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家乡豆腐脑唯美句子 正文

家乡豆腐脑唯美句子

时间:2025-05-11 01:25:00

人的一生,总要与很多的人和事发生联系,但太多的东西都会成为过眼云烟,而有些东西却会成为我们的宿命,它们会像血液一样渗透到你的全身。对于我来说,故乡的豆花就是如此。

我离开故乡二十余年,但每年春节都会回去。一方面为探视亲人、故友,一方面就是为故乡的豆花。

豆花的前身是豆腐,相传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发明的,后来富顺人把它传承了下来。美食是懂得择善而居的,豆腐也不例外。富顺虽非名山大川之地,但却隐没于川南腹地,城边沱江自西向东绕流并形成三面环水,城中还有一西湖点缀。有朋友去过富顺后,把它比作一阙婉约宋词。豆腐的制作技术到三国时期才传至富顺,且极受欢迎。相传有一天,一些等待吃饭的盐工实在没有耐心等豆腐成型上桌,就跑到厨房将半成品豆腐加盐下饭,吃后却惊喜地发现,这种吃法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回味无穷的“豆花”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民间菜肴。

豆花最早十采用石磨磨制的,而今已改为电动磨制。在富顺,豆花多被当做早餐食用。每天大清早,在古城的街巷里,豆花便透过薄雾在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巷深处,和着斑驳久远的一张张四方桌拉开小城一天繁忙的序曲。富顺豆花在吃法上很是讲究,其中豆花、海椒蘸水和米饭必不可少,且要和谐统一,才能感受到其中无穷滋味。首先要将豆花盛到碗里,再用筷子夹上蘸水涂于豆花之上,然后掺合着米饭一起吃。如果感觉蘸水太辣,就颗喝一口豆花汤,自然辣味即淡,快感至心,回味悠长。如果是酒醉后喝上一碗,既能解酒护胃,又令人神情气爽,酒意大减。

豆花就像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摩擦两下后就打开自己那只尘封已久的记忆箱子。记得在多年以前,我在北京参加一位亲戚的喜宴上,与在京工作已有数十年的老乡相遇,我们的话题从家乡文脉开始,很快就切换到美食豆花上面。谁知,同桌的'其他客人也被我们的话题所吸引,称自己虽然不是富顺人,但有许多富顺朋友,也都喜欢吃富顺豆花。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把对富顺豆花的赞赏、品味喝理解淋漓尽致地叙述出来。当每个人讲述着自己与富顺豆花的点点滴滴后,我才知道,一份故乡豆花小吃,竟承载着大家那么多的美好回忆。一时间,差不多把酒桌变成富顺豆花的研讨会了。

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说,豆花就是一味医治相思和乡愁的良药。难怪晋朝大才子张翰因为思念故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亦有了后来的“莼鲈之思”。

如回乡有幸恰逢豆花文化节,这对于一个刚经历了舟车劳顿从外地赶回故乡过年的游子来说,既能饱餐一顿风味独特的文化盛宴,又可满足久违的家乡味觉,并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同年记忆,岂不美哉!

No1、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No2、食物,跟爱一样温柔。

No3、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No4、喜福园之清蒸鲑鱼卷、上海小馆之清炒虾仁。

No5、老阚厨房之山东扒鸡、梁记烧腊店之烧鹅。

No6、欧美厨房之猪全餐、清真中国牛肉馆之美味牛餐。

No7、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No8、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

No9、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No10、苏杭点心店之小笼汤包、红桥左岸之香蒜培根乳酪……

No11、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No12、会吃者找到一份心的平静。

No13、我爱吃木耳里的肉肉里面的四季豆。

No14、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No15、食为天性,静静地咀嚼,轻轻地回味,非比寻常的韵致。

No16、吃食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

No17、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No18、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No19、能吃者得到一份暖胃的享受。

No20、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No21、而透明墨香感受文字中的麻辣咸甜。

No22、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No23、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No24、我的梦想是住在食家庄,日日食全食美,夜夜碟碟不休。

No25、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No26、香港品源美食之黄蒲蛋、天津卫老米食堂之海鲜豆腐脑。

No27、潮汕牛肉店之牛肉火锅、上海极品轩之霸王别姬。

No28、小混沌,个小,皮薄,只要往开水中一捞,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鲜美!

No29、我拿来水瓶,朝茶杯里倒上开水,顿时,水中的龙井茶如同千万条小鱼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No30、美食当前,总能有所思,或馋性千娇,食前观察、吃中思想、品后体味。

No31、海绵蛋糕卷口感特别柔软,绵滑,搭配上淡淡的香橙味道,吃在嘴里有一种幸福的味道。

No3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No33、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No34、臭豆腐干是"热情好客的",她总是把浓郁的烈性的香味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让人为谋其面,先文其香。

No35、那些冰糖葫芦红彤彤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不知引来多少小孩儿渴求的目光。

No36、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No37、这盘菜五色俱全,让我忍不住口水直流。再看看其它菜,让我眼花缭乱。

No38、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No39、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No40、懂得美食的人,不会吃全熟的牛排。懂得爱情的人,不会许诺天长地久。

No41、盐水鸭皮白柔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

No42、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No43、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No44、烤红薯焦糊糊的,周身满是草灰,嗅一嗅,香喷的气味马上会进入你的五脏六腑,令你"口水直流三千尺"。

No45、酸菜鱼很好看,上面有一个个很辣很辣的辣椒,还有很多很多,又润又滑的酸菜鱼肉。

No46、乡愁就是味觉上的思念,无论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少年,即使口音变了,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意念。

No47、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No48、粽子用绿色的芦叶包着纯白的糯米和红色的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

No49、当奶油恋上芝士,香浓的爱意沉浸在芝士的丝滑里,却因同根生而被命运阻隔,于是这份爱恋少了些许甜腻,多了一丝酸楚。幸好,有相思豆的铺撒,让原本凄凉的爱情多了无限温暖。

No50、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No51、妈妈熬的鸡汤,白色的,很香,咸味,很好喝。每次妈妈做鸡汤,我都拿个小勺子喝,喝一口,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

No52、灌汤小笼包的皮是薄薄的,甚至都透亮了,张嘴咬一口,里面鲜美的汁水流入口中,咬那浸了汁水的肉团,不肥不腻,入口爽滑……那真叫美!

No53、我以为我要饿死了。昨晚无奈闲逛中,找到了一种性价比自己能承受的美食,配合自己目前环境能方便得到、经济可以承受的其他食物,一起组合算是目前阶段的完美组合。我想我可以胖些回来了。小激动。

No54、其实吃这种包子,其乐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间。包子皮是烫面的,比烫面饺的面还要稍硬一点,否则包不住汤。那汤原是肉汁冻子,打进肉皮一起煮成的,所以才能凝结成为包子馅。汤里面可以看得见一些碎肉渣子。

No55、近看,白白嫩嫩的小笼汤包饱满,润泽,嗯,看起来就很好吃。瞧,那皮儿是多么的娇嫩呀,娇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脸蛋儿,轻轻一捏就破碎了。透过外皮儿,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那纯美的汤汁儿。

我的家乡在川西平原,豆花是家乡的一道家常菜,人见人爱。在农村,几乎家家都会做豆花这道菜。在城里,菜市场,超市里,到处都有豆花卖,要吃豆花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要吃到地道的手工石磨豆花,那还真的有点难了。

如今的川西平原上,“农家乐”星罗棋布,甭管你的“农家乐”有啥子招牌菜,都喜欢挂一块“石磨豆花”的招牌,以招徕游客。豆花就是豆花嘛,为啥还要加“石磨”两个字加以说明呢?这就要从豆花的制作说起了。

记得小时候跟随大人走人户(川西坝子称到亲戚家为“走人户”),亲戚家早早的就泡上黄豆,只等客人到来就推豆花,用“推豆花”来招待客人,那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若是客人没有提前告之,要想吃到现推的豆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客人一到,主人家一边和客人寒喧,一边忙不迭地地洗刷石磨,在大锅上架上专门用来放石磨的磨架子,然后放上石磨。架子中间有一个孔,石磨的下扇中间有根固定位置用的木桩,刚好放在磨架子中间孔中。把石磨固定好了,主人家就端出头天晚上就泡好的黄豆,一边和客人摆龙门阵,一边推石磨。

一只手握石磨手柄,一只手握小木瓢,一边推动石磨,一边往石磨中间的孔添放黄豆和水,那雪白的豆浆就在石磨缓慢而又均匀的旋转中流到了锅中。可别小看了主人家这两只手单调而重复的动作,若是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你还真就做不好这简单的动作。黄豆添放多了,不易磨碎,出豆浆就少了;水加多了,豆浆就稀薄了。

难怪现在的“农家乐”有许多都要在院子中放上一副石磨,一是表示我这里的豆花是真正的石磨推出来的,不是机器打磨的,是正宗的“石磨豆花”;二是和游客互动,让游客亲自来推一下石磨,体验一下“推豆花”的乐趣。还有那些小青年,既玩了“推磨子”的游戏,又长了见识,在“农家乐”的院子中,真正体会了那种新奇有趣的农家快乐。

磨出了豆浆,那只是豆花制作中的一步。接下来便是熬制。熬豆浆讲究的是掌握火候,火大了,豆浆的渣会粘在锅底烧成糊状,豆浆就会有焦糊味;火小了,豆浆熬不熟,豆花也少。所以掌握火候必需恰到好处,一般以木柴作柴火为最佳。豆浆熬开后一定会沸出锅面,这之前主人家就会用生清油去“散泡子”,就是倒点生清油在豆浆中搅和,让豆浆泡沫在豆浆煮沸之前就散了。虽然是小小的一个细节,但若是疏忽了,豆浆一开锅,必然就会汹涌地漫过锅灶,造成“灾难”。由此可见,豆花制作过程的每一程序和细节都不能小视。

豆浆熬熟了,需用布袋滤去豆渣,现在也有在豆浆还没熬的时候就开始用布袋滤渣的,不过据老一辈人讲,先熬后滤的豆浆点出来的豆花才好吃,因此在乡下,直到现在还是习惯先熬后点。豆浆熬好了,接下来就是点豆花的关键环节了。在点之前,有喜欢喝豆浆的客人可以先舀一碗新鲜豆浆喝。尤其是在冬天寒冷的天气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暖和着呢。

豆花做得好吃不好吃,就看主人家点豆花的手艺了。常用的点豆花的材料是卤水和石糕,卤水点的豆花一般较硬,适合做豆腐,石糕点的豆花较嫩,适合做豆花或豆腐脑。当然,豆花的老嫩主要是取决于点豆花时放的卤水或石糕的多少和用筲箕挤压时的力度,这就是手艺,没有教科书,全凭经验和感觉。当主人家将卤水或石糕水小心地放入豆浆中搅拌,豆花开始凝固,再用筲箕轻轻挤压时,淡黄色的豆花水慢慢浸出,一股香香的豆花味道就弥漫开来。主人家提起筲箕,一锅雪白的豆花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这时候主人家就用切刀轻轻地划开豆花,用大号的斗碗盛上豆花,望着那颤微微的豆花,客人都忍不住要动筷子了。

且慢,在吃豆花之前,还是让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家乡吃豆花用的豆花醮醮,又叫海椒碟子。在我们川西坝子有个说法,说是吃豆花就是吃海椒醮醮,意思是吃豆花离不开海椒,离开了海椒,这豆花就没有了吃头。因此豆花的“海椒碟子”就很有讲究了。

“海椒碟子”讲究的就是一个麻辣鲜香,故“海椒碟子”用的海椒面和花椒面一定是新鲜的.,现炕现舂的。在乡下,主人家在准备推豆花的同时,都要选点金条子海椒,择去蒂把,剪成短节,放锅中文火炕脆。炕时可加少许清油,有一分焦糊为最佳,然后用“砂魁子”手工舂细。大家记住了,一定要是手工舂细,机器磨细的断没有那种香味。花椒也是如法炮制。接下来就是用川西坝子老百姓最喜欢的本地产的黄菜子清油,在铁锅中烧熟,掌握好油温,倒入海椒中,只听见“吱”的一声,那股红油辣子的香味冒出来,馋死你。红油辣子炼好了,加上花椒面、盐巴、味精、少许酱油,还有刚从地里摘下来的小香葱,少顷,一碗红亮亮、香喷喷、辣扉扉、麻酥酥的红油海椒便摆在你的面前了。

拈上一砣雪白的、嫩嫩的豆花,往那红亮亮的“海椒碟子”中来个“牛打滾”,那味道,巴适,不摆了。

豆浆机快速打出来的豆浆制作的豆花,断没有这种手工石磨豆花的口感和香味。

说到这儿,你一定知道了川西坝子的“农家乐”为啥都喜欢在院子里摆个石磨,挂起“石磨豆花”的招牌了。

我家乡的石磨豆花就是那么地道,那么逗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