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师:“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播放游览双龙洞的情境录象。(看录象后,双龙洞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1)列火车检查生字新词,指导写好“蜿蜒、臀部、稍微、孔隙”等词语。
(2)最后修订游览线路: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板:明艳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6、学生配乐朗诵。
小结:路上凤光明艳,我们和叶圣陶一样,游兴很浓,双龙洞又是怎样的呢。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师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再走进去,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游览。
第二课时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隙是怎样的呢?
(一)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蜿蜒
jí即使
rǔ石钟乳
sǔn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金华的双龙洞句子赏析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3、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句中“开满了”说明花多,到处都有。“很有精神”写出了山上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长得壮,长得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充满了作者对映山红的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茁壮成长的美丽画卷。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赏析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作者开门见山,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作者用简短的一句话清晰明了的交代了游览双龙洞的路线)公路盘曲而上。(通过盘曲而上间接地写出双龙洞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以上两句写出了沿途的景色也很美,“开满了”说明花多,到处都有。“有精神”写出了山上的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长得壮,长得旺,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片明艳概括了山上生机盎然的春色,心情也随之兴奋起来。)
一路迎着溪流。(一个“迎”字说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为后文溪流从双龙洞流出做了铺垫)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四个时而构成了排比句,形象的描写了溪流的宽窄不一,流速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的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的说明了溪流的形状特点和声音特点。表达出作者此时愉悦的心情)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由“入山”到“双龙洞口”这是作者的游览路线。这一路都是迎着溪流而上,因为溪流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u)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作者用一句话写出了洞口的特点——宽。将洞口比作“桥洞”说明双龙洞的'洞口是拱形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作者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外洞的特点——空旷而开阔,真是可感。作者在说明外洞特点的同事,又一次交代了“水”这条线索)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是一个过渡句,先写外洞寻泉水来路,找到孔隙,下文则对孔隙做具体分析,在此起承上启下作用)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运用设问具体说明了船的小“刚、再”通过船小突出了孔隙的窄小)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小船进出洞的方式很特殊,突出了孔隙的窄小,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没有一处不贴着”说明仰卧的姿势低的没法再低了。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再一次证明了孔隙的窄小。)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的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句式准确的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作者初进内洞时的感受,不知道有多宽给人想象的空间)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暗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点明题目)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用“即使……也……”这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作者把他们想象成个钟神仙、动物……就更加魅力无穷了)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作者用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来比较,写出了内洞的大,用生活中熟知的事物来比喻,让事物更形象具体,同时也说明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简练的语言说明作者出洞和进洞的方式相同)
记金华的双龙洞词语
【盘曲】
盘旋曲折。
例句:这棵树的枝干盘曲而上,很有意思。
【映山红】
杜鹃花。
【明艳】
明亮鲜艳。
例句:公园里,花红柳绿,一片明艳。
【气势】
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时而】
有时候。
【突兀】
(山)高高耸立。
【森郁】
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蜿蜒】
弯弯曲曲。
例句: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
【名目】
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
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观赏】
观看欣赏。
例句:这一天风和日丽,老师带我们去公园观赏牡丹花。
【十来进】
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
端,项目。变化多样。
例句: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多端,真好看。
《记金华的双龙洞》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zhè jiāng yòu tòng é tòu wān yán shāo wēi
( )( )( )( )( )
二、读一读,给正确的读音打“√”。
系(xì jì)红领巾 好(hào hǎo)奇 转(zhuàn zhuǎn)圈
臀(tún diàn)部石笋(xǔn sǔn)一簇(cù chù)
三、比一比,再组词。
浙()罗()程()稍()
渐()萝()呈( )捎()
四、选字组成词语,用“√”表示。
水(原源愿)(查擦插)玻璃依(据居拒距)
船(低抵底)盘(区曲屈)而上石(壁碧璧)
五、查字典,写出加粗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内洞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钱进学校读书。
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花虽然多,但是没有奇花异草。
1.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金华→( )→( )→( )→( )→( )
2.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作者先写洞口,特点是;再写外洞,特点是;最能说明这个特点的句子是“”;最后写了。作者就是这样把看到的.景色写具体的。
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进入内洞是的动作和感觉,写出这样用词好在哪里。
4.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
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的石钟乳、石笋;二是“色奇”,表现颜色各
异;三是洞顶的“双龙”,一条,一条。