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描述西江苗寨的唯美句子 正文

描述西江苗寨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5-05-05 05:58:18

到西江必不可少的是逛苗寨,欣赏苗寨美景,下面就是西江千户苗寨旅游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作文

经过16个小时的旅途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贵州省的凯里市。导游领着我们上了一辆中巴车,汽车开始沿着凯里市区的街道向大山深处驰去。

导游要带我们去的地方是西江镇,那里居住着1200多户苗民。从凯里火车站到西江镇有36公里的路程。一路上,只见公路两旁的民居有点特别,每座房子顶部的中央都有个形似牛角的东西,屋角也是弯弯向上翘起。苗族人信奉牛图腾,他们在建造房子时都会在屋顶正中央用青石砌一个大大的牛角。

越往里走,人烟越来越少,待汽车进入深山腹地,渐渐地可以看到半山腰有一些木头房子,房子下面用石块垒成,上面用木头柱子支撑整个房屋,远远看去,屋子好像悬在上面,这就是苗族人居住的吊脚楼。据导游说,由于少数民族都是依山傍水而居,苗族人喜住山上,房子就用山上的树木建造,而布依族大多临水而居,住的是用石头搭建的石板房,因此有“苗族爱山、布依爱水”之说。吊脚楼的周围是层层梯田,这是苗族人赖以生存的土地。

上午九点,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西江千户苗寨。

到了苗寨,不能不看苗家歌舞。来到芦笙场,演出正好开始。演员们都是当地的青年男女,他们穿着各种鲜艳的服装,姑娘们头上戴着的.银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跳起舞来,身上佩挂的银饰“沙、沙”作响。他们在台上用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声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苗族人爱好歌舞,缘于他们的文化生活极少。在很早以前,苗族人一直过着较原始的生活,物资、精神匮乏,苗民们在一天的劳作之后,身心疲倦。为了驱散疲劳,他们就地取材,用树叶吹奏歌曲、用板凳即兴舞蹈等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有的苗族文化,吹芦笙就是其中之一,在苗族有“不会吹芦笙就不是苗族人”之说。

到了苗寨,不能不吃苗家饭。按照苗家人的习俗,客人进门之前要先喝牛角酒。主人家的两个小姑娘一左一右站在门口,一个手里托着牛角,一个手里提着一把酒壶,还用苗家方言唱着歌,意思是“欢迎你,远方的客人。”进到屋里,是一排的长条桌,桌上摆满了各式菜肴,有苗家风味的酸汤鱼、鼓藏肉、熏香肠、腌肉炒折耳根,还有各种凉拌小菜。吃到一半,主人家的两个姑娘开始为我们敬酒。来之前,导游已经交代了我们,如果不会喝酒,就用嘴唇轻轻碰一下碗边,千万不要用手去扶,否则被当作要喝,那结果是一碗一碗地往下灌,非把你喝倒不可。

入夜,苗寨家家户户亮起了灯,远远看去,整个苗寨掩映在点点灯火之中,好像天上的星星,给这个美丽的山寨增添了一抹亮色。

美丽的西江、美丽的苗寨,你用大自然的山水哺育了一个民族,你用勤劳和勇敢锻造了一个坚强的民族。

四月里的风,暖洋洋的,如同有一双温柔的小手在抚摸着我的脸庞,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我披着和煦的阳光走进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公山麓河流谷地。这儿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原生态的苗族寨子——西江千户苗寨。为了研究古村落立法保护工作,我有幸亲近苗寨,一睹她那神秘的风韵。

晌午时分,我迈着轻松的步伐,跨进了西江苗寨宽广宏伟的寨子大门。沿着清澈的白水河上游东进,路两边美丽的景色一览无余:鳞次栉比的梯田,自山脚坡地延伸到山腰上,重重叠叠,高低层次分明;梯田里盛开的油菜花,黄似金,白如雪,在春风的轻拂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绿油油的青苗,频频起伏,对远方到来的客人绽开了欢乐的笑容!

目光越过梯田,朝左侧山岗上望去,那吐着嫩绿的枫林、杉树等乔木和不知名的藤本植物,葱郁秀丽,青翠欲滴;肩负背篓的苗族妇女,额头包裹着黑色的头巾,在林间采摘着什么?我猜想,应是在采摘茶叶,或许是在挖掘山药材。望着她们忙碌的身影里,我仿佛闻到了正在散发出的一股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我感受到,这里的山水草木都浸润着苗族同胞的淳朴、勤劳、勇敢,这里的岁月盛满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宁静、安详、和谐。

望着眼前那优美的田园风光,怎不令我感慨万端。早年,我在江南水乡也曾享受过——那袅袅的炊烟、清灵灵的河水、绿油油的秧苗,还有在布谷鸟的叫声里,社员们进入田间春耕播种的情景,深深地刻在了童年的记忆里。可惜,如今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已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大潮中……

白水河,是西江苗寨的母亲河。清灵灵的河水清澈见底,由西向东缓缓地流淌着,欢快地越过弯曲的河床、低洼的河谷,越过寨子,将千户苗寨隔成南北两片。气势雄伟的“风雨廊桥”横跨在白水河上,连接着南北寨子。整个西江苗寨,静静地坐落在群山的环抱中。站在南寨子“天下西江”观景台,向白水河东北侧的山谷坡地望去,依山而建的寨子,是很独特的“干栏式建筑”,清一色的木质吊脚楼,有三层四榀三间的,有三层五榀四间的,一千多户汇集在一起,像楼市的海洋,气势恢宏,随地形的起伏变化,错落得恰到好处,美丽而又壮观,让人叹为观止。这古老的建筑风格,熔铸着苗族人对生态环境、民族心里、民族历史、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美学观念和空间力学的理解,是中华远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西江苗寨由三个村组成,住户1200多户,人口5300余人,多为“西”氏族苗民。族人用黑色的头巾头帕包头,故称“黑苗”。在村寨的坡头,成片的小枫树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舞动着嫩嫩的新叶,吐着翠绿、带着嫣红,排立得整整齐齐,像是村寨的守护神。还有高大挺拔的独立枫树,星星点点分布在寨子前后,正给远方的客人讲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西”氏苗族的祖先蚩尤部落,在“涿鹿之战”中被皇帝和炎帝部落联盟打败后,几经大规模的迁徙,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南下寻找栖身之处,每找到一处安身之所,便在寨子前种下一棵枫树。祖先们在枫树前约定,失散了的族人凡看到有独立枫树的寨子,就有族人居住在那儿。“西”氏苗族凭着这种信条,将散居各地的族群聚集,发展壮大。久而久之,在寨子前种枫树就成了“西”氏苗族的习俗,并作为一种执著追求的信仰,世世代代延续了下去。

苗寨中心广场露天舞台上,苗族青年男女正在给客人们表演歌舞,对飞歌、奏芦笙、振响铃、唱情歌,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姑娘和小伙们边唱边跳,歌喉婉转,舞姿优美。广场四周的连廊里,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客人,还有不少外国朋友,坐着的,站着的,观赏独具苗族风情的歌舞,感受苗族文化特有的韵味。人群中,有人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我站在舞台对面的连廊里,静听高吭的芦笙音律,默赏苗女们曼妙婀娜的丰收舞、敬酒舞、盛装苗舞、锦鸡舞等独具特色的节目,无一不是西江苗族文化的精粹,轻叩着观众久染尘嚣的的心扉。漂亮的苗族女主持人,还特地请出了寨中的“银匠王”,为客人们表演压轴戏——独笙舞。看到“银匠王”随笙音起舞的豪放、洒脱,谁又能想到,这里苗族人的银饰,大角银、小角银、银冠、银衣等珍品,全都出自这一双会舞动而又精巧的手啊!他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看完中心广场的表演,我穿过“风雨廊桥”,来到预订的“杏花苗家”酒店用餐。走到门口,被两位美丽的苗族少女拦截。她俩身着色彩斑斓的苗裙,头颈佩戴着巧夺天工的银饰,双手高奉满碗的米酒,唱着苗家酒歌,恭敬地献给客人。这种酒,叫“拦寨酒”或“拦门酒”,是苗族同胞待客的最高礼仪,喝了这酒方能进得了苗寨苗家。喝这种酒,是有讲究的。我在进寨时知道,客人若双手接过来捧着碗喝,说明来客不但酒量好,而且真诚豪放,苗族少女要连敬三碗,喝下才能放进;若来客酒量不好,便不能用手捧着碗喝,而只能背着双手低头浅尝一口,苗族少女见状也会放客人进寨进门。喝过“拦门酒”,我真正体会到了苗族少女热情中带着一丝羞涩,腼腆下又隐藏着豪情,那种淳朴、友善的情形,难于言表。礼过后,我和同伴们到“杏花苗家”酒店的二楼,品味苗族人家的“长桌饭”。一张长长的条桌,两侧容坐二十余人,桌上一字儿摆开了苗寨的特色佳肴,以腌、烤、熏肉制品和山野(药)菜居多,以甘、辣、柠檬酸为主味。吃惯了鲁菜和苏邦菜的我,偶尔偿到苗族菜肴,顿觉胃口大开,连喝三碗米酒,又就了两碗米饭,吃得津津有味。

用过餐离开了“杏花苗家”酒店,我去拜访唐姓苗王。苗王家住在距山顶不远的高处,是整个西江苗寨的最高位置。在我的心目中,苗王在寨子里一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居室也必定是寨子里最宽敞、最豪华的。到了跟前一看,才知道出乎意料!苗王的居所,是三层的木质吊脚楼,底层是苗王豢养禽畜、储存肥料、存放农具等什物的地方;第二层是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叫“阶息”。这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苗王常在这儿纳凉、观景和休息;第三层是苗王的储藏间,堆放谷物和其他生活资料。我发现,苗王家与其他苗民家没有太大的区别,陈设简陋朴素,整洁大方,堂屋里也只有一张陈旧的长沙发和一对单人沙发,北墙正中的方桌茶几上方,悬挂着有苗王各个时期照片的镜框。我们坐在“美人靠”上,一边享用山林间散发出的清醒空气,饱览西江苗寨的全貌,一边听苗王介绍苗寨风情。

在与苗王交谈中,我了解到:在苗族,地方事务由自然领袖自主管理。历史上,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有“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的自然领袖有不同的职责,分工协作,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如今“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不存在了,但“鼓藏头”、“活路头”延续了下来。这个唐姓苗王,是唐氏家族世袭的“鼓藏头”。“鼓藏头”的意思是,总理社会事务,诸如社会道德、治安保卫等,还掌握着藏鼓的祭祀权。在苗族人的心目中,祖先的灵魂寄居在铜鼓(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铜鼓(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让灵魂永远与子孙同在。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最为隆重的是 “鼓藏(牯脏)节”,每12年举行一次。可以想像,“鼓藏节”那天,“鼓藏头”苗王是何等的尊贵,祭祀仪式是何等的壮观,苗寨小伙和姑娘载歌载舞的场面是何等的欢畅!听完介绍后,我跟随苗王出去,亲眼目睹了神鼓祭祀的地方。

从苗王家里出来,天色已晚,我依依不舍地离开西江苗寨。坐在车上回首再望,此时的寨子,已沉浸在夕阳的余辉里,缕缕升起的炊烟,在半空中散开,如雾,如云;寨子趋向宁静,隐隐约约传来苗族青年男女的情歌……

啊,神奇的西江苗寨,对一个久居闹市的人来说,真是难得一见她的风韵!

各位旅客大家好:

欢迎来到全球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我是今天的导游小赵,大家也可以叫我赵导。我今天会把我所知到的都全部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今天旅途有更多收获,也祝大家旅途愉快。我们现在所在地就是西江千户苗寨,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接成片,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据2005年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住1288户,人口6000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百分之995,所以我们可以说苗族大本营在贵州,贵州苗族大本营在西江。苗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浸满有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所以说,苗族来源于皇帝时代的九黎、尧舜禹时代的三苗,而商周时代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苗族人经过几次大迁徒最终到达了位于西南部的贵州,并在这里扎下了根,创造出了具有贵州特色的苗族文化,贵州是苗族居住的地方,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贵州集中了全国苗族的主要文化特色。苗族素来聚族而居形成大大下下不同的村寨,多是每族一姓,很少杂居,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就是苗族人传统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人勤劳的象征,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可见苗家吊脚楼由来甚久贵州是一个青山秀水的地方,苗族同胞的.村寨多依山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居住风格,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前为房楼后为平房,下层堆放柴草和关畜。

二楼住人,如有三楼则是用于堆放谷物之类,在吊脚二楼通常设置“美人靠”由于苗族美丽的姑娘们喜欢在美人靠上坐着刺绣,所以命名美人靠2006年5月20日,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节日很多:苗年、吃新节、四月八等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民族,苗族人在他们的许多节日中会载歌载舞,苗族有与侗族齐名的,苗族飞哥以及有东方迪斯科,美誉的苗族反排木鼓舞,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反排木鼓舞和苗族飞哥,木鼓舞动作粗狂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啦,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她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飞哥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千户苗寨有一个每十三年一次的“牯脏节”是苗族人最看重的盛会。西江可以说是活生生的苗族文化博物馆,在西江可以了解到苗族的各种文化习俗,而苗家长桌宴就是其中之一,苗家长桌宴少则几十人,多则可达3000多人,食物也是十分具有苗族特色。苗族的饮食以大米,包谷为主,特别喜欢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汤,酸菜等,在当地越有种说法,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转转。在当地可谓家家有酸,餐餐有酸,样样有酸,当然辣味食品更是不可缺少,菜菜放辣,另外苗族人还特别喜欢饮酒,苗族人热情好客,重情义,讲信用。在苗家做客会感觉到备受优待,苗族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西江不愧是个好地方,2007年中国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西江参观后都不惊赞道,“西江---以美丽回答一切,下面我们将要到的是游方坪,苗族有固定的游方坪,或游方坡,供青年男女谈恋爱,游方多以对歌的形式香火表达爱意,这种公开恋爱只要征得家长同意就可以结婚,西江苗族博物馆,主要展示苗族文化、习俗、艺术,文物等,黔东南州目前在西江打造成一个旅游品牌所以西江的基础设施十分齐全,政府的一些政策在提高苗族同同胞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旅客们提供了便利,好了欣赏了这么多的苗族建筑和多彩的苗族风情以及他们深远古朴的历史文化想必大家收获颇多,那么我们的西江之行就到这结束了,相信大家对苗族文化都有了一一定的了解,欢迎大家再次到西江来旅游,再次为大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