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人简单,心不累
2、如果以后全世界都没人要你,一定要记得还有我,我也不要你!
3、对于长久地维系一段亲密关系而言,好的性情比好的外貌重要,反思自我比洞悉对方重要,修养品德比掌握技巧重要。而对于获得更多的人生的满足感而言,成就一个自强独立的自我比成功地维系一段亲密的两性关系更重要。
4、最让人安心温暖的不是有很多人追你,而是有一个你怎么样他都不会走的人。
5、"从马尾到卷发从衬衫到长裙,从帆布到高跟从素颜到淡妆,从青涩到成熟青春也就这么长."
6、对于这个世界,最安全的存在就是变成自己最害怕的那种人。
7、谢谢你给我如此温暖暖的怀抱,只是我再也不敢依靠。
8、最痛苦的不是回忆,回忆是温暖的,因为他总比未知要来的安全。
9、直到世界都安心,我依然不会对不起你。
10、有些记忆如海盐,再老,仍是结晶,而且有海的记忆。所以,亲爱的,你不能嘲笑它,那是我的爱情。
11、没必要委屈自己去讨好任何人。做人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把我当回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12、分手,不是因为彼此没有了爱,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
13、向着太阳一直走,那么再迷茫的心也会被照亮
14、我们还年轻,不要轻易说一辈子。
15、偶尔发个动态,也好让别人知道你还活着。
16、上帝创造了梦,是为了让他的孩子们累了有一个安心的地方可以躲藏。
17、我涂了水蓝色的指甲,你便亲吻我的手掌。
18、你涂了水蓝色的指甲,我便亲吻你的手掌。
19、被爱的人不用道歉
20、时间不一定能证明什么,但是我们能够验证时间的流逝。
21、我们一直在一起我一直在你身边
同喜同悲
但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之间渐行渐远
我不在你身边其他人站在你身边
22、如果害怕黑暗的话,那我就帮你造一个星空吧。
23、以前我和六花说过的吧
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
一起回到我们的家
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我也是一样的
同住一个屋檐下
一起去上学
一起回家
一起吃饭一起游戏
一起生气一起欢笑
虽然觉得很麻烦却也让人觉得安心
这一点一滴就是幸福
相比拥抱相比接吻
相比其他任何恋人间的`互动
都要更加幸福
能更加切实地感受到六花就在身边
六花我的眼中永远只有你
而且虽然很慢
但是我们确实在改变
一年前我们绝对做不到这样
最开始是拉钩钩
然后是牵手
虽然只有一点点
但是我们正在改变
24、虽然很黑但我不害怕
因为Berserker很强大啊
只要他在我身边我就可以安心
因为他一直都在保护我
虽然长相很可怕其实内心很温柔
高大的身躯就像爸爸一样
其实我很想被他抱起来一次
25、只要你对我微笑,我就会充满自信;只要你牵着我的手,我就会不再寒冷;只要你拥抱着我,我就会无比心安;只要有你在,我就会无所畏惧。
26、想要哭就不要强忍着,眼睛不是用来装泪的
27、我爱上你了,而剥夺自己说实话的简单乐趣----这种勾当我不打算干。我爱上你了,我知道爱只是虚空中的叫喊,我知道遗忘不可避免,我知道我们都注定在劫难逃,总有一天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重归尘土,我知道太阳会吞噬我们唯一拥有的地球,可我爱上你了。
28、我是个手榴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炸,我想尽量减少伤亡。
29、痛苦就是这么回事,它要求被感受到。
30、我会战斗到底。我会为了你战斗到底。我会找到办法,长长久久地待在你身边,让你心烦。
31、"人,总不能因为摔了一次跟头就不走路,总不能因为被人出卖就不交朋友,总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每个人都会累,没人能为你承担所有伤悲,他们也在忙着边走边疗伤。你,也可以。"
32、其实,没有不喧嚣的生命。即使时间从来不回答,即使人人都寂寞,即使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仍有人仰望星空。
33、前途很暗很难走,阴霾弥漫始终未能消散而去。可是啊,就是这样的,生活就是这样,在我们无所畏惧的时候,前方才会有路。
34、一个人为你说一个爱情故事,也许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花尽了他们的大半生悟透道理。
35、我愿意为你离开,
远涉沧浪的浪,
不舍不离,是澎湃。
我愿意为你归来,
相守山间的宅,
有说有笑,
不徘徊。
我愿意你做我发间的云钗,
伴着青丝变白,
在长灯下的夜晚,
依然有泛满金光的神采。
我愿意你做我枕上的青苔,
就算情话不在,
在青春的印痕里眠去,
也可以一梦到秦淮。
亲爱的,我真的愿意,
无论困境,顺境,无论富有,贫穷。
请允我做远方忠实的儿女,
请允我洗刷碗筷喂马劈柴,
请允我以7月的骄阳,
允我以月光般的明眸善睐,
请允我以天河云霭,允我以漫天云雀,为你盛开。
36、我愿为你,放逐天际。
37、妈妈说,人的眼睛最会欺骗人,你快乐的时候,悲伤的时候,对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景致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要依靠自己的心。所以画画的人是辛苦的人,这些快乐和痛苦他都要亲身体验,感同身受,然后用一种美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现实中平凡的美,你要把它展示得惊心动魄,现实中的丑陋,你还是要竭力画出它极致丑陋的美丽。画画人的眼睛是工具,心灵才是画笔。
38、内心冰冷的人,应该对这个世界的温暖更敏感吧。
39、悲伤是即将到来的幸福的前奏。
40、谁说我暗恋他三年了,你出来我不打你...明明是四年啊混球!
41、不哭,不怕,不孤单,等待出头天……
42、愿意随风的你自在遨游最后落回我身边。
43、光阴如梦,昨日随风
44、终于我变成垃圾,
人们把我丢进桶里,
世界给我盖上盖子,告诉我等待分类处理,
周遭的人说可惜,
手里忙着自己的活,
而我自己清晰的看到头上顶着不可回收哑巴了。
45、心情不好就少听悲伤的歌,饿了就自己找吃的,怕黑就开灯,想要的就赚钱自己买,即是生活给了你百般阻挠,也没必要矫情放大自己的不容易,现实这么残酷,拿什么装无辜。改变不了的事就别太在意,留不住的人就试着学会放弃,受了伤的心就尽力自愈。除了死,都是小事,别为难自己
46、温情像是冬日可以塞进的口袋。
47、一个人不必讨欢喜就像我此刻这样停止受累
48、世界怎么会有尽头呢?
不然宇宙、星云、地球和我们为什么一直在绕圈圈,直到一头栽在爱人的怀抱里。
49、日落西山你不陪,
东山再起你是谁!
同甘共苦你不在,
荣华富贵你不配!
50、戚一隅:“她在哪方面都伶俐得紧,所剩不多的迟钝却全都关于我。她是被我惯出来的,又怎么会知道我是这么地惯她。”
孔严字彭祖,少仕州郡,历司徒掾、尚书殿中郎。殷浩临扬州,请为别驾。迁尚书左丞。时朝廷崇树浩,以抗拟桓温,温深以不平。浩又引接荒人,谋立功于阃外。严言于浩曰:“当今时事艰难,可谓百六之运,使君①屈己应务,属当其会。圣怀所以日昃匪懈,临朝斤斤,每欲深根固本,静边宁国耳,亦岂至私哉!而处任者所志不同,所见各异,人口云云,无所不至。顷来天时人情,良可寒心。古人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间日侍座,亦已粗申所怀,不审竟当何以镇之?《老子》云‘夫唯不争,则万物不难与之争’,此言不可不察也。愚意故谓朝廷宜更明授任之方,韩彭可专征伐,萧曹守管籥②,内外之任,各有攸司。深思廉蔺屈申之道,平勃相和之义,令婉然通顺,人无间言,然后乃可保大定功,平济天下也。又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难以义感。而聚著都邑,杂处人间,使君常疲圣体以接之,虚府库以拯之,足以疑惑视听耳。”浩深纳之。
及哀帝践阼,议所承统,时多异议。严与丹阳尹庾和议曰:“顺本居正,亲亲不可夺,宜继成皇帝。”诸儒咸以严议为长,竟从之。
时东海王奕求海盐、钱塘以水牛牵埭税取钱直,帝初从之,严谏乃止。初,帝或施私恩,以钱帛赐左右。严又启诸所别赐及给厨食,皆应减省。帝曰:“左右多困乏,故有所赐,今通断之。又厨膳宜有减撤,思详具闻。”严多所匡益。
太和中,拜吴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善于宰牧,甚得人和。余杭妇人经年荒,卖其子以活夫之兄子。武康有兄弟二人,妻各有孕,弟远行未反,遇荒岁,不能两全,弃其子而活弟子。严并褒荐之。又甄赏才能之士,论者美焉。五年,以疾去职,卒于家。
注解①:使君: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②守管籥:管籥,钥匙。喻掌权。
(选自《晋书?卷七十八》,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每欲深根固本,静边宁国耳静:平静
B.间日侍座,亦已粗申所怀 申:陈述
C.诸儒咸以严议为长,竟从之竟:最终
D.顺本居正,亲亲不可夺夺:改变
答案:5、A使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以疾去职,卒于家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古人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钱塘以水牛牵埭税取钱直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贪而无亲,难以义感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6、 C(同为介词 用。)A项前“于”为介词,在;后介词 比 B项前动词 治理 后动词 写。 D项前为连词,递进或并列;后为连词,转折。)
10.下面几句话中,直接表现孔严的治理政务的才能的一组是(2分)
①人无间言,然后乃可保大定功,平济天下也
②诸儒咸以严议为长,竟从之
③顺本居正,亲亲不可夺
④帝曰:“左右多困乏,故有所赐,今通断之。又厨膳宜有减撤,思详具闻。”
⑤严并褒荐之。又甄赏才能之士,论者美焉
⑥五年,以疾去职,卒于家
A.①②③ B.①③⑥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D(②④的主语分别是诸儒和帝,⑥与才能无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孔严在殷浩手下任职时,深得殷浩器重,孔严能以大局为重,审时度势,劝谏殷浩认清形势的严峻,处理好于桓温的关系。殷浩非常同意他的看法
B.哀帝即位时,继承统系不明确,天下议论纷纷。孔严和庾和主张继承成皇帝正统,诸儒者都认为孔严的主张有道理。
C.孔严对各种非正式的赏赐以及宫内的供给膳食诸事,孔严都提出应该减省的建议,皇帝也同意了。孔严所做的匡正补益很多。
D.因为孔严善于治理,很得人心,因此余杭有个妇人度荒年,卖掉自己的儿子来养活哥哥的儿子,武康有人遇上荒年,抛弃自己的儿子而救活弟弟的儿子。
【答案】D强加因果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浩又引接荒人,谋立功于阃外。(4分)
(2)使君常疲圣体以接之,虚府库以拯之。(3分)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分)
翻译:
(1)殷浩又推荐提拔边远之地的'人,想要在京都之外立功。(引接、荒人、阃、介词结构后置各1分)
(2)使君常常使圣体疲乏来接待他们,使仓库空虚来拯济他们。(“疲”、“虚”使动用法,拯各1分)
(3)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生死形容词用作名词,判断句)
[参考译文]
孔严字彭祖,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历任司徒掾、尚书殿中郎。殷浩任扬州刺史,聘他为别驾。迁任尚书左丞。当时朝廷尊崇殷浩,以与桓温相抗衡,恒温大为不平。殷浩又引荐任用边远之地的人,想要在京都之外立功。孔严对殷浩说:“当今时势艰难,可以说是一百零六的厄运,使君您委屈自己处理政务,正是机会。圣上之所以到日头西下还不懈怠,临朝时仔细谨慎,是因为常常想要巩固根本,使边境平静国家安宁,又哪里是为了私利呢!而官员们志向不同,见解各异,议论纷纷,无所不有。近来天时人事,很令人寒心。古人为政,防备人的议论比防备河流决口还重视。闲时陪坐,也已经大略地陈述了心里所考虑的,不知道最终将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老子》说‘正因为不争,万物就不与他争’,这话不能不仔细地想一想。所以愚意认为,朝廷应当再申明授任的原则,韩信、彭越可以让他们专门征战,萧何、曹参让他们留守后方,内外之任,各有所司。深思廉颇、蔺相如屈伸的道理,陈平、周勃和睦相处的原因,把官员之间的关系很好地理顺,别人没有闲言,然后才能稳居高位建立功勋,平定惠济天下。又看到近日归降的那些人,都是人面兽心,贪婪而不可亲近,难以用道义去感化。这些人聚集城邑之中,混杂在人群里面,使君常常用圣体疲乏来接待他们,不惜使仓库空虚来拯济他们,这足以疑惑视听。”殷浩非常同意他的看法。
到哀帝即位时,议论所继承的统绪,当时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孔严和丹阳尹庾和主张说:“顺着根本保持正统,最亲的血统不能改变,应该是继承成皇帝。”诸儒者都认为孔严的主张有道理,最后采纳了。
这时东海王司马奕请求海盐、钱塘用水牛牵引船过坝的税收获取钱财,皇帝开始同意了,孔严劝谏后停止了。当初,皇帝有时施予私恩,用钱帛赐给左右之人,孔严又陈述各种非正式的赏赐以及宫内的供给膳食,都应该减省。皇帝说:“左右之人都很困乏,所以有一些赏赐,现在全都取消。又膳食应该节省一些,可以详细地说来以使全部知悉。”孔严所做的匡正补益很多。
太和年间,拜授吴兴太守,加俸禄中二千石。他善于治理,很得人心。余杭有个妇人度荒年,卖掉自己的儿子来养活哥哥的儿子。武康有弟兄两人,妻子都怀孕了,弟远出未回,遇上荒年,无法两全,抛弃自己的儿子而救活弟弟的儿子。孔严都褒奖举荐他们。还选取有才能之士,议论者赞美他。五年,因病去职,在家中去世。
刘长卿《五言律诗三首》赏析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献县)人。少时读书嵩山中,后移家鄱阳(今江西)。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进士及第。至德中,自监察御史出为转运使判官。为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告犯赃罪,系姑苏狱久之。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县东)尉。因有人为之辩白,量移睦州司马。官终于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故其诗文集名为《刘随州集》。
刘长卿进士及第,比王维仅迟了三年,他应当属于盛唐诗人。但他的诗名著闻于上元、宝应年以后,因此文学史上把他列为中唐诗人。其实在中唐诗人中,他是前辈了。他的诗也属于王、孟一派。五言诗最著名,也最为自负,曾自以为“五言长城”。这是无人能超越的意思。
现在选讲他的三首五言诗:两首五言四韵律诗,一首五言十韵律诗,即元明时人所谓排律。
馀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馀干是江西省的一个县。他住在馀干旅馆中作此诗。起联说明时候是暮秋傍晚。天空非常幽远,秋风摇落,青枫树上经霜的树叶已很稀少。第二联写眼前景色。水滨的孤城已闭了城门,孤独的鸟正在背人飞去。孤城、独鸟,从写景中透露自己的孤独。第三联仍是写景。此时,渡头已升起了明月,旅舍旁边渔家的人,还在捕鱼,没有归来。尾联点出主题:在这秋暮孤独的情景中,怀乡之情正要达到极度;然而非但没有什么东西来安慰此心,反而听到不知什么地方有捣洗衣服的砧杵声,使我的乡心更加沉重。这一联结句写得非常凝炼。我们必须补充许多话,才能解释清楚。而这些补充的话,都是从“正欲”二字中体会得来的。
这首诗似乎很平淡,可是音调和修辞都很工稳,为当对传诵之作。我们看张籍的一首诗,即可知受刘长卿的影响:
宿江上馆
楚泽南渡口,夜深来客稀。
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
旅望今已远,此行殊未归。
离家久无信,又听捣征衣。
这首诗是次刘长卿韵而作,但题下未标明“次韵”。全诗的用意,修词、结构,简直逐句摹仿刘长卿,我们不能不说张籍偷窃了刘长卿的诗。同时也可以想到皎然《诗式》有三偷之说。皎然以为偷语、偷意,罪无可逭;偷势则不妨任其漏网。张籍此诗,三偷具全,可为盛名之玷。而宋元以来,竟无人议及。大约此一窃案,还是我首先发觉。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穆陵关在今湖北省麻城县北。渔阳即今河北省的蓟县。桑乾水即今之永定河。蓟县在永定河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安禄山从渔阳起兵,攻入关中。败退后渔阳人民都离乡背井地逃难,现在回老家去。刘长卿在穆陵关北遇到一个回渔阳去的人,便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不是赠行送别的诗,故没有送行的语气。这个人也不是刘长卿的朋友,故没有表达与此人有交情的语气。它只是描写一个乱后回家的人的观感。
第一联用直叙法点明题目。在穆陵关路上,碰到你单身匹马回渔阳去。第二联上句照应第一联上句。这里是古代楚国,现在惟有青苍的山还是古物。你去的地方是古代幽州之地,淡白无光的太阳也很寒冷。第三联写从穆陵关到幽州,一路上的城池都已因屡次战争而残破了。耆老大户,不知还有几家留存。尾联上句结束第三联的二句,下句结束题意。到处都是蓬蒿野草,你这个乱后归乡的人,恐怕只得擦着眼泪一路看去。
以上刘长卿五言律行旅诗二首,中间二联全是平列的写景。诗的内容,未免贫弱。当时还不以为病,中、晚唐以后,诗人渐渐考究到律诗中二联的情景虚实。到宋人作律诗,便以这种句法为一种缺点了。
负谴后登于越亭作
天南愁望绝,亭上柳条新。
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
生涯投岭徼,世业陷胡尘。
江入千峰暮,花连百越春。
秦台怜白首,楚水怨青萍。
草色迷征路,莺声傍逐臣。
独醒翻取笑,直道不容身。
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
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
牢落机心尽,空怜鸥鸟亲。
这首诗是刘长卿得罪降官以后,游于越亭,有些感伤,乃作此诗。于越亭是馀干城外一处名胜。刘长卿另有一诗,题云:《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还有一首《初闻贬谪,续喜量移,登于越亭赠郑校书》。这三首诗可能是同时所作。从此可以揣测,他得到贬官的处分以后,就回到鄱阳,旅居于馀干。此时朝中有人为他辨冤,才得恩许量移。量移是唐宋二代的政治名词。意思是酌量移至较近处。这是对谪降官的从轻处置。刘长卿降为南巴尉,到南巴后不久,即奉勅到苏州去重新推问他的罪案。问题弄清楚后,量移为睦州司马。
诗的第一、二联点明题目,兼写自己如落日中的独归之鸟,在此地孤舟旅泊,不知要到怎样一个荒远的地方去。以下四联,一联抒情,一联写景。最后四联,正面吐露自己的感伤。篇法极为整齐。
登上亭子,看见柳条新绿,正是春二三月的时候。亭在山上,远望天南,是自己即将赴任的南巴,不免忧愁至极。看到在落日中孤飞的归林之鸟,不禁想起我这个孤舟南去的`人,将到一个什么地方。我今后的生活,即将投身岭外;回顾老家的产业,此刻还沦陷在胡虏的战尘中。接下去说:江水流入千山万山的暮色中,花一路盛开,与南越的春色相连。如今对镜自照,可怜已有星星白发;感怀遭遇,却象屈原一样,无罪被放,行吟泽畔,怨青萍白芷之香消叶萎。再遥望南方,草色青青,将迷失我的旅路;听听树上莺啼宛转,却不是对一个有闲情逸志的人在歌唱,而是在一个被放逐的小臣身旁歌唱。因而它们的啼声,只能使人悲哀。到此为止,一共四联八句,都是上联抒情,下联写景。写景也不用纯客观手法,每句都有一二字表达作者的心情。
律诗的中间二联,一般作者都用一联写景,一联抒情的方法,这就是宋元诗家所谓虚实相生法。写景是实句,抒情是虚句。但南宋时,有一个诗人周伯弼,编了一部《三体唐诗》,选录七绝、七律、五律三种诗体的唐诗,以发挥他的虚实论。对于绝句,他分为虚起实接和实起虚接两种格式。对于五、七言律诗,他分为四虚、四实、前虚后实、前实后虚四种格式。所谓四虚、四实,指的是律诗的中间二联四句。他以为一首律诗,以四实为上,四虚为中,虚实各半为下。这部书是针对当时江湖诗人的空虚浮滑而作,在当时颇有影响,到后世则颇有异议。刘长卿的《馀干旅舍》,就是符合于他的四实论的。他认为这种创作方法,是唐律之上品,但近代诗家却以虚实各半为上。
在四句中间分虚实,专为四韵八句的律诗而言。作长篇律诗就不适用了。长篇律诗,唐人以韵数标题。八韵、十韵,十二韵、二十韵、四十韵。甚至百韵以上。高棅编《唐诗品汇》,给这一类的长篇律诗题了一个总名,称为排律。以便于分类。这个名称,至今沿用。排律仍然要注意四句一绝的规格,无论写景或抒情,都必须以四句为一个段落。排律四句,等于四韵律诗的一联二句。试看杜甫的排律,无论转韵或转意,总是四句一转,没有二句一转的。刘长卿此诗是排律,却以二句为一个段落。一联实,一联虚,而且还重迭一次,这种句法,也是极少见的。
最后四联八句,叙述负谴后的感伤,照应题目的前半。他的被贬谪,是由于被人诬告。被人诬告,是由于得罪了贵人。他说:在人世间,我自以为是个众醉独醒的人,谁知却反而被人诽笑;我凭直道做人,却不能容身于官僚群中。因而得罪,受尽风霜之苫。幸而还能保全生命,不能不感谢天地的仁慈。现在,对此青山,不禁下泪,感念身世,正如大海中一条无路可走的鱼。平时待人接物,用尽心机,结果还是一个不谐于世的失败者,只有鸥鸟对我还有些亲近的感情。这里的“机心”二字,不是贬义字面,不过是说平时小心翼翼地接待人物。另有一首《送路少府》诗的结句云:“谁念沧洲吏,忘机鸥鸟前。”又韩翃有一句“机尽独亲沙上鸟”(《寄雍丘窦明府》)诗意皆同。
这首诗字句都很明显,容易了解。惟有“天地仁”是比喻用法,指的是皇帝的仁心。“秦台怜白首”一句,因“秦台”词语的意义不定,故有不同的理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讲这两句诗云:“昔尝以御史居秦台,尚悲登庸之晚;今以逐臣趋楚泽,能不采萍而怨乎?”这是把“秦台”讲作朝廷的御史台。“登庸”即登用,这个名词,出于《尚书》。官做到宰相执政,才可称为登庸。刘长卿做过监察御史,是谏议官,非执政官。谏议官的公署称为台,分东台、西台。执政官的公署称为省。在宣政殿东廊的是门下省,西廊的是中书省。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在中书省。唐汝询以为刘长卿作监察御史时年岁已老,故诗云:秦台悲白首。”吴山民在《唐诗正声评醳》中也在此句下注云:“长卿曾为御史。”他们都以“秦台”为御史的代词。唐、吴二人都是我的同乡先贤,都是明朝人,但不知谁早些。到了清初,又有一位同乡吴昌祺,作《删订唐诗解》。他对唐氏的讲法有怀疑,在书眉上批了一句:“秦台句疑文房必有老亲。唐解参。”他把“秦台”解作长安,把“白首”解作指老亲。他以为此句是作者悲念在长安的老亲。但他还不敢肯定自己的讲法,故在前面加一个“疑”字,而在后面再表示不推翻唐氏的讲法,可以备参考。“台”字可以指朝廷所在之地。曹魏以邺郡为京都,当时称为邺台。北宋以汴梁(今开封)为京都,当时称为汴台。唐都长安,在秦中,故可以称为“秦台”。
以上两种解释,都有可疑之处。刘长卿作监察御史,估计不会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他至多不会过四十岁,似乎还不会“悲白首”。再说,全诗都是抒写目前的情绪,中间忽然插一句回想做监察御史时“悲登庸之晚”,从思想过程上推考,也是不很可能的。同样,全诗对老家的忆念,只用“世业陷胡尘”一句。如果还怀念到老亲,一定会把“老亲”和“世业”并为一联,而决不会隔了一段写景,忽然又想起了老亲。这里“秦台”,“楚泽”二句,显然是叙述自身的事,可知“白首”必然是指自已,而不是指老亲。
关键还是在于“秦台”二字,到底应当作何解释?刘长卿另有一首诗,是在至德三年(公元七五八年)摄海盐县令时《寄上浙西节度使李侍郎中丞行营》的诗。也是一首五言长律。李侍郎大约是提拔刘长卿的人。全诗上半叙述安史之乱,后半叙述自己的遭遇,其中有一段云:
昔忝登龙首,能伤困骥鸣。
艰难悲伏剑,提握喜悬衡。
巴曲谁堪听,秦台自有情。
遂令辞短褐,仍欲请长缨。
久客田园废,初官印绶轻。
榛芜上国路,苔藓北山楹。
大意说:成进士后,仍然是一个困骥,没有得志。后来幸喜得到你的提拔。我的那些下里巴人的诗歌,无人赏识,只有你对我很有感情。因此,你使我得以释褐入仕。可是,刚才做官,却逢到安禄山作乱,于是去请缨参军。离家多年,只做了一个江南小官。遥望长安,已是一路榛芜,自己的家屋,也已长满了苔藓。
这一节诗中,也用“秦台”,显然是指浙西节度使李中丞的。中丞即御史中丞,正是台官。根据这一用法,似乎可以肯定“秦台怜白首”这一句是说朝廷中有执法御史哀怜我年老。但是杜甫有一首诗,题目是《赠裴南部》,题下自注云:“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这是一首五言六韵律诗,其中有二句道:“粱狱书因上,秦台镜欲临。”显然也是与官吏下狱之事有关。此处的“秦台”之下加了一个“镜”字,当然是指铜镜了。铜镜创始于秦代,散文学中常称秦镜。古人用铜镜都放在一个镜架上,称为镜台。故“秦台镜”也可以说就是秦镜。这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猜测。梁昭明太子萧统有一篇《锦带书》。其中有一句云:“萍叶飘风,影乱秦台之镜。”这里的“秦台”,绝无御史台的含义。“秦台之镜”,干脆就是一个“镜”字的繁文。但是,诗文中用“秦镜”,通常也比喻“明察秋毫”的意思。杜甫诗“秦台镜欲临”,并不是说有一面镜子要来临,而是说御史台中派一位公正清明的官员来审问案情了。这样讲,可见杜甫是把御史台和镜台两个意义混合用了。这又和萧统的“秦台之镜”取义不同。刘长卿诗中的两个“秦台”,一个是指御史台(“秦台自有情”),一个是指镜台,也就是镜子。“秦台怜白首”,应解作对镜自照,可怜已是头发白了。刘长卿有一首《峡石遇雨》诗,其中二句云:“方寸抱秦镜,声名传楚材。”也以秦楚为对偶。上句意思是说自己心地清白;方寸是心的代词。另有一首《赴南巴书情寄友人》诗,有句云:“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这二句又见于《罪所留系寄张十四》。可见这一诗意,刘长卿曾屡次写到。“秦台怜白首”就是“愁容镜亦怜”。
对于刘长卿这首诗,历代的好评都集中在“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一联。因为上文既叙述了负谴后的冤屈情绪,又自己说明了得罪是由于“独醒”和“直道”,但在饱历风霜之苦的时候,还感激宽仁的“天地”,保全了他的生命。“天地”显然是指皇帝,“天地仁”实即“君恩”的代用词。他虽然因冤狱而受风霜之苦,还不敢抱怨皇帝,可以说是很忠诚的了。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论刘长卿,就举出他这两句诗,评云:“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方虚谷在《瀛奎律髓》中说这两句是全诗中“尤佳”者。吴山民在《唐诗正声评醳》中评云:“语意温厚。”又说:“诗多凄怆之旨,毕竟心灵冲逸,归宿安闲,怨悱不乱,小雅之伦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二句云:“归美君恩,风人之旨。”这些论点,都是根据于儒家的诗教理论,读古典诗歌,不可不熟悉“诗教”的意义。
这是孔子论六经的教育作用。到一个地方,看到这地方人民的思想行为的各种表现,就可以知道他们受了那一部经典的教育影响。但这种教育作用,也有缺点,如果人们能避免这种缺点,那才是真正接受了这部经典著作的影响。一部《诗经》,是六经中的文学书。“诗教”就是文学教育。这个地方的人民性格温柔敦厚,就可知他们受到良好的诗教。但温柔敦厚的人往往有一个缺点:愚。因为一味温柔敦厚的人,容易成为不辨是非的老好人,这就是愚笨了。既温柔敦厚而又并不愚笨,这就可知他们是深于诗教了。
为什么《诗经》这部书能教育人民,使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温柔敦厚呢?因为《国风》里的诗都是“好色而不淫”。《小雅》里的诗都是“怨悱而不乱”。《国风》是各地人民的抒情诗。其中有歌咏男女爱情的,但没有淫诗。《小雅》是士大夫作的讽谕诗,有指摘政治得失废兴的诗,但并不流于动乱。不淫不乱,就是温柔敦厚的基本条件。男女关系,可“自由恋爱,但不许越礼私奔。越礼就是淫。对于政治,可以诉怨,可以诽议,但矛头只能对准宰相大臣以下的官吏,不能对准皇帝。对准了皇帝,就是鼓动造反,就是乱。儒家把淫与乱作为两个极限,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礼法与政权。所以把温柔敦厚作为文艺的教育目标。一切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符合温柔敦厚这个标准的,就受到赞扬。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批判。许多人对刘长卿这两句诗的评价,都是继承了这个传统而肯定它们体现了温柔敦厚的态度。在封建社会中,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所能写出来的最进步的文学作品,仅仅是暴露政治、社会的黑暗面的作品。例如白居易的《秦中吟》之类,要求他们写鼓动革命的作品,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教的压力十分强大。倒是在民间文学中,有时还出现过一些大胆的歌谣或小说。但是,象《水浒传》那样的公然叫出“替天行道”的革命口号,明目张胆地要夺取政权的,也还是不多。而且,即使是《水浒传》,最后还得把宋江写成一个接受招安的投降派,可见小说的作者还不能不顾到诗教的压力。
孔子虽然以温柔敦厚为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但他并不反对革命。他知道无原则的温柔敦厚会导致愚忠愚孝,所以他立即提出一个“愚”字。对暴君苛政也温柔敦厚,驯如绵羊的人民,他认为是愚人。孟子说:“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由此可知儒家并不以诗教来反对革命。革命非但不违背诗教,反而是“深于诗”者。这是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的儒家观点,到了宋代,以程、朱为代表的儒家,就绝口不提孔子的这个“愚”字。从此以后,温柔敦厚的诗教遂成为对付革命思想的麻醉剂。
刘长卿是被诬为贪腐而降官的。事情弄清楚之后,仍得起用。他写诗感谢“天地仁”,也在情理之中。他和皇帝没有矛盾,怨悱的对象不是皇帝,本来不会得“乱”,而明清以来这些诗评家都用温柔敦厚来阐发他这两句诗,我以为全不适合,全是废话。
刘长卿诗的风格,近于韦应物,仍是王、孟一派。语文功夫显清淡、工稳,篇章结构是自然流利。但是思想内容,却与韦应物不同。第一是诗意没有韦应物的丰富多变。高仲武评刘长卿云:“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这是指出他常常把同一个观念,重复地用在诗中,而在结句中尤多。刘长卿有诗九卷,三百多首,果然有许多诗意近似的句子。诗的结句,也往往意境相同。不过他的这一缺点,我以为并不是由于“思锐才窄”,而是恰恰相反,由于诗思不能多方变化,与其说是“思锐”,还不如说是“思俭”。不过说他“十首已上,语意稍同”,未免夸张,刘长卿的诗恩还不至于如此贫乏。
不过,对于这一情况,我们也应当看到,人的思想活动,各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人的意识,也各人都有一个区域,到了一定的年龄,这个方法和区域会得固定下来。作诗太多的诗人,往往会有许多雷同或类似的辞句,这就表明他不能超越自己的意识区域,也不能改变他自己的思想方法。高仲武偶然从刘长卿的诗中发现了这一情况,但这个情况并非单独存在于刘长卿的诗中。如果仔细阅读每一位诗人的全部作品,同样的情况肯定也可以发现,差别仅在于多些或少些。陆放翁的诗有一万多首,我曾摘出他许多重复的诗句,全句相同的就有几十句,意同而文字稍有改换者有一百多处。在一万多首诗中,有这些情况,似乎不能说放翁“思锐才窄”或“思俭”。因此,我以为语意稍同,不能算是刘长卿诗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