一于街市一角,如同一位怒目金刚。

他经历过多少人间凄凉,经历过多少风花雪月,经历过多少战乱悲伤?它阻拦过多少敌军的攻城略地,它固若金汤地让多少代池州人民安宁地生息繁衍?

休息时,我带着诸多疑惑与服务员聊起这座让我惊愕不已的古建筑。服务员立即拿出一册介绍当地历史的读物让我翻阅,使我对它有了诠释般的悉知。

原来池洲有七扇御敌城门楼,是明代正德十二年(1520)知府何绍正筑成。其中南三门:中为通远门,左为毓秀门,右为钟英门;东一门为九华门;西一门为秀山门;北二门:左为迎恩门;右为望京门。七个城门上各建有楼宇,还筑了月城护卫。为了防御,城楼上设了警铺。明万历三年(1573)九月,兵备副冯叔吉、知府王颐加筑城墙,城楼设警铺27处。

明清两代这里发生过数百起寝戈晏甲、浴血奋战的抗抵强敌激战。抗日战争日期,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池州,池州人民依城门楼的铜墙铁壁,众志成城,忿然迎敌。解放战争时期,古城未动枪炮迎来了大军渡江,城廓基本完好。后来逐年拆除,尚存部分残垣。但那巍巍的七门得以留存。因为它是古代池州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是我们于安宁自得情绪中的一个警醒提示。

池州这七扇城门楼的建造修茸,体现了我国一代代赳赳爱国精神的强健,这种强健延续至今,督促我们对其抬头敬仰和低头思索。思索我们现代谧逸生活与当年軍事防御何以会凝聚和融汇在这座古建筑中。

驻足在这毓秀城门楼前,我想到了我们当今研制的反"薩德”和超音速导弹等高端防御武器,已超过美国的先进技术水平。

我还想到老祖宗造“武”字的意图,有戈才能止武。这种战与和的哲学思想亮点,也自然地沉淀着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灵气的闪耀。也使此门楼所迸发的历史情绪有了一种最现代的力量。

想着想着,我又爬上毓秀门楼的顶端,俯瞰四周景观,只觉得自己与这城门一起尽收着池州悠久历史的骄傲,只觉得这城门驮载着我及池州青山秀水的澄晰,从而深深体悟着我们祖辈人的经世风采和民族尊严。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2)青龙山记

青龙山隔泾河与甘肃宁县相望,山梁从塬地沟边逐渐低延到河川,两旁皆为深沟大壑。塬边山头伫立一尊城堡,山梁最低处曲折止于河滩,隔沟望之,仿如苍龙昂首摆尾,故有此名。

延安时期,青龙山高地上国民队伍筑设堡垒,封锁边区,如今堡垒痕迹犹在。电影《彭大将军》在此拍摄掩埋烈士遗体情节,青龙山因之被更多人传扬。我曾来此采访城堡遗迹,看到塬边松柏森森,沟坡林木葱茂。听其历史,观其物景,颇感这是一道有故事、有蕴含的传奇之山。

深秋时节,我再次采访青龙山,看到这里崛起一片生态旅游景区,多处新景与原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存融为一体,自具特色,颇受青睐。

庙堡并存是景区的核心物景。庙观建于清道光年间,虽是祭神护佑意识的产物,但建筑体式、泥塑壁画却具艺术价值。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事,附近村人在此临沟筑堡,避防抗掠。1926年,国民军杂牌连队驻扎县城,纵兵为匪,预征田赋,劫掠百姓。民众恨之入骨,称其为“红头”,便成立红枪会,后改称农民自卫团,“反贪官污吏,打红头匪军”,终以牺牲26人代价获胜。青龙山之城堡、庙观,即是农民自卫团的活动旧址。今青龙山生态旅游景区发掘农民抗暴事件,于庙院重筑围墙,制作记写当年农民运动的《十二月歌》与《胜利歌》壁栏,供人观瞻,农民运动的历史堪值铭记。

满山林木是景区的壮美景观。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的沟壑坡洼,遍植松柏林木,创建芋元林场,是林业部、省地县先进单位。黄土沟坡区的队办林场是当时的新生事物,省级劳模、林场带头人杜勤善,率领村人绿化荒山的事迹遐迩遍传。省政府召开社队林场工作会议,曾来青龙山参观。地区林业局亦派工作组在林场蹲点,总结科研与管理经验向各地推广。当年的奋斗使青龙山满眼葱郁,新建的生态旅游景区就掩映在林木风光之中。来此游览,可赏林木之美,可观前人之功。

窑洞餐饮是景区的怀思体验。景区改造一片浅凹台地,掘出一排传统窑洞,前辟花草广场,设置雨阳露亭,是游人品享美食、休憩购物之所。窑洞餐饮借用“人民公社食堂”之名,寓含福满现今新生活之比。饮食品种为长武独有的小酥肉、血条汤、水豆腐、牛犊馍等,展售物品为地方特色的老虎枕头、虫鸟裹肚、虎头童鞋、刺绣针织等,多有农家文化情趣。

游乐场所是景区的田园生趣。山梁两厢恢复的农家窑院,山脊林荫新辟的游览步道,城堡左右间有木屋别墅的花草园圃,沟头崖边培植的时令果园,屋可居客,道可观景,别墅有山野之味,果园宜游客自采。更有收购的数百块石磨,砌铺之字形甬道,通达置有犁、耙、耧、鞍及木车、簸箕、木杈等农事用具的展室,展示农耕文化,殊有地域情味。

新农村建设促成青龙山焕发新颜。这里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的挖掘,是青龙山所在相公镇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打造青龙山生态旅游景区,景区企业又与镇政府联手合作,将景区管理纳入扶贫事业。贫困户资金在景区经营中入股分红,贫困户劳力优先在景区就业,镇政府与景区企业提供货棚、货亭供贫困户售货,都是这古老山塬上呈现的崭新气象。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勃勃生机鼓舞人心啊。

感时代之新引动山塬之美,我便作青龙山此记以铭。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3)西湖

走出狭小的心房,便走进了美丽的天堂。捎带一只思想的行囊,一路采撷天堂里的`灿烂。

——题引

这是一个的下午。跨出杭州的大门,我们跟随导游来到,以最阳光的心情,寻找诗情画意,遍赏山色湖光。

夏日的西湖花枝招展,水光潋滟,山岭葱茏,充满诱惑。

水。驻足湖边杨柳岸,看美丽在阶前流淌,听小鸟在枝头欢唱。丝绦曼舞纤腰,锦鳞游戏清波。水莲迎风吐艳,荷盖铺展青霞。掬一捧水盛在手里,轻洒在脸上,让氤氲的水气从张开的毛孔渗入每一寸肌肤,随血液流遍全身,沁入心脾,让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享受一丝清爽,一份惬意。

有船靠岸了。我赶紧抖抖手,随大流挤入船身,爬上顶层。船头水花朵朵,四周波光粼粼,一阵清风吹来,撩起衣襟裙带,感觉真的好爽耶。

湖。湖不大,幽微灵秀,静逸柔美。

游船载着我们高歌航行。矗立船头,登高望远,长堤卧波,小岛摇绿。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蓝天碧水相印成趣,薄雾如纱梦迷离。透过这层飘渺的霓裳,你是否瞥见她隐约外泻的春光,深湖微澜的美艳?你是否感受到它容纳江流的气度,举重若轻的成熟?无怪乎人们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眼睛,那是因为他们读懂了她的灵动深邃;无怪乎吟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是因为他品出了西湖的绝妙韵味。

山。山不高,却俊朗神秘,脑子里装满了故事传奇。你看,他手臂一弯,就把西湖拢在了怀里,就守住了心灵的绿荫,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相同的生存理念和追求,使他们携手同行,配合默契。秀四季乌龙蚕丝,与来宾共舞细品;酿一坛天堂美酒,与历史文化干杯,让全世界为之陶醉……

极目远方,我们看到了一溜别致的楼宇,倚靠着起伏的山峦。“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意若隐若现。楼宇内外,一度开心的笑着。西湖歌舞的缠绵旋律,听得他昏昏然不辨荣辱,美景美女的多彩多姿,更使他乐不思蜀。民间疾苦,无暇问,国运衰危,无心顾。殊不知,遗弃了人民的昏君,最终也逃脱不了被人们唾弃的宿命,腐烂在历史的角落里。千百年前的笙歌琴韵,也早已化作警笛长鸣,不断催人警醒。

回眸苏堤白堤交汇处,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到处弥漫着英雄的气息,呈现出一派峥嵘气象。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而今安在?他就安睡在这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侧耳听,“精忠报国”的誓言犹在上空回响;抬望眼,的铁血男儿,穿过漫长的时光隧道,正向我们走来。且不说金戈直捣胡虏巢穴,铁蹄踏遍贺兰山缺,是何等的风雷激荡,令敌人闻风丧胆,单是一首气势磅礴、豪迈悲壮的,便可朗照南宋的万里荒原,半壁江山!心无色,焉能示如此之鲜红?人无格,何以昭如此之凛然?碧血丹心苍天可鉴。他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召日月的赤胆忠心,筑起了一座神圣的祭坛,站成让后人仰望的高度,向世人诠释生命的要义,让生命在永恒的高贵中不朽。遗憾的是苏白两堤正在修缮当中,岳庙。然而,长长的围栏挡住了我们的身体,却挡不住我们的景仰之情,一股浩然正气在心中油然而生。于是我们面朝岳庙站定,向英雄致敬。

历史在青河中沉浮,时间如丝绸般滑过,转眼间西湖被留在了身后,眼前已是佛门净地——灵隐飞来峰。有句话叫“读史以明志,韬光正气锐气;诵经为修身,静养德行操行”。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寄托的是精神。于是我们开始与谋面,找佛祖交心;领略佛教文化,聆听古刹钟声;贴近空灵大境界,沾得净水涤灵魂,直到暮云合壁,才匆匆踏上归程,脚步里却注满了留恋。

万水千山总关情。总是收不回的目光啊,看不尽的风景,品不完的画意与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