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2、风吹雨,草草离人语。
3、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
4、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
5、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
6、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7、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8、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9、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10、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11、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12、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
13、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
14、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15、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16、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17、月生方见树,风定始无沙。
18、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19、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20、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1、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22、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23、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24、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2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7、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28、难话此时心,梁燕双来去。
29、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30、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31、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
32、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33、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
34、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35、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36、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
37、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38、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
39、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40、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
41、人说病宜随月减,恹恹却与春同。
42、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43、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4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5、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46、海棠也似别君难,一点点、啼红雨。
47、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蹋烂麦青春。
48、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
49、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50、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51、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52、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53、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54、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55、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56、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57、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58、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59、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60、殚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三月的春风拂出枝头的寂寥
南国的村庄在雨幕里挺立
托生新的希望
山头上的楠木
和风雨交谈
挺着坚硬的脊梁
一任岁月的刀斧掠过
毫发无伤
弥漫在山的风景线上
红色的躯干属于数个世纪前的广桢
守候千年的灯盏
哪怕一片绿叶
也能让蠹虫的牙齿怯而止步
哪怕死去千年
也能使利刃的钢火无奈叹息
你的性格是坚强的象征
成为这哀牢山上
永不凋零的记忆
诗人为你感叹
用你的绿叶托起诗句
晚风中曳着你的清香
透过你红色的躯干
制造不朽的传说
我爱你的'坚强
你的肉身是我寻找千年的理想
你的芬芳是我心间的清香
我不愿把你做成红色的摆设
我只愿默默地注视你
注视你伟岸的身躯
注视你足下的土地
注视千年的帆影
注视岁月的沧桑
你绿色的手
抚过的哀牢山
原文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作者:唐·杜甫
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
诛茅卜居总为此⑴,五月仿佛闻寒蝉⑵。
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⑶。
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⑷!
沧波老树性所爱⑸,浦上童童一青盖⑹。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⑺。
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⑻。
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⑼!
注释
⑴诛茅:剪除茅草。总为此:全都为了这棵楠树。
⑵楠树高大,故发出的声音,有似寒蝉。寒蝉:蝉的一种,深秋时鸣于日暮,声音幽抑。
⑶此句极写风力之大。流云气:因兼有雷雨。
⑷此二句摹写楠树和风雨斗争的状态,字字惊心动魄,读者仿佛看到杜甫本人和丑恶的现实作斗争的形象。浦起龙注:“犹力争,壮其节也。岂天意 :非其罪也。”
⑸树倚清江,故曰沧波老树。
⑹浦:水边。童童:一作亭亭。青:一作车。按《蒿楠》诗:“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则当作青。
⑺树大荫浓,可避雪霜,故野老频留树下;树高迎风,如吹笙竽,故行人低回倾听,不忍即过。见得楠树,人所共爱。
⑻虎倒龙颠:写老楠僵仆之状。杜甫多用龙虎形容松柏等古木。如《双松图歌》,“白摧朽骨龙虎死。”《病柏》:“偃蹙龙虎姿。”委:弃也。“泪痕血点”句作写树看更好,树经雨涅,躺在地上有如泪痕血点满垂胸臆,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但也包含了自己的痛惜。
⑼无颜色:即大为减色。浦起龙注:“虎倒龙颠,英雄末路,泪痕血点,人树兼悲。无颜色,收应老辣。叹楠那;自叹耶?”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在成都时所作。“叹”本是曲调的一种,如“歌”、“行”、“吟”之类,这里兼具表情作用。楠树长在草堂前。杜甫本深爱此楠树,常在这树下吟诗,又目击楠树与风搏斗,卒为风所拔,和他自己的性格、命运也都有着相同之点,故写来极有生气。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转意。起四句追叙未拔之前;“东南飘风”四句正写为风雨所拔;“沧波老树”四句写拔后回思之情,两句切自己写,两句写一般人;末四句深致哀悼。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繁体对照
楠樹爲風雨所拔歎
倚江楠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
誅茅蔔居總爲此,五月仿佛聞寒蟬。
東南飄風動地至,江翻石走流雲氣。
幹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
滄波老樹性所愛,浦上童童壹青蓋。
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籁。
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
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