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真的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你喜欢的未必能合他人之意。所以每年的旅行,不参团,也没有严格的计划,带着女儿,跟着感觉,随意地走走。这次的江南行亦是如此。
(一)满觉陇的黎明
如果我一个人来杭州,定不会去逛西湖,上灵隐。我会直奔满觉陇的山里,寻一间民宿,安安静静地住上几日。清晨,散步到龙井村,到茶农的家里喝一杯清茶,听他们闲话茶事。他们会讲种茶的种种艰辛,也会告诉你一些在书籍中读不到的朴素的茶经。太阳升高,热气开始蒸腾,就回到住处,坐在冷气充足的客厅里,一杯咖啡一本书,打发大段的闲散时光。
只是我身边什么时候都少不了一个矫情的小孩儿,哪里能容得我自由发挥?那好吧,选好的民宿只住一天,顺便送她一个九溪玩水。
九溪十八涧其实就是一条南方很常见的山间溪水,但它的妙处在于,时不时就会有一段溪水漫过路面,缓急交替,清浅见底,是个玩水的绝佳之地。孩子们玩起水来高兴得忘乎所以,直到彻底尽兴才肯继续前行。可见到下一处溪水,依然像是刚遇见一样,大呼小叫,兴奋不已。其实何止是孩子,就连大人们也忍不住想跳进溪水痛快一翻。旁边一个胖胖的男子,坐在石头上,热情地招呼着从身边经过的每一位游人:“喂,打水仗吗?”另一边,已经有两位爸爸站在水里开战了,直接用盆啊,和孩子们的小打小闹比起来,那阵势实在是恢宏。在酷热的天气里,大概没人能抵得住这片清凉的溪水所带来的诱惑,女儿的裙子更是湿了一遍又一遍。晚上回到住处,每个人都有些精疲力尽了。
沉沉地酣睡一夜。黎明时分,竟然被阵阵清脆的鸟鸣吵醒。四点多钟,天空还只是浅浅的灰白,山林间的小鸟就开始了晨唱。唧唧啾啾的,或清脆婉转,或尖锐高亢,更多的是难以描述的奇妙叫声,组合在一起,是一首热闹的合唱。
想想自己居然能在清脆的鸟鸣中醒来,真是件幸福的事啊。带着朦胧的笑意,翻个身,在小鸟们热烈的吵闹声中,继续沉沉睡去。
再次醒来已是天光大亮。气温升高,鸟儿们大概躲进了更远的深山里,听不到一丝声响。蝉开始活跃,此起彼伏的蝉鸣,又成为了一天的主角。
(二)河坊街的手艺人
和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古老的建筑拆毁殆尽,然后再大费周章地模仿着新建一片。一样的白墙黑瓦,一样的飞檐翘壁,熙来攘往的人群,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走在杭州的河坊街,感觉不出身在何方。
路中间一个卖糖人的货摊吸引了我。不是因为糖人,而是因为那个画糖人的少女。她会按照顾客的要求,舀一勺糖浆,在一块铁板上,泼洒勾抹,很快画出一副图案,虽不很像,但动作娴熟,一气呵成。她静静地坐在母亲的身旁,几乎是一言不发。算不得漂亮,只是有几分清秀,我注意到她很认真地涂了口红,不知道是为了生意还是一颗少女的心使然。嘴唇轻轻地抿着,嘴角微微上扬。安静的容颜看不出一丝表情,让人无法判断她到底喜不喜欢这份工作,只是那么顺从地画糖人,等待,然后再画糖人,再等待……
(三)游西湖
写下这三个字,自己都觉得有些傻气。一处被叫滥了的名胜,一个被写滥了的题目。
西湖来过几次,留给我的也只是一些零落的片段。看来感受西湖的美,真还不是一天半日就能做到的,她需要时间,还需要一些心思。
寻一叶小船,在湖面上轻荡。天空晴朗,水面上依旧氤氲一片。对岸远山朦胧,脚下流水寂寂。船夫是个腼腆的人,说什么也不肯唱一曲江南小调。于是,耳边除了远远的蝉鸣,就是这吱吱的摇橹声,时间一久,困意居然上来了。想想苏轼如何可以写得出《饮湖上初晴后雨》那样的名篇,大概也是三分实景,七分想象,外加诗人的一枝生花妙笔吧。
弃船上岸,骑一辆自行车,载着女儿在苏堤上缓缓前行。一边走走停停地闲逛,一边给她讲苏轼在杭州的趣闻轶事。
带女儿去看她最喜欢的荷花,顺便买几个莲蓬,坐在岸边慢慢品尝,居然发现她对莲蓬的热爱远远超过了荷花。自然,吃也是旅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索性就去西湖边上的知味观好好品茶一下吧。东坡肉,片儿川,宋嫂鱼羹,知味小笼,杭帮菜轻油轻浆,但滋味醇厚,真没辜负我为了寻它而付出的一身汗水。
(四)竹乡安吉
在屋外闲坐,泡一杯主人家自产的白茶,看孩子们房前屋后地奔跑嬉戏。住在安吉的青山翠岭中,什么都不用做,如此静静地享受就好。
门前的山涧蜿蜒而下,水流奔腾,轰轰作响。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竹林,犹如绿色的海洋。山里的空气清新凉爽,带着大量的水汽和淡淡的竹子的清香,显得饱满而厚重,深吸一口,就沉入心脾,感觉一下子逼走了身体里经年积聚下来的污浊之气,顿觉身轻气爽起来。
晚饭后,带女儿在竹林间的小路上散步。隔壁旅馆的凉亭下,有人在湍急的溪水旁持竿垂钓。旁边石桌竹椅,煮水泡茶,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间。钓不钓得上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钓的那一竿清幽。钓鱼的男子忽然收竿了,一条寸把长的小鱼在鱼钩上晃悠。男子脸上收获的笑意,顿时打破了那种悠然垂钓愿者上钩的意境。我到宁愿他一条也钓不上来啊。可实际上,钓鱼大哥的技术超好,两三分钟就一条。每钓到一条,就让女儿帮着放进不远处的一个水桶里。女儿双手捧着活蹦乱跳的小鱼跑来跑去,真是既兴奋又紧张。
天色暗淡下去,山谷里一片寂静,轰轰的水声更加响亮。枕着溪水轰鸣声入睡,这就是山里人家的生活。
(五)走进西塘
在微雨的黄昏,到达西塘。原本以为会遇到一个宁静的水乡小镇,或许还有袅袅的.炊烟。可没想到,迎接我们的竟然是一个嘈杂的小商品市场。
虽然很是失望,但心里仍有些许的不甘。于是,第二天清晨,趁着整个古镇还没有醒来,再次去感受它的风韵。走在古老的街巷里,除了偶尔遇见几个人在专心地摄影作画,一切都是静静的。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白墙黑瓦古韵依然。但也许是因为这里没有什么达官富贾,房子多是普通民居,历经岁月的流逝,已略显破败。经过一夜的喧嚣,繁华散去,留下零落的垃圾,有早起的商铺开门准备,存了一夜的污水直接倾倒在河里。
清晨的西塘还是很像一副宁静的水墨画,但不能走近了去细细揣摩,拨开那层水墨,你只会看到满目疮痍。
(六)那一片海
离开上海,逃离了那片拥挤与繁华。船驶向嵊泗列岛,天空终于摆脱了雾蒙蒙的灰色,露出浅浅的蔚蓝。
我们去的泗礁岛,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最北边。小岛的中心是一个安静整洁的小镇。住在山上的渔家,从窗户可以眺望脚下的大海,听得见渔船轰鸣,海浪哗哗。
小岛上随处可见峭壁沙滩。租一柄大伞,躺在竹椅上,迎着凉爽的海风,耳边只有涛声阵阵,不经意间竟然睡着了。
傍晚再出门,坐在海边的美食街上吃晚饭。快到十五了,海水开始涨潮,一波一波的海浪从远处涌来,翻卷起白色的浪花,然后消失在沙滩上。海风很大,从宽广的海面吹来,携带着大团大团的水汽,飘向山坳,旁边的青山终日里云雾弥漫。
夜色很快来临,海面上漆黑一片,几盏灯光在远远的地方飘摇。月亮高悬夜空,月光之下,一小片细碎的银光,在墨色的海面上晃动,微弱而朦胧。
海边的几天就这样度过,有些懒散,也有些无聊,我想我该回家了。
巨大之鸟,滑动坚韧的齿轮。黑夜,倒垂于一面面狭小的窗口,仿佛眼帘,在注视一场虚幻的行途。
我看到大地,正入睡。
我看到南北之间的泥土,在自我的意念里升腾,或下降,演为一层优雅的台阶。
来或往的空中礼仪,以旗袍或魅惑的问询,抵达一颗荒芜的心。此刻,我翻阅的杂志、报纸和身边零零碎碎的呼噜,在一场自我编纂的剧目里启幕。
我看见佛光。看见众生。香火弥漫。初一。灵隐寺里,洁净之光,擦拭我一个远方之人的悲伤。我朝着四个方向鞠躬,点燃手中的三支香。一愿父母安康,二愿姻缘圆满,三愿事业兴旺。我未敢再说出更多的修辞,怕那端坐于庙堂的佛责怪于我。或,这么多世俗的祈愿,又有哪一个能抵达佛的眼眸或心房?这金色的光,在一面宽敞而彼时拥挤的大堂里轮转,丝绸、烟雾、袈裟、隐匿的般若,我记住刹那,这便是人生际遇里庸常而丰沛的侧翼。多少人来到此地,不过为此。多少人未来到此地,也不过不为此。国人俗念,皆在寺院道观。我愿复制早睡早起的修行,在《金刚经》的锻造里裁剪语言或思想,我愿,在一株高耸的松树下,忘怀所有苦乐,就这么站着,千年,万年,站到多少死亡和新生重新汇入那不远处收费的关卡。
一座庞大的古建筑,“南无”牵引的楷书,宋意蓬勃。硕大的景区,不只一座寺,或紧促的瞭望。肃穆的如来,以及飞来峰旁淡然的弥勒,悖论的佛,以并不悖论的言说,扩展了此处的修为。我并不能完全述及,一座我第一次踏进的尊崇,纵然,她早于我千年诞生,而这千年的哗然里,她亦遭遇了暴虐、艰难,和当下的兴盛与葆藏。我并未能深入一颗心跳的所有谱系,山路,未及,水路,未及,这走马观花式的美学探幽,令我忐忑的笔不知何处归宿!我漫步或记录,这处处佛迹,又处处世俗的斑驳里,茶园里绿意的诗情,或路旁茅草屋般却天价的民宿,都叠加和梦幻了一次仓促的抒怀。
车,是道路上移动的瞳孔,借此,我看到竹林、草木,和并不知会的鸟语。龙井村,或一口老井的世俗化,遁入了一双看不见的眼。我要说的是,在物质化的修葺里,每一寸古迹或传统都在被吞噬,即使这吞噬饱含了保护的光,那光也显得污浊。
这是一方微信支付受到限制的版图。隐晦之光,不必多言。这是一处因着这般理由而限制了那般必然的缩影。热忱之光,尚在徘徊。大多数外地人,抑或大多数非本地人参与的建设,比如,“滴滴”,正在成为她温润伤口上微微的裂痕。一次次电话,或追踪,却无从相互确认位置。一点点的时间,消耗,或飘散。我以边塞之名,在衰败之宋的国度坚守稀薄的道义。
我尚未完全抹去修竹、水杉或神意的覆照。
我也并未领取所谓井水的隐喻,或那源自天然的茶香。况如中年女出租司机那仿佛警示的'对白。“为何这般不变通?”或,一座城池地理版图以及城市化进程里个体的追忆。我想谴责她引导的这条并非我本意的路途,我也想赞美她在直白和含蓄之间筑造的一座虚无的桥梁。
我也并未在一座塔的高耸或俯瞰里,抵达我所遐思的意念或语词。
那倒下的塔,只剩得残垣砖瓦,一地的陈迹和荒凉。鲁迅的文字记得些许,模仿下,或可写下这样的初稿:《再论雷峰塔的重建》《当我们谈论雷峰塔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雷峰塔上,看到一座城不为人知的一面》。爆款或许,簇拥开始。
这是国庆长假过去的第二天,在西湖大景区的塔下,电梯口,排队的气韵开始汇聚,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的手机,暂时存于口袋,一起登顶,去看这座城里新绿的面容,或亘古于诗词的气场。
我看见那不知名的寺,迷蒙于山野一阕,黄的底蕴,绿的装扮,古意盎然,无以言说。我再看,湖水开阔处,气象也豁然清明,令绿波绘出一份现代和古典交错的画卷。我并未深入这座塔的内核或雕饰,那便捷的上升或下降,宛如天界和人间的置换。法海大师的慈悲或险恶也未曾领悟,那“夕照”的便签印证了天地的际会。
我完全看不到的,则是那五六十公里之外,绍兴城里的起伏、平静或华彩,庸俗的生活,以及那些并未清雅映现的恍惚和镌刻。
鲁迅祖居或鲁迅故居的对峙里,我忘了何处更早,也忘了拍照留影。在时下,摄影功能的普及,影像作为艺术表达或个体的展示,技术或思想都不成问题。而于我,景致之韵,浸润肉身,才是一杯不可替代的红酒。在幽深的古屋穿行,我仿佛看到年少的树人,年少的闰土抑或年少的孔乙己在欢乐地奔跑。纵观实情,家道衰败,也无非是从鼎盛而至平常,也便是我们所言的中产。这其间的崎岖叙述,佐证了鲁迅本人成长履历的敏感,或思虑,也间接呼应了一方版图上诗意或中性零度的书写。这略杂乱的行迹,仿佛是一次中学
百草园就在眼前。这稀疏的草,那围着石碑各种剪刀手的游人,我有些失落。我料想的百草园,理应是草芥繁茂,有虫鸟点缀,有何首乌,有更加高耸入天的林木。1998年的初秋,我因疾患在家修养一年后,复归乡镇中学,在格子纸上下笔的间隙,“百树园”缀于其间,那是我对老家院落的美好称谓,是对一丛白杨树组成的小王国的缅怀和铭记。或从那时起,以树人之文为召唤的“地火”,在我的心中燃烧,或者暗淡,或者激烈,便从未熄灭。在那篇仿制的叙述里,我以年少的苍老之心,写下从“百树园”到村小学的轨迹,事实上,她们都是我的家,是我形而下与形而上的串联里不可遏制的咏叹。而父亲彼时在村小学的宿舍之外搭起的厨房、煤炉,则更是桃花源般的譬喻,让我空乏单调的童年充盈着青铜般的回音。
我追寻的情怀,或就在这陷入回忆的一砖一瓦里,这一杯女儿红里蕴藉的魏晋或宽广的岁月册页。事实上,我是后来在杭州,回到兰州后才仔细品读。那弱于糖浆水的醇厚,或是南方的气息,让北地的我有些许的不适,而茴香豆里的气味,则掺杂了些许的甜或咸,让那平实的咀嚼生发出了更多的意蕴。
我追逐的光,在一叶乌篷船的穿行里摇曳。此时,我刚从三味书屋出来,从那广为天下人知的刻度和泛黄里走出,隔离的文物,或有限的珍视,以刻的“早”字为庞大象征的教诲,遍及一个人并不苍茫的学生时期。那已近似神物的存在,在不同的视角里呈现那或许并不欢愉的童年里
这座锈迹萦绕的船上,我穿上救生衣,听着船夫那怎么也听不懂的绍兴方言或绍兴普通话,在略紧蹙的心跳里随着一路的水色,去往沈园。那波光潋滟里,我看到了什么?青苔,或并不起眼的小鱼。在大禹陵的一角,当我看到石刻的龟像之外,是真实的小龟,抑或蟾蜍的游动时,内心翻动的战栗,以及某种恶心感,交汇转动。
郭氏的题字,颇有些趣味。而陆游与唐婉所写诗句的墨迹,“红酥手”之语,在时间的石碑上永远都在。
高大的皂角树或枫树,在无言地言说那段爱或不爱的公案。唐婉的形象是怎样的,我无从得知。从“越女天下白”的夸饰里找到些许的婀娜,景点内那懒散却白皙的中年妇女,青春而光洁的女子,或都是一个个崭新的唐婉的形象。
在此处,暂时搁置了疲惫或奔忙。这或是此地一个悠闲的注解,也是我在有限的时间内游历的克制舒展。我穿过陆游纪念堂,观澜放翁相关的图、文,以及那在岁月的清洗里愈加清晰的情致与文华。我不知他们在此相逢时的尴尬或坦然,也无法复原那宋的儒雅里清丽的背影。在一座假山之后,我有些迷路,也便不着急离开或奔赴下一个风雅之地,就在这南方的秋日里,感受这宛如北方夏末的日光,这沁心的温暖里,我遐思我的未来或过往,以向同姓先祖膜拜之名,复归浩然或悲悯。
感谢沈园,为一段爱情保留了卑微或辽阔的格局。感谢美好或残忍的叙述,我来过。感谢伟大或庸俗的解读,我可以在此刻,在这清澈的恍惚里抵达那并未完全堕落的意境。
而那偶尔途经,并在澄明的镜头下模糊了些许的婀娜和铿锵,则是一支不可更改的密令,在时间、虚无和四四方方的建造格局里,在五千年的华光中逐渐庸常的碑铭,以及一座梦幻和现实交织的古雅之山会稽山的浩淼,香榧林里未曾观澜的香气,草木,阁楼,或大面积的绿意之间环顾的乡野和缀忆。我一再步入,或只是浅尝,在一碗面食不甚劲道的咀嚼里回望这座山,以及山下的城池斑驳,仓桥直街的月夜魅惑和不曾更改的容颜,以及在去往绍兴大剧院的途中遇到的位于“古轩亭口”的那份英武。
1、利川民宿,精彩留“住”。
[说明]:既强调此处乡居生活最为精彩,又将住字标上引号,使其具有双关的特殊含义,强调此处住宿会留下一段永远的美好的回忆!
2、你来春暖花开——利川民宿。
[说明]:用“春暖花开”来形容利川民宿,沟通了视觉和触觉,既有美感,又有温馨感。
3、美在利川山水,乐在利川民宿。
[说明]:采用对称语句,将“民宿”与“山水”联系起来,突出山水之美,民宿之乐。使人联想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句。
4、利川民宿,我的乡愁。
[说明]:采用旅客的特殊视角,似乎在述说自己的情怀,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暖流从心中流过!
5、凉都如此多娇,民宿过夜真好。
[说明]:采用名句换词的手法,采用对偶的辞格,并且还押韵,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节奏感强,而且突出了“凉都”“民宿”两个主题词,很值得玩味!
6、利川民宿,渔樵耕读。
[说明]:住乡下,可以渔,可以樵,可以耕,可以读,生活丰富多彩,何乐而不为!
7、住民宿,解乡愁,游利川。
[说明]:采用排比句,言简意赅地道出此处民宿的两大功用,既可解乡愁,又可游利川。这对那些从乡村走出又难以回故乡的旅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8、来利川旅游,为民宿停留。
[说明]:采用对偶语句并押韵,念起来朗朗上口,思之趣味无穷,值得点赞。
9、一次住一生爱——利川民宿欢迎您。
[说明]:住的次数少而爱的时间长,形成鲜明对比,给人思索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10、利川民宿,别“宿”一帜。
[说明]:采用成语换语素的方法,新颖别致,引人联想,产生双关语义。既使人想到此处民宿与别处不同,具有独特性,又使人想到此处民宿是独树一帜的`,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日前,中国利川网公开发布利川民宿广告语征集评选结果,在所有作品中,由“清风明月”提供的“利川民宿,您乡村的家”,因最符合利川民宿形象理念而被采用。
对经评选最终确定采用的广告语,将对广告语进行电视、报刊、网络、广播、宣传画册等全方位的制作宣传,并全面导入旅游市场促销、活动策划、宣传品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