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观沧海写景唯美句子 正文

观沧海写景唯美句子

时间:2025-09-06 14:30:15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3.众鸟高飞,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4.哦!春雨呀,原来你跟着春姑娘一起来到大地,使大地生机勃勃,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你灵巧的手,拔动着人们的心弦,拔动着人们美好的希望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6.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9.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10.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13.初冬,像一位美丽的、高贵的、矜持的公主,舞动着她那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凛冽的寒风。

14.看过此好词好句的网友还看了优美景色的诗句有关春天景色的诗句描写景色优美的句子

15.最诱人的是奶奶家的荷塘,荷塘里长了荷叶、荷花和莲藕,这些花有的开了,有的没开,有的含苞待放,花的颜色是粉红的,它们真好看啊!荷叶的颜色是绿色的,叶子很大,荷茎有的弯,有的直它们高高的伸出水面,风一吹,荷叶会像陀螺一样转起来,象在跳舞,蜜蜂和蝴蝶也来参加荷花和荷叶的舞会,美丽极了!

16.这儿景色优美,如在画中,让我留连忘返。

1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8.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19.走在苍绿掩映的小路上,阳光温情从树间,从叶间撒下长长的或斑驳的影子,既温暖又凉爽。穿梭在光影中,如林中的山风,随意、随性、随喜、随遇 我心惬意地飘飞着,忍不住闭上眼睛深情地呼吸着,阳光,蓝天,白云,山风,绿树,小溪 统统地被我吸进了心底,真美呀!我发自肺腑地轻声感叹着!

20.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2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23.春雨连绵,洒在院里的梧桐树上,沙沙沙像音乐家轻轻拔动琴弦,又像蚕宝宝在悄悄吞食桑叶

24.山渐高,回头凝望,远处荒芜的山,在阳光下竟熠熠生辉,一种悲壮、沧桑之美,美得人心疼。来到了黑龙潭,已渐沉重的脚步变得轻快起来。黑龙潭是第四纪冰川退化后形成的天池。阳光下的黑龙潭波光粼粼,呈圆形,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水绕着山,山映着水,水天一色,美伦美奂。整个画面就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身披绿纱,穿着似绸缎的蓝色裙子,顾盼生情,楚楚动人!

25.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地,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26.冬景佳句*隆冬,北风凛冽,银灰色的云块在天空中奔腾驰骋,寒流滚滚,正酝酿着一场大雪。

27.呼——呼——”,狂风呼啸,大树在狂风中摇晃,一条条树枝就像一条条狂舞的皮鞭在空中抽打着

28.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

2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0.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3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2.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

33.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毛熙震《清平乐》

34.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35.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36.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37.清风拂柳岸,倦日卧云心。翳翳远山暮,惟余流水音。《蔺城日暮》(网络)

38.春雨连绵,洒在院里的梧桐树上,沙沙沙像音乐家轻轻拔动琴弦,又像蚕宝宝在悄悄吞食桑叶

39.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宋·陆游《初夏绝句》

40.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41.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4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43.夏雨夏风像是给庄稼万物,注入了兴奋剂,一个劲地疯长,夏天是成长的季节,夏天的风是成长的风。雨大风骤,成片的包谷,一夜之间全部躺倒地下,奄奄一息,好在在老家包谷不是主粮,否则损失将会很大,不过没关系,赶紧上山,加固根系,损失终究还是挽回了。

4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4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46.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47.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4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50.日照香庐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引导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在《观沧海》中开头就写了两个很有特色的景物,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观沧海》中的景物描写

1、全诗实景描写在前四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具体包括:

碣石山、平静的海水、小岛、岛上林木,岛上花草、风吹涌起的海浪。

实景的特点:

是由近及远,由静到动。这样的描写特点,更好的突出了全诗后四句中诗人无穷的想象力,带给读者更加震撼的思想冲击。

2、全诗虚景描写在后两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具体包括:日月和星辰。

虚景的特点是波涛汹涌、吞吐日月。

3、全诗写景之中,能够让诗人情感真正得以喷发的正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拓展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在哪里?

碣石: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碣石山馀脉的'柱状石亦称碣石,该石自汉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

有关资料: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恒时经过此地。

辽宁也有,但与曹操无关

指墓碑。

碣石位于绥中县城西56公里处的止锚湾海滨,距山海关15公里,长10公里。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海水清澈见底,水浅波轻,海滩宽阔平缓,白沙细腻无泥,海中无礁 石。海滨浴场的海底坡缓,距岸边百米之外海水仅齐胸深。止锚湾东侧的海域浅水区,海底坡度更缓,水拂脚面,极适于儿童游玩。

在距岸边200余米的海面之中, 耸立着三块巨大礁石,高出海面约20余米. 民间传说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处.每逢落大潮, 从岸边到礁石隐约现出一条巨石铺就的海中栈 道,可直达礁石脚下。在姜女坟的东西两侧海岸,各有一峭壁伸向海面,东侧叫红石砬子,西侧叫黑石砬子(又称黑山头),象两条巨龙静卧在海中,构成似”二龙戏珠”(海中礁石)的独特景观。近年来,经过考古发现证明,姜女坟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 魏武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红石砬子、黑石砬子和碣石正对的石碑地都发现了秦汉皇帝巨大的行宫遗址。1994年,辽宁省开始在此兴建旅游度假区。

引导语:《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曹操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观沧海》写景特点

1、全诗实景描写在前四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具体包括:

碣石山、平静的海水、小岛、岛上林木,岛上花草、风吹涌起的海浪。

实景的特点:

是由近及远,由静到动。这样的描写特点,更好的突出了全诗后四句中诗人无穷的想象力,带给读者更加震撼的思想冲击。

2、全诗虚景描写在后两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具体包括:日月和星辰。

虚景的特点是波涛汹涌、吞吐日月。

3、全诗写景之中,能够让诗人情感真正得以喷发的正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观沧海》中的沧海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