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学习要有好奇心,还要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
审问之: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
慎思之: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
明辨之:要自己分辨真伪,不然良莠不分,不利于学习
笃行之:要努力践履所学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1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21.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
2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2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
2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2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28、“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29、“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3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31、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3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4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4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4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5、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46、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0、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51、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5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5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5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5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5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5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5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5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6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6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6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6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6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6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6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6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6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7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71.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
7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7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
7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7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7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7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78、“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79、“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8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81、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8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8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8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8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8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读后感《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陆游,这是一个不幸的'人。虽出生于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时正值金人南侵,“儿时万死避胡兵”,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倾情于表妹唐婉,但终究难违母命而留下一曲《钗头凤》的爱情悲剧;虽自幼好学,“万卷纵横”,早有诗名,但因举考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中原)”,致触怒秦桧而遭黜落;虽有“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杀敌报国之志,但“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报国欲死无战场”,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罢官家居。无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杂老农间”“满眼是桑麻”了,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诗穷而后工”,诗人个人的不幸往往是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幸。正是人生世相的丧乱给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的轩昂豪情,“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闷,……而陆游则将他“六十年间万首诗”留给了中华民族,将他一段崇高的爱国精神留给了人类历史,将他“不拘礼法”,自号“放翁”旷达的人格留给了后人。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鉴赏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