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全诗流露出对离别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 对梦想的难以企及的惆怅婉转之情, 一种对人生既定生活的感慨与伤感。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是一首很美的现代诗,关于再别康桥中的优美句子要如何赏析呢?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轻轻的来,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来时的那种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诗人轻轻的走,也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离开时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不舍,深怕打搅了曾经久居的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这淡雅才来得绵长;弥淡愈深、愈绵长,正是深情的哲理。因为淡,因为不忍,所以,诗人时时处处在克制、在小心地疏导放流着内心的激情;可是,却时不时又流露出那么一点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却在此时的作者的心里幻化成夕阳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时也成了诗人心头激情澎湃的由头。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观的,是仅仅可观的;而新娘,却是激情澎湃的,是温润可感的,可触可摸可激情拥抱的。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暗喻修辞,就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轻轻、悄悄、沉默”背后的那种激情和热烈,体会到了深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眷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诗人的心头,对康河的眷恋永远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对康河来说,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软的;那么,在康河中的青荇,伴着这“柔波”“软泥”的自然也是“柔”“软”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让我们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在这里无论是物性还是情意,都是和全诗和谐统一的。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既是承载着诗人情意的柔情万种的,又是生气勃勃的灵动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摇”,如此柔情万种而又机敏灵动的精灵,怎教人不迷恋,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条水草呢?更何况,她生长在诗人时时眷念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的梦。”
眼神柔柔地触摸着康桥康河边的一切,看过了金柳,觅过了青荇,眼神不经意中,又触碰到了“那榆荫下的一潭”,哪里“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艳影,油油招摇的水草,康河岂是污浊;轻轻悄悄的来,轻轻悄悄的走,哪里容得这康河之情半点污浊?可诗人偏要说这一潭“不是清泉”,哦,原来,诗人看到了点点散缀的“浮藻”,由此诗人又仿佛看到了在康河边往昔的点滴,仿若这往昔的点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这“浮藻”。于是,自然的,这一个“清”字就无法容纳进这丰富的蕴含,要知道,太“清”了就无需沉淀;而生活的意蕴、诗人对康河的'眷恋,却是需要吟味、沉淀一辈子的,就如那彩虹,虽是短暂的,但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丽和魅力。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彩虹似的梦,即将随着雨过已久而消散,不舍,于是也就想着去追寻;这熟悉的康河康桥,即将别离而去,眷念,对往昔的眷念,于是也少不了去追寻!“寻梦?”自然要寻的。“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可是,绵长的康河、青翠的水草,又哪里有“青草更青处”呢?在诗人的眼里,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不都是那么美好的么?果不其然,诗人要寻的哪里是什么“青草更青处”啊,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的过程,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中对康河畔往昔的回味。“慢溯”,“慢溯”,直至诗人的小船载满了“星辉”;可即使是满载着星辉,诗人依然在星辉的斑斓中看到在康河边往昔的生活的斑斓多姿,于是,诗人由衷地想放歌,讴歌康河以及康河边的那些令人难忘的往昔。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没有节制的诗情,自然会让诗歌显得毫不含蓄蕴藉;没有因理智而节制的情意,也自然会让人感受到他的肤浅。果然,像徐志摩这样才情兼备的诗人,岂容得他的诗歌的直白,岂容得他对康桥的情思的肤浅呢?于是,诗人没有“放歌”。殊不知,正是这“悄悄”、“沉默”方显得高妙和深沉来。显然,诗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当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润着诗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虫和康桥在启迪着诗人,今晚最好的别离是沉默、是悄悄。诗人的深沉、淡雅、而颇有哲性的才情和气质,正是康河给予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的,该别离了。“放歌”,无疑是对康桥的打搅、甚至亵渎;就是再多停伫片刻,也是对康桥的大不敬。于是,再回环照应到诗句的开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康河的云彩,让人眷恋,却容不得人亵玩,哪怕是曾经凝视过她千百遍的如我般的学子。于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河的云彩,永远只能属于诗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永远只沉淀在诗人深挚绵长的记忆中。另:诗人在数年之后,来到康桥,依然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他心中对康桥永远不能淡忘的情怀,即使是“再别”!全诗的感情基调:“轻轻的”、“悄悄的”,淡柔而绵长深挚的,有节制的,但时不时又激情喷薄的。
全诗的修辞手法也要注意一下:比如两个暗喻。诗人为什么要“轻轻的”、“悄悄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沉默”,这难道反映诗人对康桥的感情的不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它们反映出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感情呢?抒情,离不开艺术手法。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轻轻的来,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来时的那种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诗人轻轻的走,也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离开时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不舍,深怕打搅了曾经久居的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这淡雅才来得绵长;弥淡愈深、愈绵长,正是深情的哲理。因为淡,因为不忍,所以,诗人时时处处在克制、在小心地疏导放流着内心的激情;可是,却时不时又流露出那么一点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却在此时的作者的心里幻化成夕阳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时也成了诗人心头激情澎湃的由头。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观的,是仅仅可观的;而新娘,却是激情澎湃的,是温润可感的,可触可摸可激情拥抱的。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暗喻修辞,就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轻轻、悄悄、沉默”背后的那种激情和热烈,体会到了深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眷恋。
“软泥上的青
在诗人的'心头,对康河的眷恋永远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对康河来说,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软的;那么,在康河中的青
“那
眼神柔柔地触摸着康桥康河边的一切,看过了金柳,觅过了青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
彩虹似的梦,即将随着雨过已久而消散,不舍,于是也就想着去追寻;这熟悉的康河康桥,即将别离而去,眷念,对往昔的眷念,于是也少不了去追寻!“寻梦?”自然要寻的。“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可是,绵长的康河、青翠的水草,又哪里有“青草更青处”呢?在诗人的眼里,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不都是那么美好的么?果不其然,诗人要寻的哪里是什么“青草更青处”啊,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的过程,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中对康河畔往昔的回味。“慢溯”,“慢溯”,直至诗人的小船载满了“星辉”;可即使是满载着星辉,诗人依然在星辉的斑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没有节制的诗情,自然会让诗歌显得毫不含蓄蕴藉;没有因理智而节制的情意,也自然会让人感受到他的肤浅。果然,像徐志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的,该别离了。“放歌”,无疑是对康桥的打搅、甚至亵渎;就是再多停伫片刻,也是对康桥的大不敬。于是,再回环照应到诗句的开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康河的云彩,让人眷恋,却容不得人亵玩,哪怕是曾经凝视过她千百遍的如我般的学子。于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河的云彩,永远只能属于诗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永远只沉淀在诗人深挚绵长的记忆中。另:诗人在数年之后,来到康桥,依然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他心中对康桥永远不能淡忘的情怀,即使是“再别”!全诗的感情基调:“轻轻的”、“悄悄的”,淡柔而绵长深挚的,有节制的,但时不时又激情喷薄的。全诗的修辞手法也要注意一下:比如两个暗喻。诗人为什么要“轻轻的”、“悄悄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沉默”,这难道反映诗人对康桥的感情的不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它们反映出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感情呢?抒情,离不开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