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南越王宫唯美句子 正文

南越王宫唯美句子

时间:2025-05-16 09:03:12

作者极力描绘宴会的豪华快乐,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的融融之乐推向极致,以反衬下文的“兴尽悲来”。]四美具,二难①并。(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样美事都齐备,贤主、嘉宾这两样难得的条件也一应俱备。①四美、二难:历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语出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诗集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二难,指贤主、嘉宾二者难得。第二种解释,四美,指音乐、饮食、文章、言语。《文选》刘琨《答卢谌》:“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李善注:“四美,音、味、文、言也。”二难,指明哲,坦诚。语出《世说新语•规箴》:“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明德惟馨。”参看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书采用第一种说法。)[这是本段的关键句子,在内容上,有归结上文的作用;在结构上,有过渡转折的作用。文章改用三字句,节奏的变化,暗示表现手法和情绪的变化,从此文章由描写转入抒情,心绪亦由喜悦渐生悲慨。]穷睇眄①于中天②,极娱游于暇日。(向空中放眼远望,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娱。①睇眄:dìmiǎn,看。②中天:长天、遥天。)[这两句将视野由宴饮娱游扩展到阁外“中天”,以引起下面对宇宙、人生的感叹。]天高地迥①,觉宇宙②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③之有数④。(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到了尽头,悲伤随即而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个定数。①迥:远。②宇宙:《庄子·齐物论》:“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③盈虚:盈满亏损。这里的意思是人生遭遇或好或坏,事业或成功或失败。④数:运数、命数。)[两个四六句,前句承“穷睇眄于中天”而来,写天高地远,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后句承“极娱游于暇日”而来,写乐极生悲,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数。这两句充满了哲理玄思,其中蕴藏的人生孤独感,贯穿以下所有文字。]望长安①于日下,目吴会②于云间。(向西北遥望长安,远在夕阳之下,向东北眺望吴会,远在云海之间。①长安:唐朝的国都。②吴会: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按:对文中的“云间”、“日下”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将“日下”、“云间”看作地名,“日下”复指“长安”,“云间”复指“吴会”,全句译为“遥望长安,远眺吴会”。教材采用了这一说法。另一种解释是古今意义相同,将“日下”理解为“夕阳之下”,“云间”理解为“云海之间”,形容滕王阁离京城和吴会距离遥远。本书采用第二种解释。)[这两个句子,表层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与上文“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但两个句子,前句为主,后句为宾,后句陪衬前句,因此句子的重心落在写自己离京城越来越远,也就是离仕途越来越远,抒发仕途失意的感慨。]地势极而南溟①深,天柱②高而北辰③远。(地势尽于东南,南海深不可测;天柱耸立西北,北极星高高悬挂。

①南溟:即南冥,指南方的大海。《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②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山海经·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③北辰:北极星,这里暗指君王。《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两个句子后句是主,前句是宾,前句陪衬后句,表层意思是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实际也是抒发仕途失意的感慨:仰望君王,高高在上,好比北极星遥不可及!王勃原本才华横溢,心高气傲,因不满皇宫的糜烂生活,写了一篇《檄周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后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从而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的感觉。面对美景盛宴自然要生出无限感慨,禁不住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明写南(南溟)、北(北辰),暗藏东(吴会)、西(长安),抒写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①之人?萍水②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①失路:比喻不得志。②萍水:萍浮于水面,飘泊无定,时聚时散,以喻人之偶然遇合,复又分散。)[这是两个问答句,前句问后句答。

一个问句,表达了在厄境中渴望有人理解和同情的心愿,一个回答,说明了无人理解和同情的原因。问答之间,流露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孤独、失望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怀帝阍①而不见,奉宣室②以何年?(怀念朝廷却越思念越相距遥远不能看见,哪一年才能返回京城在宣室侍奉皇帝?①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人,这里指皇帝的宫门。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阍,hūn。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如果说前面是委婉含蓄地表达失意的情绪,那么这两句则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悽楚动人。]

从此段开始,第四、五、六连续三段紧扣题目“饯”字,描写宴会盛况,感叹人生际遇。本段开头两个四字短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娱之欢。歌舞盛况,人才盛会,使作者“逸兴湍飞”。接着用“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由描写转为抒情,心绪也乐极而生悲。作者联系个人身世,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用全方位的观照与“登临四望”的艺术手法,多侧面具体发挥。“望长安于日下”、“天柱高而北辰远”这些语句,暗喻了作者“关山难越”的厄运,“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则直抒报国无路,济世无门的愤懑。

嗟乎!时运不齐①,命途多舛②。(唉!时代和命运往往不能一致,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多数不顺畅。①时运不齐:指时代和命运不一致。时运,时和运。不齐,不一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说,我现在遇到的时代是很好的,可是自己的命运不好。课本注释:时运不齐,是命运不好;不齐,有蹉跎,有坎坷。本书未采用这一说法。②舛:chuǎn,乖违,不顺。)[这一句承上段而来,王勃把自己和许多文人仕途的挫折归结为命运不好。在封建社会里,文人学士只能用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际。]冯唐①易老,李广②难封。(冯唐、李广容易年老,觅侯封爵却很艰难。①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有九十多岁,不能出仕做官了。事见《史记·冯唐列传》。

②李广:汉武帝时名将,与匈奴作战70余次,赢得了“飞将军”的威名。他的军吏及士卒有的封了侯,他虽然军功卓著,却没有得到封邑。事见《史记•李广列传》)[此句用互文的手法,以人生“易老”与功名“难封”构成对比,感叹建功立业的艰难。]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①;窜②梁鸿③于海曲④,岂乏明时⑤?(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①圣主:指汉文帝。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②窜:逃。③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④海曲:海隅,指齐鲁一带临海的地方。⑤明时:政治昌明的时代,此指章帝时代。)[这里引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四个事例,证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使在君主圣明、政治昌明的朝代里也有失意落魄之士,借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文章句式多变,便于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一个叹词发端,引出无限愁绪,转而两组四字句聊以宽慰,最后两组四六句,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既摆明言之凿凿,无可置疑,又表达情之切切,无可奈何。]所赖君子见机①,达人知命②。(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①君子见机:有道之人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机,预兆。《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几,通“机”。②达人知命:达人,通达事理的人。知命,知道命运。《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这两句总束上文,开启下文。“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是说君子能够看到时政的变化、自己的机运,待时而动;豁达的人,不去费心功名,“乐天知命”,所以没有忧愁。前一句表现了积极用世的思想,后一句表现了豁达的出世情怀。作者从中获得解脱,精神为之一振,故发出下面的一番壮志豪情。]老当益壮①,宁②移白首③之心?穷④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⑤。(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越发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①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②宁:哪,表反诘语气的副词。③白首:老人。④穷:“达”的反面,困厄失意,处境艰难。

⑤青云之志:比喻远大崇高的志向。《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这是王勃对自己的警策之辞,表达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一种高尚的人生观: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远大的信念矢志不渝,做人的准则坚贞不移,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这种自强不息、砥砺进取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具有巨大的心灵震撼力。千百年来,不知激励过多少有志之士,使他们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处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不消沉不放弃,在历史的长河中写出了无数灿烂的篇章。]酌贪泉①而觉爽,处涸辙②以犹欢。(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①贪泉:传说位于广州附近的石门,人饮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无厌。《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人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 歃,shà,饮。夷齐,即伯夷、叔齐。商朝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让君位,古人认为他们非常清廉。诗的意思是说,像伯夷、叔齐这样有德行的人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也能保持心地的纯正,不被污染。②涸辙:先前有积水,后来又干枯了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

涸,hé。《庄子·外物》里有鲋鱼处涸辙的故事。)[引用这两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表现乐观开朗的情怀。当然这也是失意文人的一种无奈的苦笑:贪泉是志士所不愿喝也不应喝的呀,涸辙是志士所不愿居也不应居的呀!]北海虽赊,扶摇可接①;东隅已逝,桑榆非晚②。(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①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出《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北海,就是《逍遥游》中说的“北冥”。赊,shé,远。扶摇:猛烈的旋风。②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桑榆,一说指桑树和榆树。日落时残余日光照在桑树榆树端,因以“桑榆”指日暮。《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一说桑、榆均为星名,出于西方,太阳到桑和榆的位置,天色将晚。《文选》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作者从时空两个方面进行自我激励,也是自我安慰。一般人的信念是,“扶摇”不可乘,北海不可及;“东隅”已逝,“桑榆”必晚,但王勃一反世俗之见,出人意料的超越空间,提出“扶摇可接”,超越时间,提出“桑榆非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甘沉沦的壮志豪情.。]孟尝①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②猖狂③,岂效穷途之哭!(我虽然和品行高洁的孟尝那样,空有满腔的报国热情;但怎能效法狂放不羁的阮籍,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①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事见《后汉书·孟尝传》。②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可走处便恸哭而返,借此宣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事见《晋书·阮籍传》。③猖狂:狂放、不拘礼法。按:这两个句子是倒装句,即“空余高洁孟尝报国之情,岂效猖狂阮藉穷途之哭”。)[引用孟尝的典故,感叹自己报国无门,引用阮籍的典故,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再一次申述不甘沉沦、力求振作的决心。]

第五段,承上段继续抒情。先以“嗟乎”二字唱叹而起,紧接着发“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并征引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加以申述。继之笔锋陡转,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领起,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情怀。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煞住,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行文上具有摇曳生姿、起伏顿挫之妙。

勃,三尺①微命②,一介③书生。(我,一个地位低下的书生。①三尺:指代士。古代士佩三尺长的绅。《礼记·玉藻》:“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绅,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②微命:指身份卑微。③一介:一个,一般用作自谦之词。)[作者本是一个才华横溢、心高气傲之人,却反复申述自己才疏学浅,地位低下,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无路①请缨②,等③终军之弱冠④;有怀投笔,慕宗悫⑤之长风。(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他那样请缨报国的机会;因仰慕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远大志愿,所以也有班超那样投笔从戎的抱负。①无路:没有门路。②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汉武帝时,与南越和亲,终军时仅二十余岁,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于是,武帝令其出使往说南越王。后来用“请缨”指投军报国。③等:相同,用作动词。④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表示成年。⑤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很有抱负,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事见《宋书·宗悫传》,悫,què。⑥投笔:即投笔从戎的省写。这里用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按:这两个句子也是倒装句,即“等终军之弱冠,无路请缨;慕宗悫之长风,有怀投笔”。)[先以终军自比,慨叹没有终军的幸运,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达远大志向。此二句承上段而来,继续借古写怀,抒发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心志。]舍簪笏①于百龄②,奉晨昏③于万里。(但现在,我不得不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①簪笏:zānhù,簪,束发戴冠时用来固定帽子的头饰。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两者都是官吏用物,这里代指官职。②百龄:百年,犹“一生”。③奉晨昏:指侍奉父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即晚上要服侍父母安寝,早晨要向父母请安。)[遥承前文“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写自己现在不得不放弃对功名的追求,去万里之外探望父亲。这个句子笔锋一转,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又回到眼前现实。]非谢家之宝树①,接②孟氏之芳邻③。(不敢说我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能叁加这次盛会,结识了诸位如当年同孟嘉并坐的名师大家。①谢家之宝树:指谢玄。《世说新语·言语》记谢安与侄谢玄答对事:“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就称谢玄为谢家宝树。②接:结交。③孟氏之芳邻: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传说中的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的故事。事见刘向《列女传·母仪篇》。这里借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指赴宴的嘉宾。另解指孟嘉的典故。

《晋书•孟嘉传》:孟嘉,字万年,江夏鄳人,“嘉少知名,太尉庾亮领江州,辟部庐陵从事。嘉还都,……转劝学从事, 褚裒时为豫章太守,正旦朝亮,裒有器识,亮大会州府人士,嘉坐次甚远,裒问亮:‘闻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觅。’裒历观,指嘉谓亮曰:‘此君小异,将无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为裒所得,乃益器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 时佐吏并装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由是可知,孟氏之芳邻,当指座上东晋名士庾亮、褚裒、桓温、孙盛之属,王勃借用来代称滕王阁上诸公,隐然以孟嘉自比。本书采用第二种解释。)[上句说自己并不像谢家子弟那样有才华,表示谦恭。下句说,自己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十分庆幸。文章又回到题目,扣住一个“饯“字。]他日①趋②庭,叨陪鲤对③;今兹捧袂④,喜托龙门⑤。(以后,我将亲临府上像接受父亲训示一样,聆听诸位长辈的教诲;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和诸位,很高兴好比登上龙门。①他日:将来、今后。②趋:徐趋,小步快走,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③叨陪鲤对:叨:tāo,惭愧地承受,表示自谦。陪:比附。作者不敢以孔鲤自比,所以谦逊地说“叨陪”。鲤对,用孔鲤应对父亲孔子的故事来表示对在坐长辈的尊敬。事见《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④捧袂:举起双袖作揖,表示恭敬的姿势。袂,mèi。⑤托龙门:托,指寄托身子,这是客气话。

龙门,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的黄河中,那里两岸夹山,水险流急,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则变为飞龙。这里借“登龙门”的说法,表示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这两句是用客气的语言收束对宴会的叙述。]杨意①不逢,抚凌云②而自惜;钟期③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我虽然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的引荐之士,只好抚弄自己的文赋而叹息;但今天遇上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①杨意:杨得意的省称,汉武帝时任掌管天子猎犬的官。②凌云:指司马相如作《大人赋》,代指文学才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作者用这个典故,感叹自己虽有司马相如的才华却没有司马相如的运气。③钟期:钟子期的省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遂成伯牙知音,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说,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自己能在宴会上赋诗作文,再也没有什么遗憾。)[这个句子是对上文的归结。“杨意不逢”,感叹自己伯乐不遇,仕途不幸,照应第四、五段;“钟期既遇”,欣喜自己在宴会上巧逢知音,文章有幸,既收束本段,又自然地引起下文。]

第六段先承上段继续引用典故,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抒发其怀才不遇的悲愤。然后笔锋一转,又回到宴会,表明有幸赴宴,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高兴心情。

文章从第四段开始转入宴会的描写,顺势宕开去,抒发其人生际遇的感既,至本段又回到宴会,文章大开大合,收放自如,文思绵密,井然有序。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①已②矣,梓泽③丘墟。(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兰亭的聚会已经是陈迹,金谷园也已成为废墟。①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晋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与群贤宴集于此,行修禊礼,祓除不祥。②已:过去、消失。③梓泽:即晋朝石崇的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临别赠言①,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②,是所望于群公。(离别时写几句话作纪念,非常幸运在这次宴会上承受大家恩爱;登此高阁而写诗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①赠言:指留下这篇序文。②登高作赋:《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敢竭鄙怀,恭疏①短引②,一言③均赋④,四韵俱成。(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①疏:书、撰写。②引:序。③一言:即下句“四韵”,指王勃在滕王阁宴席上写的《滕王阁诗》。④赋:写。)请洒潘江①,各倾陆海云尔②。(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如海的文才吧。①潘江:潘江与下句“陆海”,指潘岳、陆机,都是晋朝人。钟嵘《诗品》:“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②云尔: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

第七段,文章结尾,紧扣题目“别序”二字,说明自己写《序》的缘由和对在坐诸公的期望。“呜呼”一声浩叹,列出“兰亭”“梓泽”的典故,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临别赠言” “登高作赋”,点出阎公召集这次宴会的主题和自己写序的缘起。“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陋,先写了序和诗;“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作者:[唐]王勃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披绣

遥襟甫(fǔ)畅,逸兴

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hé)辙(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 泽丘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

【注释】

第一段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南昌:

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2〕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

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3〕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襟:以……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称。

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娄江、东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

带:以……为带。五湖在豫章周围,如衣束身,故称。

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引:连接。

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境内有瓯江。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

物华天宝:地上的宝物焕发为天上的宝气。(新课改课下注释为:“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

龙光射牛斗之

〔5〕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列:雾,像雾一样,名词作状语。喻浓密、

采:“采”同“

(7)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枕:占据,地处

东南之美: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后用“东箭南金” 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8〕都督阎公之雅望,

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

阎公:名未详,时任洪州都督。

〔9〕宇文新州之

宇文新州:复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广东境内)刺史,名未详。

〔10〕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十旬休假:唐制,十日为一旬,遇旬日则官员休沐,称为“旬休”。 假通“暇”,空闲。

胜友:才华出众的友人

〔1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

孟学士:名未详。学士是朝廷掌管文学

词宗:文坛宗主。也可能是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

〔12〕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紫电清霜:《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春秋

王将军:王姓的将军,名未详。

武库:武器库。也可能是指西晋军事家杜预,即杜武库。

〔13〕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作宰:王勃之父担任交趾县的县令。

路出名区:(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第二段

〔1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在。又有一说此字为语气词,不译。

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15〕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潦水:雨后的积水。

〔16〕

上路:高高的道路。

崇阿:高达的山陵。

〔17〕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帝子、天人:都指

长洲:

〔18〕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飞阁流丹:飞檐涂饰红漆。有版本为“飞阁翔丹”。(新课改上对“流丹”给出的注解是:朱红的漆彩鲜艳欲滴)

临:向下看。

〔19〕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鹤汀凫渚:鹤所栖息的水边平地,野鸭聚处的小洲。

萦回:曲折

即冈峦之体势:依着山岗的形式(而高低起伏)。

第三段

〔20〕披绣

披:开 绣

〔2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

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舸:《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迷:通“弥”,满。

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

轴:通“舳”,船尾把舵处,这里代指船只。

〔2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销:“销”通“消”,消散。

彩:日光。

区:天空。

彻:通贯。

〔23〕落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彩

日本遣唐使抄写版为:“落

最早实出自“夫

〔24〕渔舟唱晚,响穷彭

穷:穷尽,引申为“直到”。

衡阳:今属湖南省,境内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

浦:水边、岸边。

第四段

〔25〕遥襟甫畅,逸兴

遥襟俯畅,逸兴

〔26〕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爽籁:清脆的排箫音乐。籁,管子参差不齐的排箫。

遏:阻止,引申为“停止”。

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

〔27〕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睢园绿竹:睢园,即汉梁孝王

凌:超过。

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此代指陶潜。陶潜,即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樽:酒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有酒盈樽”之句。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今日盛宴好比当年梁园雅集,大家酒量也胜过陶渊明。

邺水: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诗。曹植在此作《公宴诗》。

朱华:荷花。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光照临川之笔: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代指即谢灵运。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28〕四美具,二难并

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另一说,四美: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之美。刘

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说“二难并”活用谢文,良辰、美景为时地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赏心、乐事为人事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

〔29〕穷睇

中天:长天。

穷睇

〔30〕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宇宙:喻指天地。《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来今曰‘宙’。”

迥:大

〔31〕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日下: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吴会(kuài):秦汉会稽郡治所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云间:江苏松江县(古华亭)的古称。《世说新语·排调》:“陆云(字士龙)华亭人,未识荀隐,张华使其相互介绍而不作常语,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

〔32〕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南溟:南方的大海。事见《庄子·逍遥游》。

天柱:传说中昆仑山高耸入天的铜柱。《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北辰:北极星,比喻国君。《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3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险关和高山。

悲:同情。

失路:仕途不遇。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34〕怀帝

奉宣室,代指入朝做官。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宣室,汉未央宫正殿,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

第五段

〔35〕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

〔3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屈贾谊于长沙: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圣主:指汉文帝,泛指圣明的君主。

梁鸿:东汉人,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

明时:指汉章帝时代,泛指圣明的时代。

〔37〕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机:“机”通“几”,预兆,细微的征兆。《易·系辞下》:“君子见几(机)而作。”

达人知命:通达事理的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3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当益壮: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坠:坠落,引申为“放弃”。

青云之志:《续逸民传》:“

〔39〕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

处涸辙:干涸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庄子·外物》有

〔40〕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意本《庄子·逍遥游》。

东隅已逝,桑

〔41〕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据《后汉书·孟尝传》,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出游,路不通时就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第六段

〔4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阶制度是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级的官职。

〔4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

终军:据《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

等:相同,用作动词。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

投笔:事见《后汉书·班超传》,用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44〕舍

百龄:百年,犹“一生”。

奉晨昏:侍奉父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45〕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非谢家之宝树:指谢玄,比喻好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见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据说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

〔46〕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鲤,孔鲤,孔子之子。趋庭,受父亲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

喜托龙门:《后汉书·李

〔47〕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意,杨得意的省称。凌云,指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又云:“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钟子期的省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七段

〔48〕兰亭已矣,梓泽丘

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

梓泽:即晋·石崇的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49〕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临别赠言:临别时赠送正言以互相勉励,在此指本文。

〔50〕敢竭

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下一篇小序,在此指本文。

一言均赋:每人都写一首诗。

四韵俱成:(我的)四韵一起写好了。四韵,八句四韵诗,指王勃此时写下的《

〔51〕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钟

【译文】

这里以往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瓯越。物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之间。因为大地有灵气,所以英杰辈出,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大洲像雾一般涌起,博学的人才,像

时当九月,季秋时节。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

推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

巍峨高耸的

【作品介绍】

体裁属辞赋、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

王勃之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

【写作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记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

《唐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

【题解】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

作为一篇优秀的

【赏

(一)、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后易老,李广难封。”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三)、精彩语句揣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落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四)、《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

【艺术特色】

(一)、文思细密,层层扣题

本文原题是《秋日登洪府

(二)、写景状物,手法多变

王勃在文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山绘水,将读者带入一种绝妙的佳境。1、景情结合法。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写景,生动地展示了

(三)、含蓄委婉,述志言情

在大量的铺陈叙事之后,作者借含蓄委婉的笔法,腾挪跌

(四)、词藻华美,语约言丰

唐初的

总之,《

【借代和谦辞】

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

(l)

(2)

(3)仙人之旧馆:代

(4)帝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童子,王勃自称。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

1.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

2.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这几个典故比较熟悉,本文不再详解。“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佳》,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吴隐之至此,取泉水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

以上这些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3.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

化用即点化后使用。这是一种作者将叙事详备,文字较长的事典合理化简点睛,以简驭

“杨意不逢”之典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朝杨得意禀告汉武帝,说《子虚赋》为司马相如所作,武帝召见相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而杨得意却仍做个掌管猎犬的小官。“钟期既遇”之典见《列子·汤问》,上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只有钟子期知其音。

以上两个化用典故,涵蕴深刻。只有26岁的王勃受邀作序,但面对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不禁兴尽悲来,又不便直说,乃妙笔生花,化用典故,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可谓比况自如,毫无斧凿之痕。

4.多典浓缩,加强效果--连用

连用是指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驱遣几个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

“谢家宝树”之典见《世说新语·言语》,谢安问子侄们,人们为什么总希望子弟好?侄子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玉树即宝树,比喻不辱门庭的好子弟。“孟氏芳邻”之典见《烈女传·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鲤对”之典见《论语·季氏》,孔子曾立于庭中,其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教诲他应学习《诗》《礼》。“龙门”之典见《后汉书·李

以上四个典故在句中连用,极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而且这几个用典或正或反,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后附王勃《

王 勃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一)、[注释]

江:赣江。 帝子:指

(二)、[译文]

高高的

《黄鹤楼》阅读答案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10.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3分)

________________

9.( C )(2分)

10.(3分)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黄鹤楼》阅读答案2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起首两联是诗人对历史传说的缅怀。这两句诗借这类神话抒发自己的情怀。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昔人已乘鹤而去,不可复睹。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眼前只剩下一座空楼,使读者产生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诗人笔下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透过诗人的笔触,表现读者世事迷茫,发出了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慨。怎不使人感到世事沧桑多变呢?特别是句中空余两字,更寄寓着内心的无限感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真挚而富情感。使我们在缅怀古今,骋目四野的同时,又为我们在这悠远广袤的时空中创造出一种令人迷惘若失的氛围,为后四句的抒情张本。

后两联由对传说的缅怀而回到了现实,写景而寄情。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在日暮中登楼远眺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了作者思乡情结,在一片暮色苍茫、浩渺烟波之间,竟弄不清自己的家乡在哪个方向,只见奔流不息长江东去。看着长江弥漫的烟波,想着自己有家难归,怎能不为之愁绪满怀。全篇从黄鹤楼的传说开始,最后登楼,在对收入眼帘的浩淼烟波的思索中,主旨终于归结为对家乡的怀念。这一结尾不仅与前面的意境遥相呼应,而且作为全诗的收束,也十分有力。 这是一首登楼怀古思念乡土的传世佳作。首两联劈空写来,发人去楼空、岁月不再之慨,寄托着诗人入世虚无的悲叹。末两联,以明丽之景写江中景色之美,画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落笔暮霭烟波,景致陡暗,原来是乐景写哀,归思难收,令人读罢,如幻如梦,愁绪无限。

【中考预测】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

A. 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Ⅴ )

B. 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Ⅹ )

C. 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Ⅹ )

D. 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Ⅹ)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答: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黄鹤楼》阅读答案3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诗的结句都有“使人愁”三个字,请指出两首诗中“愁”的内容各是什么?(4分)

(2)两首诗在构思上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催诗抒发游子飘泊天涯的思乡之愁;李诗则抒发自己爱国忧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愁。

(2)两诗首联都从楼台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展开想象;颔联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颈联则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尾联即景生情,都以“愁”字作结。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

《黄鹤楼》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黄鹤楼》阅读答案5

《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 )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 ),高标(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 )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在文章空白处填上所缺的字词。(2分)

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3分)

隅( )遂( ) 翼( )

窥( ) 倚( ) 耸构( )

3、翻译下列语句。(6分)

观其耸构( ),高标( )

重檐翼馆,四( )霞敞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4、用文中原句填空。(4分)

在文中, 刻画了黄鹤楼的整体形象;

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 写出了作者的登楼感触。

6、请你写出有关黄鹤楼的诗句,不少于2句(2)。

参考答案

1、略

2、角落 于是 像张开的鸟翅 看 靠近 高大的建筑

3、略

4、观其耸构巍峨,高标(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黄鹤楼》阅读答案6

读崔颢的〈黄鹤楼〉回答问题。

(1)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2)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岳阳楼、滕王阁

(2)寂寞、惆怅

(3)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黄鹤楼》阅读答案7

阅读《黄鹤楼》选段,完成问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下面加粗词语的意义。

(1)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以名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黄鹤楼的命名,作者旁征博引的目的是什么?请你写出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休息

(2)用

2、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3、增强自己提出的这种命名由来的说服力。昔人已乘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楚国空悠悠。

《黄鹤楼》阅读答案8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赏析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保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此词为岳飞手书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照片,词下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元末谢升孙的跋中,说本词“似金人废刘豫时,公(岳飞)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于朝贵者”,并说“可见公为国之忠”。

高宗绍兴七年(1137),伪齐刘豫被金国所废后,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本词大概作于回鄂州之后。

词作上片是以中原当年的繁华景象来对比如今在敌人铁骑蹂躏之下的满目疮痍。开首二句,写登楼远眺。词人极目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实际上黄鹤楼即使很高,登上去也望不见中原,这里是表现词人念念不忘中原故土的爱国深情。“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四句,承上“许多城郭”,追忆中原沦陷前的繁华景象。前二句为总括:花木繁盛,风景如画;宫阙壮丽,气象威严。后二句以两处实地为例,写宫内豪华生活。“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山,宋徽宗政和年间造。据洪迈《容斋三笔》卷第十三“政和宫室”载:“其后复营万岁山、艮岳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馆不可殚记。……靖康遭变,诏取山禽水鸟十余万投诸汴渠,拆屋为薪,翦石为砲,伐竹为笓篱,大鹿数千头,悉杀之以?卫士。”“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指代宫女。汴京皇宫内,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接下陡然调转笔锋,写现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风尘”,这里指战乱。慨叹汴京惨遭金人铁骑践踏,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词作上片以今昔对比手法,往昔的升平繁华,与目前的战乱险恶形成强烈反差,表露了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感情,和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词作下片分两层意思,慨叹南宋王朝统治下士兵牺牲,人民饿死,景况萧索,希望率师北伐,收复中原。前六句为第一层。开首即以“兵安在”“民安在”提问,加以强调,词人的愤激之情可见。要反击敌人,收复失地,首先要依靠兵士与人民,可是兵士早已战死,老百姓也在饥寒交迫下死亡。“膏”,这里作动词“滋润”讲,“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膏锋锷”,是说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夹端,即兵士被刀剑杀死。“沟壑”,溪谷。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是说老百姓在战乱中饿死,尸首被丢弃在溪谷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由于金兵的杀戳践踏,兵民死亡殆尽,田园荒无,万户萧疏,对此词人不禁发出深沉的叹喟。后四句为一层。作为“精忠报国”的英雄,词人决不甘心如此,于是提出:“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请愿受大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提锐旅”,率领精锐部队。大将的口吻与气度,跃然纸上。“河、洛”,黄河、洛水,泛指中原。“清河洛”与上“铁骑满郊畿”呼应,挥鞭渡过长江,消灭横行“郊畿”的敌人,收复中原。“一”、“直”和“清”字用的极为贴切,表现了必胜的信念。“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汉阳”,今湖北武汉市。“骑黄鹤”,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结末用黄鹤楼典,不仅扣题,且带浪漫意味,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词作下片是叹息在南宋偏安妥协下,士兵牺牲,百姓死亡,景况萧条。最后希望率师北伐,收复失地,然后回来重游黄鹤楼。

词作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又利用短句,问语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决心“北踰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岳飞《五岳祠盟记》)的爱国将帅形象。读这首词,可以想见他下笔时的一腔忠愤、满怀壮志。

练习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满江红·登黄鹤楼①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②前珠翠绕,蓬壶殿③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④。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因相传仙人乘黄鹤过此而得名。

②万岁山:北宋京城汴梁内皇帝营造的精美宏伟的假山。

③蓬壶殿:汴梁内宫殿名。④膏锋锷:血肉浸透刀剑。

(1)从本词语言及内容看,属_____词(词派)。该词派宋代最杰出的代表是_____、_____。(2分)

(2)本词上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

3)简要归纳本词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2分)豪放词 苏轼 辛弃疾(答对两空给1分,答对三空给2分)

(2)(4分)参考答案一: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作者以“荒烟”中的城郭、布满郊畿的“铁骑”写出了现实中的荒芜残破,以“花遮柳护”“珠翠绕”“笙歌作”等写出了昔日歌舞不断、富庶升平的景象,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

参考答案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作者先通过“荒烟”和破败的城郭,抒写了作者对国家残破的伤悲;然后通过“花”“柳”“珠翠”“笙歌”等意象描绘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最后写敌人铁骑践踏国土,含蓄地表达了对金人入侵的愤怒。

参考答案三: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先写登楼遥望所见到的荒芜残破的景象,然后笔锋一转,回忆昔日繁华升平的景象,最后想像京城附近金兵遍布的现状。整个上片,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为下片作了铺垫。(明确表现手法,给1分;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给2分;解说表达效果或作用,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3)(2分)本词既抒发了词人面对国土沦陷、山河残破的伤痛之情,也表达了渴望以身报国,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答对一点给1分,语意相近即可)

《黄鹤楼》阅读答案9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州城西南隅( )

(2)上倚河汉( )

(3)四闼霞敞( )

(4)坐窥井邑( )

2.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可见黄鹤楼原是一座军事哨所。如用此记载替换原文中的画线句,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角落;(2)靠;(3)门;(4)城乡

2.不好。用神话传说能给黄鹤楼增添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这既为下文埋下伏笔,又表现了本文的主旨。

3.这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登楼的感触,悠闲自在地一坐,城乡之景便尽收眼底,身微俯,手轻拍,云雾之仙气便尽揽入怀。这两句虽未说楼高.但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矗立在读者的眼前。

(意思对即可)

《黄鹤楼》阅读答案10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黄鹤楼》阅读答案11

阅读《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 )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 ),高标(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 )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在文章空白处填上所缺的字词。

2、解释下列字词。

隅( ) 遂 ( ) 翼 ( )

窥( ) 倚( ) 耸构( )

3、翻译下列语句。

观其耸构( ),高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檐翼馆,四()霞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文中原句填空。

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黄鹤楼的整体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的登楼感触。

5、请你写出有关黄鹤楼的诗句,不少于2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憩 巍峨 巃嵸 闼

2、角落 于是 像张开的鸟翅 看 靠近 高大的建筑

3、观看黄鹤楼这座矗立着的楼宇,高大雄伟,高高耸立。 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的翅膀一样高高翘在房舍之上。 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

4、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5、唐代诗人崔颢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阅读答案12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州城西南隅 ( ) (2)上倚河汉 ( )

(3)四闼霞敞 ( ) (4)坐窥井邑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小题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可见黄鹤楼原是一座军事哨所。如用此记载替换原文中的划线句,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分)

【小题4】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2分)

【小题1】(1)角落 (2)靠 (3)门 (4)城乡(共4分。答对一个得1分)

【小题2】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小题3】不好。(0.5)用神话传说能给黄鹤楼增添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0.5分),这既为下文伏笔(0.5分),又表现了本文的主旨(0.5分)。(共2分。如认为好,答可增添行文的真实性的,最高可得1分)

【小题4】这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0.5分),写登楼的感触,悠闲自在地“坐”,城乡之景便尽收眼底,身微“俯”手轻“拍”,云雾之仙气便尽揽入怀(0.5分)。这两句虽未说楼高,但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矗立在读者的眼前(1分)。(共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本题中“井”从“市井”之义转为“城”义,所以“井邑”为“城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登”“返”“憩”,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将提供的例句与文中划线句进行比较,根据短文的内容和表达意图方面说明划线句在表达文章生动性方面的作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要点析其中生动的字词,说明其精妙的作用。本题首先要点明对偶的修辞手法,评价其语言的工整明快的特点,再从句子描写景物突出景物特点方面来作一评析,对“窥”“俯”“拍”等字作一点评,使用评价语,如“想像奇特”“构思精巧”“描写生动”等。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