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说起来我也游历过一些地方,但当提到台儿庄,我脑海里闪现的只是那个沾满硝烟的名字,却从没把它和古城古镇联系起来过。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里正是因了曾经的一段战火,因了曾经的一段古运河,因了曾经的一段不能忘怀的历史,当地人们才在旧的废墟上把城再次修缮筑建起来,并与华沙并肩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二战”毁坏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
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像个忧郁而怀满春愁的诗人走进古城东门,时候已是傍晚,加上阴沉了一整天的天色,高大恢弘的门楼,特别显眼的突兀在昏暗的天幕下,等没走多远到魁星牌楼,前边后边的灯一下都亮了,这一片,那一片,高高低低,闪闪烁烁,霎时城就像穿上一件镶满宝石的外衣,亮晶晶的凭添了许多富丽堂皇,再抬头看,一切都淹没在灯火斑斓里。
东门里向南北走分别是两道游城的主要大街,但只要有建筑的地方都会现一些小路折进去,因为这些建筑几乎是连在一起的,所以里面的小路也一条接着一条,或蜿蜒,或曲折,或迂回,人踏进去,仿佛是进了八卦阵一般,走着走着辨不清了方向。其实让人迷失方向感的还有这些亭台楼阁,你不用留意,只需一直走,就会觉察到街两旁的建筑风格不断变化,尽管都是尖脊,突然就有平檐换成了飞檐,虽然都是高耸,迥地出现马头墙与尖拱门相对;青砖黛瓦的灵巧,雕梁画栋的`精美,斗拱影壁的庄重,飞券立柱的雄伟……在这里从小径香园到华丽都市,从传统廊榭到哥特式殿堂你都能看得到。据说这些是通过调查古建筑、古街巷、古民居遗存,融汇了徽派、江浙、北方、山陕、闽粤桂以及欧式等八大类建筑特点而建造的,所以你的眼里,恁多的楼呀阁呀,看似各自独立却又浑然一体,没有半点不舒服的感觉,再加之到处都是金碧辉煌的脊顶,成串儿垂挂在檐下灯笼,身处明暗交织的彩色街道,宛若行在天上的街市一般,心里满是说不出的惊奇和惬意。
若再说惊奇,一处是城里有很多的宗教建筑,菩提寺、天后宫、文昌阁、玉皇庙、关帝庙、月老庙、泰山行宫等几十座庙宇,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各路神仙,其中在流光溢彩里,妈祖殿的别致与精美,泰山行宫的人流和香火,月老庙前的许愿墙及连心锁,都那样令人心动,令人心念。除此,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堂也遥遥相对,其建筑更是各具特色,庄严肃穆矗立熠熠的灯光里,透出一股异域情调。可以想象,这座曾经被乾隆帝赐为“天下第一庄”的古城,清朝初年已达六万多人,作为重要商品集散地的“水旱码头”,当年是怎样的一种繁盛!其间有多少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又有多少商贾迤逦,纷沓而至?而另外一处就是船形街,整条街打造的像一艘大船的模样,街两旁的楼阁如船舷呈弧状排开,门上面皆清一色的船型木雕,做工精湛,惟妙惟肖,计有四百六十八艘之多。街中心有名为“后乐亭”的戏台,常有被称为“柳琴戏”的一种地方戏在这里上演,据介绍当形若柳叶的主弦月琴响起,随着伴奏,艺人们演绎着剧情拉起长长的拖腔,抑扬婉转,夺人魂魄,所以当地人又俗称“拉魂腔”。很遗憾今晚不知为何停演,却令我无福享受得到,徒留着空荡荡的店铺和看台,氤氲在黄橙橙灯光里,透着一丝不可名状的神秘。
船形街外是弯曲的宽阔的运河,它宛如一条飘带绕过半个古城,这可是京杭大运河仅存的古运河段,至今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驳岸、被水石堤、水门等水工遗存。河道靠城一边,现犹存着许多的古码头,如谢家码头、骆家码头、王公桥码头等等,其铺就的青石,犹见痕迹斑斑,所以长久以来这段河一直被誉为“活着的运河”。城里的水是从运河引过去的,漫步城内,你会看到几乎每条街旁都有宽的窄的河与之并行,小彭河、复兴河、王公河、广源河、月老河交叉纵横,形成水面大一些的“汪”和近百条四通八达的水街、水巷。可以不夸张的说,假如不想走路,你完全可以乘船通过这些水巷到达城里的每个角落,这不由令我想像起水城威尼斯,虽然没有去过,我想其光景也应大抵如此吧!
有了如此多的水,城自然就多了温润和灵性,夜空之下,沿河建筑附着灯光映照进去,大半河立刻淌满五彩缤纷的颜色,潋滟的水波,倒立的楼阁,摇曳的廊台,成千上万个明灭的栏杆和脊顶,排排顺河蜿蜒相映的红灯笼……远的近的,虚的实的,都满眼簇拥过来,恁般的摄人心神,不由得你会恍然生出一种惝恍离世之感,梦境?抑或幻境?更多“汪”里粼粼的光影,好似漂浮在水面上,模糊成一片,淡些的,像是“满天星”纷繁绽放,而浓些的呢,也一如花团锦簇,群芳斗艳;用不着嗔怪,你若是站在岸边仔细嗅一下,真的可以闻到流水气息里夹杂着花香,隐约的只是那么一点,仿佛隔河而来朦朦胧胧的灯光一般,这时候,你会觉得就连迷醉也变得很静,变得很深,变得愈发不能自拔了!
星罗棋布的水街水巷上,石桥是最常见的,古城里的桥林林总总算下来足有八十多座,不管你站在什么地方,只要想到河对岸去,前行或后退几十米,就会有桥跳入你的眼帘。一路游逛去,“龟汪”的四边,长寿桥、长福桥、庙桥、东可风桥几乎连在一起横亘水面,像极了拥挤十字路口的过街天桥,只不过桥下是横七竖八的河道;而月老河、广源河短短一段,大大小小的桥也有六、七座,它们密密的排着,像美人玉臂上的镯子把小河箍了起来。这些桥在夜里是用灯光装扮的,桥面、桥栏、桥身、桥拱明暗颜色运用的恰到好处,它们晶莹剔透般立于楼间、水上,单孔的,双孔的,三孔的,五孔的,甚至方形、多边的,一座一座像是古城含情凝睇的“眼睛”,激发起你所有的爱慕和情愫。广济桥的木渎金山石是建皇宫所用,足见其珍贵;广源桥和广汇桥水中倒影交叠,俨然两轮月;至尊桥上“一眼望九桥,五河汇一水”;步云桥的长廊曲折百转,似悬半空中……古城的桥就这样,每一座都极力展现着独到的风姿和神韵,真个是:说不尽的精巧别致,看不完的美轮美奂。
水光如画,时不时有小的乌篷船摇啊摇过来,这种带敞篷的木船四角各挂一个红灯笼,纤细柔弱的船妹子一身红衣,站在船尾,一边摇桨,一边亮起她们甜美悠扬的歌喉。一支乌篷船摇过我脚下的桥拱,“……啊,梦里又回到生我的地方……我爱遥远遥远的小村庄……”这歌词我已记不清了,但觉得旋律熟悉似曾听过。摇船的是个小姑娘,她的声音含满真情和质朴,没有半点浮夸,没有半点做作,这歌声让我听得心有触动,以致眼角都湿润了,直到呆呆看着船拐到另一条河去。
古城不大,很多地方我已反复走过几个来回,夜已深,街上游人少了,喧闹声也小了,可我依然愿意感受眼前的美景和氛围。站在高高的西门楼上,观望一城楼连街、楼傍水、水接桥的灯火,不去想昨天,不去想明天,城未醒,人不睡,我可以尽情的看着时间在斑斓光中慢慢消散,默默守住这短暂的岁月静好就足够了!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就有我来给大家介绍2014年6月22日申遗成功的台儿庄古城。我姓王,叫王洋,大家可以称呼我王导,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台儿庄是一座二战名城,也是运河古城。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还被乾隆皇帝御赐为“天下第一城”,看到了吗?小朋友们,那块牌就是当年乾隆所写。1938年,台儿庄大捷,一举成为中国抗战名城。
台儿庄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素有“中华最美水乡”之称,它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暨鲁苏豫皖的四省交界地带。它是与华沙齐名的亚洲仅有一座的抗战名城纪念城市,53处战争遗址保存完整,城内3公里的明清时代时期运河古道被旅游专家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是一座八大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好,我们不说多了,大家请看,这座古城西门上面还清楚地刻着繁体的“台儿庄”三个字,大家可以拍照留念。
进了大门,往南走不久,大家就可以看见一个邮筒,在这里可以了解大清王朝发行的各种邮票。大家看,那个东西像不像一条龙舟?船,对,所以这条街叫船形街,看!这就是当年乾隆巡游台儿庄的情景,满族的服饰漂不漂亮?这边的道昇酒坊还完整地保存着以前的酒窖,酒就是这么酿成的,大家可以细细观赏。
看那边的步云廊桥是多么金碧辉煌,它的建筑是多么精致。大家可以去那边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和李宗仁史料馆进行参观,希望大家能玩得高兴,半个小时后我们在码头集合,谢谢大家!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运河古城台儿庄参观游览。台儿庄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古时候属于兰陵旧疆,现在是枣庄市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与江苏省接壤,为山东省的南大门。
现在,我利用大家乘车去台儿庄的时间,简要地介绍一下台儿庄的基本情况。
首先介绍台儿庄名字的由来。我们今天提到“庄”这个字的时候,常常与“村”合用,称为“村庄”,与城镇相对。其实,在古代,村与庄,是两个概念。村,是由家族聚居而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后来成为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庄,是朝廷、贵族所拥有的土地,在这些圈定的土地上居住的居民,是军人或雇民。台儿庄,应该是荀子任兰陵令的时候楚国的屯田,后来在此形成居民区。关于台儿庄名字的由来,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是,台儿庄土地肥沃,但是地势低洼,汛期成为洪水走廊。人们在这里筑台而居,于是被称作“台庄”。唐代准提阁内的碑文上,出现“台家庄”的名字,明代正德年间所立的泰山庙碑文中,出现“台家庄集”,证明那时候已经不是普通的村庄而是颇具规模的集市。大运河开通之后,南方客商语速比当地居民快,使“台庄”的发音出现儿化。明代崇祯十二年所立的防务碑上,已使用“台儿庄”的称谓。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也使用台儿庄这个名称。今天,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台儿庄由田庄到运河重镇的过程,是伴随者运河的开通与兴盛的。
按照行政级别和面积,台儿庄赶不上河北石家庄,可是,她却赢得了“天下第一庄”的声誉。
这不是台儿庄人夜郎自大,“天下第一庄”的美育,出自乾隆皇帝之口,他和康熙皇帝分别六下江南,都要路过台儿庄。有一次,乾隆皇帝面对台儿庄的繁荣与兴盛,发出“天下第一庄”的赞誉。而明清两代和20世纪的沉重事实,又为这块土地赋予了文化的斑斓和历史的厚重。
今天,台儿庄仍然是“天下第一庄”的原因,一是她在中国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二是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三是她保存了50多处二战遗迹,四是市区两级政府对台儿庄的抢救性重建,使她呈现出无可替代的文化、军事和政治标志符号。
我们先说台儿庄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
万里长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画下雄浑的一撇,京杭大运河画下了遒劲的一捺,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为防御游牧民族的侵袭而建,今天,只剩下象征意义,而没有了实际功能。而京杭大运河,这个沟通中国南北的伟大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交通运输和优化生态的功能。
说起运河文化,我们必须梳理一下运河的历史。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27XX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境内的偪阳国,就有了人工开挖的运河。24XX年前,吴王夫差开凿了从今天的扬州到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隋炀帝开挖的运河,北起河北的涿郡,经洛阳通达浙江的余杭。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疏通,到公元13世纪,元世祖完成了由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工程。明朝初年,永乐皇帝出于把国都由南京前往北京的考虑,在元代运河的基础上,疏通、扩建了京杭运河,打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之成为明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命脉。那时候,微山湖尚未形成,今天的湖区一带,是十几个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泊。途经这里的京杭运河,自济宁往下,走的是微山、留城以西的线路,自徐州至淮安,运河借走黄河水道。因为黄河为季节河,旱季断水、汛期黄犯,一年之中有半年不能通航。为了保证这条国家命脉的畅通,一代代治河大臣,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有人认为治运必先治黄,有人认为治黄不如避黄。于是,在“借黄就运”和“避黄行运”的问题上争执了几十年。万历年间,“避黄”派胜利,在万历三十二年,开通了时称泇运河的台儿庄运河。这段运河的开通,避开了黄河水患,使运河通航天数增加80多天,每年经过台儿庄运河的船只7000多艘,运输物资400万担。同时,还间接地促进了微山湖的形成,成为补充运河水源的水柜。
台儿庄地势较微山湖一带低洼,其海拔高度低于微山湖的湖底。为了防止汛期储存的湖水通过运河一泄而下,治河官员想出了多建船闸的办法。在这段运河开通之初的明朝万历年间,从微山湖口的韩庄至台儿庄,建起了八座节制闸。从南方载货北上的船只,经过船闸需要一定的时间,大量的官船和商船要在台儿庄等待,这个特殊的'漕运枢纽于是滞留了大量流动人口,使得台儿庄迅速繁荣。明末至整个清代,台儿庄始终保持着“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台儿庄是一个移民城镇,这里的居民基本上不是土着,没有排外的“地头蛇”欺负外乡人。所以,南来北往的富商大贾,都愿意借助台儿庄的商机创造财富,置办家业,长久定居,进而捐助善款,修桥铺路,建庙办学,成为台儿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到清代的康熙年间,台儿庄的常驻人口已经达到五万人,流动人口达到七八万人。由于在此经商和定居的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在营建自己的商铺和住宅时,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使得台儿庄城里集中了京派、晋派、陕派、鲁南、江浙、徽派、闽南、岭南、欧式、中东等不同建筑;容纳了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妈祖等民间宗教在内的中外各大宗教,据文献记载,大战前的台儿庄,大小庙宇多达72座;由于台儿庄富有商机,吸引了官员、军人、儒生、商贾、僧道、医药、农夫、匠人、武侠、梨园、术士、杂耍、艺妓、掮客等三教九流在这里驻扎、布道、淘金和发展,成为不同文化的汇聚融合之地。
以上是台儿庄的文化标志符号。
关于军事符号,我想大家马上就能想起发生在70多年前的台儿庄大战。诗人桑恒昌曾在一首诗里写到:“也许,台儿庄没有看到全世界;//但是,全世界都看到了台儿庄。”1938年的台儿庄人,受交通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看到全世界,可是,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确确实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中华民族对日抗战史上,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大型会战很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天,回顾战史,目前在海峡两岸得到认同的将领,首选台儿庄大战的指挥者。这样,台儿庄又成为国共两党联系互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政治标志符号。
繁荣兴盛了300多年的台儿庄,到1855年也就是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从山东入海,淤塞了山东境内的运河航道,京杭不能贯通,台儿庄的繁荣受到影响。1938年春天,中日军队在台儿庄持续了半个月的血战,使这个称得上中外建筑历史博物馆的台儿庄,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坚固的城墙、威严的衙门、宽敞的会馆、庄重的庙宇、华丽的商铺、朴素的民宅,被夷为一片废墟。战后,国民政府登报承诺,要重建台儿庄。可是,因为战事紧张,加上后来的内战,国民政府的承诺一直没能兑现。台儿庄的居民,在断垣残壁上重建的商铺和民居,已经无法重现台儿庄往日的辉煌。
XX年隆冬的一天,新任枣庄市人民政府市长、海归双博士陈伟,带领政府部门和各区市的负责人,从滕州市的红荷湿地上船,沿运进行考察,研究讨论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战略。汽船航行了11个小时,天色擦黑才到达考察的终点台儿庄。这时,台儿庄区的一位负责同志告诉陈市长,在台儿庄旧城区,还保留着一段明清时期的古运河。这段运河,因为废弃不用,在月河街一线留下了十多处古运码头。具有历史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陈市长,不顾一天的劳累,当即决定到现场进行考察。当他听说上海的绿房子公司计划投资六亿元,把这一带开发为商品房时,陈市长立即下令叫停。之后,陈市长利用节假日,先后40多次到台儿庄明查暗访,发掘古城遗迹。经过专家论证,市政府作出了重建台儿庄古城的决定。这样,我们在四百年前兴建、一百年前衰落、七十年前被战争摧毁的基地上,复活了台儿庄古城。
可以说,台儿庄古城是抢出来的,挖出来的,创出来的:所谓抢,指的是抢救性保存与重建,如果不是陈市长当机立断,所有的历史遗迹都在商品房开发过程中彻底破坏,失去了恢复的可能;所谓挖,指的是挖掘古城的文化基因,与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相衔接,进行基因修复与再造;所谓创,就是在重建中,不拘泥于战前的原貌,而是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创造出康乾盛世时期的台儿庄古城风采。决策者、设计者和建设者,本着存古、复古、生古的原则,使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承载了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地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台儿庄是运河文化古城,是民族杨威之地,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这里,国家级的景点有,国务院第一个批准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教育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等。
今天我们到台儿庄参观游览的景点有: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观、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a区。
到达现场之后,各景点的导游会给大家作具体的介绍。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我以为我是不喜欢台儿庄的。也许是因为那部叫做《血战台儿庄》的电影的缘故,台儿庄给我的印象,总是脱不开“枪林弹雨,血流成河”八个字,尽管那样的场面早已埋入了历史的尘埃,尽管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抗战史上一次伟大的胜利,但是我依然不改初衷——我不喜欢台儿庄身上那股戾气和血腥味。
然而,就像每一段美丽的故事总是从一个美丽的误会开始一样,在台儿庄古城入口处,当乾隆御书的“天下第一庄”的牌匾高悬于城楼上,以君临天下的姿态俯瞰我们的时候,那一瞬间的对视,竟让我的心里起了一些异样的变化。是怎样的变化呢?偏又朦朦胧胧的说不清楚。
斜倚在入城口运河桥的栏杆上,向远处望去,蜿蜒迴转的一带碧绿的水面,泛着金粼粼的波光,紧紧依偎在古城的周围,像一位温婉柔顺的江南女子,披着明绿色的绸衫,千娇百媚地挽着意中人的臂膀,明眸皓齿,美艳不可方物,嫣然一笑,倾倒无数英雄。呀,原来台儿庄古城是如此的温婉!单是这运河里一抹如轻纱的薄媚,便化解了台儿庄身上那硝烟弥漫的戾气了,我深深吸一口气,也嗅不到心里那浓浓的血腥味了。
进入古城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多。台儿庄古城像是睡足了午觉一般,精力充沛地展示着它美丽的一切。脚下是一条曲折蜿蜒的石板路,它时而穿梭进石墙高立的幽幽深巷,时而伸展在绿柳垂绦的水岸河边,时而逡巡于鳞次栉比的古店铺间。在石巷里,临街的古式门窗打开着,浓浓的复古风扑面而来;在运河畔,草木繁茂,可以想见那漕运繁忙的历史景象;在店铺街,古商号、票号门口锦旗招展,两旁有古代小儿剃头、大夫诊脉的各种雕塑,中间是川流不息的游客,让人想起那“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盛世来。
在一座古式小石桥上,两边是各式各样的民居,可惜我阅历太浅,分不出到底是北方大院、鲁南民居还是徽派建筑、闽南建筑,亦或者兼而有之吧。我正惊诧于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姿,忽然桥头人潮涌动,纷纷向两边避让,从中闪出一条路来。我凝目看去,原来是“乾隆”出巡来了,前边引路的“罗锅”,便是那不畏权贵、机智幽默的“刘罗锅”刘墉大人了,“皇帝”轻车简从,只带着八个宫女踩着高高的木屐婀娜地摇摆着身姿在后跟随。扮演乾隆的演员,倒也颇有帝王威严之相,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想必是仿效港剧《戏说乾隆》里郑少秋版的乾隆帝吧?“乾隆”指着河道,说了一番话,也听不清楚,好像是下令运河治理之类的。可惜身边游人穿着现代装围成一圈,倒像是穿帮了的电视镜头,让人忍俊不禁。
再往前,是一个巨大的广场,一头是舞狮表演,另一头是杂技表演。广场上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加上那浓郁的民俗风情,遍布周边的茶房酒肆,古色古香的青楼画舫,仿佛置身于古汴梁城车水马龙的繁华市镇。我从广场上的天空望出去,一朵白云缓缓飘过,不知道白云从天上鸟瞰,台儿庄古城会不会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呢?此时,我已经被台儿庄的厚重层层包围了。
不知不觉的,天已向晚,夜幕低垂,喧嚷的台儿庄古城笼上了一层夕阳的余晖,变成了一位恬静的姑娘。吃过饭,我沿着街道缓缓漫步,既是欣赏那华灯初上的夜景,又像是在寻找一次美丽的邂逅。
在一座欧式教堂边,我终于找到了冥冥中这一次刻骨的邂逅。教堂的对面,是水域最宽的运河河道,中间有一座象“航母”的小岛,一个亭子婷婷玉立于小岛之上,在桨声灯影里玲珑入画。远处一座拱形的小桥,倒影在水面上,七彩的灯光映射之下,形成了一个椭圆,河上的半圆灯光璀璨,河里的半圆随波颤动,一点点晕开柔腻的波心,整个水面仿佛都活泼起来,翩翩扭动着柔软的腰肢。是天上的仙女投射的.身影吗?那绰约灯影里水面上的一抹胭脂红,是仙女洗妆的残脂化成的吧?伊人何在?我渐渐地沉醉了,古城的夜景,竟然一美至斯!
沿河而上,几艘灯舫在水面上荡漾。船桨轻柔地抚摸着水面,寂寂的河水才哗啦啦地笑出声来,船桨甫离河面,小河又恢复了深邃的静谧。船娘偶尔猛划几桨,小船就向着灯影浓密的地方奔去。如此闲适的夜晚,正所谓“夜闲人寂,听数声桨声悠扬,不觉耳根尽彻;月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
忽然,一声高歌传来,原来是船娘在船头清唱一曲《枉凝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我在岸上,听着小曲,跟着船娘的歌声缓缓而行。小船驶进一条窄窄的水道,两岸是各式各样的小酒吧,古式的建筑里,充斥着现代的摇滚气息,酒吧DJ把音乐调得节奏明快,一个歌手在忘情地演唱着周华健的歌: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歌声打破了夜的静谧,那种“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的闲适感嘎然而止,然而古典和现代、恬静与狂野在这里时空交错,激情碰撞,倒也颇有一番别样的滋味。
我开始深深地流连古城了,它就像一片世外桃源,让心灵无比的沉静,得到纯净的洗礼,不知怎么,我居然想起这么一句话来: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
再往前走,就是古城门了。我真的好想就这样留在城内,实在不想出去了,于是我不觉放慢了脚步。一弯新月,犹未下弦,在遥碧的天空中冉冉而行,银光从纤柔的云绸中洒泻下来。我回头望去,古城薄笼在轻烟里,那么温婉,那么厚重,那么闲适,那么柔情。我呆呆地望着她那美丽的倩影,她仿佛淡淡的一笑,将我醉倒在台儿庄。
我们背着古城渐行渐远,心里涌动着莫名的情绪,一行人静默地移动着脚步,竟是不敢回头。想必是怕千面多情的古城,携着满河的桨声灯影将目光粘住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