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单句赏析
春江花月夜。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看看下面吧!
春江花月夜单句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诗--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一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句解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①滟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这四句是说,春天的江潮与海潮连在一起,壮阔无边,明月伴着潮水而升;闪闪的月光,随着波浪一泄千里,春江处处都有月光的照射。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实乃一幅气势宏伟、景象壮丽的春江月夜图。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①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②霰:雪珠。
这两句是说,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一香的草甸,明月照在花林上有如一层雪霰。丹青妙手,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景象绝妙。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①流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②汀:水中的空地。③纤尘:微细的灰尘。④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这几句写春日月夜江上的景色——空中不觉得“霜”飞,但汀洲上却盖着一层“浓霜”(月光),以致看不见白沙;江面天空一片明净,无一丝灰尘,只有天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笔触细腻,境界美妙,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恬静幽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两句是见景生情,发问:江边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月何年开始照亮人间?意在探求宇宙奥秘与人生哲理,超越时空,意蕴深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①穷已:穷尽。
这两句是说,人生代代相传,永无停止;江上的月亮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毫无两样。把年年相似的江月,和代代无穷的人生对照,发出了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叹,但却“哀而不伤”。从“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共存这个事实中,得到了一种欣慰。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①但见:只见、仅见。
这两句是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滚滚大江,急急奔腾远去。春江流水,隐含一着离别相思的情怀和人生短暂的感慨。清丽婉转,意蕴深沉,向称名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①悠悠:渺茫、深远。②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这两句是说,天空中一片片白云飘飘悠悠,在青枫浦的游子有无限忧愁。言游子如白云般飘忽无定,遇到“青枫浦”这样感别的场所,一股思归之情油然而生。以景状情,托物喻情,含蓄而深长。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①扁舟:孤舟。
这两句写两地相思——不知谁家还有泛舟在外的游子,也不知那家的妇女在明月楼上苦苦相思!二句互文见义,一种相思,牵出两种离愁,一往一复,曲折有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①月徘徊:指月光移动。妆镜台:梳妆台。
这两句是说闺中女子的相思之苦——可爱的月光正在楼上徘徊,它本应照亮那闺房里人儿的梳妆台。用月烘托怀念之情,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用得极为传神:浮云游一动,月光明灭不定。月光怀着对思妇的同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写得委婉别致,意境独到,别开生面。
玉一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①玉一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②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③相闻:互通音信。④逐:跟从。月华:月光。
这两句写的是思妇对离人的怀念——可爱的月光在楼上徘徊,它似乎对思妇产生了怜悯之心,卷起门帘却卷不走月光,捣衣石上也无法把月光拂开;千里共此明月,而明月却不能为思妇与离人互通音信,她多么想随着月光照见在外地的夫君!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苦。触景生情,月色恼人,思念尤甚。心理状态描绘得十分细腻、传神。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①文:同纹。
这两句是说,广袤的天空里,远飞的鸿雁尚且飞不出月光;悠长的流水中,翻腾的鱼儿也只能泛起粼粼波纹。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凭添几重愁闷。似写景,实写情,蕴藉深沉,耐人寻味。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这两句是说,昨夜梦见花落江潭,感到一番春事又将过去;可叹的是,现已春半还不得回家。花落幽潭,春一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游子在梦中都想着要回家,思归之情真是难耐啊!状情真切,描绘传神。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两句是说,昼夜不停东去的流水,又把春天送来了;今晚江潭上的落月也已西斜。“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流去了游子的青春以及他对幸福的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孤寂之情。情景交一融,意蕴深长。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①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这两句是说,落月西沉,将藏入蒸腾迷漫如海一般的云雾之中;从碣石到潇湘的道路实在遥远啊!“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游子的孤寂;“无限路”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蕴含深远,意境委婉。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①乘月:趁着月光。②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这两句是说,不知有几家的人儿趁着月光回来,落月的余辉,将激荡的情思洒在江边的树林之上。望月怀人之情,惇挚悠永,情景交一融,意境深邃。思念之情,不绝如缕。诗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起,洒落在江树之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悠长,令人心醉神迷。
诗词鉴赏:
这首诗从月亮升起写到月亮降落,情随景迁,结构鸿大,涵盖的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给人以情真,景美,意境高远的感受。
(1)情真
皓月当空,纤尘无染,月华如水,一泻而下,在江海相连处,水波荡漾,泛起点点金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如此良辰美景,无人共赏,孤独寂寞中,思妇登楼远望,一种相思,两处离愁,纯洁真挚的离情渐明渐远渐深。“玉一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亮依然,可游子不归,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的心头,挥之不去,无法排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寄别情于明月,托相思于江水,但愿满怀的思念化作月华溶进多情的江水,流进游子的心间。在这里,思妇、游子的心中对一团一聚的渴望,是那样强烈,那样浓酽。美好的情意使人产生共鸣,富有生活意义。人世间还有什么比真情更可贵的呢?
(2)景美
抒情的最好方式是找准依托物。诗人张若虚为此选择了一个大背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读罢诗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美景:明月从地平线上升起,水边望去,就好像从浩浩长江的浪潮中涌一出一样,月华如练的春夜,鲜花烂漫,草色清新,月色融融。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令人迷醉的氛围,给人以阴柔之美,令人不禁触景生情,要是能与佳人一起共享这良辰美景,共叙思念的话儿,倾听潮涨潮落的絮语,那该多么好啊!可是偏偏是别离,愁绪顿生,百转愁肠如曲折东流的一江春水,何时才是相聚之时啊!在这里,如果诗人不选取好寄情的意象——一江春水、皎皎明月、原野鲜花……那么,离情别绪就难以淋一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也就难以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一融的境地。
(3)意境高远
这首诗中,诗人除了倾诉离情别绪之外,字里行间还流露出文人沉一沦失意的感伤,带有人生短暂的苦闷。不过,透过这些,我们还读出了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注目,读出了诗人对人类起于何时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短短几句诗中,诗人把人类与大自然进行对比,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反映出前人对自然、人类的探求。大自然是永恒的,而人生易变,人不过是宇宙间一个匆匆过客。逝者如斯,明月常在,江水依然滔滔,月光依然融融,可是物是人非,世事多变,心中的至爱在哪里?心中的情向谁倾诉?月亮渐渐西沉,而思念之情却越发的深沉、浓烈。“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路迢迢,情无限,何时距离缩成零?唯有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此时此景此情,有谁不为之动容?有谁不为之深思?有谁不为之遐想?
3、总结全诗
月生始,月落止,写景始,写情结。在春、江、花、月、夜的阔远静谧中,既以良辰美景反衬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又在问天问月中展示了初唐后期上升时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珍惜生命,珍惜感情,尽管也有困惑、焦灼和莫名的忧虑,但却充溢着青春年少的气息:希望、憧憬、思考,绝无矫一揉一造作的浮艳和欲说还休的苍老。
4、说古论今。
读罢《春江花月夜》,总是被诗中的美景、真情所感染,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感受长江的雄浑气势与绵绵情意;感受鲜花的芬芳,草木的清新,月亮的光辉与多情。一种古典音乐的淡淡的、柔柔的气息在耳畔萦绕,在心中弥漫,于是美便产生了。在欣赏美的同时,我不禁油然而生对长江的依恋、热爱之情。在诗人的眼中,长江是美的;在所有被长江哺育过的华夏儿女心中,长江是美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共饮长江水”,是呀,除了诗人倾诉感情之外,长江如中华大地跳动的脉搏,见证着华夏的成长,可以说是一部记载着中华民族兴衰的发展大典。今天,注目未来,我们应看到长江所处的地位,所承受的压力,所担当的重任。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义务保护好长江这条母亲河。我们要让长江两岸的山更青,长江的水更绿;要让青山绿水永远装饰我们的眼帘,让良辰美景永驻世人心间;让长江之歌唱出中华儿女热爱自然、热爱母亲的不变的情——我们爱长江!
饮酒陶渊明单句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诗人,《饮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饮酒》的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饮酒陶渊明单句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本文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雨霖铃柳永单句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蝉是一种动物,寒蝉特指深秋季节的蝉,这个时候秋天将要过完,初冬要到来,蝉的生命即将结束,因为蝉是春生夏长、夏生秋亡的这么一种动物,所以到深秋季节,寒蝉就要走向生命的尽头了。所以他用一个寒蝉就告诉你,这是一个深秋的季节。“寒蝉凄切”,说的是寒蝉发出一种凄厉的哀鸣。
“对长亭晚”这四个字写了两点,“长亭”写了地点,“晚”写出时间是傍晚时间。长亭是都市中间、离城市比较远的一个送别行人的地方,我们经常说“十里长亭”,就是指在城外送别亲人的地方叫长亭。所以这两句交代了季节——深秋,时间——傍晚,地点——长亭。
而当时的情况,是“骤雨初歇”,骤雨,雷阵雨,一场骤雨刚刚下完。所以他描绘了一个暮雨黄昏的萧飒秋景,这样一个暮雨黄昏的环境,它是恋人离别时候最难堪的一种情景。而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间,一对恋人被迫要分手了。因为骤雨初歇了,即雨停了,而雨停就意味着船要开了、人要走了。这是这首词上片的前三句。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的“都”特指京城,北宋的京城就是今天河南的开封。京城外面帐饮是设帐、设了一个帐子在那里喝告别酒,即京城外面的告别酒已经喝了。“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心情。一对恋人恋恋不舍却要被迫分离,所以喝酒喝的都不带劲儿,所以叫“都门帐饮无绪”。但就在这么一个情景中,“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接着再看,写一对恋人最终分别的特写镜头,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手拉着手,竟然一句话都讲不出来。其实恋人在相别的时候,那是千言万语,不知道有多少话要说,但是作者在这里写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象,这对恋人在分手的时候,竟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泪眼想望,无语凝噎。这是因为气竭声阻,说不出来话了,感情激动得说不出来话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说明下面所写的都是想象之词,是虚写,前面是实写,后面的虚写用一个“念”领起。念就是想,“念去去”就是想去去,即这一走是一种怎样的情况——行者就要消失在暮霭沉沉的楚天的江面之上。用了一个“楚天”点明这是在南方。而前面又写到“兰州催发”,可见这时男主人公要被迫和自己的女友分手了、要走了。这个上片就是写一对热恋中的人被迫离别、被迫分手的时候,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但是诗人在写的时候非常巧妙,可以说在这里面没有写一句语言,没有一句告别的话、没有一句留恋的话,全部是写景。而且作者整个的写法全部是按时间的顺序,用白描的手法,用特写的镜头,把热恋中恋人分别的情景给你再现出来了。所以他的感染力可以说是极其强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写离别后的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首先,作者把个人的伤感离别的情景压下来暂时不表,反过来把它升华到所有情人别离的那种情景。
因为他上片所写的是热恋中的情人被迫分别的情景,所以下片一开始作者就跳出上片那个特有的令人伤感的那个情景,一下子升华起来,写“多情自古伤离别”,即凡是多情之人,在离别的时候都是难舍难分、难分难舍。然后这才有了第二句“更那堪”,“那堪”就是哪能忍受;“冷落清秋节”,清秋节又照应了这首词上篇的开始“寒蝉凄切”,又照应这是一个深秋的季节。本来深秋的季节就是一个肃杀的季节,秋天的别离格外让人伤感。在这样一个季节中间,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被迫要分手了。所以这个情景真是情何以堪,人何以堪。这是下篇的开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紧接着,词人接着往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词是千古名句,因为作者在这里边写的是离别之后的情景,而且是想象之中离别后的情景。作者可能想象离别之后是一个怎样的情况,两个人离别之后自己是一种什么心情,但作者什么都没有写,而这首词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所有写感情的地方全部写的是景,即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景写情。
离别以后的心情,作者没有写,但他写了三种景色:第一,岸边的杨柳;第二,黎明的冷风;第三,天边的残月。写了三种景色。岸边的杨柳,黎明的冷风。加上天边的残月,这就叫“杨柳岸,晓风残月”,用这三种景色写出来热恋中的情人别离之后的那种情景。而这种情景并不是实情实景,是作者想象中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而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两句词看起来平淡无奇,“此去经年”,即这一去就是好多年。何时回来,何时重逢,何时相会,遥遥无期。所以柳永想到和自己热恋中的情人相别后的那种情景,何时才能够再相会,是半年,是一年,是两年?没有时间,没有期限,所以叫“此去经年”,由于此次别离以后,很难说再有相会的时间,也可能这一别就成为永别了。所以作者才加了一句“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良辰好景”就是良辰美景,他的意思是说,别离之后,遇到再好的景色、遇到再美的景色,自己再也没有心情去看了。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最后两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是全词的结束,表面是说自己即便有满肚的愁情、满肚的憋屈,能向谁去说?没有人可说。分手的时候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分手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对象可以倾诉。所以柳永这个词把中国古代以来所有热恋中的情侣被迫分手以后那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绝大多数的那种感情,他都是通过写景来表现的,只有最后两句,作者是直抒胸臆,直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样的写法在全词中间是极其罕见的。
雨霖铃参考解读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赏析春江花月夜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澡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浮澡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