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生真的有点措手不及。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恍恍惚惚一天过去了;春来花枝俏,冬天皑皑雪,悠哉悠哉一年过去了;童年多少追逐嬉笑的日子,如同行云流水;曾经在阳光下幻想着云游四海,浪迹天涯;可是转眼间满身疲惫,一脸沧桑,揽镜自照,邋遢大妈的形象让人痛心疾首。
活得够久的人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时间不能穿透的,在耳边呼啸而过的不是风,是时间。时间不欺人,因为它从来都是公平地对待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岁月如刀,慢慢改变我们的容颜,转换我们的心境。说到底,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它牵着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岁月带给我们欢欣喜悦,也带给我们逼仄疼痛。
年少的时候,很少会去追问时间的去向,“少年不识愁滋味”,手中尚有大把大把的时光可供挥霍,未来还在遥远无期的路上,鲜衣怒马,意气风发,无所畏惧,或许这也正是青春令人留恋之处。而人到中年,又总是感叹时间太快,太多东西还没好好感受就要老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等青春的花期一过,几度秋风,眼见着一片一片的落红满地,残叶飘零,蓦然惊觉,我们一路上跌跌撞撞,一边寻找,一边遗落,总以为前面会有更美丽的花开,却不知道最珍贵的已经错过。懂得的时候总是太迟,而时间总是一路兵荒马乱的样子,让人在措手不及的时候唏嘘不已,人生似乎什么都不容易,只有遗憾来得太过容易。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对于过去难免是不甘心,舍不得放不下;对于未来又难免是是过于在意,惴惴不安。活在当下,这样看来竟变成充满刺痛的字眼。我们走在岁月中,无法挣脱,无法超越,然而我们却常常忘记自己可以去珍惜,珍惜手里握住的,珍惜眼前看到的。
回首往事,日子中全是斑斓的'光影,记忆的琥珀中,曾经心动的声音已渐渐远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人生的风景,总是一半明媚,一半忧伤。青春有限,岁月无期,而用心过一份安稳,比起浮躁的白日梦来得更真实些;握紧一份真挚,又比勾心斗角轻松许多。真诚善良地活着最稳妥。
走在岁月中,我们可以学会许多东西,优雅地放下许多东西,但是对于亲情,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我们都永远割舍不了且不能割舍。看看年迈的父母,他们眼角眉间的皱纹,他们因为岁月磨砺而粗糙的手掌,我们愿做老屋门前的那棵树,永远陪在父母的身边,用葱郁的绿荫为父母拂去夏日的酷暑,带给他们一丝丝清凉……
喜欢慢悠悠地过日子,波澜不惊,小桥流水,把日子过成诗,仿佛与世隔绝,但分明又感觉到内在的力量,饱满,生动,丰盈。喜欢生活中的世事打磨,时光里的千锤百炼,喜欢一步一步走在光阴里,一针一线过自己的日子。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在岁月中,活在珍惜里”,过好美好的每一天,就够了!
每一天都是一生的缩影。
每天早晨醒来,意味着一次新生;晚上入睡时,意味着这一天随之消亡。
在醒来与入睡之间,是一天的黄金时间。
我们可能无法为一生做事情,却能为一天而做。
英国著名作家罗伯特?路易丝?史蒂文森说:“任何人都能很甜美、很耐心、很可爱、很纯洁地活到太阳落山。”
任何人都可以保持一天不发火和言语得当。
任何人都可以勇敢地承担起一天的责任。
任何人都可以一整天都快乐,并用快乐感染周围的人。
任何人都可以在每一天把爱播撒。
任何人都可以克服一天里的恐惧,勇敢地应对每一种情况。
任何人都可以友爱、宽容、周到、为别人着想一整天。
每一天,任何人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获得一些成长。
威廉·奥斯勒医师指出,就像与空气隔绝的船舱能使船漂浮,隔绝白昼的夜晚帮助我们避免生活之舟失事。他送给我们一个面对每一天的神奇词汇:平静。
生活的最高艺术是尽力使每一天生活好。
当我们失败或者未达到标准时,让我们原谅自己,思考并体会爱默生的`这句名言:“努力完成每一天的事情,你已经把你能做的都完成了。你要尽快忘记那些错误和你所做的荒谬事。明天是崭新的一天,你要精神饱满地迎接它,不要被过去所做的荒谬事拖累。”
切记,明天是另一个今天。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个烘焙学习班。同期学员中,有一个叫周姐的。因为我俩同是医务工作者,所以,没几天就熟络起来了。再后来,自然也就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了。
我学习烘焙,不是为我自己。我是为了家人和将来的第三代。学习烘焙的人,大都是身为妈妈的,也多是为了这个目的。
著名诗人惠特曼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中国母亲尤甚。
我不敢想象,当我一个人时,我还会不会生存下去。我不会做饭,自结婚后,就是我先生做饭;我不愿意做饭,先生不在家时,我就将就着自己。我与先生有个约定:他绝不能死在我前面。否则的话,我会饿死的。
可周姐不同。
她离异、单身多年,女儿在国外定居。已过耳顺之年的她,一直独居。我曾问过她:为啥不再找个伴儿呢?她说自己毛病多,容不下别人。我说你是精神洁癖加上生活洁癖吧?我们做医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有洁癖的。我把这归为“职业病”。
周姐是为自己来学烘焙的。我不解地问她:你一个人,用得着为了一口吃的,下这功夫来学习吗?怎么还不对付一下?何况商超或网上啥都有卖。
周姐的观点是:只因为我是一个人,我才更要在意自己、善待自己。一个人也要好好过生活,过好每一天。这认知,真是“高大上”呀!
周姐家里,装修的简约、别致。就连我这个干过装修的人,都钦佩不已。她家是白色基调,包括地板和木制作、家具,非常的典雅。客厅的一角,有一个小吧台。一个吧凳,吧帽上吊着几只高脚杯,很有浪漫情调。我问她:为啥不买同样规格的杯子?我女儿说我是“排列对称强迫症”,这时就又犯病了。周姐说:她喝不同的酒,用不同的杯子。好家伙,可真是“矫情”。
周姐每晚一个人坐在这小吧台前,放上几盘精致的小菜,品着红酒或是香槟,听着轻音乐。优雅、自在、惬意、温馨。
每天早上,她也是在这里,一杯咖啡配上西式早点。我觉得,她的生活相当有“仪式感”。
周姐在吃上从不含糊。因为本身就是医生,在营养搭配以及菜品上,很是注重。就连色、香、味都不含糊。看着我不解的神情,周姐指着花台上,一盆漂亮的`文竹盆景说: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周姐她也确实是不俗又不瘦。尽管她长得并不好看,甚至在我看来还有点丑。
周姐在退休后,买了架二手钢琴。经过两年的拜师学艺,再以后,每天就自己在家里弹上几曲。钢琴的一角,还像电影里常出现的镜头一样:放上半杯红酒。那份优雅与浪漫气息,即刻弥漫全屋。我家里也有一台女儿用过的钢琴。女儿也曾多次鼓励我学,并郑重其事地说防止老年痴呆。可我就是痴呆了,对这个高端又高冷的艺术领域,也还是望而怯步。
周姐每天都做瑜伽。她家里的瑜伽垫、瑜伽砖、瑜伽枕、瑜伽绳,一应俱全。她光瑜伽服就好几套。我就不及周姐。我是十多年前从做瑜伽开始,就一直是在健身房里做。哪怕是因为忙,沒有时间去健身房了,也不会在家里做。尽管家里也是啥都齐备。可那些只是个摆搭而已。我觉的,没有了健身房里的那个氛围,我自己做不来。
周姐却不然。她是几年前从网上学的瑜伽。现在每次都是开着ipia,跟着视频做。只要有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做上一小时。周姐做的动作很标准、幅度也很到位。连我这个半砬子瑜伽达人,都自愧不如。而更让人佩服地是这份执着和坚持。
不要怀疑周姐是否有自闭症、抑郁症、密集恐惧症的??不然她怎么总是独处呀?这也是我这个学过心理学人的通病。非也,周姐正常得很。她各方面都很优秀、出色,社交活动也不少。她还参加老年大学的书法和声乐班学习;也经常去旅游;积极参与很多正能量的社会活动。
我自认为自己的生活,还是挺有品质的。可与周姐相比,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望尘莫及的呀!
生活中可以没有诗歌,但却不能没有诗意;天上可以没有太阳,但心里却不能失去阳光。周姐把这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儿的。
我非常赞同周姐常说的这句话: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