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起,同样盖着椽、瓦、砖,同样有门有窗的建筑,被称为“宗祠”、“祠堂”,而不称“民居”,其实在我看来,两者的区别只是建筑的高矮不同而已。只不过被称为“祠堂”的建筑顶上多了一个个神秘的砖雕,建筑内拱、柱、樑多了一个个神秘的木雕而已。
殊不知,祠堂的神秘里隐藏着关于祖先,关于宗亲,关于子孙,关于血脉,以及关于知识,关于生命,关于爱。
去年11月1日,我骑行单车回家,第二三天就被俩位收藏家、好友陆先生、赵先生叫住,说要让我策划筹建宁波锡镴器博物馆和宁波熨斗博物馆,地点定在鄞州区潘火街道潘火桥村的蔡氏宗祠里。他们说,你是宁波服装博物馆三代元老,我们在审批建馆项目时被主管部门要求必须有一位博物馆专业人士参与,官员们认为收藏家只懂收藏,缺乏博物馆知识,筹建博物馆没有一位博物馆专业人士参与不行。于是,这俩位收藏家好友聘我为顾问。
我都这把年岁,还有余热吗?如果认为有余热,那就让余热作为志愿来散发一下吧。
11月7日,区文广局、区博物馆协会在蔡氏宗祠为这俩个博物馆召开陈列大纲论证会。然后我帮着设计陈列方案,寻找施工单位,再到购置器物和日夜布展,经过二个多月的紧张工作,2015年2月1日终于在蔡家祠堂正式对外开放。
祠堂,这一座凝聚族群,凝聚血脉的建筑,如今正在凝聚着浙东江南民俗器物文化。
打小记事起,我就与祠堂接触。我与祠堂的接触最早的不是因为血缘宗亲。我父母只不过是五十年代从浙江某一小山村出来的“打工族”,是一对季候鸟,随着觅食点迁??。此时她们落脚在那个村里,村里正好有一个祠堂,她们与这个祠堂没有任何血脉关系。但是,这个祠堂却罩着我们家。于是,我的生活中就多了一个祠堂情结。
小时候跟着小伙伴去村里祠堂外面的田地里玩泥巴。食品匮乏年代,也玩烧烤。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偷偷摘几枝大豆,塞入正在暗燃的草肥灰堆里,五六分钟后,“啪”的一声,豆荚壳爆裂,一股香味从灰堆表面逸出,小伙伴们欣喜若狂将煨熟的豆荚拨出来,又香又鲜,这大概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原始野外烧烤。这样烤品着实比今天坐在豪华包厢里面的什么什么烧烤美味几十倍了。
食品匮乏的年代,祠堂这一方土地上的农民,不但给了我偷偷充饥的农作物,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那时我读小学三四年级,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末期。同班一位周姓男同学说他家有黑面包,趁着上课时家里大人不在,去他家里拿出来共同分享。于是我与他一起去他家拿黑面包。路上怕被大人们看到,我不敢走大路,故意沿着河边断壁残垣走向祠堂村校。谁知道,被水浸泡过的石块上生有青苔,十分湿滑,一不小心我就跌入河里。当时我不会游水。据说是河对岸一位路过的农民跳入河里游过来将我救起,知道是某老师的儿子就直送到祠堂,农民又牵来一头水牛,将我按在牛背脊上,用力挤出腹部里面的水,才不致溺亡,才捡回来了一条小命。
祠堂,表面看上去它阴森森的,其实,这种阴森森对邪恶是一种震吓,对正义与善良则是一种爱,是一种庄重的不露声色的发自它内心的爱。
于是,我想,我们中国人的祠堂不仅是同姓族人的庇护所,同样也是异姓族外人的庇护所。因为这些同姓异姓的人们同样又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的子孙,又同样具有善、义、忠、诚、和之中华民族的品性!
清晨,我被母亲早早叫醒了,她让我穿上一套蓝底白条水兵式夏季短袖童装。这是我第一次穿这种服装,胸前一条钮扣式领带,肩背披着一方领。樟香挟持着新布体味已经在摆弄衣襟套入我的手臂同时直向我的鼻子弥漫。我知道今天的日子非同一般,第二天早上起来穿新衣,这种享受只有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才可能得到。今天就是我的正月初一,今天只是我的正月初一。
早餐是典型的大餐,是按宁波本地风俗准备的,它一定是我家四合院那几户陈氏邻居提供给我母亲的宁波人生活理念的一部分。——一碗糖水煮鸡蛋——碗是那种青花瓷碗,碗内两只糖水鸡蛋,鸡蛋一定是两个,一定是成双成对的,一定是没有被打散的,一定是满月溜溜的.那种形状;若是鸡蛋被打散若是成三角形,那是不可想像的,圆,就是顺的,圆,就像氢气球,充满氢气的球是会高高飞起,是会去探索那一片神秘星空的,那怕日后有多少个大气压将圆球探空之梦挤得支离破碎。糖水一定是红糖兑的,红就是能量,红就是希望。一双竹筷整齐码放在碗口左侧,这大概也是院落里这几户邻居女人们给出的忠告,那一天早餐就餐前竹筷是不能乱放的。穿在身上的那套海魂童装也被告知只能在早晨起床后才能从樟木箱内拿出,而不能头天临睡前放在床头。这一切,如同宗教仪式般的严谨、虔诚,在上帝面前是来不得半点虚妄与叛逆。
那个年代的早餐吃这种又甜又香的糖水鸡蛋,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因为是我人生第一次饮用这种佳食,而人的记忆对于第一次行为都是很难抹去的,所以五十多年以来,那种香甜那种滋鲜那种味美始终停留在我的味蕾上。有时候想到它,我就会满口生津,是会有一种“望梅止渴”般效应。
我记得用完这碗糖水蛋后,母亲将一只崭新书包斜挂在我的左肩。因为个子矮小,挂在我肩膀的书包垂坠落在离地面不到三十厘米了。
我是与四合院内一位邻居家的女孩一起上学去的,母亲陪同着我俩,出院门左拐,沿我家北墙外的茶花弄向西,然后左转竹笆弄,过村河老街和那一座亭子石桥到达村小学的。
村小学设在陈家祠堂内——那时候我不知道这个祠堂叫做什么祠堂,只知道是大人们常去看过戏的那个祠堂。祠堂墙壁很高大。它的进门有二个,一个是西门,也是主要的学校前大门,另一个是近东侧的北门,是后门,也是学校食堂人员出入时不影响读书教学环境的通道,偶尔也有从东边过来的学生从这道门进入学校。母亲陪同我们是从祠堂西门进入。
我也知道母亲天天从这道门出入,母亲是这个祠堂村小学教师。她既教语文又教音乐,是从一年级至六年级的跟班老师。
我就读一年级第一学期时,母亲教三四年级,她不是我的班主任。我的一年级班主任是一位名叫胡丽娟的20多岁青年女教师,我们叫她“小胡老师”。她身材不高,却亭亭玉立,“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 ”,十分的漂亮;白晳的鹅蛋脸形上镶嵌着一双水晶般明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下面是两片随时会让男教师们看得心悸的薄薄的小粉唇。甭说与她同龄段的大男人们,就连我们这些还没有长出多少雄性“荷尔蒙”的一年级小屁男童们也会被小胡老师美貌所震撼。
描写寺庙祠堂的词语
寺院 佛寺 禅林 禅房 古刹 宝刹 名刹 佛堂 佛龛 佛塔 佛像 佛教 招提 庙宇 孔庙 文庙 岳庙 庙廊
庵堂 道教 道观 祠堂 宗祠 僧舍 经书 贡品 香炉 土地庙 龙王庙 关帝庙 尼姑庵 菩提树
金碧辉煌 规模宏阔 明柱素洁 气象庄严 瑰丽壮观 闻名于世 造型优美 气韵生动 形象鲜明 色调艳丽
工艺精细 盘膝端坐 姿态各异 披衣袒胸 姿态自然 十八罗汉 肌肉丰满 双手合掌 盘膝而坐 手捻佛珠
打坐诵经 满面笑容 慈眉善目 四大金刚 青面缭牙 头顶屋檐 各持兵器 形态各异 千姿百态 大雄宝殿
轻金钢瓦 富丽堂皇 斗拱交错 檐牙高啄 画栋雕梁 玲珑别致 别具一格 古色古香 钟声悠扬 轻烟袅袅
色彩神秘 寺院佛门 清规戒律 深山古刹 断壁残墙 青砖铺地 古柏参天 树木葱郁 寺院荒废 修缮一新
描写寺庙祠堂的句子
1、三苏祠的堂廊之间、亭殿之间,隔不多远就有一道装饰精美的间墙。
2、法云寺在山岚深浓的山顶上,气魄恢宏的庙宇盖得古色古香,庄严肃穆。
3、远眺五祖寺,它高踞于险峻突起的孤峰之上,与庐山隔江对峙,近看五祖寺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
4、这座古老的寺庙掩映在几棵苍劲的银杏树下。进人草堂,只见游人寥寥,一派幽静、肃穆气氛:古木参天,松柏森森,秀竹郁郁,芳草青青。
5、新都城北200米左右,就可以看见长长的一道红墙,墙内翠竹绿树中隐现出闪闪发光的塔尖,这就是因拥有五百罗汉而驰名中外的宝光寺。
6、登上石阶,只见屈子祠就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周围的树木花草为这座雄伟壮丽的祠庙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7、俯瞰南完寺全景,庙廓绿树环抱,花草簇拥,还有那栩栩如生的摩崖雕像,使我感到如坐云端,遨游于仙境,无限快活。
8、山巅耸立着一座古楼,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朱红色的墙,巍峨的门楼庄严肃穆。门上“金沙寺”三个赤金大字,赫然醒目。北极楼内,许多墙壁和碑石上还保留着历代名人的诗词。每间佛殿门媚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刻着精美的神仙、花卉图案,富丽堂皇。走进大雄宝殿,映人眼帘的是三尊大佛像,担露胸膛,双膝盘坐,双手合I面泛笑容,惟妙惟肖,生趣盎然。走过大雄宝殿便是大士殿,这里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观世音对面是一尊金甲金刚,全身披挂,威风凛凛。楼上是著名的吕仙楼,喜欢托梦的人则要在此楼虔诚祷告,睡上一晚。听说,托梦还挺灵验呢。
9、大庙雄伟壮丽。屋顶上各种颜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鲜艳夺目。大庙的主体建筑共九层。正殿由很多我抱不拢的朱红色石柱支撑。我正要去数这些柱子,妈妈告诉我:“不用数了,共有 72根,它象征着南岳七十二峰。”四周石栏杆上还镶嵌着白玉浮雕,那些飞龙走兽,就像活的一样。正厅里有一尊佛像,有三米左右高,双手合在前;好像是向前来朝拜的人们致敬。
10、来到郭朴祠门前,我看到有四只白玉小狮子把守在门口,一进大门,正前方有一座大殿,我们拾级而上,看到殿中央有块大石碑,上面有郭朴的画像。这是在重建北大街时挖出来的,郭朴头戴一顶乌纱帽,面似淡金,几络胡须,身穿一件蟒袍,腰挂一条玉带,脚穿一双黑面白底的登云靴,坐在一把虎皮椅上,那种神色既和蔼又庄重,栩栩如生。
11、县城与张飞庙一衣带水,我们坐上轮船,斜着向对岸开去。船至江心,我举目一望:啊!好一座巍峨雄伟的青山,在那绿荫丛中隐隐约约显露出一抹飞檐朱壁。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辉。船渐渐驶近,我清楚地看见庙堂门上悬着一块黑匾,L面用金粉写着四个大字“江上风清”,笔法浑厚雄健。
12、寒山寺是苏州名刹之一,建于梁代,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因为唐代僧人寒山主持该寺,故改名寒山寺。旅游车在古寒山寺碑前停了下来。我们沿着清静幽雅的长廊,来到寒山寺钟楼。钟楼旁有寒山、拾得、丰干三位僧人的石像。对面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的石刻碑文。在钟楼里陈列着寒山寺的古钟。此时此刻,我耳边仿佛回响起了“当、当”的钟声,真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3、大雄宝殿倚山而建,前墙高数丈,后墙仅三砖高,大佛端坐殿内,高达三丈,金碧辉煌,令人赞叹不已。寺内东厢房里,十八岁汉塑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拈胡须,有的扇扇子,有的仰面朝天,有的闭目养神,有的盘腿而坐,还有顽皮的猴子玩耍……真是,人间奇景都集中在这里了。
14、拙政园建于明朝。我们一进拙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参天的苍松翠柏,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我们走到荷花池边,看见水波荡漾,大鲤鱼在欢快地游着,我扔下一块面包,顿时鱼儿们争先恐后地来吞食这块食物园内的假山、池水、绿树,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令人目不暇接,不愧是江南园林的精华。
描写乡村的优美句子
1. 农奴小屋都显着衰朽的景象。木材是虫蛀,而且旧到灰色的。许多屋顶好像一面筛。有些是除了椽子之外,看不见屋盖,其间有几枝横档,仿佛骨架上的肋骨一样。到处没有窗玻璃。
2. 古人诗云“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就是似诗如画婺源古村落的真实写照。
3. 婺源沱州乡理坑村,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渐盛,人烟茂密,科第蝉联,簪缨奕叶。尤其在明代官宦屡出其村。他们显宦擢职之时或年老返乡之后,便致力于营造邸第,以耀祖光宗。
4. 古村落以“箬皮街”为轴线,大小40多条街巷呈技术布局,体现了很强的向心凝集性。高墙与通道构成的空间,时窄时宽,开际线时高时低,弯曲而又贯通,幽深曲折,犹如迷宫。
5. 离江湾镇十里的汪口村是个商埠名村。古建筑保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养源书屋以及民居、商铺等265幢。其中,明代建筑11幢,清代建筑253幢。
6. 汪口,古称“永川”,处于山水环抱之间。材落背告的后龙山,呈五级升高的台地。江湾水汇入段莘水以后,在村南侧由东向西流过,时净如练的河水因村对岸的向山阻拦出现U形弯曲,形成村前一条“腰带水”。
7. 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烟稠密,商旅辐辏,是一个商业贸易集镇。
8. 这里安静清洁,不积灰尘,不生蛛网,蚊蚋不入,连鸟儿也不来搭巢。据说是由于根据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对建筑结构精心设计,在祠堂某些空间形成特殊的空气旋流,加之樟木具有樟脑气味,才形成如此优异的保洁环境。
9. 出婺源县城北行13公里到了延村。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迁入,才改叫延村。位于山谷平川里。南北两面不远就是山,山在村东互相逼近,挤成斜向东北的峡谷。
10. 延村是茶商名村,是江西省建筑群重点保护村。俗话说,无“徽”不成镇,婺源古属徽州,而延村、思溪的商人,就是当年“徽商”中的一支劲旅。
11. 思溪村始建于南宋元末年(约1199),先祖由长田村迁来。多俞姓,俞音谐鱼,“鱼”思溪水,故名思溪。整个村子设计成了船形。村口有一座风雨桥。进村必须过桥。
12. 延村和思溪的民居规模庞大,造型考究。木制的二层榀架,外围以高耸的出山马头封火墙。住宅紧挨着住宅,封火山墙也是宅第之间的'界限。表条石门框门楣,水磨青砖雕琢镶嵌装饰的门楼。
13. 村中所有街巷,都是青石板铺墁。即使雨雪满天,在此串门入户,从村头到村尾,衣赏可以不湿。
14. 思溪延村的古建筑有一种“集体”的美。“庭院深深深几许”,南唐诗人延巳的这一名句,常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建筑的延绵无尽。婺源乡村的民居庭院,究竟深几许?委实使身临其境的游人颇费思量。
15. 李坑村,们于婺源县城东北15公里,属秋口镇。2003年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李坑村原名“理田”,改名李坑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16. 婺源曾属古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商人们在外地挣了钱,便回家修造氏族宗祠、家室府第,使得明清建筑遍及全县。这些古建居民,至今相当完整地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17.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素有“耕读文化、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历代名人辈出,自宋以来有官宦贤达2600余人。南宋理学家朱熹、近代中国铁路工程创始人詹天佑就是其中佼佼者。
18. 千年古道,驿路断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源远流长凝练精深的古文化。“村外又村千户荫,树间生树四时春”……这个自然质朴之地,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婺源。
19. 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20. 这是一个巨大的古宅,在苍色的山岩的脚下。宅后一片竹林,鞭子似的多节的竹根从墙垣间垂下来。下面一个遮满浮萍的废井,已成了青蛙们最好的隐居地方。
21. 这是一幢三间茅草屋,它矮得白芸那不高的个子已快触到屋檐。看得出,由于太陈旧,它像个驼背的衰弱老人,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门板已烂掉几块。泥墙上的两个小窗户,堵满破席乱草。
22. 村里的农舍几乎全被积雪笼罩了,只留下几个黑洞洞的窗户,像一双双大睁着的眼睛,诧异地打量着这个白雪的世界。
23. 绿树掩映之中,整齐的瓦房和陈旧的草屋交错杂陈,恰似一盘杀得正酣的象棋子儿。
24. 那是一间低矮破旧的南房,屋里终年不见阳光,昏暗潮湿,墙皮早已脱落了,墙上凹凸不平。
25. 站在半山腰上向村子望去,一座座低矮的小茅屋,像雨后钻出地面的一朵朵小蘑菇,散落在山坳里。
26. 皖南古村落之宏村建于明清时代的白墙黑瓦,临于水边,映于倒影,一片黑白明透烟雨索清的感觉,很美,也很舒适。你动心了没。
27. 茅镬,藏于四明山深处,有着“浙东第一古树村”的美誉。是宁波驴友必去之处。然却不时传出这座古村落因地质灾害隐患而整体搬迁的消息,让人不禁哑然。与那座古村相识缘于去年三月到杖锡村观赏樱花的途中小憩。
28. 村子的民宅多沿山坡而建,它们用土胚和砖木结构建成。有的屋顶盖着瓦片,有的屋顶上居然覆着稻草,这在发达程度颇高的宁波沿海地区显得有些另类,可能正是这点与众不同才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观赏原生态的美。
29. 看着斑驳的老墙,凭着自己的想象,感觉这些老房子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村中的行道由各组石阶组成,蜿蜒延伸而四通八达,拾阶而上,石阶两旁长着苔藓或蕨类植物,没有狗吠鸡鸣,宁静而不寂静。
30. 茅镬古村落其实不大,十分钟就可绕遍整个村子,漫步其间有种久违的感觉,类似的村落在若干年前有很多,只是以前不曾关注罢了。
31. 出村是条石阶,短了些,但石阶旁却矗立着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分叉的枝桠上,挂着无数扇形小叶片,微风一吹,叶柄脱落,纷纷扬扬往下飘,落在石阶上,踩过去,簌簌作响,别有一番意境。
32. 一年后的回顾,估计那道原生态的风景犹在,只是古村落茅镬村的未来尚不明了,她会离我们正渐行渐远吗?
33. 李坑村的主体位于一个东西狭长山谷里。山谷东端是一个封闭的盆地,都是水田。两条小溪,都发源于盆地,一叫上边溪,一叫下边溪。上边溪流向正西,下边溪由南侧西流、转而偏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