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虎丘山景色的作文1
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记得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这个双休日,好不容易让妈妈带我到了苏州,虎丘是一定要去的。
下车之后,站在山门朝远处眺望,只见林木郁郁葱葱,万绿丛中偶尔出现一点红色的焰火,那大概是枫树吧。寺院在树木的掩映下,显得风韵别致。虎丘山并不高,在这里见不到起伏的山坡,也没有嶙峋的山崖,完全不像我到过的一些名山大川,高峰突起山岭连绵。在古老的苏州,古老的虎丘能有诺大的名声,并不是因为景物,而是因为历史传说。
这短短的一段山道上,就有东晋憨憨僧开凿的憨憨井,有吴王阖闾的试剑石,还有一块“枕头石”,说的却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在此休息的事。我最喜欢试剑石了,一块大石头从中裂开,裂开的断面笔直光滑,传说吴王手持莫邪剑经过这里,看到这块石头光滑坚硬,决定用来试试手中的宝剑,于是挥手一劈,这块石头就从中裂开了,两千年风吹日晒,没有变样。这条裂缝有三个指头宽,一米多长,如果合拢来还是一块完整的石头。我走过去用手摸了摸,然后竖起手掌当做宝剑喀地一砍。妈妈笑了:“你你手刀很厉害啊,石头都劈开了。”
走到山道的尽头,空阔的地方有千人石。北面的石壁上镌刻着“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据说这是颜真卿的手笔,我揣摩了一番,果真是铁画银钩,非同寻常。沿着石壁旁的小道一脚跨进洞门,迎面就是森森的寒气,一泓碧波轻轻荡漾,剑池很小,但深邃不可见底,四周石壁合抱着,剑池狭窄犹如一把长剑插入石壁。相传两千多年前的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就葬在这里,陪葬的有鱼肠剑和其他宝剑三千把。我问导游:“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导游说,1955年的时候,苏州市政府为了抢修虎丘古塔,曾抽干了剑池池水,终于找到了阖闾幽宫的墓门。我好奇把手伸到碧水里,感觉到秋天泉水的清冷,心里却为那三千多把宝剑感到惋惜。
虎丘最有趣的是斜塔了,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达两米多,号称世界第二斜塔。我站在塔下往上观望,感觉那塔正缓缓地向我倒来,吓得我赶紧把眼光移到别的地方。听闻在塔中曾经发现许多罕见的艺术珍品,然而我们进塔去没看到什么艺术品,四壁都是空荡荡,上面有一些裂痕。虎丘塔不准游人攀登,据说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斜塔正在维修中。我又站到远处观望,虎丘塔在周围高大的树木中并不显得突出。我看过许多雄伟的宝塔,从来没有像虎丘斜塔这样寒碜的。可它却那样闻名,不知是因为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是那“斜”得巍巍欲倒给人
描写虎丘山景色的作文2
虎丘,有“吴中第一名胜”,诗人苏轼曾夸道“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我早就想一睹虎丘的风光,今天,天空被调皮的白云们遮了起来,十分凉爽,我们一家三口便乘车去虎丘游玩。
“听说虎丘很美,但为什么要叫虎丘呢?”我在车上思考了这个问题许久,问了问父母。原来,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三天,居然有只白虎据于其上,命名虎丘。盼了一路,也问了一路,终于来到了虎丘,一进大门,我就陶醉在这美景中了。这儿古树参天,历史悠久,无论哪棵大树,都枝繁叶茂,两人都抱不拢。
在蜿蜒的石路上走,周围是参天大树,时而吹来阵阵带有凉意的微风,逗得树叶们沙沙作响;时而又传来声声鸟鸣,多么清脆,多么动听。越住深处走,嘈杂声也听不见了,放眼望去,不见一人。聆听着树叶、鸟儿的絮语,又仿佛听到了树的心声,独自在幽静的小路上漫步,一切疲劳和烦恼抛之脑后,再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心旷神怡。
慢慢走着,人们又多了起来,抬头仰望,一座巨大的塔呈现在眼前,仔细瞧了瞧,吓了一大跳,这塔竟然是斜的!倒下来可不得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在塔前拍照、玩耍?我头脑中一片空白,持续三秒,才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虎丘塔共七层,每层都建得那么精致,我不禁为古代人民的建筑艺术而赞叹不已。
空中渐渐下起了小雨,雨中的虎丘塔更是古色古香,看来虎丘之旅也要告一段落了。回到车上,我想:虎丘能有如此之美,全归功于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现代人们对这儿环境的热爱。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描写虎丘山景色的'作文3
今天,向东舅舅从太仓来苏州玩。我推荐舅舅去虎丘。
到了那里,我们和导游阿姨一起踏入虎丘。走在石阶路上,我感到心情舒畅。走了一会儿,我们看到一块石头边上围了一群人,经导游阿姨介绍才知道这是“枕石”,传说山神常躺在这里睡觉,这块石头又经过风雨的磨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我们不知不觉地踏上了一条林荫路,导游阿姨指着路边一块石头说:“传说吴王得到雌雄双剑之后,为了试剑,到虎丘来找试剑石。他找遍了整个虎丘都没找到,最后,看到路边的这块石头,他非常高兴,就把这块石头劈开了。”听了导游阿姨的介绍,我当时想,原来许多景点都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啊!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剑池。我告诉舅舅:“传说土地山神一起花了一亿年的时间炼了一把山土巨剑,不小心掉在这里,变成剑池。”
导游阿姨接着说:“是的,这剑池虽小,可是有两丈多深呢!”大家听了,都夸我是第二导游。
到了虎丘的顶峰,我们看到了苏州的标志——虎丘塔。据说它已有1040年的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斜度达2。1米,仅次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都很担心它哪天会塌下来,但导游阿姨解释说,科学家认为这座塔还可以在这里矗立几百年。更有趣的是,砌成塔的砖都是彩色的,这是因为这座塔经过多次修缮,由于不同朝代用的砖颜色不一样,塔也就变得五颜六色了。
最后我们到了“望苏台”。我向舅舅介绍说:“望苏台原来并没有名称,也不像现在这么有名,后来李白在这里写下了一首诗——《望苏台》,所以它就名扬四海。以前在这望苏台上能看到苏州古城的全貌,现在随着苏州城市的扩大,虽然不能看到整座城市,但还能看到苏州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描写虎丘山景色的作文4
我的家乡在虎丘,这里有一处名胜古迹,是闻名于世的虎丘山。
虎丘山风景区里有一处有景点——千人石。这千人石有着远久的历史,听爸爸说,千人石就是吴王把帮他造墓的成百上千的人杀掉后形成的通红的石头。千人石大约有八百平方米,石头高低错落,有几条像沟渠一样的裂缝,那裂缝泛着红色,如同还流淌着当年的鲜血。
虎丘山里不仅有千人石,还有断梁殿。断梁殿是一幢只有一层的建筑,长约二十五米,宽约十米,大殿分为左中右结构,从外表看它没有什么比较特殊的,但从殿内往上看,大殿的主梁不是一根完整的圆木,而是中间断开的,但它的房屋结构却很牢固,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看那雄伟壮观的虎丘山,我真为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感到自豪。
篇一:苏州虎丘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欢迎您们游览吴中第一山——虎丘。虎丘,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约5公里处。这是一座突兀于一片平原上的山丘,高度为30多米,占地面积约300亩。相传,远古时期,这里曾经是东部海岸线上的一个海湾,而虎丘是由火山爆发而产生的灼热岩浆堆积而成的小岛,涨潮时被水淹没,退潮时又涌出海面,当时被称为海涌山或海涌峰。久而久之,海陆变迁,海涌峰就演变成了陆地上的一座山丘。海涌峰为何被称为虎丘?这还要从春秋时期的吴越之争说起。3000多年前,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离开陕西岐山,来到太湖之滨,建立了勾吴部落,经过十几代人的开拓和积聚,建立了吴国。
泰伯的二十一世孙吴王阖闾为了争霸事业,重用孙武和伍子胥,"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于公元前514年始建阖闾大城,成为东南的一大都会,使吴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乘越王允常去世的机会,亲自率兵攻打越国。由于阖闾骄傲轻敌,中了越王勾践的埋伏,在槜李地区受伤,回师途中在嘉兴去世,归葬海涌山。这段历史,在唐代陆广微先生撰写的《吴地记》上是这样记载的:"海涌山在吴县西北九里二百步,阖闾葬此山中。发五郡之人作坟,铜椁三重,水银灌体,金银为坑。《史记》云:'阖闾坟在吴县阊门外,以十万人治坟,取土临湖葬。经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吴越春秋》云:'阖闾葬虎丘。十万人治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山。
自此以后,虎丘就成了苏州的一大名胜。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文人雅士凭借着虎丘这个舞台,演出了许多威武壮丽的史剧,从而留下了无数的宝贵遗迹,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可以说,虎丘是苏州2500百年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吴王夫差为报仇雪恨,率兵攻打越国,在太湖中的夫椒山大败越军,拘捕越王勾践夫妇到虎丘,令其在阖闾墓前守坟养马。
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曾登山游览,并派人挖掘阖闾墓,寻求吴王宝剑,而终无所得。秦未,项羽组织江东八千子弟兵,在虎丘揭竿起义,转战南北,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基础,成为风云一时的西楚霸王。东汉末年,孙权以苏州作为根据地发展争雄事业,为巩固和发展孙吴政权,曾派人挖掘阖闾墓,寻找地下宝藏,也一无所获。
唐代宝历年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一年多时间(825年5月至826年9月)里,开通了自阊门至虎丘的山塘河,沿河边筑了一条七里长堤,堤上夹种桃李,水中栽植莲荷,使苏州增添了不少秀色。宋代苏东坡多次游览虎丘,写下了许多诗词,他认为:"游苏州者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明代唐伯虎曾经发现剑池干涸后暴露出来的阖闾墓的甬道口,几乎差一点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明代末年,以张溥为首的复社曾经在虎丘千人石聚会,有来自全国的复社成员共上千人参加了这次盛会。清代康熙、乾隆曾多次出巡苏州,在虎丘留下了许多墨宝,在苏州民间传为佳话。清代末年,柳亚子、陈去病等人在苏州发起组织了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虎丘举行第一次雅集,宣告正式成立。这个团体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影响很大。
陈去病于1933年去世后,葬在虎丘山南麓。虎丘也是江南有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讲到虎丘的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咸和二年(327年)舍宅为东西两寺,以剑池为界,后两寺合二为一。唐代因避唐太祖讳,改虎丘为武丘,寺庙称为武丘寺。北宋时改称云岩禅寺。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虎丘云岩寺始建佛塔,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竣工。寺庙几经兴废,于清康熙年间重建,改名为"虎阜禅寺"。虽然现在这里的寺庙建筑遗存已不再是宗教活动场所,但从其规模上还能依稀辨认出当年佛寺的盛况。
篇二:苏州虎丘导游词
宋朝诗人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当年诗人的赞美成了今天虎丘的广告词。
到虎丘,过去有两条路,一条是我们今天走的汽车路,过去趁乘马车可抵;另一条是水路,从阊门下船,经过唐朝刺史白居易开挖的白堤七里山塘,在虎丘“海涌流辉”水码头前靠岸。
一般的寺庙都藏在深山,而虎丘却是山在寺中。有一句打油诗就形象地点出了虎丘寺寺包山的特点:“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
现在我们来到了虎丘山门“海涌潮辉”。这四个字点出了虎丘的来历。虎丘原名海涌山,远古时这儿是一片枉洋,几个绿色的岛屿在潮涨潮落时隐时陷,当时称为海涌山的虎丘最矮小,却美丽,如浩淼碧波中闪烁的明珠流辉至今。“海涌流辉”水墙门是照壁的一种,苏州拙政园旧大门前至今仍保存有巍峨古朴的水墙门,体现了水乡人家的门面和脸面。
我们知道,吴王阖闾在苏州建阖闾大城是在公元前514前。那时的中国正是春秋时期,各小国之间战事不断。正当我国大部份地区还处在青铜器时代,吴国因为铸铁、铸剑而出名,出现了欧治子、干将、莫邪等著名铁匠。公元前496年,吴国对越国宣战,吴王阖闾受伤死于返程途中。为了修建吴王阖闾墓,吴国动用了十万民工,并随葬三千把宝剑于墓中。为了保守吴王墓的秘密,盛传吴王下葬三日之后,有一白虎蹲于海涌山上,世说为吴王霸气凝聚而成。从那以后,便有了虎丘的称谓,至今已两千五百年。
到了公元961年,虎丘顶上建了七层八面砖塔一座。如今虎丘塔身已经严重倾斜,偏离中心2.34米,虎丘斜塔日益著名,并且因为它和吴王墓扑朔迷离的关系令科学家和游客控密兴致倍增。照理说,吴王墓建于公元前496年,虎丘塔建于公元961年,前后相差一千五百年,本不该有什么瓜葛。但如今山上山下两个古迹却休戚相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到了虎丘山上之后我再作出详细介绍。
篇三:苏州虎丘导游词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的郊外。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山体为距今1.5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虎丘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苏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
“虎丘”一名来历已近2500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犯破伤风死,葬于此山,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公园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云岩寺塔(也称虎丘塔)为国家级文物,断梁殿为省级文物,梁的中间为两根梁断开接起来的,可以看到断缝。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千年以来,虎丘山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镌刻着四个大字:“虎丘剑池”,据说这四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另有传说,现在的虎丘四字已非颜氏原书,而是后人补书刻上去的,所以在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所谓剑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建在这里,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山上有一石井,传为唐代陆羽所挖,称为“陆羽井”。陆羽是我国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写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
说走就走的旅行,源于苏州的一位网中密友。归国前早已约定,见一面心中欣赏的知己,怎奈阴差阳错,敲定时间临时改变,错过了彼此的倾心一见,心中遗憾万千。置身人间天堂的烟雨江南,已错过了佳人,若再错过世间美景,真乃罪不可赦了。
喜欢苏州,爱屋及乌的成分尤甚。或许爱上一个人,便会恋上一座城,正源于此。温润的清晨,细雨叩窗,醒来的梦中又多了一份欣喜。雨中漫步是我最喜欢的,何况,雨中的苏州,最具有诗情画意。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一大憾事,此话成了虎丘的代言词。可见其景致的俊雅秀美非同一般。古人都留话儿了,势必不虚此行。虎丘原名叫海涌山。据说是因丘如蹲虎而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更何况此山有许多历史故事。冲这个霸气十足的名字,也该走上一遭。
细雨中游玩虎丘的人亦不在少数。一朵朵伞花开向虎丘,在无声中诉说着对虎丘的向往。站在雄壮威严的吴中第一关的门楼下,心凝重了起来,诸多故事,将被趋行的脚步逐一解读。
进入虎丘景区,远远看到一尊巨形的千斤鼎,座落于道路的正中央。漆黑的鼎身纹有猛虎的图腾。怒目圆睁,形象夸张而逼真。那张开的血盆大口好像一眨巴眼,便可把人活吞进肚子里。三足健壮有力,足足有成人的腰那么粗手轻轻触摸,略有几分怯意。
穿过断梁殿,游人如织,迫不及待地往山上走,恰有导游身边经过,“上山如羊入虎口......”游客们相互打趣着擦肩而过。因为初来乍到,对于苏州未曾做过半点功课,对于虎丘更是闻所未闻。为了对名胜古迹多一些了解,我也随之加快了脚步。
大家在路边左侧的一口古井旁,停下了脚步。几块半米多高的巨石搭建的井台,台石光滑,幽暗的青苔,留下岁月走过的'痕迹。后面石壁上刻有“憨憨泉”三个红色的字。井口仅容一人宽,探头依然可见井底有水。据说此井乃一个患有眼疾的和尚憨憨,在担水的午后在此处休息,梦见此处泉涌不止,以扁担挖掘七七四十九天,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泉水清澈甘甜,不仅治好了憨憨和尚的眼疾,还解决了众多人吃水的问题。吃水不忘挖井人,所以以憨憨泉命名。
继续前行,在路径的右侧,路边的岩石上,刻着“试剑石”三个大字。一块巨石从中间裂开,如剑斩一般。相传春秋时期,硝烟四起,吴王为了争雄天下,聘请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其铸剑,为试其剑锋芒,手起剑落,路边的巨石立即一分为二。
人们将信将疑,心中疑惑还未等解开,随导游继续前行时,导游又在一大一小的两方青石碑前停驻脚步。只见大的石碑上写着“古真娘墓”四个字。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着,这是什么人墓葬于此啊。
原来,真娘本名叫胡瑞真。北方人士,在安史之乱时逃亡到了苏州。后来不幸坠入风尘,沦为青楼女子。真娘才貌双全,但洁身自好,卖艺不卖身。后来被一富商王荫祥看中,至死不从,上吊自尽。王为其修坟立碑,并立誓今生再不娶妻。一段佳话,从此也就流传开了。
兜兜转转,我竟走到了一处开阔地。巨大的岩石上足以容纳千人有余。只见岩壁左侧有一小圆门,上写“别有洞天”四个字,右边,斗岩峭壁,在刀削般的岩石上赫然写着“虎丘剑池”四个红色的大字。字体刚劲有力,形逸潇洒。由于对名胜古迹一窍不通,侧耳听身边一老者,娓娓道来。
原来这剑池大有来头。传说这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是虎丘最负盛名的。相传吴王阖闾墓葬于此。史书确有记载。吴王征用了上千名壮年男子为其修墓,在完工之时,将千余人全部杀死灭口。当时血流成河,至今,在这千人石上还有条条殷红的痕迹,据说是当年血流的烙痕。
剑池不大,见方约五六十米。水清澈见底,有几方巨石立于池中央,涉足而下,会觉得异常的清凉舒适。虽不见流水潺潺,但是岸边的鸟鸣悦耳,水清山幽,别有一番风韵。
自登山时,便看到一塔影掩映于山影绿叶中,时隐时现。一路上,奇山怪石迎接不暇,风清拂面,鸟语啾啾,登山的疲劳早已丢到爪哇国去了。随着人群缓行,奋力朝着塔影的方向奔去。
待驻足之时,我被眼前的高塔怔住了。站在护栏外,只见塔身由青砖砌成,斑驳的塔壁,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塔身向西北微微倾斜。远远地望着它,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面向西方地昂首挺立着。
导游带着一群人来到塔前。我静心聆听这尊巨塔的前世今生。这尊塔叫虎丘塔,又叫云岩寺塔。始建于宋朝年间,初建时为木质结构,后来失于一场大火。于公元959年重修,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虎丘塔以唐宋时期独特的设计风格。塔高47.7米。塔身呈现八面棱形。塔身分七层,而且在每一个平面上,都开有一扇小门,塔内贯穿一起。真可谓是八面玲珑。塔身全部由青砖砌成,有些青砖已年久老化,残缺不全。据说塔重有6000多顿。由于塔基的土质结构不均,从明代开始,塔身便开始向西北倾斜。据专家测试,塔尖倾斜2.34米,塔身的最大倾斜度为3度59分。被称为“世界第二大斜塔”,素有“东方比萨斜塔”的美誉,可于比萨斜塔相媲美。无论我们从那个侧面看去,塔尖却是端正的。
古塔历经几次劫难后,于近几年,经专家的修复和加固,虎丘塔更加雄伟壮观。塔身四周布满了避雷针和检测仪等防护措施,利用科学技术,为这尊千年古塔保驾护航。四周筑以围墙,禁止游客靠近。
虎丘山虽然只有三十多米高,但是却享有名副其实的“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且有三绝九宜十八景,积名胜古迹和奇闻异事于一身。古木参天蔽日,梅香鸟鸣交相辉映,沟壑纵横,泉流奔涌。景观独特优美,气象千变万化,愧是一座驰名中外的名山古迹。
暮色苍茫,脚下已步履蹒跚。游客们依然流连忘返,兴致未减。虽然走马观花游览了一趟奇山异水,每当翻阅那一张张照片时,虎丘的美景依然历历在目。为了留住这份美好的记忆,索性将那一幕幕山水勾勒笔端,以供日后慢慢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